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55.抵達仇城
“哈哈哈。”黎烨不禁笑道:“你的意思是沒姑娘喜歡他?”
宋武下意識點頭,但頓了頓,又搖搖頭,說道:“喜歡他的姑娘不少,畢竟他氣宇不凡,但姑娘們多是對他一見鐘情,時間長了,誰也受不了他的性格,便都走了。不過,似乎季将軍對這些女子也并未有好感,人來了又走,走了又來,他倒也挺淡然,從來不見他會因為姑娘的事情而愁容滿面。”
黎烨腦中隐約浮現出季将軍的模樣,長得不賴,但卻有一張禁欲臉,這模樣實在滑稽。若不是他已戰死沙場,黎烨倒挺有興趣去見見這人,問問他是否是韓淩失散多年的兄弟,怎麽都一個毛病。
宋武似乎徹底陷入了回憶之中,他歇了口氣,又繼續說道:“大夥都覺得季将軍沒人緣,但誰也沒想到,在季将軍的死訊傳來之時,整個軍中哭成一片。明明季将軍不過是名将軍,比起戰死的先王,他的身份實在低微,且平日他也不讨喜,誰能料想他竟會這般讓人牽腸挂肚?季将軍雖然為人死板耿直了些,但他卻是心存善心,也教會了大夥很多東西,他死後,我們曾一蹶不振,後悔當初為什麽要在私底下罵他,嘲笑他?為什麽就一心只想着他的壞,不想想他對我們的好呢?這次,我們聽說要主動攻打庸國,都争着搶着報名上陣,一來為季将軍報仇,二來是為報效國家。但新上任的韓将軍似乎知道我們的想法,他挑選的士兵,沒有一人是曾與季将軍稍微關系密切的人,而那些因季将軍戰死,幾乎想要只身上陣殺敵的人,韓将軍也未選。我們不知韓将軍為何會知道這些事情,也或許是天意,讓他巧妙避開了這些感情糾葛。但是,我們真想借此機會,為季将軍報仇,我們多次請命,他都不同意,他為何就不能體會我們的心情呢?”
黎烨若有所思地垂下眉目,他道:“一個人的執念越深,上了戰場就越難駕馭,越容易感情用事,或許韓淩就是考慮到這點,方才不允許你們上前線,但你們的心意,他定是明白的。”
“哎,或許吧。”宋武嘆了口氣,“但是韓将軍和季将軍似乎都特別信任邱大将,即便季将軍生前與邱大将關系最好,但韓将軍仍毫不猶豫地讓邱大将擔任前鋒,并委以重任。”
黎烨忽然一個激靈,腦中閃過一絲靈光,他道:“那如今邱北章已亡,韓淩豈不是很傷心?聽你的語氣,韓淩與邱北章的感情似乎不淺啊。”
宋武道:“按理說,韓将軍與邱大将是素昧平生,但他們卻有一見如故之感,韓将軍對邱大将尤為信任,邱大将在與韓将軍比試了一番後,也對他心服口服,自此二人再未出現芥蒂。所以說,這人的感情就是奇妙,有些人注定是朋友,有些人無論怎麽争取,注定只能是路人。”
黎烨想了想,又道:“那你對韓将軍又是做何評價?”
