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洛青松的一番話可謂是一個驚雷,把小叔和小嬸都吓了一跳,柱子這就要去鎮上讀書了?明年就可以去考試了?
要知道,洛炎的父親洛明遠也是個天資不錯,讀書又努力的農家子。
洛明遠第一次下場考試,取得童生資格,已經是十五歲了。
現在,柱子整整比他父親早了整整三年,任誰也不會說他學的不好,不讓他繼續讀下去。
李氏破天荒地因此拿出了貯藏的臘肉,晚飯可謂是其樂融融。
第二日一早,顧青松早早收拾自身,架上牛車,老夫子昨日已經與他說清楚,鎮上的孫秀才,開有私塾,曾經洛炎的老爹洛明遠也在孫秀才的私塾裏讀書,洛家對于孫秀才,還是很信得過的。
鎮上的另一家私塾,是自洛明遠走後,同期的另一個學子開設的,只是年歲不大,想來是賺些束脩補貼家用。
同樣的職業,雖說年輕的會便宜些,但人們更相信經驗主義,畢竟老人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都多。
洛青松穿着洗的幹幹淨淨的衣服,把臨時籌備出的拜師禮裝好放在車上,看了眼天色,“柱子你收拾好沒有,要走了莫誤了時辰。”
“我來了爺爺。”
因為要去鎮上讀書,李氏和吳氏連夜為他趕制衣服,洛炎如今也是新鮮出爐的小書生一枚。
他頭戴方巾,身穿深青色道袍,黑色的方頭鞋,身後背着由爺爺和小叔親自為他打造而成的書箧。
書箧內有三層,一層放書籍,一層放置筆墨紙硯,一層放日常用品,最底層還設有夾層,用來收納貴重物品。
當然,目前的洛炎明顯沒有什麽貴重物品,夾層裏只有零零散散的幾十文錢,用來買些吃食。
在古代的傳統文人世族中,學子出外游學,書箧,古琴,佩劍,可謂是讀書人的“三大件”,琴劍書箱,可謂是讀書人的必備物件。
不過,當下的洛炎,并沒有條件去湊齊這三大件。
Advertisement
爺爺和小叔手工制成的書箧,已是讓他這個手殘心滿意足了。
坐上了牛車,爺爺趕着車到了老夫子的家,把老夫子接上,人算是齊了。
小林村到鎮上并不遠,走路要三刻鐘左右,趕着牛車去,便更快一些。
很快,青岩鎮到了。
青岩鎮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正是因為此地盛産一種青色的岩石,打造成石板,石磚,都很是好用,本地有錢人家的地面,多是用青岩磚鋪就的,看上去美觀又整潔,甚至有不少外地的大戶人家,前來采購。
顧青松把牛車趕到了洛炎的外祖家,商戶陳家,跟着陳家人說明了來意,把牛車寄存在這,把束脩拿下來,和老夫子帶着洛炎,前往了孫秀才的私塾。
陳家和孫秀才的私塾都在城東,相距不遠,走了一會兒便到了。
孫秀才的私塾并不在家中,而是單獨置的一處小院子,到了門口等候,請門房進門通報。
門房很快出來,請三人到偏廳,此間的主人,孫秀才已經再此等候了。
孫秀才頭發微白,身穿青色直裰,蓄須,盡管年紀有些大了,但精神看起來很好,活力十足。
“這便是明遠的兒子?”孫秀才看着仍是個孩子模樣的洛炎,開口問道。
“是啊,如今已是十一歲了。”洛青松看着自己的長孫,眼神有些飄忽。
洛炎還想聽聽三人會說些什麽,卻不想被老仆帶了出去,邊走邊講解,為他介紹起了私塾裏的情況。
老仆帶着他轉了約有一刻鐘,洛炎也問了一些問題。
回到偏廳,孫秀才,老夫子與爺爺似乎已經談完,雖然不知道他們說了什麽,但看着爺爺好像有些濕潤的眼眶,洛炎可以猜到,不外乎是他那個英年早逝的父親,與接下來請孫秀才好好教導他這個良才美玉。
接着便準備行拜師禮。
讀書人講究尊師重教,入學需要祭拜先師。
洛炎拜入孫秀才的私塾,也要行拜師之禮。
洛炎先叩拜至聖先師孔聖人的神位,雙膝跪地,九叩首。
接着拜師孫秀才,三叩首。
拜完孫秀才,洛炎向他贈送六禮束脩。
第一為芹菜,意味着業精于勤。
第二為蓮子,意味着先生的苦心教育。
第三為紅豆,意味着鴻運高照。
第四為紅棗,意味着早日高中。
第五為桂圓,意味着功德圓滿。
第六為肉幹,代表着學生的心意。
除此之外,還有二兩銀子的束脩。
