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48.傻父女
三天後,韓淩的隊伍整裝待發,黎烨以君主的名義,向所有的士兵致以了最高的敬佩與祝福,他親自将一行人送至邊關,見他們逐漸走遠,他方才踏馬而歸。
之後的日子,黎烨發覺安柔竟出奇的安靜,他心想安柔定是找到了寄托,方才不再鬧事,也因此,黎烨寬心不少。他幾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照看黎畫以及關心前方的戰事之中,他幾乎每天都要看韓淩差人送來的戰報。
韓淩自出關後,幾乎每天都會寫信,向黎烨禀明近況。韓淩帶領的軍隊,從黎國關口出發,行至渭水,又經岐山,路過安州和崤山,一路走得順暢,未遇敵軍,也未遇匪徒,約莫兩月後,抵達庸國邊境。
黎烨看着手中的書信,知道這意味着什麽,戰鬥即将打響,成敗就在此一舉!
庸王早知黎烨派了隊人馬來進攻庸國,然奇怪的是,他竟未沿路設伏,還讓韓淩一行人好端端的走到了自己的邊境。韓淩心中有疑,自然不敢貿然行事,便選了處地方,安營紮寨。
黎烨時刻關心着庸國的動向,不敢有半分懈怠,然庸國除了招兵買馬外,始終表現出一種消極抵抗的狀态。韓淩在信中說,他本想趁着黑夜,攻得渠城,那是庸國的邊關城市,算是庸國的第一道防線,然當韓淩帶兵沖進渠城時,竟發現渠城早已成為一座空城,沒半個人影!韓淩擔心這是對手設的空城計,不敢放松警惕,萬一成為甕中之鼈,那可就不妙了。于是,在發覺不妙以後,韓淩迅速帶兵撤出,回到營地,繼續觀察情況,然一連等了五日,也未出現任何端倪,韓淩越發莫名其妙。
黎烨身處黎國,離庸國有幾百裏遠,不知其中情況,自然也無法下任何定論,他心裏緊張,天天苦盼韓淩的來信。在第七日後,韓淩知道不能再等,遂帶了一小批兵馬,進入渠城,進行了全城搜索,确定無任何埋伏後,方才入住城內,并安排防守工事,但他心裏始終惴惴不安,要進攻庸國絕非易事,單是自己所帶兵馬與庸國兵馬數量,便是無法比拟的,若打硬仗,他定是贏不了,唯一的方法,只能智取。
庸王一開始直接送他一座空城,無疑擾亂了他的計劃。如今,他面臨兩難的境地,是帶走所有兵力,繼續向前,還是留下部分兵力守住營地。前者無疑是斷了自己的後路,若是前方有變,自己将被一舉殲滅。然後者的結果也并不理想,若前方依舊是空城,那他必定要再留下兵力守城,如此便會拉長戰線,削弱兵力,到時應戰,必會對己方不利。
黎烨建議再增加兵力,反正黎國兵力尚且夠用,再來幾人守城,并不是難事。然韓淩斷然否決了,黎國內必須要有足夠兵力,若敵人暗中偷襲黎國,而國內又沒有士兵可以作戰,那根本撐不了多久,黎國将會被輕易占領,成為對手的囊中之物。
黎烨心中緊張,但又不懂行兵作戰,不敢妄自提議,故只能等韓淩的消息。兩日後,他又收到來信,韓淩想出折中之法,為保自身周全,定要建立進可攻退可守的局面,在确定渠城乃實實在在的空城後,韓淩決定,放棄城外的營地,以渠城為新的陣地,将所有兵力轉移到城內。為免成為甕中之鼈,韓淩專門在渠城方圓百裏內進行了搜查,然無論如何搜,周遭始終空無一人,一片荒野,更別談伏兵。韓淩不想輸在心理戰上,更不想在此地浪費太多的時間,因為這或許是敵方故意拖延時間的戰術。
韓淩并不打算在渠城有過多停留,他命人在城中搜查一圈,發現城裏既無糧草,也無餘民,這就意味着,城裏沒有任何物資可作為己方供給。韓淩意識到,若再深入下去,自己将進入孤立無援的境地,尤其是若後方被人圍堵,那他将無法獲得黎烨送來的物資,而城中又無可用資源,這無疑會是一場無謂的消耗戰。韓淩察覺不妙,故寫信給黎烨,希望黎烨能備好援軍,以支援前線作戰。
黎烨挑燈夜讀,見韓淩竟在未戰之時便申請援軍,可想而知前線的情況是多麽詭谲。黎烨不敢有所怠慢,立刻選出一名大将,整出五千精兵,嚴陣以待,只要韓淩需要,他們便可立馬出發,奔赴沙場。
