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東宮的建築規格很高,略比福寧宮次一等,卻也是雕梁畫棟的所在。東宮之主過世三年餘,這裏幾乎廢棄了,但歲月并未留下太多痕跡。仿佛定格住了往日的繁盛,眼下只因為天黑陷入昏暗中,白天依舊會是煌煌的,若有人居。
院 中栽了很大一株梨樹,枝葉扶蘇。某一根粗壯的枝桠上垂挂下一架秋千,麻繩上栓着窄窄的小木板,看上去陳舊簡陋。她駐足看了很久,看得熱淚盈眶。因為想起建 安的王府,府裏也有這樣一棵樹,樹下也有這樣一架秋千。還是很小的時候,每常心情欠佳她便坐在在秋千上,人漾起來,煩惱似乎在高高蕩起的那刻抛開了。雲觀 在下面看護她,笑着說:“我回汴梁後,也會準備一架秋千等着你。”現在看到,知道他是記在心上的。昨日種種恍惚重現,可惜人已經不在了。
宮 掖很大,只是太冷清了。正殿裏點着燈,燭火跳動,那殿宇也跟着閃爍不定。她提裙上去,進了殿門,殿中擺設已經清理過了,只餘下一個大而空的屋子。空氣裏混 雜了紙錢燃燒後的味道,隐約聽見偏殿裏有人說話,喃喃念着:“殿下若未走遠,便時常回來看看。小的給殿下送些用度。今日是殿下忌辰,殿下別忘了差人來 拿……”
今天是他的忌辰麽?她茫然站在那裏,思維有些混亂。今天是七月初六,可她明明記得雲觀是三月裏薨的……七夕以後的書信不曾間斷,信上字字句句都是刻骨的思念,難道她記錯了麽?
她循聲過去,穿過偏門,見偏殿裏設了一張供桌,桌上擺了幾樣糕餅。香案正前方立着一個神龛,灑金藍底的箋紙上拿濃墨寫了幾個大字,是雲觀身後無甚用處的谥號。
其實那時傳來他的死訊,她總覺得都是假的,他那樣聰明的人一定不會死。她一直安慰自己,或者他有什麽大的計劃,他的生與死,完全是用來蒙蔽別國的手段。可是當她這樣近距離的直面,看到這滿殿的蕭索,切切實實感受到人去樓空的無奈,才不得不承認他真的已經不在了。
兩個念念有詞的小黃門發現有人來吃了一驚,東宮這三年成了與世隔絕的地方,他們在這裏俨然是流放,基本和外界不接觸,也沒有人輕易踏足這裏。他們面面相觑,不知道來者何人,只看她流着眼淚上香,在蒲團上跪下,磕了三個頭。
其中一人看了半天,終于咦了一聲,拿肘頂頂同伴,“見長,你看像不像畫上那個人?”
于是兩個小黃門認真研究起來,左看右看,最後得出結論,“應該就是罷!”
秾華起先并不打算理會他們,後來聽他們竊竊私語,便拭了淚轉過頭來,“你們說什麽畫像?”
兩個小黃門激靈一下,因不知道她的身份,也不敢唐突,揖手說:“回娘子的話,先前東宮有一張畫像,畫中人同娘子有幾分相像。”言罷慌忙又擺手,“我們只是混說,娘子切莫當真。”
她心下好奇,“什麽樣的畫像?如今畫在哪裏?”
見長遲疑應道:“是殿下畫的一張仕女圖,以前挂在東宮寝殿裏。殿下薨逝後,被顏回收走了。”
顏回就是艮岳的那個都知,同今上走得頗近。她愈發覺得怪誕,雲觀畫的應該就是自己吧,顏回為什麽要把畫兒拿走?想起先前納悶他死祭的日子,又追問:“外間都知道殿下是熙和三十六年三月薨的,你們怎麽今日祭奠?”
