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往事不堪回首
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
青漪還是穎川的世族晁家的一個天真未鑿的少女。那一年她十六歲,被父親許嫁給了吳王劉濞的世子劉晟,青漪對于這個素未謀面的夫君很是好奇,恰好這時劉晟代表父親進京面聖,青漪便執意進京,依附在擔任太子家令的兄長晁錯的府中,希望能有機會見到劉晟,親眼看看自己的這個未來的夫君是否合意。
那是青漪和景帝都永遠不會忘記的一天。景帝當時還是太子,晁錯與他私交甚篤,太子與晁錯性情不同、喜好不同,但是他對晁錯的信任非別的臣下可比,甚至将晁錯視為自己的“智囊”。所以當晁錯将妹妹的事情說與太子時,太子大笑着一口答應了。他命人将青漪安排在正殿的屏風後面,派人去請劉晟過府飲酒。劉晟欣然應召而來,那時他絕想不到等着自己的是一場禍事。
那天的宴飲很是投契,席間太子與吳王世子縱論國事,晁錯陪坐,也不時發表些真知灼見。對于政事,青漪既不懂得,也無興趣,她感興趣的是談話的人。兄長晁錯的嗓音低沉厚重,隐隐有金石氣,他自幼就是青漪心目中男人的典範,青漪曾經以為好男人就應如此:堅毅博學、冷峻深刻。
但是屏風外的另一個好聽的聲音,卻沒來由地攫取了她的心。那樣一個溫潤安詳的人,話語和悅,如春風拂面,一直滋潤到人的心底。青漪自幼見慣了父兄的豪邁粗犷之氣,便覺得太子的風姿氣度如同天人,在他面前,其他一切男子都難掩其鄙陋淺薄了。她這樣神思恍惚,竟連吳王世子的模樣都未曾認真觀看。
因此當酒酣耳熱之際,太子請青漪出見時,青漪的眼中只有太子,她的帶着羞澀和愛慕的目光也一直膠着在太子的身上,她甚至看都未曾看那劉晟一眼。晁錯看到劉晟被妹妹的美色傾倒,心中自是得意,他命青漪為太子和世子把盞,卻沒有注意到太子注視青漪的眼神有他所不了解地東西在閃爍。
很多時候,人都聽命于命運,可是有的時候,命運卻喜歡捉弄凡人。它安排了兩個注定無緣的人相見、相愛、彼此傾心,甚至誓言永不分離。可是這兩人卻忘記了橫亘在他們之間的還有彼此的身份和青漪的那份婚約。
以後的很多年裏,青漪都在回憶中不能自拔,她一遍遍的問自己,如果知道結局,她還會不會走相同的路?她不能回答自己,有的時候,人只能往前走,不能回頭看。
那個時候的青漪,天真地以為劉啓既然是太子,自然沒有什麽事情是辦不到的,于是她只沉浸在愛情的甜蜜裏,對兄長的告誡置若罔聞,她以為既然太子答應他會解決好與吳王世子的婚約,那麽她還有什麽可憂心的?她從來沒有正眼看過那個男人一眼,與太子相比,他卑微得如同塵埃,彈指之間就會消失,怎會妨礙了她的幸福?
