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四面楚歌
“椴太醫,本宮可是喜脈?”芸美人懷着一泓忐忑,細問道。
“娘娘,您的脈象平和,并非喜脈。娘娘最近可有何不适?”椴太醫長睫一垂,輕描淡寫地略略帶過。
“也并非什麽要緊的,只是時常覺得胸悶,腹下微微脹痛罷了。倒是不曾有何不适……”芸美人頓時陷入失望,疲倦道。
“臣看來只是婦人常疾,娘娘玉體安康,并無大礙。只需精心修養,早晚送服臣開的安神茶各一次,不日便可都好了。”椴太醫平色如常,恰若幽谷清風。他細細收起藥箱,便要起身告退。
“嗯,那最是極好的。”芸美人安詳地點了點頭,又端起一枚急色道,“椴太醫。”
“娘娘,還有別的吩咐?”椴太醫重新欠身,極為恭敬道。
“你随這兩個丫頭去看看選侍的病況如何吧。”芸美人秀目一遞,示意榭兒和柳娈帶路。
“是,娘娘。”椴太醫飄然跪安回道。
“椴太醫,有勞了。”榭兒和柳娈遂上前向椴太醫微微行禮,椴太醫亦是恭敬回禮。
“臣告退……”
“奴婢告退……”
兩人朝芸美人福了一福,便領着椴太醫一齊退出了頤華宮。
榭兒和柳娈在前面引路,椴太醫攜着藥箱跟在二人身後。一路走來,宮女們無不站定注目,仰視着椴太醫的風姿,也注意起榭兒和柳娈這倆個并不熟悉的宮人,一時交頭接耳。
須臾功夫,三人便來到儲秀宮東一房內。
“椴太醫來啦!”不知哪個丫頭第一個興奮地高喊了起來。引得屋內所有選侍都心花怒放地迎了出來,都想一睹傳聞中椴太醫的風華絕代。
榭兒極為恭敬地引着椴太醫入屋,選侍們也都随着簇擁進來,偌大的房內片刻間竟擁堵異常,争先恐後地朝椴臨風跟前湊去。
椴太醫見婉禛昏死在床上,面色慘白,顧不得擁擠,忙走了過去,梓荨遂擡了椅子擺下讓椴太醫落座。
“多謝選侍。”椴太醫欠身客氣道。
“不謝不謝,椴太醫還是趕緊看看吧。”梓荨如此豪放的一姑娘,難得也羞紅了臉,忸怩在一旁垂眸不安。
椴太醫輕輕弧了弧嘴,不置一言,便款款落了座,他一手搭在婉禛腕上,閉目靜問,一手随意地搭在襟袍,修長如玉。衆人盡屏息凝神,目不斜視地凝視着椴太醫的一舉一動,牽目動腸。
“選侍可有服藥?”好一會兒,椴太醫才朗聲問道。
“常見她偷偷服一種藥丸,問起只說是舊疾。”佩岚忙道。
“可知是何藥?”椴太醫問。
“不曾見着,更不知何藥。”繡容搶着回答,斜斜地睨了佩岚一眼。
“嗯。”椴太醫點了點頭,便收起引枕,起身在案上開了一張藥方,“照此方煎服,三年如一,便可見好。”
“三年?”佩岚驚嘆道。
“選侍常服之藥,攜有微毒,此方可解,只須長年服之,方可全退。”椴太醫若有深意地微微一笑,遂收拾起藥箱,便要告退。
“噢。”滿房秀女竟一齊應了聲,好像椴臨風為她們都開了藥方似的,一時癡了去。
“有勞了。”柳娈卻面色如常,她從容不迫地引着椴太醫出了儲秀宮。椴臨風亦是回身點頭致謝,從頭到尾一副彬彬有禮、翩翩君子的模樣,搖曳着溫良如玉的深覺。
