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50.鴻雁傳情
元豐三十二年,這一年注定是不平靜的。
天南地北的十二位藩王,沒等來中秋家宴的聖旨,卻等來了皇上駕崩的诏書。诏書到時,太子玉昕已經繼了皇位,次年,改元慶豐。
次年開春,洛王府便迎來了新帝的第一道聖旨,令洛王爺玉暝于旨到之日出發,即刻進京商議要事。
接了聖旨,秦月娥立即着手招待傳旨官,徐媽媽則開始忙着替玉暝打點行裝。這一次不同中秋家宴,肯定要輕裝簡行。秦月娥很想問明玉暝準備帶哪些人同行,可是玉暝心事重重,馬上去了書房。
盧謝二位統領和袁轶都被召到書房商議。這聖旨來得蹊跷,盧謝二位統領的意思都是托病,而袁轶則說:“王爺和萬歲爺相處十年,王爺比任何人都了解他,您自己覺得呢?”
玉暝想了想。在太子(也就是如今的皇上)眼裏,他一直是個名副其實的病秧子,在太子府住的那十年,每年春秋兩季他都會犯病,冬天更是經常整月卧病不起,一副不中用的樣子,太子應該不至于忌憚他到甫一繼位就把矛頭對準他。
可他這時候急召自己入京,會為了什麽事呢?
京城政局雖不如先帝那時固若金湯,但也大抵平靜,應該沒什麽大事。
袁轶道:“王爺,我們越國與梁國、金國占住中原,三足鼎立,之前一直相安無事。此次新帝繼位,或有變數。我看皇上召王爺入京,可能是為了此事。”
盧志高道:“梁國在東南,金國在西,關咱們家王爺什麽事兒啊?要找也該找南面的趙王、寧王和西面的端王、齊王、楚王。”
袁轶道:“這幾個藩王都是皇上的叔父輩,皇上自然敬重他們。若真為金梁二國之事,我看這五王必定已牽涉其中。皇上繼位不久,根基未穩,在叔父們面前又是後輩,意見上倘有相左之處,很需要同盟支援自己。”
拉洛王去當同盟麽?
盧志高和謝義和打仗是能手,可是政事上就一知半解了。聽了袁轶的解釋,才恍然明白。五個叔叔,可不就像五座大山,到時叔叔們意見一致,皇上就難辦了。
袁轶又道:“只怕皇上還請了景王和惠王。到時三王加一個皇上,才可抵得過那五王。”
玉暝道:“袁師以為會是什麽事,讓皇上和五王意見相左?”
袁轶笑道:“王爺,金梁二國不比北夷、大夏、占婆等國,二國與越國交好也有數十年了。齊王等五個藩王的封地與二國接壤,既無兵戈,五王手中自無多少實權,只怕五王是想借新帝登基之機,替自己撈些實惠。”
Advertisement
所謂實惠,其實就是要錢要兵吧,而皇上不想給,所以要找同輩的藩王去平衡。玉暝想了想,便有了決定,說道:“盧統領,謝統領,出府的親兵還請二位費心。不必太多,就帶五百吧。”
盧志高和謝義和齊聲領命。
玉暝又對袁轶道:“有勞袁師随我同行。”
袁轶起身道:“草民必定盡力為王爺分憂。”
衆人各自去準備。聖旨既然說是旨到之日起行,那就是天黑之前要出發。玉暝回了正院,徐媽媽已經把玉暝的衣物和日常用具整理出兩個大箱子,見他回來,便問:“王爺,這次帶誰同行?”
玉暝道:“這次是回京辦事,不宜帶太多人,除了福伯,我屋裏就帶昭兒和翠屏兩個丫頭吧。”
徐媽媽道:“王妃呢?”
玉暝道:“王妃留在青州。”
屋裏沒外人,徐媽媽斟酌着道:“王爺,王妃娘娘總是秦将軍的千金,有她在,有什麽事也有個照應。”
玉暝沒想到徐媽媽還有這份心機,笑了笑,道:“徐媽媽不用擔心,不會有什麽事的。讓月娥留在青州吧。讓她整理整理,有什麽東西想捎給娘家,我幫着帶過去就是了。另外,我不在的時候,靈兒丫頭交給你了,她年紀小,不懂事,你要多顧着她些,別出了亂子。”
徐媽媽聽玉暝如此說,只得答應了,自去吩咐人傳話給王妃。
玉暝叫江靈兒進了內間,對她道:“我要去幾個月,你乖乖待在王府,有什麽事就找徐媽媽商量,不要自作主張。辦完了事,我會盡快回來的。”
江靈兒不安地問:“王爺,你會平安回來的吧?”
玉暝點頭:“放心,你李大哥和穆大哥會護着我的。還有袁師在,不會有事的。”
瞧江靈兒還是心神不寧,玉暝道:“你也見過太子啊,太子就是當今的萬歲爺,他對我很好,你也看見了吧,有什麽好擔心的?”
江靈兒道:“知人知面不知心,誰知道他在想什麽?”
呃?這小丫頭,實在是……玉暝都不知道怎麽說了。“知人知面不知心”是《增廣賢文》裏的句子,沒想到小丫頭別的記不住,這話倒是過目不忘,馬上拿出來現學現賣了。
玉暝叩了一下江靈兒的腦袋,神色肅然地提醒了一句:“這話可不能往外說!”
江靈兒道:“王爺,如果事情不妙,你要開溜!”
為什麽小丫頭老覺得事情會不妙?玉暝也被她弄得緊張起來。問道:“為什麽事情會不妙?怎麽不妙?”
