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太後壽宴三日後,是陳初哲等外地官員進宮面聖的日子。
陳初哲伏在地上,等候着弘歷發話。然而跪了半晌,上座的帝王卻仍舊沉默着。
他偷着擡眼看了看,弘歷指尖輕叩着禦案,沉吟道:“陳初哲,朕沒記錯的話。你是狀元出身,乾隆三十四年授了翰林編修,如今在山東督糧道任上。”
陳初哲應道:“回皇上,正是。”
“國泰的事情,你知道多少?”
“皇上……這……這……”陳初哲沒料到弘歷不問地方政績,卻忽然問起國泰一事。
“照實說吧,你們煞費苦心地排那一場戲,不就是為了揭發國泰麽。”
“國泰在山東劣跡斑斑,他仗着權勢,向各級官員勒索錢財。被勒索的官員敢怒而不敢言,只能變着法兒的剝削下級,層層盤剝下去,百姓苦不堪言。對不與他們同流合污的官員,輕則暗地裏使絆子,重則酷刑加身,簡直目無王法,張狂至極。”
陳初哲義正辭嚴地控訴着,然而弘歷只是淡淡地瞥了他一眼,開口問道:“和珅登臺,你是知情的?”
陳初哲渾身一僵,強笑道:“臣知情……”
“知情而不加勸阻,他行事出格,你也不知分寸麽?”
陳初哲聽了弘歷責備的話,俯身磕頭道:“此番是臣行事魯莽,臣知罪。”
弘歷看着伏跪在地上的人,沉默良久,方才溫聲道:“在初,論才學,你是一等一的。朕親政以來,還是第一次見到有人能在科舉和翰林結業考中兩次位列第一的,在歷次京察中,你也名列前茅。朕知道,你是個有才能的,困在翰林院這方小天地中,委實屈才了。”
陳初哲禁不住擡起頭,滿面錯愕地望向弘歷。
“朕知道,在乾隆朝之前,就沒有狀元外放的先例,可在初,為官者不能總局限于書裏的黃金屋。就算是學識淵博如紀昀,朕每次南巡都要把他帶上,讓他看看各處的風土人情。只有見識過這些,将來在廟堂之上,才能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心胸。”
陳初哲心頭巨震,這些日子以來的困惑與憤懑,在這一刻悉數消解了。弘歷見他臉上露出恍然之色,便知道他已經想通了。
Advertisement
陳初哲退下後,弘歷凝視着案上的奏折,思緒卻漸漸地飄遠了。上一世陳初哲帶着堪稱輝煌的履歷,走馬上任荊宜施道道員,之後不久就傳來了他因病去世的消息,弘歷為此還惋惜了好一陣子。弘歷并沒有意識到,外放就職對一個狀元來說是莫大的考驗,不僅僅是才能上的,更是心理上的。
廟堂之上的風言風語,有時會讓人喪失理智。直到這一世,和珅來了這麽一出,弘歷才明白陳初哲不可能抗旨不遵。他的不甘和憤怒,都壓在了心底。他理所當然地羨慕着那些天子近臣,同榜出身的和珅就成了他的頭號嫉恨對象。
所以在和珅提議時,他反将一軍,讓和珅去當這只出頭鳥。如果弘歷事後嘉獎,陳初哲作為知情者,自然也有一份功勞。可如果一不小心觸怒了帝王,首當其沖遭殃的只會是和珅。
弘歷用朱筆在紙上寫下“國泰”兩個大字,當寫到最後一點時,吳書來的聲音傳了進來:“皇上,阿桂大人求見。”
弘歷将宣紙揉成一團,欣然道:“宣吧。”
阿桂進屋行過禮,弘歷問道:“因何事求見朕?”
阿桂應道:“冬季仲月的丁祭快到了,一應典儀都已經在籌備中。奴才此番是想問皇上,是否還有別的吩咐。”
弘歷思索了片刻,方才應道:“丁祭是大事,切不可馬虎大意。漢人歷來尊孔尚儒……”話說了一半,卻又頓住了。弘歷意識到,前往曲阜孔廟祭孔,是巡幸山東的好時機。
“阿桂,吩咐下去:這一次的丁祭,朕會親臨山東,以表達朕重視漢學,滿漢一家的決心和誠意。”
弘歷目光沉沉地盯着那揉成一團的廢紙,口中喃喃道:“這一出鬧劇,也該收場了。”
皇上要東巡的消息,很快傳遍了朝堂和後宮。天子巡幸,嫔妃臣子、阿哥格格若能随扈,便是莫大的榮耀,這幾乎成了一種得寵的明證。無論是朝堂還是後宮之中,都湧動着一股暗流。
陳初哲啓程回山東那日,和珅前去為他送行。眼前的陳初哲,比初見時更加意氣風發,與在和府中小心翼翼的模樣截然不同。
“和珅兄,這次多虧了你,才能讓皇上真正重視國泰案。”陳初哲感慨道,“這下好了,我聽說皇上已經下旨東巡,國泰的罪行就要被暴露在日光之下了。”
和珅卻皺了皺眉,國泰雖然惡行累累,但終歸是個外戚。就算被奪職罷官,三年五載後又重新被起用的也大有人在。終乾隆一朝,貪腐之風不止,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趨勢,這些都不是除掉一個國泰能夠解決的。
陳初哲見他不接話,又自顧自地道:“這些日子在京,承蒙和珅兄照拂,他日和珅兄随扈到山東境內,遇事我也定然竭力相幫。”
陳初哲一提,和珅才想起弘歷東巡,必然會挑選文武官員随扈。然而消息傳出了這麽久,自己都沒有接到随扈的旨意。自那日清漪園回宮後,弘歷就再也沒有指名讓他侍讀,也沒有因事傳召他。雖然日子還是照常過,但的确很久沒有見到弘歷了。
在這廟堂之中,一時的得勢失勢都不是最要緊的,唯有君恩才是最重要的。那麽多的地方官眼紅京官,不就因為京官在天子跟前能夠說得上話麽。
和珅笑笑:“随扈這種事,皇上選誰不選誰,又有誰能說得準呢?”
