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第三十三道題
九晴悶悶地應了一聲,然後湊過來看電腦屏幕。她說:“唔,對……這是個演員。”
她支支吾吾的樣子,看起來好像一瞬間被人說得忘記了這是一樁自殺案。執行科裏圍着我們的人已經散開了,剛才亂,所有人都不幹活,現在就好很多了。我看了下她的死相,比起生前她在鏡頭前精心設計的形象,這更像是一個長期失眠的人。
死者沒有吸毒習慣,身上沒有自殘痕跡,過分消瘦。這是大部分演員的通病。我翻了翻記錄,年熙的父母早年離婚,兩人都是演藝圈的人,一個是導演,一個是演員。父親事業成功,至今還時不時會出現在銀幕上,母親則死在四年前,一直是個不怎麽出名的導演。
年熙二十歲出道,科班出身,從業至今還不到十年,卻已經是國內知名的一線影星。
絕對的成功人士。
九晴吐槽:“為什麽他們要自殺?嫌錢多啊?”
在她理解了所謂的人類生活習慣和社會體系之後,就總是這麽吐槽,将錢挂在嘴邊上已經成了她的習慣之一。
我點頭,“對。”
但是這回輪到九晴驚詫了,她睜大眼睛的樣子仿佛一只貓鼬:“你怎麽不反駁?你不是應該很高深莫測的說一定有他們的原因嗎?”
……什麽是高深莫測?
“不,”我想了一想,“精神病确實是一種奢侈的疾病,因為大部分窮人不會關心自己的心理健康,而八成自殺者精神都有問題……所以這麽說其實沒錯。”
現在可以找到的親人和朋友還沒來,我先上了一下各種社交網站,還有搜索死者的作品。年熙出道十年,如果順着一套套看會很浪費時間,但至少要找個大概,等一下和她的親人聊天的時候才不至于接不上話。
對于我是一個臉盲症患者的事實,九晴已經習慣了,默然地和我一起讨論着那些電影、電視劇。她是國內的明星,三年前就已經提名過一次金棕榈,但只是提名沒拿到影後,直到去年才拿到獎座。
這是唯一有用的了,我告訴自己。
在看完這些以後,我才開始順着九晴的意思去看那些八卦,她非常有興趣,比我還像一個人類。我跟着一個個點。九晴光看新聞還意猶未盡,點進了熱搜下最多評論的一條,逐條評論看。
即使她看得快,也很耗時間。
Advertisement
大多都是一些惋惜和震驚的留言,畢竟人已經死了。自殺的明星不少,但聽剛才那些人說,年熙是這些人當中最轟動的一個——她沒有煙瘾酒瘾,自然也不吸毒,一向潔身自好,在大多數人看來,她的形象很健康,不至于會自殺。
各種新聞報道和信息撲面而來,不算昂貴的手機上,一個個免費下載的應用程序裏,是鋪天蓋地的新聞,他殺、自殺、搶劫、家暴、車禍,人手書寫出來的真實輔以聳人聽聞的标題,陳列在好看的界面上,搭配動聽的賬號名和精心設計的頭像,只為了吸引他們看一眼。
最終九晴得出結論:“他們都說很可惜。”
我點頭,不說話。
第一個到達黑白的是年熙的經紀人,那個穿着深黑色西裝的男人仔細地回憶了一下當他接手年熙以後,她拍過的片子和他對她的印象,随後匆忙地離開了黑白,繼續他的工作——處理媒體。
接下來是幾個她的朋友和長輩,有人說她是演戲天才,同時也是個絕對的戲癡;她最好的朋友是一名一線影星,據她說年熙人緣其實不算特別好,她也不知道是因為什麽。而這位好友的評價是“她将自己繃得太緊了”。
一位演藝圈的老牌演員,說那些喜歡演戲的人最終都會像年熙一樣,迷失在戲裏找不到方向;而她的父親,沒能提供什麽有利的線索,因為她小時候,他忙于拍戲,根本就不怎麽回家,對于年熙的回憶極少無限接近零。
所有人說的話都是一部分拼圖,卻拼湊不出來完整的一幅圖畫。
年熙的案子,牽涉到的人已經不是多可以形容的了,而且娛樂圈人太多,可以想象,這次要找人頂多就是找找最固定的幾個關系:情人、朋友和親人了。然後,就沒辦法繼續深入了,接下來剩下的也就是回憶碎片,還有……
我看了下剛才總結出來的所有影片。每個人我都會問一個問題:就是關于年熙,他們印象最深的片子是什麽。因為年熙出道很久,等将她的所有作品看完也不用繼續總結了,所以我是這麽做的。
這麽下來,再總結歸納一下,我寫一個表格,總結她在初期、中期和後期的片子。
出道作是《迷途》;
第一次獲得女配提名是《全城戒備》;
在她轉型前演得最好的是《小醜》;
被諸多人認為失敗的作品是《繪畫》;
第一次提名的是《荒島》;
而最後一次,也就是拿到影後寶座的,是《人格分裂》。
至于最近一個作品,已經拍攝完畢但是尚未剪輯完成的,是《船與酒》。
而九晴對我的孤陋寡聞啧啧稱奇。因為我完全沒有看過她的任何一個作品。
如果人生是一張成績單,那麽我在“生活見聞”上的得分大概會是零。
我将所有人說的話整理了下來,九晴在一邊繞:“這次的案子……很奇怪欸。”
我挑眉,“為什麽這麽說?”
