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50.韓淩的蹤跡
說起來,黎烨确實未聽韓淩說過自己的家事,一個人能對家裏無牽無挂,無非就兩種可能,一是與家裏人鬧翻了,彼此間的關系尤為惡劣,二是家中并無親人。韓淩雖是固執之人,但有情有義,應不大可能和家裏人反目,那唯一的可能便是他孤獨一人。思及此處,黎烨不禁心下一疼,莫名地,有點同情韓淩。他本想将韓淩的親人召到宮裏,讓韓淩一家團聚,給他一個巨大的驚喜,然依現在的情形來看,這恐怕是不行的。那韓淩平時都惦記些什麽呢?練劍,修行,還有,黎烨……黎烨驀地一怔,莫非要自己獻身?不行不行,他忙搖搖頭,忽然靈光一現,想出了法子。于是,他道:“歡迎禮必不可少,但不可拘泥于歌舞表演,應投其所好。韓将軍喜劍術,又盼國家強盛,本王以為,表演一場實打實的練兵,或許更深得他的心。另外,這封賞自然也要有講究,龍丞相,本王聽聞你家中子嗣有人混跡江湖,且名聲響亮,你讓他幫本王一個忙,找幾本武功秘籍,本王要将那幾本秘籍作為封賞,順便再賞他一座武道場,供其修行之用。”
龍臻略有斟酌,他道:“歷來朝廷不過問江湖之事,老臣以為,這武功秘籍不當賞,那是江湖之物,豈能放上朝堂?”
黎烨瞪了一眼龍臻,“到底你是國君還是本王是國君?本王讓你怎麽做就怎麽做,別廢話!”
龍臻嘆了口氣,沒再多言,黎烨的脾氣他知道,一意孤行,且荒誕無稽,說得再多,也是廢話。
黎烨想了想,又道:“既然韓将軍已經戰勝,那便放了安柔吧。安衡興的守孝期未過,此時安柔回去,還能盡幾分孝道,況且她近日确實安分不少,我們沒理由繼續折騰她了。”
聞言,龍臻臉色一變,他忙道:“陛下,萬萬不可啊!在一切未成定數以前,還是小心為妙。庸國雖戰敗,但韓将軍仍然将在外,若現在我們把安柔放了,安宇文沒了忌憚,便在韓淩歸來的途中設伏襲擊,那大好形勢又将急轉直下啊!”
黎烨想了想,似乎有道理,看來是自己沖動了。不過,依他看,就算安宇文近幾日動手,也是趕不上韓淩的,畢竟兩地實在相距甚遠,不提前準備,根本不行,至今安宇文都未有異動,看來是沒打什麽主意。
說來也巧,黎烨方有放了安柔的念頭,安柔就主動來找黎烨了。她淚眼婆娑地說自己昨夜做了一個夢,夢到小時安衡興抱着她蕩秋千,安衡興是那麽的慈祥和藹,對安柔的呵護更是細致入微,說着說着,安柔的眼淚更加止不住了,她無比想念安衡興,就連做夢,也全是自己父親的影子,她受不了了,她想回去,于是,她就不停向黎烨哭訴,希望他大發慈悲,放了自己。且黎國已經戰勝,她也沒了利用價值,何不成全了她一顆孝心呢?
黎烨看着安柔的模樣,于心不忍,且當初又和韓淩有所約定,庸國戰敗後,便放了安柔,讓她盡早回去和家人團聚,畢竟以一女子為人質确實有失道義。黎烨一時沒有下決斷,他又斟酌了幾日,這幾日,安柔天天來找他,手裏拿着安宇文寄來的信件,不斷向黎烨說,自己的兄長是多麽盼望自己歸家,一起去家父的墳頭拜一拜,邶國的百姓也希望自己能夠回去,畢竟邶國一直将安柔視為神女,象征平安與光明,邶國因先王安衡興駕崩,全國沉浸在一片悲傷的陰霾之中,他們堅信,只有安柔能驅趕黑暗,重新帶來光明,讓全國百姓振作起來,繼續生活下去。
終于,黎烨動搖了,在收到韓淩已經踏上返程的消息後,他便下旨,送安柔回邶國,祭奠安衡興。為保路途平安,他專門為安柔配了百餘名侍衛,後又向途經的地方官府打了招呼,若是安柔路過,定要好生照看。龍臻對黎烨此番做法大為不滿,與他大吵了一架,然卻沒半點作用,安柔如期踏上歸程,她坐在轎中,回首看了看黎國的風景,心下嘆了口氣,這一去,她恐怕再也不會回來了,這一眼,算是永別。
年關将至,又有韓淩凱旋歸來,可謂雙喜臨門。所以,今年黎國尤為熱鬧,城中百姓早早便開始準備,廟宇樓閣張燈結彩,布坊酒坊門庭若市。孩童在街上玩鬧,模仿一代英雄韓将軍,大家争先恐後,人人都想做将軍,誰也不願當庸俗愚蠢的庸王。宮裏自然也是一片喜慶,黎烨親自審查數遍練兵儀式,龍臻送來的秘籍他也命人重新裝裱,只待給韓淩一個大驚喜。
時間一天天過去,黎烨迫不及待的心情越來越甚,他幾乎每天翹首以盼,然自從韓淩發回最後一封信件後,就再沒了消息。所以,黎烨只知道韓淩已經在回來的路上了,但具體走哪條路,現在走到哪裏了,他都一無所知。原本,他還猜想韓淩是個不擅言辭之人,若是沒事,便也不會報信,因為沒那必要,但時間長了,他就隐約感到不安,這樣毫無底氣的等待是最折磨人的。
一日,黎畫大搖大擺地去龍翊殿找黎烨。此刻,黎烨正坐在案牍前呈放空狀态,黎畫一個小巴掌拍在案牍上,嘟着嘴抱怨道:“烨兒!韓叔怎麽還不回來?快過年了!他要騙我了嗎?”