椴太醫走在前頭,柳娈靜靜地跟在他身後,幽幽垂眸,兩人一路盡緘默不語。
“選侍與她人不同。”走了一段路,椴臨風忽而轉頭笑道。
“嗯?”柳娈原本低着頭靜靜走着,突然聞之,先是一驚,不過很快又恢複了沉靜的神色,輕道,“柳娈平凡如塵,與她人并無不同,椴太醫玩笑了。”
“噢?柳選侍确不同于一般人,換作別人,定會追問臣,到底有何不同罷,呵呵。”椴臨風悠然笑着。他笑起來像是秋天的湖水,微微泛着漣漪,卻澄澈清如,另有一股搖人心弦的魅力。
“……”柳娈一瞬間也被他那動人的風姿所傾倒,一時慌了神色,不知如何作答,只好靜默地薄立在風中,楚楚如柳。
“臨風只是随性言之,況且臨風言語中只有欣賞之意,并無貶斥之言。柳選侍可不要介懷,更別宿之心上。”椴臨風淡然一哂,極為玩味。他繼續往前走去。
“不會的。”柳娈安然的神情,讓椴臨風更來了興趣,他覺得此女定有心宿。
“柳選侍可有舊疾?”椴臨風關切問之。
“椴太醫何以問之?”柳娈稍有驚訝,卻強自掩藏。
“可有?”椴臨風一雙水目盈盈注視着她。
“無。”柳娈側眸淡淡答道。
“柳選侍心口不一呵,此疾并非身疾,患之在心。”椴太醫方又微笑開來,似是穿堂的涼風。
“……”柳娈剛想說什麽,身後卻聞得一疊疾步之聲。
“椴太醫,皇後娘娘有請。”小太監恭請道。
“嗯,有勞公公。”椴太醫答應着,也不與柳娈多作耽擱,便提着藥箱跟着那太監疾步走開了去。
才走了半步路,椴太醫又回眸對柳娈微微一笑。
柳娈心下一驚,一股不安心緒紛擾而上,她難忍羞怯地轉身跑開去。
“曹寅,刺客可曾抓住?”皇上斜倚在養心殿內的卧榻上,舉着書閑閑看着。
“回皇上,那日黑影并非是什麽刺客,臣追了出去,只是……只是……”曹寅一心想護着鳌浪,一時萬千思緒飄過。心知皇上若是知道鳌浪深夜偷闖入宮,定是死罪。
“只是什麽?曹寅何時也學會在朕面前吞吞吐吐。”皇上端然放下書卷,擡眼看着他。
“是琬妃娘娘……”曹寅心急之下,只好把那日巧遇琬妃的事胡亂牽搭了進來,只求擾亂皇上耳目,不再細問刺客之事。
“琬妃!”皇上幾欲驚倒,好不容易恢複了平靜的神态。
曹寅亦是一驚,鳌拜都不曾讓皇上如此錯亂,這琬妃之名竟讓皇上至于如此。曹寅眸色閃爍,不知所措地立在一片,不時拿眼偷瞥過皇上神色。
“你先去吧,朕想一人靜靜。”皇上頓時疲憊了許多,似乎有那麽一擔子的前塵往事一齊湧上他的眉宇。
“是……”曹寅不好多問,只得靜默地退出了養心殿。
“哎……”皇上垂手嘆息着。
“不知皇上何以如此嘆息?”正當這時,門外進來倆人。
“兩位師傅,朕今日心緒不寧,無心功課,明日再補過吧。”皇上慘淡面容,起身向兩位師傅賠禮。
這康熙口中的兩位師傅,正是他從小的侍讀、弘文院大學士魏裔介和熊賜履。
“皇上,為國政煩心尚可,若是為了……”魏裔介顯然是聽見了琬妃之事。
“魏師傅,并非如此。朕擔心的是南部一帶安寧。”皇上背過身去,“兩位師傅可是聽說吳三桂、耿仲明、尚可喜三人?”
