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當李承乾來到太極殿時, 就看到滿地的狼藉。
張蘊古正伏在地上,承接着李世民滿腔的怒火。
“張蘊古,你好大的膽子!朕看在你的面子上,饒恕那瘋子, 你居然轉頭就給朕說出去。你聽見大理寺卿怎麽說的麽?現在大獄裏的犯人, 個個求着朕網開一面, 這都是你幹出來的好事!”
張蘊古腦門磕在地上,腸子都要悔青了。看着皇帝雷霆震怒的模樣, 他心知自己這番是兇多吉少了。正忐忑間,身後忽然傳來了一把清亮的嗓音:“父皇, 這是怎麽了?”
李世民一轉頭瞧見兒子, 心頭的怒火總算消下去了些,不曾想李承乾張嘴就是一句:“父皇,這大獄裏的犯人想要見你,是件好事呀。”
李世民愣住了:“你說什麽?”
李承乾笑道:“父皇您想想看, 這犯人能想到您,必定是覺得您聖明。大獄裏那麽多的犯人,這裏頭肯定有冤情錯案, 他們這是向您申冤呢。”
李世民愕然道:“你的意思是, 這反倒是件好事?”
李承乾颔首道:“孩兒以為, 這确實是件好事。父皇可以将巡囚一事定為常規, 這歷朝歷代的刑獄最易産生貓膩,不是所有的大臣,都有張大人這樣一顆好心的。”
李世民愣了半晌, 他哪裏會聽不出李承乾對張蘊古的回護之意。李世民生氣歸生氣,卻也明白張蘊古的出發點是好的,一時怒火又消下去一些。
李承乾瞧準了時機道:“至于張大人的過失,也屬酒後失言。只是父皇犯不着為這樣的事,氣壞了身子。”這話由李承乾說出來,原本天大的過失,就成了輕描淡寫。李世民有了這麽個臺階兒,自然就順勢下了,要殺張蘊古的念頭也自然是打消了。
最後這位張寺丞甚至還保住了自己的烏紗帽,不過是被貶到嶺南道的海陽縣,去當了個小縣令,好歹算是留住了一條命。
張蘊古千恩萬謝地退了出去,留下父子倆在殿中。李世民看着日漸挺拔的兒子,很是高興。他笑着将一份六百裏加急文書遞予李承乾:“朕都氣糊塗了,突厥被李靖和李世勣打得潰不成軍,颉利連夜奔逃。我軍将士已經從陰山追到大漠,勝局已定了。”
如果沒有張蘊古這一段小插曲,近日李世民可謂是春風得意,喜事連連。一來長孫氏有孕,全宮上下都洋溢着一種喜慶的氛圍;二來唐軍打了勝仗,突利和郁射設率領的部降了唐,颉利眼看着兵敗如山倒,東/突厥早已名存實亡。
李承乾心下一合計,連忙笑道:“兒臣賀喜父皇了。”
李世民大笑道:“承乾啊,不光朕有喜事,你也是好事将近了。”
李承乾一怔,斂了神色道:“父皇此話何意,兒臣不明白?”
李世民只當他是害臊,嘴邊悶出兩聲笑:“承乾就要行冠禮了。這行冠禮之後,便算是成年了,身邊總要有幾個人伺候着。你不必擔心,皇後和宮闱局定會為你挑選最可心的人兒。”
李承乾整個愣在原地。
他完全把這件事情抛在了腦後。的确,上輩子在他行冠禮之際,皇後也為他挑選了好些女子入東宮伺候。雖然彼時她們都還沒有名分,出身也大多較低,可東宮中人都明白,這些女子就是負責教李承乾房事的。只要不出差錯,最不濟也能在李承乾登基後,混個八十一禦妻當當。
李承乾之所以不記得這件事,也是和他的身體有關。在他還沒有生病的年頭裏,他一直都是以李世民為榜樣的。李世民私下裏生活是什麽情形,他并不十分清楚。可至少在他面前,李世民和長孫氏是恩愛非常的,正是因為從小耳濡目染,李承乾心裏就一直有着:“一生一世一雙人”這種在今人看來都如同天方夜譚的想法。
再加上上輩子,他第一次和女性同房之時,就發現了一個無法逆轉的悲劇。明明那女子生就一副好相貌,言行舉止一樣不差,就連床上功夫也是專門練過的,可李承乾就是半點好感都沒有。
這件事,他不敢告訴任何人。堂堂皇太子,面對着如花似玉的女子居然不能人道。這對一向以父皇為榜樣,事事追求完美的李承乾來說,實在是莫大的打擊。
在他的嚴防死守下,事情并沒有透露出去。只是從此之後,他便極少涉足內院,那時他的腿腳還是便利的。李承乾便把心思都撲在了朝政和學業上,無論是李世民還是朝臣,都對他贊賞有加。
直到一次東宮宴席上,太常寺将稱心送到他的身邊。
“兒臣覺得此事還需從長計議......”李承乾臉上并沒有欣喜的神色,反倒帶着一絲窘迫。
李世民細細看去,才發現他這副樣子,當真不是裝出來的。
這下子,反倒是李世民尴尬了。兒子十分淡定,老子滿心期待,這算怎麽回事啊。
李世民輕咳了兩聲,又聽李承乾道:“如今社稷初定,民心初安,兒臣覺得後宮是宮內花銷最多的一處......”