黎烨猛地一驚,坐直身子看向自己的寶貝閨女,面露無奈,他說:“本王也不知道啊,自從他戰勝後,就再沒了消息,本王也在日夜盼他回來。”
黎畫很是不開心,她說:“他會不會不回來了?”
黎烨反問,“他不回來能去哪裏?”
Advertisement
“萬一他也有兒子女兒呢?他去看自家兒子,不理我了。”說着說着,黎畫竟感覺有些委屈,她一巴掌拍下案牍上的奏折,大聲道:“烨兒!快下旨讓他回來!不然斬了他!”
黎烨嘆了口氣,一邊彎腰撿起散落在地上的奏折,一邊抱起黎畫,勸慰道:“畫兒,你韓叔并非言而無信之人,既然他說會陪你過年,那即便是跨越刀山火海,他也定會千裏趕來,遵守諾言。我們再等等,切莫心焦,或許你韓叔只是想給我們一個驚喜呢?”
黎畫抓過黎烨手裏的奏折,心情仍舊不佳,在她看來,現在應是買煙花購年貨的時候,然韓淩完全不見蹤影,這就是言而無信。她随意翻看那些奏折,試圖從裏面發現一點韓淩的蛛絲馬跡,雖然她尚且年幼,但“韓淩”二字她還是認識的,她想,或許是她的糊塗父王漏掉了重要信件,其實韓淩已經快到黎國了呢?終于,皇天不負有心人,她竟翻找到了一封未拆的信件,她粗魯地抓過信件,遞到黎烨面前,兇巴巴喊道:“烨兒!韓叔這封信你沒拆!快看看他是不是回來了!”
黎烨微有詫異,他微蹙眉梢,接過信件,來回看了看,确實是韓淩差人送來的,只是并未拆封。黎烨一直關注韓淩的動态,他自覺并未錯過任何一封韓淩的來信,就連劉寶齊都知道他的習慣,在收到信件後,會特意把韓淩的來信放在案牍的最上面,方便黎烨查看,避免有所遺漏。所以,按理來說,是不當有未拆封的信件。不過,黎烨并未深究,或許這反而是個意外的驚喜呢?黎烨拆開信封,展開信紙,慢慢品讀,然越看,他的表情越發嚴峻,他眉頭緊蹙,不可置信地反複看信中內容,一遍又一遍,最後,他驚道:“完了。”
他連忙将黎畫放在地上,對她說:“快找找!看還有沒有遺漏的信件!”
黎畫被黎烨兇神惡煞的表情吓了一跳,她都來不及思考,便乖乖地趴在案牍上翻找,過了一會兒,她又翻出了一封,黎烨一把抓過來,迅速看完信中內容,臉越來越黑,一團陰霾迅速在他的頭頂蔓延。
黎畫從沒見過這般模樣的黎烨,不禁有些膽怯,她小聲問道:“還要繼續找嗎?”
“找!快找!”黎烨近乎嘶吼道,旋即,他也身子一撲,稀裏嘩啦開始翻找案牍。
他們翻了個底朝天,最終只找到五封來自韓淩的未拆封的信件,這幾封信斷斷續續,內容并不完整,大抵記述了韓淩行軍時的情況。根據時間順序,第一封信是在韓淩攻打仇城後寄來的,信中內容為:陛下,臣終于占領仇城,原以為,占領仇城便成功了一半,然事态發展卻超乎了臣的預料。占得仇城後,我軍損兵近千,兵士疲憊困乏,而此時,不料遭遇武國軍隊偷襲,我軍迅速轉移到城內,搭建臨時防禦工事,然先前撤退的庸軍竟然折返仇城,對我軍發起攻勢,如今我軍腹背受敵,前有武軍,後有庸軍,我軍被圍困仇城之內,當真成了甕中之鼈。陛下,若我國兵力尚有節餘,臣請求發兵援助。
下一封信是在一月之後,韓淩寫道:仇城已經失守,臣帶領小隊人馬僥幸逃脫,又有部分兵力從其他路線逃走,臣事先與他們約定了集合之地,在三日後臣應當會與他們彙合。只是現在臣處兩難境地,在彙合後,臣是否要繼續攻打庸國,與庸軍周旋?亦或宣告敗北,先行回國,再從長計議。
第三封信是在這之後五天寄出,信中寫道:陛下,臣一直未收到陛下消息,想是陛下國事繁忙,不及處理此番戰事。臣思索再三,決定帶領剩餘兵力,繼續南上,深入庸軍腹地,放手一搏。臣身為一國之将,豈有輕易降伏之道理,不得勝利,臣誓不回國。還有,臣想不明白,向來中立的武國為何此次會來偷襲我軍,莫非是和庸國聯手了?不知陛下可否為臣查查武國将領的一些資料,否則不知敵方底細,臣要勝,恐怕太難。
第四封信是在這半月以後,韓淩的語氣已經完全沒了鬥志,他草草寫了幾句:陛下,您是打算放棄我軍了嗎?一無援軍,二無消息,三無物資,現在天寒地凍,我軍最後恐怕不是死在敵軍手裏,而是死在這惡劣的天氣環境下。
最後一封信是幾天前寄來的,韓淩似乎已心灰意冷,他寫道:陛下,邱将軍不信您抛棄了我們,便要親自回去向您問一個明白,然中途遭遇伏軍,不幸遇難,臣冒死尋回他的屍首,葬在他國。因邱将軍戰死,軍心動搖,陛下,臣以為,現我們已潰不成軍,所以,臣打算最後為國拼了這條命,希望能出現奇跡,成功取下庸王首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