第34章 乘興而來???“我說你庭院牆……
誠如此時,話開口了一半,卻不可善始善終。
李诏勸勉自己,還未想清楚的事,便不要多說。
她也納悶這一分“在意”從何而來?為何就可言之為“喜歡”?她自己都搞不清楚,似摸着石頭過河,就不要叫人更不清楚。
行車上趙棉窩在她邊上,哭得像一只小貓一般,瑟瑟發抖:“我到的時候皇祖母已經沒了,此次回來我只見了她兩面。九月還好好的,這次人就……”
李诏拍了拍趙棉的肩膀,也不知如何寬慰:“姑母可好?”
“娘因懷着孩兒,沒有多操持,幾位宮人搭了靈堂,我守了兩個時辰便叫我歇息了。”趙棉擦了擦眼睛,“诏诏姐姐,我心裏難受。”
回府後李罄文已然在府中,見趙棉心中郁郁,一家人亦不好受。老夫人叫了趙棉去她屋內陪着說了會兒話,爾後又哄着入睡了。
李诏用過晚膳便被李罄文叫走,她推書房而入,只覺父親眼下青黑深重。
李罄文揉了揉太陽穴,令之坐下,與她開口言:“聽阿棉說趙檀特地邀你二人坐她辇車,而與那昏熱倒地的宮女分坐開來?”
但聽“特地”二字,李诏不得不留心,沉了口氣,道:“檀姐姐确實叫我們與她同乘,她顧念我們,未有什麽不妥。爹爹可讓人去查了最先染上的宮人麽?”
李罄文點了點頭,不答,而是問:“你如何覺得是疫情?”
“一日有聞沈池提及,說是永嘉近郊似有人得了疫病,亦有相似症狀,時間之巧,我覺不可不警惕。”李诏看向李罄文,“爹爹在朝中也有所耳聞?”
“略有耳聞,然永嘉府并未上報。十月公文寥寥幾字,皆言得控。”李罄文将一本公文取了出來,翻開一頁交與李诏,“方你母親已與我相告,剛已從掖庭調了記錄,那死去的宮人确為永嘉人。”
李诏一愣,未曾想過她父親竟能從宮中拿出這一冊子,亦未想到眼下竟交給她來看。接過公文,李诏看了片刻,而聽李罄文道:“诏诏覺着有何不妥?”
李诏又往前翻了幾頁,心中拿捏不住,于是小心道:“宮人但凡出宮皆有期,每隔一年可回鄉一次,然這位叫宮人周馨五月時已經出宮探親,為何十月又請了幾日假。是正因永嘉有疫情,家中人染病,乃至病危告急麽?深宮如何傳訊?她又如何知曉?這是我不解之處。”
“倘若今日要你擔責查疑,诏诏會如何做?”
Advertisement
“爹爹以為此次永嘉的疫情傳入宮中,是有隐情?”李诏探尋李罄文的面色,問。
李罄文笑了笑:“你只管自己說。”
“倘若是我,我需知這位宮人至親是否還在?以及同寝的其餘宮人是否知曉她再次出宮一事?永嘉的疫病有多少人沾染?為何未聽相鄰府縣上有人感染?難道只單單傳入宮內?獲悉這是一場意外,還是有人刻意為之。”李诏思忖了一番,望着李罄文的雙眼,等他予以自己一個定論。
“該宮人周馨與席太妃殿裏尚寝的宮人鄭秀是同一間屋子。席太妃體弱,自九月便陸陸續續得了幾次風寒,期間皆為鄭秀照料,自然觸及汗糞血污不能免。”李罄文又道。
“既然這鄭秀照顧席太妃起居,那麽她的病症又是從何時起?是席太妃傳給鄭秀,還是鄭秀使得席太妃沾了疫病,病重如斯?”李诏問,“永嘉的疫情,與宮中的是否一致?太醫署可有人知曉?”卒然想起了什麽,又道,“半月前進宮,缪太醫與陸太醫都為席太妃診治過,但說是肺病。”
李罄文若有所思,将公文收回,看着李诏淡笑道:“前朝曾子固曾寫《越州趙公救災記》,你若得閑可通讀。”
李诏點頭說好,想到今日太學之事,以及她姨母予她的囑托,與李罄文說了心中顧慮:“張仲景那醫書裏提到傷寒可怖,要真是能傳人的瘟病,若不施以防控,官家、姨母以及姑母皆處于危重之中,且……太子弟弟知我暈厥,傳話同我問安,本想着該與他當面道謝,明日我還能入宮麽?”