然而所有的事情卻都因那個她不屑一顧的男人的固執而變得不可收拾。不知道太子是怎樣與劉晟談的,當時的太子,也就是後來的景帝從來閉口不談那天的情形。人們只知道,太子請吳王世子賭賽弈棋,卻因為争棋路而動了意氣,争執起來,一向溫文的太子竟一改常态,抄起桌案上的棋盤,正掄在劉晟的額角,劉晟當場斃命。
當親眼看到劉晟的血濺了太子一身的時候,青漪突然感到一種絕望,她想撲過去抱住失魂落魄的太子,與他一起負擔這後果,卻被狂怒的兄長給拖走了。她被帶離東宮,關進晁錯的私宅裏,她萬沒有想到一向疼愛她的兄長會那樣斥罵她,罵她是紅顏禍水,将國家、皇權、民生這樣一些大題目與她糾纏在了一起。
她不過是想與心愛的人在一起,難道有什麽不對?以後的幾個月裏,兄長逐漸平靜下來,開始長篇大論地向她講述天理人情,晁錯的世界裏容納着天下和責任,而青漪的世界裏只容得下一個人。青漪不耐煩聽兄長的說教,她唯一想談、想見的那個人,兄長卻只字不提,只反複地述說着吳王劉濞的勢力,反複引述着他的那些政論文章《言兵事疏》、《守邊勸農疏》和《削藩策》。
後來,她終于聽明白了一件事:吳王劉濞憤恨于兒子的慘死,卻又不能奈何了太子,就把怒氣發洩到了她這個罪魁禍首的身上。吳王已經正式上書要求青漪與世子冥婚,為了安撫吳王,文帝不顧太子的請求,已經答應了。晁錯只能犧牲妹妹,将她随着世子的屍身一起送回吳郡。
所有的哀求哭告都沒有用處,甚至她想見太子最後一面,都辦不到,她就那樣被套上了嫁衣,反剪着雙手,塞進了遠行的馬車。幸好,幸好,太子沒有負了她,在車駕離京兩日後,太子單騎追上了車隊,截下了青漪,帶回了東宮。
東宮的日子并不平靜,即使是未谙世事的青漪也能覺察出牆外的驚風密語,也能感受到太子為了保護她而承受的壓力。從東宮侍從的只言片語中,她知道了吳王劉濞憤恨不已,當世子的屍身運回吳郡時,劉濞竟拒絕接受,說死在哪裏,埋在哪裏好了,又将兒子的屍體送還給了太子。
文帝只得将劉晟的棺木葬在了京郊。此事畢竟是自己的兒子理虧,于是文帝對吳王百般懷柔,恩德極厚,但是喪子之痛卻令劉濞失去了理智,他越發驕橫放肆,公然開銅山鑄錢,煮海水熬鹽,招誘亡命之徒,蓄謀反叛作亂。
在這種情況下,晁錯終于也認識到:吳王劉濞終究會造反,反得早,禍害小,反得遲,禍害大。于是他原諒了妹妹,默認了她沒名沒份地侍奉在太子身邊。太子待她很好,可是文帝和窦皇後不能原諒青漪,他們不許給青漪封號,以此來做為對太子的懲罰。太子安慰青漪,讓她等待,等待自己當家作主的那一天。青漪相信他,願意為他等待,她就這樣在東宮,以一個侍女的身份獨占太子的寵愛,受着衆人的冷眼,每日都在水與火中度日。
她終于等到了太子當家作主的那一天,可是随即而來的,卻是七國之亂。吳王終于造反了,打着“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的旗號,糾結了幾路諸侯王,向京城殺來。她很恐懼,兄長卻很篤定,他告訴妹妹,只要皇帝親征,叛軍将不堪一擊。
她相信兄長的話,并且以為景帝會毅然為他披上戰甲。她卻不知道,景帝是自小就被當作儲君來培養的,在他的頭腦中已經植入了根深蒂固的觀念,那就是當皇權受到威脅的時候,友情與愛情都可以被抛棄。
當她躲在夾壁裏偷聽到景帝與大臣的對話時,她的世界破碎了。因為她清清楚楚地聽到景帝那清朗好聽的聲音吐出了最無情的話語:“為了對得起天下,朕不會愛惜某一個人!”
這某一個人,是指她,更是指她的兄長。這就是帝王之愛呀!雖然晁錯拳拳維護的正是他的天下,他卻下令将晁錯腰斬于市,晁家被滅族,以此來換取吳王等反叛諸侯的罷兵。景帝對于青漪的情分只不過是保住了她的一條命,将她改變身份,送到臨潼的姨母家,冒充姨家的女兒。景帝答應太後終身不再與青漪見面,條件就是青漪一世的平安。
青漪心灰意冷,了無生趣,甚至不久之後景帝将姨母的女兒栗姬封為美人,都不能讓她有絲毫的嫉恨,甚至三個月以後七國叛亂被平息,晁錯的冤屈被昭雪,都不能讓她有絲毫的喜樂。直到,她發現自己有了身孕,她的人生才又有了一絲的亮色。