行過拜師禮之後,老仆端來準備好的水盆,洛炎把手浸入盆中,正反各洗一次,此謂之“淨手”。此“淨手”非彼“淨手”,意味着淨手靜心,在之後的學習生涯之中,洗盡龐雜,能夠專心致志的學習。
最後一道程序是開智開筆,孫秀才手持一支飽蘸朱砂的毛筆,于洛炎的眉心畫作一點紅痣,因“痣”同“智”,代表着孩子自此之後開啓智慧,眼明心亮,學習一點就通。
老仆在一旁打擊小鼓,此舉謂之“擊鼓明智”,入學鼓箧,孫其業也。通過打鼓,引起學生對于學習的重視。
最後,孫秀才指導着洛炎,在紙上寫下一個“本”字。
自此,入學禮終于完成。
從此,洛炎便是孫秀才的學生了。
儀式完成之後,老夫子與洛青松又與孫秀才說了一陣話,便告辭離去,洛青松來之前已經告訴過他,他先将老夫子送回小林村,待到洛炎下午下學,他便來接他。
盡管洛炎表示離得很近,他完全可以自己走回家,私塾肯定有人可以結伴同行,但顧青松堅決不同意他一個人走回家。
孫秀才把洛炎叫過去單獨考校一番,發現洛炎的基本功很是紮實,四書五經能背能說,小小年紀,連字也有了幾分風骨,很是高興,只覺得這學生是個難得的好苗子。
孫秀才的私塾不大,分成甲乙丙三個班,甲班是修完四書五經,準備參加童試的班級,乙班是還在學習四書五經的班級,丙班則是蒙學,學習《幼學瓊林》《三字經》等啓蒙書籍。
甲班的屋子寬敞明亮,除了孫秀才的桌案,只有三套桌椅,算上他,也只有四個人。見到被老仆帶進來的洛炎,三人一愣。
洛炎落落大方的介紹自己:“各位師兄你們好,我是來自小林村的洛炎,以後也要在甲班讀書,請師兄多多指教。”
三人也向洛炎介紹了自己,坐在第一排的是個和洛炎差不多大的矮小男孩,許敬軒,他身穿錦衣,面目白皙,可以看得出來家境不錯。
靠窗坐着的是陳冰,他面目微黑,身材高大,是個壯實的少年,一身布衣,十五六歲的樣子,看起來也是個農家子。
最後一個是與陳冰并列一排而坐的莫有風,他的年歲看起來更大一些,約莫有二十歲了,圓臉小眼,身材微胖,年紀輕輕就有了小肚子,身上挂着個繡着金線的荷包,似乎也是個富家子。
“洛炎,你今年多大?有十歲了嗎?”陳冰很是好奇的開口問道。
聽着陳冰的問話,坐在前排的許敬軒不禁豎起耳朵。
“我今年十一歲了。”洛炎坦誠地回答。
“我十二歲,那你以後要叫我師兄。”許敬軒緊跟着開口,終于來了個比自己小的了。
洛炎對此笑笑,“以後就請莫師兄,陳師兄,許師兄多多照顧我這個師弟了。”
根據孫秀才的說法,他們四人來年要一起參加縣試,恐怕還要互結,接下來的一年,自己的大部分時間都要和這三人一起度過,打好關系還是有必要的。
時光飛逝,每日就在上午讀書,練字,下午由孫秀才指點經義和詩賦中度過。
一年後,農歷二月,冬末春初,萬物複蘇。
迎來了童子試的第一站,縣試。
縣試由明溪縣的老父母,縣令親自出題,考四場或五場,一天一場。
在縣試開考的一個月之前,縣署便已發布公告考期。
參加考試的童生需向縣署禮房報名,填寫親供,具結,互結。
報名需要填寫本人的履歷,姓名,年齡,容貌,體格,籍貫,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三代存殁履歷。
互結是指同時參加這場童生試的五位考生,互結保單,如有作弊,五人連坐。
孫秀才的私塾今年甲班,只有許敬軒。陳冰,莫有風,洛炎四人,本以為還要再找一人。
許敬軒說他本縣還有一個表哥,人品信得過,今年也要參加縣試,下場一試,這樣五個人就湊齊了。
互結之後。便需要找本縣的廪生作保,保證考生不冒籍,不匿喪,不替身,不假名,保證身家清白,非娼優皂吏之子孫,本身亦未犯案操賤業,孫秀才并不是廪生,由他出面找了人,五人則需要送給這位作保廪生一些家資。
完成以上的流程,方才準許參加考試,名冊分存于縣署。
縣試縣試,這個縣試,必然是需要到縣裏去參加的。
莫有風與許敬軒家中均在縣城裏有別院,邀請陳冰與洛炎前去同住。
兩人思考一番,欣然同意,只是許敬軒家的別院離縣衙的考棚比莫家稍遠了一些,索性也搬到莫家,五人住在一起,一位老仆,一位廚子伺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