江靈兒道:“我今天早上起來,眼皮就一直跳。”
玉暝舒了口氣,失笑道:“別胡思亂想,平時和袁夫人做個伴,說說話寫寫字,有事記得找徐媽媽,聽到了沒?”
江靈兒點頭。
玉暝起身,從櫃中取出一個輕巧的帶鎖匣子,放到桌上。打開匣子,裏頭是兩把鑰匙,玉暝把一把鑰匙交給江靈兒,自己從懷裏摸出一個乞丐口袋一樣的荷包,正是當初江靈兒給他做的生辰禮物,把另一把鑰匙放進去收好,仍舊放回自己懷裏,然後道:“鑰匙我們一人一把。我不在的時候你要給我寫信,寫好了信,封在匣子裏鎖好,交給徐媽媽,徐媽媽自會讓太監遞出去交給親兵,他們會把信送給我的。我看了信,也會給你回信的。”
江靈兒抱住玉暝,語帶哭腔道:“王爺,你一定要快點回來!”
玉暝安慰了她一會兒,待她稍微平靜些,才喚來昭兒等丫頭換好衣服,用了點心,等外頭回人馬齊備,便出府上車出發了。江靈兒、秦月娥、莫羽玲等人送到門口,目送車隊踩着夕陽的餘晖徐徐遠去。
當晚,玉暝在青州城南五十裏的白石鎮下塌,第二日一早,他就收到了江靈兒的第一封信。小丫頭怕是前腳送了他走,後腳就回房給他寫信了。
玉暝打開匣子,裏頭就薄薄一張紙,玉暝略感失望地展開來一看,頓時哭笑不得。
裏頭就一句話:“吾甚念王爺。”
玉暝在車裏回了信,交給親兵遞了出去。同車的袁轶笑道:“王爺,改明兒我也要借你這信使一用。”
玉暝道:“這是自然,袁師請便就是。”
江靈兒茶不思飯不想地等玉暝的回信,到了第二天午後,信就到了。江靈兒拆開一看,只是四個字:“吾亦念卿。”
這個卿字江靈兒不認得,不禁急得團團轉,馬上拿了信去找莫羽玲解惑。莫羽玲笑着解釋了一番,然後道:“你這信是如何傳遞的?可能讓我也搭個順風舟?”
江靈兒點頭道:“可以啊,姐姐你寫好,一起封在匣中便可以了。”江靈兒雖然拜了莫羽玲當老師,不過平時還是以姐妹相稱。
當下,兩人就在草鞋院寫信。
第三日,玉暝在茶館歇腳時,就收到了信匣。袁轶笑道:“王爺這一路看來都不會寂寞了。”
玉暝斜了他一眼,打開匣子一看,笑道:“袁師也不會寂寞了。”遂把一個信封遞給袁轶。
袁轶瞧那字跡,認出是莫羽玲的,不禁又尴尬又高興,拆開一看,竟有厚厚一撂紙。玉暝一看,臉就黑了,小丫頭還是只有一張紙。
玉暝展開一看,仍然只有幾個字:“吾與羽玲姐姐同書,甚喜。”
玉暝忍不住瞧袁轶,袁轶正搖頭晃腦地品讀莫羽玲作的一首寫離情別意的小詩,一臉陶醉。玉暝暗嘆一聲,小丫頭文化程度有限,羨慕不來啊,只得傳筆墨來回信。
信到王府是一日之後了,江靈兒拿着匣子到草鞋院,和莫羽玲一同打開看。只見袁轶回的也是一封長信,附詩一首,與莫羽玲的小詩相呼應。而江靈兒呢,又是只得到了四個字:“用心念書。”
二女的信到了第七日才交到玉暝手上,江靈兒寫的是:“王爺,吾亦要長信。”
玉暝回:“卿若能寫百字,吾必千字以回。”
江靈兒果然寫了封符合要求的信:“百!”
玉暝于是回:“千!”
封了匣交給親兵,玉暝心裏竊笑,幾乎可以想像出江靈兒接信時暴跳如雷的樣子。
玉暝很盼望江靈兒的回信,但尚未等到信來,他們就先到了京城。皇上派了人在城門迎接,直接把洛王一行送入皇宮。玉暝入了宮,無暇洗去風塵,便直接去了上書房面聖。行了參拜大禮後,玉昕上前扶起他:“身子可有不爽?朕傳太醫來給你瞧瞧脈,別累出病來。”
聽他自稱朕,玉暝略覺不慣,不過面上絲毫不露。當下也不拒絕,謝了句恩。
玉昕吩咐太監小德子:“傳朕旨意,令太醫院首座周太醫即刻過來,”然後拉着玉暝坐到炕上,玉暝說了句“不敢”,要起身,玉昕忙擡手示意他坐着別動,自己在對面坐下,說道:“你身子不好,又趕了這些天的路,還是坐着回話吧。怎麽樣?路上可還順利?”
玉暝不敢坐實,只虛坐了半張墊子,道:“這幾日天氣晴好,一路都很順利。”
玉昕道:“剛開了春,往年這時候你都要犯病,待會兒不管好不好,都讓周太醫給你開兩劑藥調理調理。如今太子還小,住在宮裏頭,所以外面的太子府暫時封了,這次你也住宮裏吧。慶陽宮那兒住了齊王等幾位皇叔,亂得很,你随朕在金龍殿住,朕已命人給你打掃出一間廂房。”
玉暝一聽,連忙下跪道:“皇上,臣弟不敢。”
作者有話要說: 情節需要,王爺又出差了,無奈啊。
但是出差回來後即可圓房!小丫頭漫長的童年終于要結束了,想起來有點不舍呢!(衆:叉出去!)
掩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