陳初哲見他興致不高,便識趣地打住了話頭。
眼看着東巡的日子一天天近了,宣旨的太監已經進出翰林院好幾次了。紀昀等人都已經接到了随扈的旨意,唯獨和珅像是被遺忘了一般。
這一日下朝,阿桂截住紀曉岚,問道:“紀大人,你是滿朝文武中,最得皇上賞識的大學士,我有一事想請教你。”
“不敢當,大人請講。”
“紀大人接到随扈的旨意已經有一段時日了吧。”阿桂蹙眉道。
紀曉岚一怔,颔首道:“确實有一段日子了。怎麽,旨意有何不妥麽?”
阿桂撓了撓頭,吞吐道:“問題不出在旨意上。禮部原該将明旨全部發出,只是有一道,皇上特命留中不發,至今還留在禮部沒有發出去。就如同一塊燙手山芋,這進也不是,退也不是。”
“哦?”紀曉岚挑眉道:“不知這旨意是給哪位大人的?”
阿桂左右看了看,确認無人在旁,才輕聲道:“說起來還是翰林院的同僚,前些時日風頭正勁的那位——和珅。”
紀曉岚聞言笑了起來,直笑得阿桂不明所以:“紀大人,你這是……”
紀曉岚笑了好一陣,見阿桂要急眼了,方才停下來應道:“就像您說的,風頭正勁未必是好事。皇上也是想要大懲小戒,敲打敲打和珅吧。”
阿桂仔細想了想,皺眉道:“可是這位,最近沒犯什麽錯啊。”
紀曉岚又忍不住要笑起來,他頓了頓,篤定道:“您就放心吧。再過一段時日,這旨意也該送出去了。”說完,朝阿桂回了禮,便笑眯眯地離去了。
卻說紀曉岚回到翰林院,和珅正在謄寫書稿。平日裏都埋首于書堆中的紀大學士,破天荒地走到和珅的座位旁。
和珅擡眼一看,忙擱下筆朝他行禮。
“和大人,今歲年末總算可以不那麽忙了。我呀,也難得抽空到你這兒來一趟。”
和珅遲疑道:“敢問紀大人……此話怎講?”
紀曉岚狀似詫異地看了和珅一眼:“這随扈東巡,自然就不用再公務纏身了。像你我這等文官,東巡時也就是陪着皇上游山玩水,賦詩作文,清閑得很啊。”
和珅尴尬地笑道:“實不相瞞,在下并沒有接到随扈的旨意,讓紀大人見笑了。”
紀曉岚挑眉道:“不應該啊,許是皇上一時忙忘了。和大人,解鈴還須系鈴人,你說是吧。”
和珅瞧着紀曉岚離去的背影,尋思了片刻,便朝一旁準備前去侍讀的翰林道:“許大人,算上皇上的欽點,您這個月已經進宮七八回了吧。”
許還知嘆了口氣:“我也弄不懂萬歲爺的心思。這個月不算輪值的次數,就欽點都點了五次。原想着皇上是想聽哪一篇哪一節,我還特地準備了許久,可到了三希堂,我費了半天的口舌,也沒覺着皇上在認真聽啊……”話音剛落,他就意識道自己多嘴了。見左右同僚都專注在書堆裏,方才放松下來。
“您看這樣行不行,今日由在下替您當一天值,您正好歇歇。”和珅笑着問道。
“這……這能行麽?”許還知猶豫道。
“今日不是皇上欽點,只是普通的輪值,您不必擔心。要是有人問起,我就說許大人身體抱恙,我是來代班的。”
許還知想了想,點點頭,将書遞給和珅,惬意地靠坐在椅上:“如此甚好,甚好,我這把老骨頭啊,也經不起折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