“韓将軍?”宋武反問,他微蹙眉梢思索道:“臣聽說韓将軍曾是太監總管,一般能擔當此職之人多為多面玲珑之人,但臣無論怎麽看,都看不出韓将軍有半點機靈,他為人很是實在,不會做偷工減料之事,更不會卑躬屈膝阿谀奉承,臣實在想不出,他是為何能成為太監總管?并且,經訓練那兩個月的相處,臣發現韓将軍竟未淨身,這樣的人是如何在宮裏活下去的?”說到此處,宋武忽然噤聲,他驚恐地望向黎烨,而後道:“陛下,方才是臣亂說的,你莫要在意,韓将軍是真君子,他定不會做任何卑鄙之事,未淨身便進宮,想必是別有原因,陛下切莫妄加猜測,失去對韓将軍的信任啊。”
黎烨但笑不語,韓淩未淨身是他的傑作,他有何資格去責問他人?黎烨道:“恩,此事等回去再說,本王信任韓淩,不會多加猜測。倒是韓淩,确實非宮中的那些凡夫俗子,他能混到今天這樣,全是因本王護他,否則憑他的性子,早得罪了所有人還不自知,哪天死在荒郊野外還覺得自己是無辜的。”
宋武淡笑道:“陛下能如此信任韓将軍,實在難得,畢竟歷朝歷代,君臣之間多以猜疑為主,陛下确實開創了一種新的君臣關系。”
黎烨看了看宋武,這人真會說話,比韓淩簡直是聰明百倍,韓淩要是能有他一半的能言善道,也不必吃那麽多苦頭,所以說,懂人心,說人話是多麽重要的事情。
黎烨沒再多言,他兀自看向遠方,心裏空唠唠的,他不知道此次前往是否能救韓淩于水火之中,但唯有一點,他必要做到,那便是不惜一切代價找到韓淩,無論是死是活。
行至庸國邊境附近,黎烨收到前方的捷報,仇城已人去城空,顯然在武軍和庸軍聯合攻下仇城後,他們并未在仇城多做停留,而是直接轉移陣地。但為何他們要棄了天時地利的仇城,轉而拔營走人呢?據使者說,仇城雖人去城空,但裏面的物資卻很多,糧倉大開,兵器房也陳列滿各式武器,且都鋒利無比。至于仇城附近,有極為雜亂的腳印,腳印從東西南北方向都有延伸,無法确定哪些腳印來自韓淩一行人,唯一的方法便是對所有腳印進行一一确認。
黎烨自知這種方法不可行,畢竟從韓淩離開仇城至今已經過了近三月之久,足跡雖有尚存,但定不完整,降雨和風沙均會造成足跡的遺失,且韓淩是為逃命,定是拼了命要掩藏行跡,怎可能會把足跡明晃晃地留了下來?既然确認仇城已為空城,黎烨便下令直奔仇城,因有韓淩的前車之鑒,他特意派人在仇城四周方圓百裏搜了個遍,确定無任何埋伏後,方才入城。
Advertisement
進入城中,黎烨親自帶兵搜了一圈,城裏一片狼藉,房屋坍塌,部分磚瓦上還有燒焦的痕跡,路上有接連不斷的血跡,随處可見已經腐爛敗壞的屍首,他們身上散發出陣陣惡臭,令黎烨幾乎嘔吐。至此,黎烨終于明白此處為何無人,因為經過三軍交戰,此處傷亡嚴重,要重新修複,并清理幹淨屍首,是極為費時費力的事情,現戰事未歇,誰也不敢在無關的事情上花費多餘的人力物力。像仇城這般軍事要塞在庸國并不少見,轉移陣地,重新固防顯然才是上策。只是黎烨并不明白,為何他們不帶走糧草,這些東西無論到了何時,都是非常有用的。棄城可以理解,但棄物就讓黎烨百思不得其解了。
黎烨在城中搜了一圈,也一無所獲。他本以為韓淩曾在此停留,或多或少都會留下一些痕跡,但眼下除了身着黎軍兵服的兵士橫死街頭外,黎烨再看不到韓淩曾經來過的痕跡。
黎烨面色嚴峻,他走回帳篷內,打開地圖,又仔細看了一遍韓淩最後幾封來信,而後道,“韓淩信中說要孤注一擲,本王以為,他定是要潛入城內,直接取庸王首級,因為這是他翻盤的唯一方法,所謂擒賊先擒王。現在,我們有兩條路線可走,一是派人沿着雜亂的足跡繼續搜尋,二是直接攻向庸國都城,或許能與韓淩彙合。衆位可有何意見?”
