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第四十五道題
我一下子就吓清醒了。
“怎麽回事?”
“不知道。”
我們一同望向回憶片段,那是斷斷續續的,就像是網速不穩視頻卡了那樣,畫面一眨一眨。
但很快就能認出,那是《人格分裂》裏,陳禾在樓下醒過來,目睹人跳下去的那一場。
整個劇組在休息,有人去了喝水,有人在調整攝像機,而片場裏,年曦正坐在導演旁邊,兩人對着劇本正在說話。
九晴疑惑,“年曦都這個資歷了,她還需要導演指導?”
“這種事情說不準的,”我沒辦法專心看她,“繼續看。”
即使畫面卡住了,聲音卻聽得很清楚。
背景雜音很大,因為那就是年曦聽到的人聲。我們每日聽到那麽多聲音,大多數人卻能從中分辨出自己要聽的,真是不可思議。
“……放松點,壓力別那麽大。你可以拍好的,只是現在情況有點不對勁而已。”她說。
人格分裂的導演姓徐,也是女性,片場的女導演本就不多,她和年曦還是好友,所以她說話的語氣算是溫柔;
但聽得出她處于一個很緊張的狀态,說話也很幹淨利落,語速和導購有得一拼。
“我知道”年曦說。
她斷斷續續地說。像一個快要溺水的人,聲音沙啞、幹燥。
簡直難以想象,《人格分裂》明明是現場收音,可為什麽年曦的聲音會這樣?
Advertisement
徐導演點頭,“你在擔心什麽?”她皺眉,“——你很緊張。”
“我演得夠不夠好?”年曦問。
她很驚訝她會問這個問題,“當然。”
“那麽,只要我演得好就夠了,對嗎?”她繼續問。
她問問題的方法——像是一個還沒長大的人。而不是一名事業成功的影星。她說的話,不符合她的身份。
聽到這個問題,徐導演也卡殼了一下。可能因為她不知道該怎麽回答這個問題。
她猶豫,最後只能客觀地講:“從電影的完成度講,沒錯。”
聽見這話,年曦只是簡單地點了點頭。幾乎沒有任何表情。
看着她原來的樣子,你幾乎想象不出,那些豐富的表情、動作、态度,言行舉止是她演繹出來的。
“……我明白了。抱歉。”
她似乎想要起身,但徐導演卻像聽出了不對勁:“你明白了什麽?”
徐導演抓住她。年曦看起來完全不像是被安撫到了的樣子。
她被抓住時候,有一瞬間的迷茫,視線失焦。那一絲微小的差異,不是人人都能發現。
“十霧。”九晴忽然說。
我被吓到了,回過頭去看她。九晴卻像是沉浸在回憶之中,見我看向她,還困惑了一剎那,才道:“……沒事,我不是喊你,我只是突然覺得這個詞很應景而已。”
我勉力“嗯”了一聲,然後和九晴一起,回去看。
年曦說:“我明白了,我的想法确實沒錯。”
因為這是一出推理片子,畫面色調冷硬,年曦的妝也畫得很簡單。或許因為形象設計,她看起來格外單薄憔悴。
“……你的想法?”
徐導演沒能跟上她的思維。
年曦點點頭,她很平靜:“你們都只要我演得好就夠了。你們都只要屏幕上的我就夠了。是嗎?”
徐導演依然沒聽懂。她愣住了。
年曦這個時候的狀态,沒有人能應付。
而聽見這個問題,我像是猛然清醒了過來。
“……我明白了。”我喃喃說。
九晴皺眉,“你明白了什麽?”
幾乎每個自殺者都在糾結一個問題。
明鏡的問題是:如果我不是運氣好,現在的我會是什麽樣子?
然安的問題是:我要怎麽做,才能讓其他人喜歡上我喜歡的東西?
而她們都得出了一個答案——
我是多餘的,我不應該站在這個世界上。
畫面再次斷掉了。我看了手表一眼,歷時只有五分鐘。我開始覺得難以呼吸,一次又一次想起自己自殺的理由,是件痛苦的事情。
九晴搖了搖我的肩膀,“喂,你還好吧?”
我落寞地笑了笑,“一點都不好。就和從前一樣不好。”
九晴聽不懂了。但是我說:“你去過那棟大樓嗎?”
九晴想了一想。
“去過,怎麽了?”
“現在馬上去一趟,”我打開電腦,開始書寫文檔,“我猜年曦就在那裏。”
“為什麽?”