“可先等上幾日,以書信言謝。”李罄文瞧了一眼李诏的眼色,呼了一口長氣,“今日感覺如何?昨沒摔着罷?”
“既說貧血之症,”李诏搖頭,“醒後我倒也無恙,只覺得管中弦是個庸醫。”
李罄文聞言笑:“何以見得?”
“人說他是神醫,我卻半點不見好。而他既然是神醫,為何在太醫署也僅是個醫丞?”
李罄文聽李诏埋怨,只是微笑:“人不知後生可畏,诏诏你何嘗不是後生?”
思慮一日,李诏輾轉反側。
或是白日裏睡得久了,到了亥時依舊不好入眠。
更多是擔憂。
起身披了深衣,于府中四下走走,心下忽起一念,又将李寶喊了起來。
“姑娘總在深夜去烏子坊是為何?”李寶将馬車驅來,小聲問李诏。
李诏正登上馬車,聞言撇頭,只看了他一眼,得李寶識趣垂頭:“是我多問了。”
夜裏瑟寒,涼風似卷。
車輪滾在巷中小路之上,月色将青石板坑窪照得透亮。
撩開布簾,李诏只覺此情此景,恍惚如夢。好似回到幼年時候,心中如何想便如何講,不必在意任何人,百般輕松自如,言無禁忌。
停車,将腳踩在這窄巷,腳底不平整的觸覺卻送人稍許惬意。迎風走了幾步,李诏晃入李寶視線之外,轉入壁影下,只覺她胸口心髒還如那宮鈴搖晃。
稍一彎身,以目相測,卻覺兩個挨近的宅邸之間似寬了幾寸。
心中有異,卻不敢敲定,朝裏頭踏了幾步,李诏便再邁不動步子。
卻見原本雜草叢生處的兩尺之洞,用漿泥新砌了磚塊。
徹徹底底地被封了起來。
李诏頓時皺了眉,一顆心像被不由分說地胡亂紮緊,脹疼難掩,愠怒且澀酸。
立刻扭頭退出,憤然不欲在此多做停留。
心下如糾纏蓖麻,盤繞交錯,梳理不清楚,唯覺北風不知意,将夢吹破。
風吹樹動,發出飒飒的聲音,投下一地趔趄的樹影。
再回到月光照得到的路上,李诏只覺渾身酸疼,被抽走了力氣一般,只想坐上來時的馬車,回到府內的榻上。
埋頭方奔走幾步,目中無色,腦內雜緒叢生,竟一頭橫撞上才騎馬而歸的少年。
而聞一聲馬驚鳴。
二人皆是一驚。
元望琛護着馬脖子,瞪眼看向來人,而等她擡頭怒目而視,才發現竟是李诏。
不知是背着光還是因其他緣由,他只覺少女面色慘淡。
元望琛踩着馬镫下來,問了一句:“你怎麽來這了?”
李诏努力遏制住心口翻滾,寡淡道:“只是睡不着。”
少年見她不欲與他多言的模樣,心中起了幾番猜測,可未曾想通過,如今也依舊無解。他只知道從六部橋到東苑,快馬也要半柱香時間。元望琛不好拆穿,又怕說破惹惱了李诏,只好生硬地道:
“還如王子遒雪夜訪戴,乘興而來,興盡而返?”
李诏撐着面子,咬着後槽牙,平複心神道:“本也無興。”
元望琛攥了馬缰,與她走近一步,觀其微紅眼眶,縱有再多猜疑,還是化于無奈,輕嘆道:“你若将我視為好友,直言不諱好了。”
“洞堵了。”李诏低語嘀咕,沒擡頭。
“什麽?”少年沒有聽清,側過右耳,等着李诏再說一遍,他一绺垂落的發絲卻掃過少女的肩。
李诏心一癢,望着少年那光滑耳垂,卻還是壓制住自己的心緒:“我說你庭院牆上的洞怎麽給堵了?”