那兩個小黃門惘惘的,嗫嚅道:“殿下遇害是在三十五年六月初六,彼時先帝病危,國家動蕩。大約是怕先帝傷心過甚吧,這件事一直瞞着先帝,對外也秘不發喪,但宮中祭奠一直是在這天……”
秾華腦子裏嗡嗡響起來,驚駭得站立不住。
Advertisement
這是什麽怪事?時間竟合不上了!原來雲觀回大钺短短兩個月便遇害了,她一直以為是在第二年春。九個月的信件往來,每兩日便有一封,明明是雲觀的筆跡,可他卻早就不在了,那麽和她通信的是誰?逢着過節便随信贈予的香囊寶帶,都是假的麽?是她的幻覺麽?
她簡直不敢想象,無論如何也解釋不通。人定是有這個人的,可究竟是不是雲觀?她頹然撐着祭臺,忍不住垂首哽咽:“雲觀哥哥,這到底是怎麽回事……”是不是他雖身死,還舍不得她?越想越覺得辛酸,伏在案上低低抽泣起來。
她哭得難以自持,吓壞了兩個小黃門。從天而降的人,也不知來龍去脈,實在不知道從哪裏下手,急得抓耳撓腮,“娘子請節哀……娘子,這是在禁中,叫人知道了要出漏子的。”
阿茸不放心,風也不望了,還是要來尋她。恰好進門看見她哭成這樣,生怕大事不妙,急急道:“來了有一陣了,快些回去吧!禁中人多眼雜,別叫哪個好事的發現,傳出去再生後患。”連扶帶拽把她拉出了東宮。
到了外面腦子裏依舊一團混亂,定了定神才想起那些信件她随身帶到钺國來了。回湧金殿仔細比對,也許能從中看出端倪來。
她着急回去,匆匆地走,走得腳下生風。可是下橋堍的時候卻見有人立在湖畔,褒衣博帶,一個錯眼便隐匿在樹的陰影裏。
“皇後從哪裏來?”今上的語氣像凝住的水,冷冽的,沒有溫度。
她起先頭昏腦脹,看見他一瞬便清明了。暫時不能讓他知道她去了東宮,她還需要時間。然而他面色不豫,自己又腫着雙眼,只怕很難以自圓其說。索性站定了腳,遙遙道:“官家怎麽出來了?貴妃不在跟前伺候麽?”
他還是淡漠的聲氣,“貴妃回宜聖閣去了。”
她沒什麽熱情,随口道,“官家怎麽還不歇着?”
他有點答不上來,雙手在廣袖下握緊,語氣明顯有些匆促了,“殿中悶熱,我出來走走……我先前去了慶寧宮,你不在。”
她哦了聲,緩緩從橋上下來,“明日過節,我也到處走走。我入福寧宮時官家才和貴妃開局,這麽快就下完了?貴妃說棋藝不精,官家沒有讓着她些?”
他不答,只專注地看她,“你的眼睛怎麽了?”
她別過臉說沒什麽,“風大迷了眼,終不似在殿裏嘛。”
他們的對話聽得阿茸背上冷汗直流,聖人口氣不善,她擔心她沖撞了今上。好在今上寬容,沒有要計較的意思,還同她解釋,“兩國聯姻,即便是待客,也沒有不聞不問的道理。貴妃身後是烏戎,就像皇後身後是綏國一樣。越是疏離,越是要客氣,這個道理皇後懂麽?”
他說疏離兩個字,說得字正腔圓。她也不耐煩多糾纏,裣衽欠身,“官家的教誨,臣妾謹記于心。”
他覺得她态度不太好,蹙眉道:“不要使性子。”
她也有點驚訝了,是自己表達不清還是演技了得,難道讓他誤以為吃醋了麽?她擡頭看他,眼睛酸澀,看不清他的臉,燈火迷蒙裏只見一張朱紅的秀口。她心頭一跳,忙調開視線,低聲嘀咕:“官家玩笑了,我是皇後,從來不使性子。”
他聽了一哂,“果真這樣,那就謝天謝地了。”轉頭問阿茸,“你領聖人去了哪裏?”
