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四月十五,一大早,賀管家就帶着下人出了門,賀大伯也難得的請了一天假,沒有去書院,與洛炎與賀清章兩個人坐在堂屋,賀大伯拿着一本書,看的入神,兩個心神不寧的年輕人則面面相觑。
說不緊張那是假的,洛炎摩挲着手中的茶杯,心中也是七上八下,雖說他還年輕,就算這次不中,再準備三年也更有底氣,但只要有一次就通過的機會,誰會想要第二次呢。
賀清章坐在他旁邊,手中拿着京城目前最流行的話本子,看似讀得津津有味,實則也在發呆。
洛炎注意到,賀清章手中的話本子,一直停留在那一頁沒有動過。
“中了,中了。”
遠遠地,就聽到賀管家激動的喊聲。
“中了,誰中了?”洛炎倏地站了起來。
“兩位少爺都中了!”門外傳來賀管家暢快的笑聲。
“中了,他真的考中了。”洛炎一時之間甚至不知道該作何反應,幸福來得太突然。
賀管家走進堂屋報喜,賀大伯給他倒了一杯茶,讓他坐下慢慢說。
雖然賀清章與洛炎兩人內心都有些焦急,但還是耐心地等待賀管家喝口茶,緩口氣。
“多虧了咱家這幾個小子護着我擠到了前面,老奴從後排往前看,後排沒看到兩位少爺的名字,心裏又高興又忐忑,繼續往前看,終于在中上部分看到了洛少爺的名字,心裏算是安定一番,又繼續看,在前排找到了少爺的名字,少爺排在第六名,洛少爺排在第三十二名。”
“這個月每人多加一月的月錢。”賀大伯看似不言茍笑,內心也很是高興。
“發三個月的,主家有喜,同樂。”賀清章此刻很是得意。
賀大伯看了他一眼,沒有多說什麽,接着詢問管家,“喜錢可是準備好了,相比一會兒便有報喜的差役前來了。”
聽聞此言,方管家急忙起身,早已準備好了,想來差役快到了,老奴先去做些準備,說罷,便急匆匆的走了。
Advertisement
洛炎與賀清章,老師三人笑呵呵的閑聊,會試上榜,如今已經是貢士的身份了,只要殿試考的不是差的不得了,成了同進士,進士之名已是板上釘釘。
沒過多久,賀宅外傳來敲鑼打鼓的聲音,“喜報,恭喜貴府賀清章丁未年四月十五日得中會試第六名。”
“喜報,賀貴府洛炎丁未年四月十五日得中會試第三十二名。”
洛炎與賀清章走出門,賀宅周圍圍了不少看熱鬧的人,看着兩人如此年輕,紛紛議論起來。
“這是哪位大人的府邸?一門兩進士,好生厲害。”
“嚯,這兩位進士可謂是年輕有為,看着不過及冠的年紀,便中了進士。”
“那青衣的小哥好生俊俏,也不知成婚了沒有。”
洛炎與賀清章隆重感謝了報喜的差役,又感謝過來賀喜的人群。
仆人們在府外也撒了許多喜錢,許多路過聽到動靜的人都過來沾沾喜氣。因有許多孩童過來,方管家又遣人拿了許多喜糖分發給小孩子們。
喧鬧了好一陣過後,人群終于散去,兩人解脫出來,回到府中。
報喜的差役前來不單單是報喜,還帶來了殿試的消息。
大梁的殿試基本定于四月二十一日,四月二十五日傳胪
如今距離殿試也不過是短短五天的時間,洛炎與賀清章便待在家裏,一心準備殿試。
期間只有許敬軒前來拜訪一次,為兩位好友賀喜,他會試落榜,雖有些失意,但很快便不放在心上,一來鄉試他雖然上榜,但成績并不突出,比不得自己的兩位好友,二來對于會試,他的準備确實不足,就算僥幸得中,恐怕也只能中個三甲同進士,與其中了同進士,倒不如不中。
知道兩位好友正在準備殿試,他沒有多做打擾,約定待殿試完畢,三人再聚。
很快就到了殿試的日子,所謂殿試,自然是要在宮廷殿堂之上進行的,由皇帝親自主持,因此也稱為“廷試”“禦試”。
殿試的前一天,由大梁鴻胪寺官員在店內東邊設置策題黃案兩處,一處在殿內東邊,一處在殿外;丹陛上正中設置一處黃案,光祿寺官員在東西閣檐下設置試桌,排好位次。
殿試當天淩晨,洛炎,賀清章與參加殿試的貢士們來到宮外,排列站好,按照宦官們的安排指引進場,走到殿前的丹陛上排列好,每人得賜宮餅一包,朝中百官分立于兩旁。
陛下在聲樂之中升殿,大學士從殿內的黃案上捧出試題,授給禮部的官員,放到殿外的黃案上。