她将全部的希望都寄托于腹中的這個小生命,全然沒有察覺身邊的異動,沒有察覺她又一次被她所信任的親人出賣。
她遠遠地居住在姨母家的別院裏,身邊只有幾個丫鬟仆婦服侍,隐約聽說七國之亂被平定,隐約聽說晁家被平反,隐約聽說栗姬獨得聖寵,風頭直逼薄皇後,隐約聽說栗姬有了身孕,目前正在娘家待産……這些她全不在意,因為她以為這些已經與她全無關系,她的全部精力都放在即将出生的孩子身上,雖然經歷過愛恨情仇、生離死別,那時的她還是單純善良得如一幅白絹,不染纖塵。
姨母雖然不常來看望她,對她照顧得卻很是周到,別院防衛嚴密,對外只說小姐身體虛弱,需要靜養。服侍她生産的是姨母身邊最為信任的老嬷嬷,她掙紮了一天一夜才将胎兒産下,筋疲力盡的她只來得及看孩子一眼,就昏迷了過去。
她終其一生只看了自己的兒子那麽一眼,只有那麽一眼。當她醒來時,新生的嬰兒已經被抱走,許久未見的姨母坐在她的寝臺前,款款地告訴她:那孩子已經成了栗姬的孩子,家中已經派人送信給宮裏,說栗姬早産生下了一個皇子。栗姬有了這個皇帝的長子,就可以穩固和加強在後宮的地位,甚至觊觎皇後的寶座;而這個孩子,則可以借此恢複自己皇子的身份,取得本以失去的榮華富貴;苦的只有青漪,她似乎生來就是個苦命的人。
這一次,青漪沒有哭告哀求,失去家族親人、寄人籬下的她知道哭告哀求找不回自己的兒子,她只是木然地接受了殘酷的命運,寄希望于将來。
果然,栗姬生下皇長子的消息,令尚未有子嗣的景帝和窦太後非常高興,景帝為孩子取名劉榮,加封栗姬為昭儀,地位僅次于皇後。
青漪沒有選擇,為了自己的兒子,她唯有全力輔助栗姬,去謀取皇後的寶座,甚至把她自身都當成籌碼。不久,在姨母的安排下,她嫁給當時的平陽侯,成為夫人,景帝在得知她嫁人的消息後,曾悄悄派心腹送來一匣金钿,還有一封纏綿而隐晦的書信,青漪沒有回信,她對景帝的心思已死,她的心中唯一牽挂的就只有自己的兒子了。
平陽侯是個好丈夫,對她照顧得無微不至。然而她對那個沉默憂郁的男人,很少關注,似乎她嫁給她,只是為了取得一個可以走出姨母家的身份,只是為了再生一個孩子,好慰藉自己對另一個兒子的牽挂。一年後,她生下曹時,平陽侯也适逢其時地死去了,她沒有感到悲傷,她已經不會流淚。
曹時的相貌與她相像,而不像死去的曹侯,她常常看着幼子在膝下玩耍,心中卻想象着遠在京城的劉榮,是否也是這樣的相貌和神情?她從未鐘愛過曹時,卻将全部的愛意都放在了那個她只看過一眼的孩子身上,她不遺餘力地為栗姬出謀劃策、刺探鑽營,漸漸的,原先輕信幼稚的青漪成了一個老謀深算、精于攻心的女人。終于,景帝将劉榮冊立為了太子。那一刻,她感到自己一生的不幸都終究有了報償。
栗姬離着皇後的寶座只有一步之遙了,青漪請求入宮做她身邊的一個女官,她想近前看看自己的兒子,十多年了,她夜夜夢見他,卻怎麽也看不清他的容顏。她以為栗姬一定會答應她的這個卑微的請求,畢竟這麽多年來,正是她憑着對景帝的了解,才使得栗姬得以固寵,若有自己在身邊謀劃,栗姬定可以十拿九穩地成為皇後。
然而那個愚蠢頑固的女人卻毫不猶豫地拒絕了,栗姬擔心青漪會對太子說出一切,擔心景帝會對青漪舊情複燃,她更擔心一個母親的瞬間感情爆發會毀掉多少年的苦心經營。誰想的到,最終是栗姬自己輕易地毀掉了自己的皇後美夢,也毀掉了青漪的一切念想。
栗姬太輕信一個帝王的承諾,太輕信自己做為一個女人的魅力,也太輕信景帝的那些溫柔缱绻。當青漪被她排斥在京城之外後,她很快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長公主降尊纡貴地向她求親,想将女兒阿嬌許配給太子劉榮,她輕率地拒絕了,永久地得罪了這個在皇宮中權勢僅次于太後的女人。
等到青漪得到這個消息的時候,一切已經無可挽回,早已在等待時機的王美人與長公主已經勾結到了一起,兩個女人羅織起了天羅地網,網殺了栗姬,也網殺了劉榮。劉榮被逼自殺的那一天,曾經的青漪也死去了,她所留下的軀殼只有一件事可做,那就是:複仇。
作者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