“前幾日管事的瞧見此處有洞,怕遭了賊,令人封上了。”
李诏不滿,亦看不出少年話中是否有深意:“我是那個賊咯?”
元望琛見她這惱人模樣,忍不住輕笑,卻又立刻收住:“往後若要尋我,走大門不好麽?”
聞此言李诏竟沒由來地一喜,卻又覺此人說笑,想了想,還将今日來意說明:“深夜來此,我确實有事與你說。”元望琛見少女一臉肅穆,是覺此事并非兒戲。而聽她道:“你若能不入宮,近來便不要入了。”
少年即刻反應過來,李诏卻聽見太尉府門後動靜,伸手便抓了元望琛跑躲在了二尺的巷子裏。
徒留一匹未栓起的馬在門前。
元家的小厮四處張望了一番,單說了句:“奇怪。”便重新關上了大門。
而一側不敢出聲的李诏終于氣喘了過來,将靠着牆的元望琛鎖在自己的兩壁之間。
元望琛思覺眼下這個姿勢奇怪極了,挑眉看向少女,不解其意。
“這是我家府上,何故躲起來?”
李诏一臉怨恨,自嘲:“我做賊心虛行了吧?”
“看來管事的封洞也無錯。”
李诏上下打量元望琛:“你今日話特別多。”
元望琛眸光淡然,視若無睹地伸手拿開李诏的手臂,站直了看向她,亦恢複嚴肅面色:“我方從宮裏出來,為的便是此事。”李诏吞了吞嗓子,瞧着他,示意他說下去。
“今日太醫署陸守鳴同官家謝罪,提起永嘉疫症與席太妃的肺病相似,倘若在宮中流傳則不容小觑,因而主張各宮回避,減少朝會。這一點被官家否了。爾後我父親又秉了平南王擊寇的戰報,是因催讨航船,随後官家以手信回書,沈尚書已運五十船于東海,不日可到。”元望琛看了一眼李诏,發覺她擰着眉欲言又止,“太子與我論了此事,黃太傅的意思是叫我三日後再進宮,皇後也允了。”
“席太妃亡故一事來得突然,想必宮裏人也措手不及。恰好姑父呈遞了戰報,官家在此時回信,如何敢提及太妃呢?勢必會動搖軍心。”李诏幹幹自諷,“我姨母本有心留姑母入宮為質,本就是為了出兵順利,眼下為避免惹怒兩廣的将士聽到太妃之死而節外生枝,或許能扭轉局面,放姑母出宮。可這疫病的名頭一坐實,姑母或許會被軟禁在殿中,對外可稱防止瘟病擴散,與太妃有接觸之人皆不可随意進出。”
元望琛覺察出李诏心中所思,亦覺沉重:“等這廂風頭過去,平南王總會知道今日之事,反助長仇恨情緒。”
“想來祖母心中更不好受。”李诏聽了元望琛所說,頓覺肝疼,瞧了一眼元望琛道,“我雖不認得陸守鳴,卻也以為此人雞賊。此時自認錯,可席太妃的病已經耽誤。”
“他是後殿醫官,做事只會更小心,”元望琛回想道,“有日我曾見過他向皇後禀事,不在殿中,而避開宮人,我亦覺得奇怪。不過,若永嘉已經控制住了疫情,那麽宮中也可沿用其法子。怕只怕,永嘉知縣瞞報,瘟病肆虐,生靈塗炭。”
李诏點了點頭,抿唇看少年眼中樹影蒼翠,想了想還是問道:“昨日倒地的宮人喚作鄭秀,不知有無在趙玠面前侍奉。祭祖時你也列,與此人可有接觸?”
突然的關心讓元望琛無所适從,搖了搖頭,見李诏一臉放心的神色更令他無措,試圖說些什麽回暖自己心中的尴尬,清了清嗓子,卻覺怎麽說都生硬至極:
“你要小心,身子保重。”
聞言李诏眼光滢滢,笑了笑:“曉得了。”卻不知怎麽了,似想到了什麽,眸色又黯淡下去。
元望琛看在眼中,只覺此人萬分難以捉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