“皇上,這三人雖是前朝降将,但為我大清入住中原,一統天下,曾立過汗馬功勞。”熊賜履道。
“可知三人現在何處?”皇上繼續問道。
“這三人被先皇安排在南方為王,吳三桂封平西王,鎮守雲南,耿仲明則為靖南王,因早逝由其孫耿精忠繼承王位,鎮守福建,尚可喜為平南王,鎮守廣東。”魏裔介答。
“魏師傅所言正是朕之所憂啊。”皇上轉頭嘆息道。
“皇上擔憂并非無道理,想我大清整個南方,幾乎都在前朝降将手中。确是不小的潛在威脅。”熊賜履搖了搖頭道。
“不止如此。”皇上道。
“皇上是說鳌拜一黨?”魏裔介直言道。
“鳌拜和西南三王一事有何幹系?”熊賜履疑問道。
“魏師傅請講。”皇上示意魏裔介解釋。
“三王是否有謀反之心,老臣不敢妄加斷言,只是這三王所轄軍隊兵多将廣,每年耗去大清國半數以上的軍饷……”魏裔介說至此處,康熙憤怒地一拍書案。
“他戶部到底是替三王養兵,還是替我大清養患!”康熙怒道。
“皇上息怒。”魏裔介繼續說道,“戶部之所以不加節制,是……是因為有鳌大人撐腰,三王與之勾結良久,積蓄恐、恐已超過國庫之蓄……”
“大膽逆賊!”皇上憤而置杯。
小太監聞聲,連忙要進來收拾,皇上大吼:“出去!”太監被喝住,吓得屁滾尿流,連滾帶爬地出了養心殿。
“皇上……”熊賜履道,“三王軍隊之廣,兵員之多,不可不除。”
“熊大人說得極是。将來時日一到,待鳌拜養三王羽翼豐滿之時,若是朝廷不能滿足他們各種要求,極有可能……”魏裔介道。
“可能什麽?”康熙轉身問道。
“與大清反目成仇。”熊賜履低聲道。
“他敢!”康熙怒氣不止。
“皇上,到時候朝廷上下,多是鳌拜之人,況且國庫空虛,我朝大軍一半以上都由鳌拜二子鳌浪所控,真要起兵造反,恐怕無人朝堂之上,無人敢掖其鋒啊!”魏裔介悲嘆道。
“這……”康熙聽聞兩位師傅之言,頓時無法平靜。從前在太皇太後和四位輔政大臣的保護下,以為大清天下太平,今日真正聽聞,方才頓悟,朝廷內有奸臣,外有敵兵,真是搖搖欲墜,處境急危。
“皇上,老臣還有一事要奏。”魏裔介道。
“準。”皇上靜靜地撫摸着龍椅,心中思緒萬千,無法平複。
“臣以為,東北土爾扈特族威脅雖然暫除,但更大的威脅在于喀爾喀蒙古族的叛亂……”魏裔介見皇上沉默,便繼續道,“不知皇上可曾記得,土爾扈特族格格與我大清和親一事?”
“朕記得,今年立春,入清和親,怎麽?”皇上疑問道。
“喀爾喀蒙古王曾多次試圖搶奪土爾扈特族齊濟格格,強迫土爾扈特族王屈服,取消與我大清和親之事,*迫格格改嫁于喀爾喀王。且喀爾喀一族,常年在我東北邊境滋事,四方勾結,蠢蠢欲動,此番改*嫁娶之事,明顯是存心挑釁,皇上如不早日派兵驅除,恐發生大規模叛亂……到時,便很難收拾了……”魏裔介拜道。
“有此事?朕如何不知?”皇上震驚道。
“鳌拜獨權攬政,很多事未曾經過皇上,便草草作決。蒙古一事,本該有理藩院全權處理,只是理藩院早已在鳌拜控制之下,他不發話,便只形同虛設。且如先前所說,軍饷盡數撥于三王養兵之用,理藩院如今再無實權可處理東北邊境一事。”熊賜履補充道。
“又是鳌拜!”皇上悶不作聲,一手緊握着座椅上的龍頭,幾欲揉碎。
“皇上,請稍安勿躁。”魏裔介道,“‘處有事當如無事,處大事當如小事’,不知曹寅布庫一事,備得如何?”
“哎,尚無頭緒。”皇上氣餒道。
“皇上,除鳌一事,切不可*之過急,以免打草驚蛇。”魏裔介道,“《尚書?康诰》有雲:‘人無于水監,當于民監’,皇上此時還須以民生為重,民之如水,君之如舟,能載能覆。聽聞秦川一帶饑民造反,事态嚴重,不知皇上如何處置?”
“朕已讓戶部撥款五萬兩白銀,援濟災民,難道還不夠麽?國庫撥與三藩軍費之用已繁,不可再靡費。”康熙震怒道。
“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乃王道之始也。”魏裔介繼續道,“皇上,撥款再多,層層克扣,盡數傾倒于貪官之囊中。皇上親政不久,三藩之事固然緊要,但也學梁惠王,民生喪死無管。”
“魏師傅,有話直說。學生必定遵循先生之言。”聽得魏裔介說得動容,皇上忙懇請道。
“望皇上親臨秦川,派發糧饷!以籠民心。”魏裔介拜道。
“臣以為極是。”熊賜履亦是拜道,“皇上,切不可‘塗有餓莩而不知發’。須知‘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康熙聞言,眉頭緊鎖,良久方答,“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