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寧安
“嗷嗚嗷嗚~”“嗷嗷嗷嗷~”小虎崽用後腳站在曉年的腿上,小爪爪扒在車窗上,伸頭看外面的風景。
曉年一手扶着一個小屁屁,生怕它們跌倒或者一不小心太激動往外蹦跶。
偶爾看到田地裏的耕牛或者沒見過的其它動物,它們就會叫得更起勁,也不知道是害怕多一些還是好奇多一些。
好在這一次不像上次去秋狩,周圍都是馬車,到了營地也有人來人往的,小虎崽不能發出太大的聲音。
自己出行的好處就在于什麽事情都自由些,不用考慮大部隊的需求。
但他們這一次的行程也不是非常輕松,事實上還安排得比較“滿”,白日幾乎沒有停留的時候,一直都在趕路,到了晚上才在就近的城池歇息。
曉年嗅了嗅自己調配的薄荷和佛手柑的複合精油,用來預防暈車。
——畢竟他在九州還沒有出過這麽遠的門,萬一不适應,也能以防萬一。
小虎崽看了一會兒風景,因為很多東西都是陌生的,感到有點不太盡興,乖乖搖着小尾巴,沖着曉年嗷嗚叫,曉年立刻心領神會。
他也湊到窗邊,小聲地跟它們介紹:“那是迎春花,就是迎接春天的小黃花,上次哥哥不是摘給你們看了的嗎,有五片或者六片小花瓣……那邊應該是紅楓樹吧,已經算有些規模了,等秋天來看會更漂亮,秋狩的時候咱們見過,只是顏色不一樣了,你們就不認識了……”
小虎崽認真地聽曉年說話,偶爾還嗷嗚叫一下跟他“互動”。
曉年怕它們站的時間長了,對脊椎不好,就抱着它們看窗外的風景,小家夥就把小爪爪搭在他的手腕上,時不時地摸一摸,表示自己正聽着呢。
同在馬車裏的拂冬看到簡大夫溫柔耐心的樣子,和小公子乖巧聽話的小模樣,心中不禁莞爾。
不知道是不是她的錯覺,拂冬覺得無論是簡大夫還是小公子,離開京城後都活潑了不少。
說實話,就連她自己不也是感到輕松很多,哪怕一直都在趕路,也覺得離開了俗世一般。
拂冬是跟着曉年一起出門的,斂秋則留在王府看着屋子。她手裏也有一瓶簡大夫給的藥油,時不時滴一點在帕子上聞上一聞,果然感到舒服了。
Advertisement
曉年跟小虎崽做了一會兒“導游講解”,原本想跟小家夥講講他們到哪裏了,卻發現自己忘記下一個目的地的名字,于是轉過頭問拂冬:“姐姐,咱們到下一處歇腳的地方,還有多久?是大城嗎?”
為了盡可能保證簡大夫和小公子的安全,他們從未選擇在荒郊野嶺落腳。
蔣長史為此做了很多準備,規劃了一條極為嚴格的路線并作出了詳實的計劃表,時間精準到一刻鐘的差距。
讓曉年記藥草和內經沒問題,他都能倒背如流,可對地名和方位就有些欠缺了,屬于一出門就分不清東南西北的那種,所以也沒記住蔣子謙做的安排。
拂冬打開箱子,從裏面取出幾張紙來,仔細找了找,回答他道:“簡大夫,我們接下來要去的寬城,日落之前應當可以趕到。”
他們手上有煜王府的路引和印信,哪怕城門已經關閉,也可以想辦法進城,但那樣未免太過打眼,蔣子謙覺得在城門關閉以前以普通百姓的方式入城,會更安全些,所以他們也盡量以此時間為界,該趕路的時候趕路,該休息的時候休息。
——想想他們離開京城也有六天多了,才走了十分之一的路程,也不知道劉煜那邊到哪裏了……
等到了寬城,曉年他們的馬車随着城門口的隊伍入了城,但沒有住官署的院子,蔣長史按照之前的計劃找了靠近另一個城門的客棧,方便出城。
原本劉煜想讓曉年不要這麽着急趕路,可以慢慢北上,免得身體吃不消,但曉年想盡快與他見面,所以不願多做停留。