他既然追問,敢信口胡謅就是欺君。阿茸有點慌,秾華即時解圍,擡手往湖那邊一指,“就在前面放水上浮,還能去哪裏!阿茸先回去,我頭有些痛,讓春媽媽替我燃一爐零陵香。”
阿茸如獲大赦,領命快步去了。她理了理裙裾,曼聲問:“果子官家嘗了麽?好吃麽?”
他搖頭,下棋時心不在焉,一直以為她在,問起錄景才知道她早就走了。他心下着急,草草打發了貴妃追出來。其實她去了哪裏他心中有數,不想拆穿罷了。他寧願相信她的不快是因為貴妃,去了東宮,觸景傷情也不是大事,只要現在的情緒不是僞裝的,也算留着一份真吧!
她臉上重新浮現了端穩的笑容,“點心送進殿前有人驗過的,官家放心吧。”想想又覺不平,“官家原先不愛與人接近,如今這症候好得十分徹底了,可喜可賀。”
也許連她自己都沒發現,話裏不知什麽時候帶了酸味兒。今上聽了,嘴角勾出笑意來,“只限于下棋而已,我與貴妃并沒有任何接觸,皇後不要多心。”
不要多心……不要多心?這個詞聽得她悚然。她有什麽可多心的!
“貴妃是官家後宮中人,侍奉官家左右也是應當。”她心裏終歸記挂着一樁大事,也沒有多餘的心思同他較勁,撫額道,“我頭疼得緊,想回宮去了,官家可願送我?”
他是謙謙君子,牽袖一讓,“皇後請。”
兩個人并肩進了迎陽門,暫時似乎很融洽。有風迎面吹來,她的衣袖翩翩,不時拂在他手背上。很細很密的絹紗,他欲牽住,可是它一溜,總從手上逃走。
夾 道裏光線不甚亮,她就在他身邊。他微微側過頭看她,纖細的個子,單薄的肩頭。與她從來就沒有過距離上的困擾,不像別人,略靠得近些就渾身針紮似的難受。現 在終可以正視,初與她相處時做出一種清高的姿态來,不過是自我保護的手段。那天輕輕的一吻,隔了這麽久,想起來依舊心潮澎湃。她是敷衍他,他卻當真了。到 今天她送點心來,見到她時緊張得冒汗,同樣可笑到家。
日積月累,早就預料到會有這麽一天,只是肩上責任重,不能像尋常人那樣。帝王的愛始終有個前提,他相信自己有收放自如的能力,即便有時情難自禁,也不會亂了心神。
他腳步漸慢,略猶豫了下,輕輕握在她腕上,“你若是不喜歡,以後不讓貴妃進福寧宮就是了。”
他的手溫熱有力,她是第一次這樣清晰地感覺到他。心頭一陣陣翻湧起巨浪來,突然心慌意亂。掙了兩下,沒有掙脫,愈發不知怎麽辦好了。
“皇後這麽怕我麽?”他含笑看她,“那日才說過喜歡我的,轉天就不算數了麽?”
她按捺下來,是的,說過喜歡,說到就要做到。只是難免有些羞赧,一個你畏懼的人離你這麽近,不能逃避不能拒絕,必須硬着頭皮接受,這種感覺并不好。
她低垂眼睫不敢看他,“官家……”
他的拇指纏綿地在她腕上摩挲,不帶任何強迫的姿态,輕聲道:“我希望是真話,因為我聽後很高興。”
如果他真為這句話動容,那麽他的感情就來得太過莫名了。大婚兩個月,虛與委蛇,心照不宣。他是很精明的人,絕不會犯這種低級的錯誤。那麽又是為什麽?她很想向他求證畫像和信件的事,幾次話到嘴邊還是咽了回去。沒有依據随意開口,旁的不要緊,怕連累了不相幹的人。
她不說話,只是對他微笑。現在不該急于去證明什麽,若是言之鑿鑿斷定喜歡,反而顯得虛僞。所以她寧願微笑,模棱兩可,他無刺可挑。
他悵然嘆息,手從她腕上滑了下來,“時候不早了,回宮歇着吧!明日是七夕,我領你上城樓,看汴梁的萬家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