淩晨入場,日落交卷,一邊要完成策論文章,另一邊要注意書寫工整。
殿試的卷子極為考究,是由宣紙裱糊而成的,長一尺四寸,寬三寸七分,每行限寫三十二字,一般考生都會上空兩字,留作擡頭之用。
殿試的考卷只進行糊名,不謄抄,因此,考卷上的字跡寫的如何,也十分關乎成績,就像現代所說的卷面分,字跡工整,考卷寫得賞心悅目,閱卷官也愛多看上幾眼。
待到殿試的試卷終于分發下來,洛炎開始審題,如今的殿試只考策論,百年前的殿試還考賦題,規甚至還定韻腳,想想就令人痛苦。
策問題共有三道,字數沒有進行限制,文體不限。
第一道:
問:《周禮》"庶人不畜者祭無牲,不耕者祭無盛,不蠶者不帛,不績者不縗",皆所以恥不勉,抑游惰,欲人務衣食之源也。然為政之道,當因人所利而利之,故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由是農商工賈,鹹遂生業。若驅彼齊人,強以周索,牲盛布帛,必由己出,無乃物力有限,地宜不然,而匮神廢禮,誰曰非闕且使中為市,貿遷有無者,更何事焉
試題的大意是:
《周禮》規定:“百姓中不飼養牲畜的人,祭祀時不能用牲,不耕種的人祭祀時不能用五谷,不養蠶的人不能穿帛制的衣裳,不織麻的人辦喪事的時候不能穿衰麻孝服。”
這些都是使那些不努力生産的人感到羞恥,遏制那些游蕩懶惰的人,希望人們開發衣食來源的一種方式。但是治理國家的規律,應當憑借人們感到有利條件使他們得利。假如驅趕那些百姓,勉強他們按周的法度行事,要求人們祭祀用的牲畜,五谷,穿着用的布帛,一定要由自己生産出來,恐怕物力有限,土地的條件也不适合種植經營各種物産,由此而導致供奉神的物品匮乏,敗壞禮法,誰說這不是欠缺之處?況且讓人們中午集市貿易,販運以互通有無,又為的是什麽呢?
洛炎凝神沉思,手中緩緩磨墨。
利用厚生,教之本也;從宜随俗,政之要也。
物盡其用,民得其養,是政策的根本;依順土地之宜,順百姓之俗,是施政的關鍵。
《周禮》雲:"不畜無牲,不田無盛,不蠶不帛,不績不縗。"蓋勸厚生之道也。
《論語》雲:"因人所利而利之。"蓋明從宜之義也。夫田畜蠶績四者,土之所宜者多,人之所務者衆,故《周禮》舉而為條目,且使居之者無游惰無堕業焉......由是言之,則《大易》致人之制,《周官》勸人之典,《論語》利人之利,三科具舉,有條而不紊矣。謹對。
洛炎以《周禮》《周易》《論語》三本經典中的具體法規并舉做出答案。
第二道策問的草稿剛剛打完,便到了中午吃飯的時辰。
這夥食居然還沒有會試的夥食好,每人一碗面,不過好歹給了個雞蛋,也有溫水。
洛炎小心翼翼的把考卷等物挪在一旁,不緊不慢的吃了飯,擡頭想看看賀清章怎麽樣了,見一旁的宦官一直盯着自己,罷了,答卷吧,一直坐着腿都有些木了。
殿內靜悄悄地,只有卷子的翻頁聲,答題落筆的沙沙聲,洛炎再度投入到殿試中去。
最後一道策問題有關于“政令”,詢問一道政令究竟如何做到利國利民。
洛炎以前世寫論文的經驗,分別從政令的重要性,政令實施的程度,适用的範圍,政令實施的依據,政令獨特的嚴肅性出發,引經據典,洋洋灑灑寫了一大篇。
待到将全部的回答謄抄到卷子上,仔細檢查,條理清晰,文字工整,此時已是日落西山,洛炎交卷之後,發現已經有不少貢士答完走人了。
殿內不允許停留,洛炎走出宮外,不少馬車在此等候。
賀清章倚在馬車前,似乎在沉思,洛炎走到他眼前,晃了晃手,他才緩過神兒來。
兩人也沒多說什麽,天色晚了,方管家忙招呼着仆人趕車回家。
又考了一天的試,兩人也累壞了,回到家裏,洛炎第一件事就是去上了茅房,殿試是允許在侍衛和宦官的陪同下去出恭的,但只要想想那畫面,洛炎就覺得,自己還是憋着吧,能不喝水也不喝水。
作者有話要說: 注:殿試第一道策問來自唐貞元十六年庚辰科殿試,回答是進士科第四名白居易的策問答案,沒錯,就是你們想的那個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