入住了客棧之後,曉年他們也沒有打算出去逛,吃過晚膳休整了一下就準備早些睡覺,也好養足精神第二天繼續趕路。
小虎崽現在只要有哥哥在,基本上就不怕陌生的環境了,它們在曉年的注視下在“新”房間裏閑庭信步地探了會兒險。
這段時間在小家夥看來,就是不斷地搬家,每天都住新房子(霧),但都只住一天。
它們還以為凡是住過的屋子就都是哥哥和它們的了(大霧),所以把新屋子都當成自己的地盤來“巡查”,偶爾會嫌棄一點,但想想“大家夥”的屋子再好再大、房間再多,但是擺設千篇一律、花樣沒有這麽多,也就釋懷了。
曉年看它們自己玩自己的,客棧的房間裏又沒有大大小小的擺件,所以沒什麽危險,于是放下心來給簡家人寫信。
雖然跟曉令說每天要給很多人寫信,但其實并不用分開都寫,到時候祖父看到了,必會告訴叔父、叔母和曉令他們,這樣曉年也好節省些時間多休息。
一天幾乎都待在馬車上,小虎崽的事情又暫時不能告訴祖父他們,照理說簡大夫其實寫不出什麽花來。
可曉年總有辦法,把平淡的東西描述得極其美好,連簡太醫都曾經說過,曉年有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
——把旅途寫得越生動有趣,祖父他們也就越放心……
曉年落的每一筆,都不像表面上來得那般随意輕松,不過他并不覺得這樣辛苦,反而能在努力回憶這些細節的時候,發現一些有意思的地方,讓原本枯燥的行程也變得有些色彩了。
小虎崽把新地盤給轉了一遍之後,覺得還算“可以入眼”,于是滿意地跑過來找哥哥。
它們順着曉年的衣擺爬到他腿上,然後再站在曉年的腿上,扒在案幾的邊邊上,齊刷刷看他寫信。
那認真專注盯着筆尖的小模樣,好像它們能看懂似的。
如果抛去不會研磨端茶,抛去喜歡用小爪爪去夠曉年的筆尖,再抛去偶爾想要幫曉年翻頁,它們這“小書童”還是很稱職的。
曉年寫完信後,會給小虎崽念一遍,然後再把信裝進信封裏,請高随去給蔣大人,托他們的人送回京裏。
由于第二天一大早要收拾好東西,等城門一開就要出城,所以曉年沒有耽擱多少時間,就洗漱了一番然後帶小虎崽去睡覺了。
躺在床上,他閉上眼睛想:不知道劉煜現在到哪裏了……
——騎馬應當比馬車要快,他們這會兒不知道有沒有走到五分之一的地方。
……
此時,在千裏之外的興安,煜親王殿下獨坐屋內,心裏也在想着曉年。
——他們今日應當已到了寬城,接下來沿路都是些小城,不知道他的小大夫能不能住得慣……
劉煜及部下早就已經抵達興安,也見到了瑥親王的次子劉炫,但卻一直沒有見到瑥親王的嫡長孫,劉葵。
據王府的人說,大公子因為祖父瑥親王的突然離世,一時之間悲痛不已,竟然跟着這樣病倒了,因傷寒屬于疫症,所以暫時無法面見煜親王。
但來求見劉煜的劉炫卻暗示,自己這個出身尊貴的侄子根本就沒有生病,侍從所托之詞完全是在欺騙身為長輩的煜親王。
“葵兒身子一向不太康健,這确有其事,只是這一次……母妃與我到他院子裏,只是想探望他一番,卻皆被他的人阻在外面,要請禦醫給他診病,他又不願,實在讓人不知如何是好。”
劉炫并非現任的瑥親王妃所生,但稱王妃為母妃,還直呼大公子的乳名,卻是半點都沒有不自在的意思,好似與他們的關系極為親密。
他見劉煜沒有表示,不知道他是沒有聽懂自己的暗示,還是把那“傷寒”一說信以為真,于是趕忙補充道:“父王在世的時候體諒葵兒年幼多病,常常免了他日日去請安,所以他極少出自己的院門……這次殿下從天京遠道而來,想來他一定會盡快好起來,來給您請安。”
得了傷寒的人,怎麽可能“盡快好起來” ……他三言兩語就把一個體弱多病、嬌生慣養、不尊長輩、滿嘴謊言的大公子劉葵描繪出來。
