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再次伐鄭
姬息姑還在思慮姬州籲弑兄自立這件事,宋國已經和衛國聯手,再加上陳蔡兩國,已經聯合對付鄭國了。
一日,他向衆仲詢問道:“衛國姬州籲能長久為君嗎?”
衆仲施了一禮之後,恭敬答道:“國人應以德服之,豈能加之禍亂?禍亂如同亂絲,只會愈加紛亂。”
“姬州籲野心之大,當日沒即位成功他已是對兄長懷恨在心。再加上公孫碏之子石厚為他出謀劃策,有勇有謀,這次行動有望成功。他之所以攻打鄭國,是為了轉移國人的注意,況且打太大的國家,怕是打不過。再三對比,就選擇了鄭國。并且鄭國實力和衛國、宋國差不多。重要的是鄭國在幾年前曾經和衛國發生過戰争,屬于先君的舊仇,名正言順!不谷還聽聞,他欲迎其友姬段回鄭國。”姬息姑遲疑道。
他本來也認為此人不會長久,可是近來姬州籲行事雷厲風行,其勢頗大,魯國亦不敢出面反對。
衆仲一向精通禮法,最是提倡以德服人,反對用暴力對待國人。他平日極為尊重姬息姑,也因姬息姑德行良好,人品頗佳,他才對姬息姑心服口服。
“臣以為不然,姬州籲此人狠心跋扈,不僅依仗武力還殘忍無情,他是不會有太多追随者的,他當初登上君位就是威脅一衆臣子就範。他這樣只會被衆人背叛,被親信離棄,難以成功。衆叛親離的下場是不可得。”衆仲露出溫文爾雅的笑容繼續答道,他還是想要重申一下自己的看法。
姬息姑一聽,神色驟變,似乎被說服了。
“軍事如火,不加制止将引火***。姬州籲殺了他的國君而自立,本性已然露出。又使衛人到處征伐,流血犧牲,本想通過戰争來解除禍患,恐莫能成功還招致其他禍患。遲早有一日會有勇猛之士上前推倒他的□□!”衆仲越說越覺得自己說得有理,說話的氣勢也變得強烈起來。
姬息姑點了點頭,他一向很信賴衆仲,但願此事果真如衆仲所說,他打心眼裏就看不慣姬州籲這種殘暴無禮之人。
由于姬息姑天性仁弱,自然不希望姬州籲有一天攻打自己,更不想失敗後将土地拱手相讓,他考慮了半天。
到了秋季,宋國已經按耐不住,打算繼續出兵伐鄭,除了子馮這個後患。一時宋國聯合上次參戰的諸侯再次進攻鄭國,紛争四起。
由于上次的失策,鄭國比宋國實力大的太多,這次子與夷吸取了教訓,增派了更多的軍士。大軍慢慢接近鄭國邊境,現在已經打到了城門口了。
子與夷忽然想到了魯國,他認為姬息姑應該與自己想法一致,必會助自己一臂之力,便派遣行人前去魯國請求出兵支援一起攻打鄭國。
于是,子與夷派了行人前往魯國,誠心邀請姬息姑參戰。
實則宋國行人也是個明理之人,在他看來宋國此行得勝的幾率不是很大,所以才會希望得到魯國的援助。
Advertisement
宋國行人很快見到了魯國國君。
姬息姑是個現實的人,他也考慮過幫助宋國的利弊,但是如果失敗了呢?不僅宋國慘敗,也将牽連魯國。他需要知道宋國有什麽可以幫助的價值,他也要為魯國着想。
“宋公既已決定攻打鄭國,不知有何準備?”姬息姑動問道。
“準備很充分,軍師已定下萬全之策,日夜訓練軍士。”行人如實回道。
但這些泛泛之談的話姬息姑已經聽膩了,他想知道能打贏的勝算有多少:“如今到了何等地步?”
“已經在鄭國城門外了。”行人說完話就後悔了,他擔心魯國君不支援宋國。
如此急急行事,已經是火燒眉毛,非戰不可了。
其實姬息姑生性仁弱,他一直想自保,他害怕參與任何一場戰争,因為害怕失敗,他有被俘的經歷。可謂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繩。而且一旦失敗魯國肯定會受到牽連。
剛剛他內心其實已經拒絕了行人的請求,沒想到現在局勢如此緊張,他必須要早做決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既然宋國的勝算不是很大,他又何必非要趟這趟渾水?
“宋國都已經攻打到鄭國城門了,此時方邀請我魯國。”聽到行人的話正好給了他完美的借口,此時趁機拒絕正是時候,“宋國使者,你該知道,一個國家救援任何一個國家的前提是什麽,是不能使自己國君陷入危機。如今宋國已到了這個地步,看起來鄭國都城已是囊中物了,完全不必再請求外援啊!”
宋國行人自然聽懂了話中話,謝過并告退了。
然而魯國大夫姬翚是個有勇有謀的人,他一向善戰。他并不認同國君的看法,然後自告奮勇請求出兵和宋師相會合。
姬翚請求道:“君上,我魯國與宋國相約為盟友,如今宋國請求幫助支援,君卻棄之不顧,不合乎情理。就算看在多年情分也應該前往,翚願意帶兵出征協助。”
姬息姑不同意,盟友又如何,宋國伐鄭的理由不是很充分,考慮到魯國,他有太多的顧忌,他完全可以不必參與。若是有朝一日宋國被他國攻打,他幫上一幫也是情分。
于是,姬息姑拒絕道:“羽父,伐鄭未必有多少益處,又何必出師呢?”
