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吳公公,皇上這是……”大清早,紀曉岚正在方略館修書,就接到乾隆的急召,只能匆匆趕到禦書房見駕。
“紀大人,皇上正在氣頭上呢。”吳書來好意提醒道。
紀曉岚躬身進了屋,見弘歷背着手站在禦座後方,忙跪下行禮:“臣紀昀,參見皇上。”
跪了半晌,都沒有聽到弘歷的叫起聲,他微微擡頭,就見弘歷不知何時坐在了禦座上,手裏把玩着一個信封。
還沒反應過來,就聽弘歷沉聲道:“紀曉岚,按照大清律法,洩露軍機,包庇貪官,該當何罪啊?”
紀曉岚心下一顫,這才反應過來:弘歷手中拿着的信封,是自己命人給兩淮鹽運使盧見曾送去的。
原來,這盧見曾與紀曉岚是兒女親家,為人慷慨大方,愛廣交朋友。素日裏朋友有了困難,他都願意借錢相幫,有時還挪用公款。這兩淮鹽運使可是個肥缺,朝野上下不知多少雙眼睛盯着。一來二去,彈劾的折子就到了乾隆爺的禦案上。
弘歷下令朝廷議罪,議罪的結果判了盧見曾一個抄家查辦。紀曉岚見盧見曾受到重責,禁不住親戚的懇求,便想了個法子:給盧見曾通風報信,讓他有個心理準備。
紀曉岚思前想後,怕直接修書落人口實,便拿了一個空信封,用撒了鹽的面疙瘩糊了封口,讓仆人送到盧見曾府上。本以為做得天衣無縫,卻不知這信封怎麽落到了皇帝的手裏。
弘歷見紀曉岚沉默不語,挑眉笑道:“抹了鹽的空信封,鹽案虧空,也虧你想得出來。這等文字游戲瞞得過別人,你還想瞞過朕?”
紀曉岚一句句地聽着,腦門上起了一層細密的冷汗。知道私自通風報信的事情瞞不住了,便朝着弘歷磕了個響頭,顫聲道:“皇上慧眼如炬,微臣思慮不周,以私廢公,請皇上治臣的罪。”
弘歷冷聲道:“朕當然要治你的罪,堂堂大學士,為了一己私情,置王法于不顧。你可知今日若是在朝堂之上,朕完全可以将你流放了。”
平日裏君臣之間談論詩文,弘歷都是和顏悅色的。紀曉岚是皇帝跟前的大紅人,哪裏經歷過天子盛怒,登時兩股戰戰,好不惶恐。
見紀曉岚吓得面青唇白,弘歷語氣也放軟了些:“曉岚,朕知道,盧見曾是你的親家,可這人情再大,也大不過百姓蒼生。你若幫他逃過了懲戒,誰來給那些受害的黎庶一個交待?此風一開,那些個地方官嗅到了味兒,怕是會想方設法與你搭上關系,到那個時候,你又當如何?”
弘歷每說一句話,紀曉岚臉上的愧色就重一分,垂首道:“皇上教訓的是。”
弘歷沉吟片刻,溫聲道:“紀曉岚,降二級留用,罰俸半年。”
Advertisement
上一世,弘歷将盧見曾的案子擺到朝堂上。牆倒衆人推,一部分官員卯足了勁兒要将盧見曾拉下馬,添油加醋地歷數他的罪狀。弘歷聽得心頭火起,嚴懲了盧見曾,連帶着紀曉岚也被發配到伊犁充軍。
這一世,弘歷派人截下了紀曉岚送給盧見曾的信封。他親自将紀曉岚扶起,将那空信封交還給他。紀曉岚雙目通紅地看着年輕的君主,險些落下淚來。
“曉岚,順天府的鄉試是在今年嗎?”弘歷重新坐上禦座,忽然開口問道。
紀曉岚沒料到皇帝會有此一問。仔細想了想,方才應道:“是,戊子科的鄉試就在今年。”
“戊子科……和珅……”弘歷口中輕聲念着,忽又問道:“劉綸丁憂歸鄉已有三年了吧。”
“回皇上的話,三年期滿,劉大人已回戶部任職。”
“拟旨,劉綸除了任戶部侍郎外,同時兼任順天府尹,讓他速來見朕。”
這劉綸可不是簡單的人物,他是乾隆元年博學鴻詞科的頭名,入軍機處十年,與劉統勳有“南劉東劉”之稱。
弘歷正想着,吳書來便禀報道:“皇上,劉大人到了。”
劉綸一身錦雞補服,頂戴蟒袍紋絲不亂,恭恭敬敬地向弘歷行禮:“臣劉綸叩見皇上。”
“起來吧。”弘歷笑道:“都說劉侍郎清廉簡樸,衣着穿戴不修邊幅,看來傳言不可盡信啊。”
劉綸應道:“面聖的裝束,不敢随便,恐君前失儀。”
弘歷被他一本正經的回答逗笑了,半晌正色道:“你對順天府戊子科的考試有什麽想法?”