李世民一聽這話便皺起了眉頭,李承乾倒是絲毫不退縮:“這宮內光前朝遺留的嫔妃侍女,貶入掖庭者就不可勝數,宮闱局、內仆局等機構,也有不少的閑置人員。和冗官一樣,她們大多素日裏并不忙碌,卻在宮內蹉跎了年華,無法與家人團聚。”
李世民沒料到這樣一番話會從李承乾的口中說出來。初唐後宮的規模,雖然無法同盛唐時代相比,但比起後世的許多朝代,也确實是規模宏大,人數衆多了。
李承乾話裏話外,只是建議李世民裁撤後宮的雜役人員,而并沒有非議皇帝的嫔妃數量,因而李世民原本緊繃的臉色,一點點的緩和下來。
一旦他用冷靜的眼光看待問題,裁撤後宮人員一事的好處便顯現出來。這其一,宮中養着如此多的宮女,确實是花銷巨大,與李世民勤儉節約的政策相悖。其二,宮女在宮中,除了少數在年紀到了後可以出宮外,絕大多數都要老死宮中,而初唐又剛剛經歷過戰争,兵丁人員的數量原本就緊張,若是宮女能夠出宮生兒育女,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李世民并不是一個精蟲上腦的昏君,想明白了這些好處,他便覺得李承乾的這個提議十分可取,大筆一揮便傳令中書省草拟敕令。
李承乾心中暗暗地松了口氣。
既然要放宮女出宮,各司各局必定要清點人數,再統一上報給中宮皇後過目。長孫氏又是個行事認真細致,心無旁骛的性子。這樣一道敕令,能夠暫時轉移長孫氏的注意力,讓她不要急于給李承乾物色對象。
李承乾雖然想出了拖延的辦法,可他走在宮道上,腳步卻比來時更沉重。他知道這事能拖得了一時,卻拖不了一世。總有一天他的婚事會被提上議程,到那個時候,他該怎麽辦?
次日清晨,當稱心見到李承乾時,往日十分熱情的李承乾,此刻卻忽然冷淡了下來,看向稱心的目光總帶了一絲躲閃。
稱心敏銳地察覺到了不對勁,試探着道:“殿下,你這是怎麽了?”
李承乾看着稱心懵懂的臉色,忽然突兀地問道:“你還記得,我們第一次見面的情形麽?”
稱心一怔,原本歡快的聲音也漸漸弱了下去:“我......當然記得......”
那是東宮的一場尋常飲宴,宴請的都是東宮的輔臣,而稱心作為太常寺的樂工,自然是被太常寺送去演奏宴樂的。
太常寺這個機構,雖然對外宣稱是負責祭祀禮樂的,但實際上,除了有品級的正式官員外,只有極少數的樂工能夠負責真正的禮樂演奏。這些人當中,大多都是年老色衰或是相貌平庸者。而像稱心這般年紀,模樣又生得俊俏的男子,平日裏大多會被送往各種達官貴人的府邸,負責宴會的奏樂。
說得好聽是奏樂助興,實際上大家都知道,那就是供給達官貴人相看的玩物。主人家看上了,領回去好好調/教一番。樂工本人有可能就此被留在府上,大部分卻因為達官貴人家有紅旗,只能重新回到太常寺,卻也算是半個有主的人了。
只不過,彼時的稱心年紀不大,又出生于民間,家風算得上淳樸,對此類事情也處于一知半解的程度。他大概不知道,在那場看似平靜的東宮宴席上,有多少人偷着給主簿塞銀子,就是為了能在宴席上占個好位子,争取讓太子殿下留意到自己。畢竟在達官貴人之中,男女通吃者不在少數,保不準太子爺也想嘗嘗鮮。
稱心在腦海中回憶着過往,卻忽然之間想起了什麽,神色複雜地看向李承乾:“殿下,若是我沒記錯,再過些時候便是我們初遇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