姬翚堅決請求:“君上,宋國馬上就要攻入鄭國的都城了,我們只是小小的助力便一舉獲勝了。不僅兩國交情加深,說不定宋國願意劃分鄭國一部分國土與我魯國,這又何嘗不好呢?”
姬息姑知道姬翚勇猛,但是拿國家來當作賭注是不可以的。
他的性格就是安于現狀。他是先君長子,先君過世後,因姬允年幼,他順理成章攝政稱王,致使他對君位沒有太大的欲望。
但是受到政事影響,許多大夫是不受國君節制的。魯國衆臣都明白,姬息姑雖擁有國君實權,卻不名正言順,沒有接受周天王的冊封,只是個攝政之人而已。
況且姬息姑每次頒布的重要命令都是背後由姬彄提出的,姬息姑可以說是一個沒有太多實權的國君。
姬彄,字子臧,是姬息姑的叔父,是個知書達禮之人。
而姬翚等頗具野心的大夫不受他的重用,久而久之,都認為一個沒有魄力的君主能成什麽大事?便不誠心待他。
姬翚被拒絕之後,依舊沒放棄。認為既然自己不受重用,這個國君做事一意孤行,性格軟弱無能,只聽取衆仲一人之言,又不思進取。
于是姬翚自作主張,集合軍士,忘記姬息姑的忠告和擔憂,便自己帶人前去鄭國,支援宋國。
姬息姑對姬翚這種行為只能放任,他雖得到了一半的虎符,可以調度人手,卻不能随意處置姬翚。他觀此人一旦被逼迫必會謀反,魯國禁不起這種動蕩了。
姬允知道後,對姬翚這種不聽話的臣子也很不滿意。
他生氣地說道:“阿兄,此人狼子野心,你何不殺了他?”
姬息姑搖了搖頭,他看着姬允一天天地長大,始終不放棄教導姬允。
“羽父将兵甚衆,還與多位大夫交好,牽一發而動全身。他若不犯大錯,為兄也很難處置他。”
姬允只好忍住了,兄長說什麽都是對的。可是,他還是決定讨厭姬翚。
而此時,姬翚帶着軍隊浩浩蕩蕩出發了。他對比自己和國君,對比之後,他更加瞧不上自己的國君了。自己這般勇猛應該為有志氣的國君效忠。
這件事在他心中深深埋下了惡魔的種子,他對姬息姑越來越不滿。
以宋國為首的諸侯軍隊在開始時也死傷慘重,浪費了很多人力物力。雖然已經到了鄭國城外,但鄭國早有防備,守城的軍士頗多。
雙方車戰不分勝負,諸侯損失不小,而鄭國則不斷從城中派出數十輛車乘,兩軍如同打太極,諸侯也因為兵力不足,差距越來越小,遲遲無法分出勝負。
姬翚的軍隊已至,如同救急。
只見姬翚號令戰車沖進宋鄭厮殺的隊伍中,他越過雜草堆,踏過無數陣亡的屍體,終于來到交戰的中心。
空氣中彌漫着污濁的氣息,血腥味甚重,而姬翚卻格外興奮,他找回了一直想要的感覺,果然還是更喜歡厮殺啊。
遠處樹枝頭有一只黑色烏鴉立在那裏,發出陣陣噪耳的叫聲。
“魯國大夫姬翚領軍前來,支援宋國大軍!”姬翚對暫時在後方休息的子與夷喊話。
“剛剛我國使者已經去過魯國請求出戰,然而魯公不願出戰幫我。”子與夷見到姬翚到來,頗為詫異。
“這次翚将兵前來,乃是翚一人的意願。翚認為不僅情誼重要,曾經的誓約也很重要。如今寡君不重視承諾,翚則不同,必會信守承諾,所以前來,君等候多時了!”姬翚傲然地解釋道。
“好,既然大夫有心,那就與不谷一起抗敵吧。”子與夷走出軍營的帳篷,躍上了他專屬的戰車。
姬翚緊随其後,戰車卷着塵土不斷向前,後邊尾随着徒兵。
因為有了姬翚的幫忙,士氣更是高漲。
戈矛弓箭被血液染紅,染的顏色越深說明殺敵數量越多。他們越殺越勇猛,仿佛有着用不完的氣力。
事實證明,鄭國并不弱,相反還很強。
大軍只是打敗了鄭國的徒兵而已,只能算是小勝。
天空中的污煙此時已經消失了,萬裏無雲,似乎萬物都在慶祝這場勝利。
諸侯國的軍士們連夜打仗早已腹中空空如也,烈日又使他們大量出汗,過長時間的饑餓和口渴使他們體力不支。
偶然間他們發現鄭國田地裏種下的谷子已經成熟了。于是他們搜刮了好物,割取了那裏的谷子以後便返回自己的國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