“我想她的記憶會破碎,确實有可能是因為人格分裂。但這個已經不重要了。我們剛剛之所以會看到那段回憶,不是沒有原因的,既然記憶破碎是因為本人也不記得了,那麽記憶恢複正常很可能是因為年曦自己想起來了。而她不會無緣無故想起來,既然時間這麽短,很可能她是去到了那裏,所以才會想起來。”
我一口氣說完了一大段話。沒有喘氣。
我沒記錯的話,這段是實地取材,《人格分裂》的幕後花絮裏有說過。
九晴愣了一會兒。我不理她,由得她愣。
然後她好像是反應過來了,随後原地消失了。
瞬間移動。
只能去她自己去過而且記得的地方。
在我将自己整理出來的年曦時間線看完以後,九晴回來了。
我趴在桌前,一副半死不活樣子,只剩一根手指在按滑鼠。她一個小瓶拍上桌子:“你說對了,年曦真的在那裏。”
“嗯,”我很累,“她的靈魂狀态如何?”
我爬起身,看向那個瓶子。和生命線一模一樣,是一瓶銀白色的霧,外在有些黑光一下一下流過。
“很好。”
“……很好?”
霧氣可以是白色可以是灰色,它們的唯一共同點是:能讓人看不清眼前的東西。
“年曦的靈魂出現的地方很奇怪,是随機刷新的。”
“怎麽刷新?”
“通常都在人多的地方,”她慢慢地說,“而我找到她的時候,她正在人群中,和其他人一起走着——看起來非常開心,完全不像她自己。”
我們望着對方。九晴在糾結,像是看到了一個她不明白的畫面。
她難以置信:“她自殺之後,最想做的事情是和其他正常人一起逛街?”
大多數自殺者的自殺原因,聽起來都非常輕飄飄而且難以相信。
仿佛每個人都理所當然地認為,只要不是家破人亡公司破産,就沒必要自殺。
“對”我開始尋找甜食,沒找到,于是放棄了。
“所以,我的推測很可能是對的。”我難過地說。
九晴一瞬間像是找到了希望,她回過頭來:“什麽推測?”
“關于年曦死因的推測。”
……
《關于年曦的自殺原因》(公衆版本)(我自己看的草稿)
我是負責調查年曦自殺案的執行者。截至目前為止,年曦的命案發生已有二十三天,媒體上的讨論也已經告一段落。
我寫這份報告,主要是為了說明,年曦自殺的原因。
在這大半個月裏,我們詢問了年曦的親人、朋友,包括她過去合作過的部分導演、演員,而詳細名單在文章最後(按姓名筆畫順序排列),感謝諸位的合作。
收集一切資訊以後,我們最終還原出了一個較為完整的人格,再從中得出了年曦的自殺原因。
年曦出生于一個離異家庭,父母兩人在她十八歲那一年離婚;而年曦在十九歲的時候,踏入了演藝圈,演出了她的第一出作品《迷途》。
她出道時是表現派演員,後期轉型為體驗派演員,而在通過《人格分裂》獲得影後之後一年,年曦自殺了。在她短暫的人生中,一共有過四段戀情。
(因為未經他們本人允許,我們不能公布人員名單。抱歉。)
以上是死者過往大約的人生經歷。
年曦入這一行,是因為她喜歡演戲。
她高考那一年分數很高,但年曦的所有志願,都和演藝事業有關。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年曦喜歡演戲 ,而很幸運的是,她恰好有演繹天賦。
她的出道作是《迷途》,當時她是一名表現派演員。
相信有不少人知道,演員流派大約分為兩種:體驗派和表現派。前者的意思是,你假裝自己是劇裏的角色,想象她的感情,從而演繹出她的言行舉止;而表現派則倒過來——通過一些表情和小動作,表現這個角色和性格。
非要說的話,前者的情緒表達比較連貫,但當時年曦不是這樣。
她能夠演繹出那種脫離正常人三觀,做事果斷利落的角色,她在《迷途》和《全城戒備》裏,演繹的都是同一類的演員;而她采取的表情和小動作也都差不多。
通過這些例子,可以歸納出當時的年曦,是表現派演員。我們作出這個假設以後,向演藝圈中與年曦關系比較緊密的前輩李原女士讨教了一下,她也承認确實如此。
但很快,年曦掉進了她的低谷。
如果有人關注了那一兩年的年曦,會發現她在演了《全城戒備》以後,接下的幾乎都是同類型女配,接近模板化的角色。
有輿論批評,她只會飾演那一類型角色,根本就不是粉絲口中的天才。
據年曦好友所言,當時年曦的确接得到更好的角色,但問題出在她自己身上——她演得不如先前那麽好了。
演技本身是非常主觀的東西,但年曦當時确實這麽想。感性一點說,那是她的黑暗期,即使年曦從來都沒有說出口過。
而大多數自殺者都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征:他們死的時候,通常都覺得錯的是自己。
直到年曦接下《小醜》。
《小醜》是一部特別的作品,年曦演的女主角,是一個只要笑,臉上就會痛的喜劇演員。而據我們的總結和分析——年曦在這出戲裏,轉型成了體驗派。