然之後幾天的情況卻順利了許多,暫且緩解了黎烨的焦躁。韓淩留下部分兵力守住渠城,而後自己帶領先頭部隊繼續深入敵方腹地。依據計劃,他們本是要一路沿西走,因為西邊的城鎮多為庸國兵力孱弱之處,容易攻打占領。然此時,韓淩改變主意,他選擇朝南走,南方正是庸國最為發達的地區,主要兵力、人力、財力都集中在了南方的城市,而其中仇城最為發達,若得仇城,韓淩便可不必再擔憂後續物資,因為仇城內的東西,足夠他撐到攻下庸國。方進庸國,韓淩就得了座空城,韓淩料想西邊小城或許早已人去城空,畢竟城小,物資人員都容易轉移,自己若再去撲個空,那即便占領了城池,也是無半點作用,且時間越長,兵士的鬥志也會随之下降,他需要在兵士意志最堅韌的時刻挑戰更高的難度,那便是攻下仇城。仇城人多物多,短時間內無法轉移,所以庸國唯一的戰略,只可能是守住仇城。
韓淩帶兵前往仇城,黎烨日日盼着韓淩的近況,尤其是當他知道韓淩要優選攻打仇城之後。每當信使來報,他便迫不及待的撕開信件,一個字一個字地品讀韓淩的蹤跡。韓淩一行人抵達仇城,城門緊閉,城牆上士兵巡邏,戒備森嚴,自此,韓淩算是放了心,看來這次沒有找錯地方,終于可以大戰一場。
韓淩在信中如是寫到:陛下,臣已率軍抵達仇城,并選隐蔽之地安營紮寨。先前留在渠城內的兵士臣已召回,待臣與他們彙合後,便進攻仇城,争取一舉拿下仇城!若得仇城,我軍将離勝不遠,陛下之江山,自可固也。
黎烨想到不久前,庸王積極招兵募資,然一路上韓淩卻未見一兵一卒,便料想庸王應是把所有兵力都壓在了仇城上,所以,攻打仇城的難度可想而知。黎烨寫信提醒韓淩,希望他別掉以輕心,庸國的主要兵力應已集中在仇城,我方若是硬攻,或許勝算不高。
Advertisement
韓淩久經沙場,自然知道其中利害,他并未打算硬來,所以他才潛伏在仇城附近。觀察仇城侍衛換班情況,以及仇城的防禦工事,待留在渠城的兵力與他彙合後,他對攻打仇城一事已有了打算。在一晚,北風呼嘯,韓淩自覺時機一到,便命弓箭手伏于仇城周圍的樹叢裏,待仇城侍衛交班,正疏于戒備之時,他一聲令下,數百只燃着火焰的箭矢飛向仇城上空!因是順風,故箭射得極遠,毫無疑問地落在了城內,登時,火光大起,仇城兵士尚未明白是怎麽回事,韓淩便帶領小隊人馬,借着黑夜,将一桶桶火油倒在了仇城的城牆附近!此刻風力正盛,一團小火登時燃成一條火龍,它張開血盆大口,無情地吞噬了目之所及內的一切。
黎烨拿着信的手都是顫抖的,他可以想象,前方的戰局該是多麽的熱烈,多麽的心潮澎湃。他腦海裏,全是韓淩奮勇殺敵的模樣,鮮血浸染他的戰袍,他無所畏懼,一刀揮下,披荊斬棘,遇神殺神遇佛殺佛,如地獄修羅,殺伐無情,煞氣纏身。黎烨不禁長舒一口氣,又在案前翻出另外一封戰報,他翻開信件,仿佛看見躍然在紙上的喜悅。信中如是寫到:陛下,經過半月苦戰,我軍已占領仇城,城中物資充盈,部分庸軍願為我軍所用,雖此戰我軍兵力有損,但有庸軍填充兵力,其實相較而言,我軍的兵力反有增加。下一步,臣打算留下部分兵力守城,然後沿南線繼續進攻,畢竟庸王在仇城放了大半兵力,如今仇城敗,無異于庸國敗,之後的作戰應會輕松不少,若無意外,臣将在下月末,攻得庸國都城,取下庸王首級,為先王報仇。陛下,請等臣的凱歌!
黎烨放下信件,臉上躍起喜悅,他幾乎是迫不及待地想和所有人分享這個喜訊。他坐在龍椅上,左顧右盼,而後猛然站起身,大步向外走去。他來到夏曉的寝宮,輕車熟路地找到了黎畫,不等太監通報,他便歡快地抱起黎畫,笑道:“韓淩攻得仇城了!他成功了!他很快就能回來,和我們相聚了!”
黎畫被黎烨轉得頭暈,她一巴掌拍在黎烨的腦門上,不滿道:“烨兒!別轉了,我頭暈!”
黎烨驀然清醒,他連忙放下黎畫,拉着黎畫的小手,繼續喜滋滋道:“你韓叔贏了,想聽聽他是怎麽贏的嗎?本王和你說,他的身姿可帥氣了,一刀斬下去,自己身上滴血未沾,敵軍卻已被五馬分屍,血花四濺。”
黎畫眼巴巴看着黎烨,也被他的情緒感染,她開始歡快地拍手,又是唱又是跳,大聲喊道:“韓叔最棒!韓叔好厲害!”
黎烨繼續拉着黎畫,根據腦中幻想的場景,不停向黎畫描述韓淩多麽威武不屈,智勇雙全,簡直就是劉寶齊附身,嘴巴一張,就再也停不下來了。
這一夜,這父女兩過得尤為歡樂,他們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之中,無法自拔。直至雞鳴,他們才昏昏沉沉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