于是,初來興安的煜親王,對大公子的第一印象恐怕極其“深刻”。
雖然冀州皇帝有心隐瞞北境的事情,但同是皇族,劉煜也有自己的方法調查,所以有些事情還是略知一二。
然而你,無論是他得到的消息,還是親眼目睹的情況,都無一不在表明,即便瑥親王只有兩個兒子,但興安的情況,卻并不比宮城中簡單多少。
瑥親王明明有嫡長子、嫡長孫卻不喜歡……造成這些的原因,說來話長。
當年無緣大統之後,瑥親王雖有一母同胞的兄長敬皇帝,但對方半點挽留弟弟在京城享福的意思都沒有,還是讓他封王之後立刻前往興安邊陲的極寒之地,因此給他心裏埋下了一顆埋怨的種子。
瑥親王的第一任王妃只是骠騎将軍家的次女,顯然不能給瑥親王帶來任何助力。
而這位王妃原本就是其父親,孝皇帝為了給太子鋪路、進一步削弱劉瑥勢力而指婚的,自然不得他喜歡,連帶着世子也不受起待見。
王妃生下長子之後不久就殁了,這時候山高皇帝遠,無人約束,孝期一過他就很快續娶了新王妃。
瑥親王的繼王妃苗氏出生地方豪族,身邊的侍女後來為瑥親王添了一個兒子,也就是劉炫。
雖然宗室遲遲沒有承認她的地位,也沒有同意将庶子記在苗氏的名下,但在興安,這已經是件大家心照不宣的事情。
所以不僅是劉炫對繼王妃親近,繼王妃對自己這個庶子,也是百般維護。
而這時候已經登基的敬皇帝基本不再管瑥親王的私事,直到請封世子的折子送上來;後來厲皇帝和劉炘相繼繼位,也曾收到過興安遞上來請求改封世子的折子。
在這一件事上,冀州幾位皇帝的意見是一致的:不能讓弟弟(叔叔)過得太安逸了。
于是他們先後駁回了瑥親王請封次子為世子的折子,最後世子之位塵埃落定,瑥親王又一次未能如願,更是生氣,又有繼王妃在旁吹枕邊風,日積月累下去,就變成了“後爹”。
于是,郁郁不得志的瑥親王世子比他父親離世還要早,留下一個年幼的兒子劉葵面對嚴厲的祖父和常常與之相争的叔叔,就撒手西去。
雖然世子妃王氏的家族顯赫,但她本人的性格從表面來看卻有些過于懦弱,在世子死後不敢與王府的主人相争,一味關在自己屋裏吃齋念佛。
世子不得瑥親王喜歡,她也不得自己的後一位婆母喜愛,夫妻倆兒原本在王府裏存在感都不高。
在世子死去之後,世子妃幾乎成了落灰的擺件,基本不願過問王府的事情,甚至連自己唯一的兒子也不怎麽關心。
繼王妃苗氏掌控瑥親王府多年,是這裏名副其實的女主人,對于宗室和朝廷派來“主持大局”的攝政王劉煜,保持着适可而止的殷勤和恰到好處的距離。
一邊表現出适度的熱情,時而拜會;一邊卻如此冷淡疏離,遲遲不見……
煜親王此行該怎麽選,在衆人面前,應該一目了然了。
……
經過一個多月的長途跋涉,曉年他們距離瑥親王的封地越來越近。
在這段時間裏,他們經過了不少城池,雖然沒有辦法停下腳步仔細去看,但對于簡大夫和小虎崽來說,都是十分難忘的旅程。
這一天,在經過一個驿站做短暫休整、準備出發的時候,蔣子謙跟曉年道:“接下來,我們就會抵達寧安城,為了保證安全,我們暫時沒有将簡大夫你的行蹤告知寧安簡府。”
曉年點點頭,表示自己明白:“我們從天京出發以前,祖父就已經給寧安去信,想來本家應該已經知道我此行要路過寧安,等我們到了城內,再送上拜帖,登門拜訪就好。”
等看到了寧安高大的城門,曉年心中道:這就是本家所在啊……
大概是因為完全沒有關于寧安的記憶,他并沒有近鄉情怯的感覺,有的只是陌生,和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