那是一次本色出演。
如果看過那出片子的人都知道,主角的經典臺詞是:“只要我不笑,就沒人會喜歡我”。
那是小醜的核心,恐怕也是年曦當時在糾結的事情。她演得不好,而只要她演得不夠好,就沒人會喜歡它。
如果非要用兇殺案來類比的話,那麽,這是兇手最初的動機,也是死者死去的導火索。
很幸運,年曦那一次成功了。她踏入了體驗派的世界。
在那之後,盡管不是她的每部作品都大受好評,然而她确實在一步步,走向成功。
最開始的時候,她喜歡演戲,可能是因為她喜歡表現派的演繹方式;但到了後來,她會走下去,是因為她想演出更好的戲。
而最終,年曦踏上了舞臺,她拿下了影後寶座,是全國知名的女演員。
如果故事在這時候結束,那麽,一切看起來都還好。
但是僅僅過了一年多的時間,年曦自殺了。
在我看來,年曦的死因是這樣的:死于缺愛。
這個詞聽起來很文藝。
如果有人要看理性化的描述——那麽,法醫的報告已經出來了,她的死因是過量服用安眠藥,謝謝。
在年曦的人生中,她一直缺乏旁人對她的關愛。
她的父母是編劇與演員,兩人都是娛樂圈中的一份子。在年曦童年時,她是由保姆照顧着長大的,她的父母和她很少見面,這導致年曦非常需要旁人的關心,也就是愛。
所以年曦有過四段感情,正是因為她缺愛,所以她會同喜歡她的人在一起。
就像口渴的人需要水,是最正常不過的事情。她喜歡被人關注,被粉絲、朋友、影迷所愛的感覺,這也是她喜歡演戲的原因之一。
而更糟糕的是,她是一個非常感性的人。
感性的人喜歡跟随自己的感覺做事,因為喜歡,她選擇了演戲,而且因為她太執拗(這是一種感情),所以能夠一直頑強地堅持下去。
她之所以一出道,就能演繹那麽強烈的感情,是因為她本來就是那樣的人。
從她演的角色來看,她是一個感情激烈,做事全憑自己想法的人。這些都是屬于感性的特質,她感情澎湃,那是她的天賦。
這是年曦能走到今日,戴上影後冠冕的原因;但同時,感性是一把雙刃劍。
人的判斷會被感性混肴,它會讓人看不清眼前的路,讓人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麽。感性與理性相對,感性讓我們知道自己想做什麽,理性讓我們知道自己該怎麽做。
感性的人會比旁人想得多,而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男女的思維差異,女孩子往往能留意到旁人不注重的細節,而細心的男性卻比較少。
在出演《繪畫》之後,到她死亡之前,她陷入了迷茫。
用一句簡單的話來說就是:她入戲太深。
年曦喜歡演戲,所以她才會去演;但到了後期,因為她越來越沉迷于角色本身,所以分不清夢與現實的差異。
感性是一把雙刃劍。
我們和心理學家讨論以後,懷疑年曦後期患上了精神分裂,但因為證據實在太少,所以無法确定,她是不是真的患上了這種疾病。——但,這些都不是年曦自殺的原因。
讓我們下定決心,敲出結論的,是徐導演的話。
《人格分裂》的導演,她告訴我們,年曦和她談過天。她問她一個問題:
“是不是你們都只需要我演好戲,就夠了?”
那似乎是年曦唯一一次,同身邊的人談起她的想法。
忽略中間的過程,我和我的搭檔讨論出的原因是:年曦發現了一個,讓人絕望的事實。
她喜歡演戲,她樂于享受旁人喜歡她的感覺。
這能滿足她的感情需求。但到了後來,她發現了一件事。
所有人喜歡的,都只是她在屏幕上表現出來的形象。所有人喜歡的都只是她的角色,而不是她自己。
換言之,用第一人稱來寫的話是這樣的:
只要我演得不夠好,就不會有人喜歡我。
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喜歡真正的我。
很眼熟嗎?這是《小醜》裏的臺詞。
人有感情,心髒是紅色的。
她是兇手也是死者,她是行兇者也是被害人。
最初年曦因為喜歡演戲而入行,但到了最後,她一頭栽進名為感情的海洋裏,而且淹死在了其中。人需要水,但水太多,人會溺死。
如果是一個理性的人站在這裏,那麽她或許會覺得:只要她擁有了掙來的錢,有了自己買來的一切,可以享受生活,那就足夠了。至于有沒有人喜歡她,有什麽要緊?
倘若年曦只是為了賺錢而入行,而不是因為她喜歡;那麽或許她不會死。
很可惜。她不是。
但與此同時——如果她是一個理性的人,恐怕就沒有今日的影後年曦了。
我們的報告到此為止,我們沒有更多的看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