劉綸思索了片刻,從容答道:“臣以為,衡量士子的答卷,有兩處最難,第一處是從水平參差的答卷中,挑出較好的答卷。第二處是從水平相當的答卷中,将稍遜的答卷篩出去。”
弘歷颔首,又問:“若讓你做這次順天府鄉試的主考官,你當如何?”
劉綸躬身應道:“臣自當盡心竭力。”
弘歷目光沉沉地望着劉綸,聲音聽不出喜怒:“劉綸,朕知道你志慮忠純。此次順天府鄉試,朕要的,是有真才實學的士子,不管你用什麽方法。出了事兒,有朕給你撐着。”
“臣謹遵聖意,皇上愛才惜才,求賢若渴,是天下士子的福氣。”
在劉綸前往順天府籌備鄉試的同時,和珅也完成了鹹安宮官學的學業。他承襲了祖上蔭庇的三等輕車都尉,一面當差,一面備考。
對于這次鄉試,和珅并沒有抱什麽希望。一則他知道,歷史上和珅并沒有考中舉人;二則他也明白,封建時代的科舉考試,從來都是“爵高者必錄,財豐者多錄”。三等輕車都尉這種小官,京城裏遍地都是。像他這種沒有家族庇佑,沒有家財疏通,空有一腔學問的士子,要想中舉,簡直是癡人說夢。
農歷八月初九,和珅來到京城貢院。劉全跟在他身後,手裏提着一個考籃,考籃裏放着一床薄被,兩盒不易腐壞的滿洲饽饽,還有應試用的毛筆和硯臺。考慮到燭火畏風,和珅還準備了瓷制的防風燈。
貢院中牆桓高聳,棚舍林立,放在平日裏頗有些陰森恐怖,但秋闱當天,全京城的舉子都彙集于此,人山人海,好生熱鬧。
時辰到了,舉子們挨個排着隊入場。和珅揮別劉全,理了理衣衫,也随着隊伍,踏入貢院的大門。
進門後,舉子們還要經過唱名、搜身等步驟才能領了試題進入文場。和珅前頭的一位舉子,被搜出了藏在鞋底的字條,由衙門的官差押解走了。
還沒待和珅反應過來,兩位搜查的小厮已經開始大聲地唱名:“鈕祜祿·和珅。”
和珅被推搡着,站到兩人之間,從外袍到裏衣,逐一被搜了個遍,才領到了試題。
農歷八月的京城,正午異常悶熱,到了晚間,又陡然轉涼。一些身體孱弱的舉子,考試到了半程,便昏厥不起,陸續有人被擡出考棚。和珅對此早有準備,白日裏太陽毒辣時,他便只着一件單衣,将袖子撸起散熱;入夜涼風吹起,他便披上薄被。
和珅在現代是高材生,又在官學裏修習了一番。八股文對他來說,不過是一種習作的形式。和珅翻開卷子,果然如他所想,試題是《論語》中的孟公綽一節。
子曰: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
和珅思索了片刻,随即從容落筆,餓了吃兩口饽饽,渴了便喝些水,不知不覺間,六日六夜就過去了。
走出貢院時,耳邊有學子興奮地歡呼,也不乏絕望的啼哭聲。和珅只覺得一次鄉試,如同大夢一場,唯一能回憶起來的,不是白紙黑字,也不是饑飽寒熱,而是一片寂靜的深夜中,繞着防風燈飛舞的蠅蟲。
熬過了六個日夜,學子是輕松了,劉綸等人卻要準備閱卷。這一日,劉綸前腳剛踏進府衙,順天學政便呈上了一個文折。劉綸打開一看,上頭是兩頁名字。
“這是?”劉綸疑惑地望着學政。
“大人,這第一頁是二品以上官員的子嗣,這第二頁是捐銀五千兩以上的富商大戶子嗣。卑職這幾日多方探查統計,現已整理成冊,請大人……”
“簡直荒唐!你們就是這樣辦事的?”劉綸氣得拍案而起,那氣勢将學政吓得一哆嗦,讷讷地解釋道:“這是歷年來秋闱的規矩,大人……”
“混帳東西,我不管什麽規矩,我是此次秋闱的主考官,皇上将一切事宜交付于我,一應後果由我承擔。将秋闱舉子的試卷送到內室,我要親自審閱。”劉綸的倔脾氣上來,府衙裏的官吏都不敢違背他的意思。
很快,一摞又一摞的試卷就擺滿了內室的書案,劉綸和五名閱卷官一同批閱。在順天府參加鄉試的學子多是八旗弟子,仗着祖上三代的功蔭,游手好閑,不學無術,其中有一些,甚至直接交了白卷。
劉綸看得連連搖頭,正煩躁間,忽的被一張卷子吸引住了目光。不是這卷子上的文章有多鞭辟入裏,也不是上頭的詩作有多精妙,而是這張卷子上的字跡,像極了一個人——乾隆帝弘歷。
作者有話要說: 求花花求收藏,你們喜歡是我寫文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