九晴坦白,她一下子坐到桌上,這是她偏愛的一個姿勢,“如果說明鏡是因為自我懷疑,還有父母親離婚而自殺的話,那麽還說得過去,因為她是未成年;而然安自殺,有一部分原因是她家裏給她的影響太嚴重了;但如果要用‘父母是他們自殺的原因’這條公式去分析年熙的話,那就不對了。”
她現在如果認真想的話,也可以得出一些結論,盡管大多數時候是錯的。
我點頭,“父母會占一個重心,但不會是絕對的原因。”
在前兩幾樁案子裏,父母對死者的影響占了很大一部分,但那是因為他們還沒有開始自己的事業。
九晴坐在那裏,一副等着聽講的樣子。
“嗯……這麽說吧。”
我拿起旁邊的水杯,“父母是杯子,孩子是杯裏的水。孩子沒成年的時候他們當然呆在杯子裏,隔着一層玻璃看着這個世界……如果杯子很髒,水自然也髒,因為他們受了父母影響。但一旦水出了杯子,它還是那副自己嫌棄的樣子的話,那就不對了。”
說完這段話,我順手拿起杯子喝了一口水。
這不像是我自己能說出來的話,所以應該是某本書裏的理論。但我已經記不清書名了。
九晴很擅長理解比喻,她很快說:“而年熙現在已經離開水杯很久了,因為她之後一直在改變自己,所以父母對她的影響就沒那麽嚴重了?”
“嗯,”我承認,“尤其是演員,演技出于演員對自己和對別人的觀察,表情動作之類的。在你要研究一個問題的時候,你手邊最好的研究材料是自己。”
我收拾完檔案和一些總結起來的資料。就在我拿出一疊影碟的時候,九晴似乎忽然想起了一件事:“哎,開手機開手機。”
“……怎麽?”
九晴指揮我搜索一個賬號名,那是‘黑白研究室’。名字打出來,然後我們在屏幕上看到了一個頭像,點進頭像是個賬號。我有點詫異,“黑白也有自己的賬號了?”
九晴認真道:“嗯,好像是這樁案件出現以後就有了的,二樓那邊有人開始編輯文章往上發。”
二樓是指非技術類型的部門,比如會計之類的都在那邊。我想了一想,“嗯。”如果不想被輿論诋毀,讓人們繼續質疑黑白的話,自己直接出來反駁也是一個好辦法。不過……
我點了進去。都是一些長文章,介紹黑白還有說說這樁案子之類的。雖然裏頭大部分都是已經有了的舊資訊,但重新包裝了一下以後,看起來就比那些記者的說法好多了。
關掉手機,眼睛開始痛,我按摩了一下眼周,将影碟□□電腦,然後直接趴在桌上:“……加載完了喊我,我稍微眯一會兒。”
九晴應了一聲,在這時候她的聲音已經開始朦胧不清了,因為做的地方在角落,燈光不太亮,我甚至有片刻的錯覺,我可能是在床上。但很快,九晴的聲音将我拉回了現實。
我揉眼睛,感覺到眼皮很熱很熱,好像下一刻血管就會破裂一樣。
九晴不安:“你看起來很不對勁。”
“對,”我笑了一下,試圖安慰她:“但是看完這個再說,不然明天更累。”
電腦屏幕漆黑,燈光打下,我看到了自己憔悴的樣子。
我們接下來要看的一出片子,是年熙的出道作,也就是她初期的作品。我看向屏幕,只見上頭打出大大的兩個字:《迷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