宋武看着地圖思忖,庸王現與安宇文狼狽為奸,又有武王助陣,其城必是防禦之重點,不但韓淩難攻,就算黎烨帶兵攻打,也定要消耗大量兵力,且還不确定韓淩是否真在都城之內,實在是勞民傷財。至于沿痕跡追查,更亦同大海撈針,實在沒必要在此方式上浪費時間。宋武思量再三,說道:“陛下,臣以為,這兩種方法均不可行,陛下救人心切,臣明白,但斷不可白白浪費兵力。依臣看,可派兵暗中跟蹤庸軍武軍和邶軍,尤其是武軍,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便是剿滅韓将軍的餘黨,所以,他們勢必會掌握韓将軍的大致行蹤,跟着他們,應能找到韓将軍。而據臣所知,庸王生性好戰,他不會是躲在都城裏茍且偷生之人,恐怕庸王也在庸軍的隊伍裏,繼續擔任統領。韓将軍應也了解庸王的秉性,所以定不會以都城為目标,而是以庸軍為目标,他所需要确定的,乃庸王随行何支軍隊,并找準時機下手。故此觀之,我們要找到韓将軍,必要先找到庸王,同時需跟蹤武軍,觀察其動向,以确保韓将軍不會遭遇毒手。”
黎烨一愣,仔細思索了一遍宋武的思路,确實嚴謹有序,滴水不漏,自己原想來當軍師,但不料比起宋武,自己實在差得太遠。宋武不愧為久經沙場的戰将,經驗豐富,而自己,當真太過紙上談兵,行軍打仗和想象中确實太不一樣。黎烨自覺宋武的方法沒問題,便道:“那便依宋将軍之法。他們三軍的行跡應早已掌握,我們是否派兵跟上?”
宋武搖搖頭,道:“不,我們能掌握他們的行蹤,他們必然也知道我們已經進入仇城,雙方都有探子,只是不知是何人罷了。所以,我們當做些誤導,大軍繼續向都城方向進發,讓敵方産生錯覺。而小部隊則僞裝成難民,逐漸脫離軍隊,反正至都城的戰線尚且很長,沿路脫離人馬,至少也能脫離萬人,而這些人又選精兵,其戰力,雖不可對抗三軍,但若使計讓三軍分流,那這一萬兵力,必勝無疑。”
黎烨想也不想,便道:“你覺得我們何時脫離比較合适?”
宋武搖搖頭,道:“陛下不能走,臣也不能走,我們是最大的誘餌,我們若走了,對方定會起疑心。且我們不但不能放慢速度,要一往直前沖向都城,敵方定也料到我們會以都城為目的,所以其防守,當是極為嚴密,還請陛下做好心理準備。”
黎烨不可置信道:“本王不能親自去救韓淩?”
宋武垂目,恭敬道:“不能。”
“本王來此的目的是什麽?就是要親自救出韓淩!若無本王,誰會将韓淩的性命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軍中多有人與韓淩有仇,若他們公報私仇,那結果是何?韓淩必死無疑!本王信不過任何人,本王必須親自去!”黎烨忽然大聲道:“無論是否暴露,本王必要親自救出韓淩!”
宋武不為所動,他繼續說道:“陛下,軍中不同宮中,宮中以阿谀奉承爾虞我詐得政,軍中以英勇果敢大義效國得勢,韓将軍雖不善言談,難以與人相處,但他是位好将軍,所有兵士有目共睹。但凡韓将軍手下的士兵,無一不對他敬佩有加,雖他們都不喜韓将軍的做事風格。軍人的血性不容許他們做背信棄義之事,所以陛下大可放心,沒人會因為私心而對韓将軍不利。陛下若再執意懷疑下去,那将是對我們的侮辱。再者,陛下若随小部隊脫離,那他們還需分心照顧陛下安危,無法全心投入作戰,陛下雖滿腔熱血,但實則是辦了件壞事,非但會暴露我們的計劃,置韓将軍于不利之地,還會成一拖油瓶。”
黎烨不甘心,又問道:“那為何不全軍攻打三軍?”
宋武答:“全軍突擊乃莽夫所為,一是雙方硬碰硬,拼個你死我活,損兵又折将,當真是吃飽了撐着沒事做,以小部隊潛伏偷襲,打他個出其不意,其勝算遠比貿然進攻高出百倍。二是臣只是猜測韓将軍的位置可能在三軍附近,但并不肯定,萬一韓将軍在都城裏呢?分頭行動,更有利于盡快找到韓将軍,避免耽誤了最佳救援時間。”
黎烨沉默不語,思考良久,竟無法找到宋武的漏洞。确實,兵分兩路比一條大道走到底要來得保險,且無論自己是否跟随小部隊,自己必是誘餌,只是方向不同罷了。與其偷雞摸狗躲躲藏藏,還不如光明正大地當個餌,黎烨糾結半晌,終于道:“就依你所言吧。不過本王提醒你一句,倘若小部隊遇上了韓淩,但卻并未施救,導致韓淩身受重傷亦或死亡,本王将唯你們是問,明白了嗎?”
宋武雙手合十,恭恭敬敬道:“臣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