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傍晚,在田裏勞作一天的洛青松,洛明德與李氏歸來,上午回了娘家探望哥嫂的小嬸吳氏也早已備好飯菜。
這個時代,吃飯還以分餐制為主,相比于城內的富貴人家,農村的普通百姓便沒那麽多講究,人丁稀少,便圍坐在一桌前,共餐。
洛家便是如此,除了洛炎,只有爺爺洛青松,奶奶李氏,小叔洛明德,小嬸吳氏,還有一個一周歲的堂弟大樹,堂弟的大名還沒有取,眼下只喚他的小名。
這時代雖然看中人丁興旺,但人少也有人少的好處。
自洛明遠考中秀才之後,家境便改善不少,原本老洛家破屋也換成了磚瓦房。
鎮上還有一處小院,自洛明遠去世之後,便由洛炎的外祖家陳家幫忙租賃出去,每年收上一筆銀子,給洛炎積攢下來。
洛明遠開班私塾期間,雖然時間不久,但到底也攢下了些許收入,況且陳氏的嫁妝,即使逝世,陳家也沒有前來讨回,放置在洛家,等洛炎長大之後交給他。
洛青松與洛明德雖說是土生土長的農民,父子倆卻做得一手還算不錯的木工活,時不時的還能賺上一筆外快。
總的來說,洛家的錢財還算充裕,不是大富大貴人家,但也小富即安,供給洛炎讀書科舉,綽綽有餘。
只是財不露白,洛家在小林村,也只是過着和村人差不多的日子,除了小孫子依舊在讀書,偶爾能吃上兩頓肉。
洛炎的小嬸吳氏,是在其父洛明遠走後不久嫁進來的,吳氏是隔壁黃梅村人,父親是鎮上的屠戶,不能說不缺肉吃,但到底是比同齡的女孩看起來豐滿一些,李氏便是看重了她屁股大好生養,希望能給人丁蕭條的老洛家,多添幾個子孫。
在原身的記憶中,這位小嬸自嫁過來以後,孝敬長輩,愛戴丈夫,最初對他這個侄子也是很不錯,對他考科舉一貫支持,即使耗費了家裏大量的銀錢。
可時間長了以後,原身屢試不第,又待在家裏只知道死讀書,不做活,二十幾歲的人尚要依靠家裏供養,又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是人也會對此有微詞。
只是家中還是奶奶李氏當家,吳氏就算心有怨言,也只能和丈夫洛明德發發牢騷,洛明德性格憨厚老實,又對父母言聽計從,對自己早逝大哥唯一的兒子心中只有憐惜,雖然知道洛炎花了不少錢,但對洛炎始終蜜汁自信,堅信他能考上。
對于吳氏的話語,他起初并不在意,可時間長了,吳氏變本加厲的帶上了他父母,早逝的大哥大嫂,父母偏心如何,便漸漸的與吳氏離了心。洛明德不善言辭,吵架時也只有吳氏一個人在撒潑,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一次,忍無可忍的洛明德忍不住動了手,吳氏驚呆了,嚷嚷着要和離,洛明德仍在氣頭上,雖然打了自家婆娘有些愧疚,依舊挺直腰板,“和離就和離。”
當然,兩人終究沒有和離成功,但争吵依舊不斷,洛炎的堂弟大樹,對他的态度也及案件發生了變化,從羨慕,敬佩,崇拜,到厭惡,這個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只知道死讀書的堂哥就是害得這個家變得如此的罪魁禍首。
Advertisement
......
剩下的事情,洛炎已經不想去回憶了。
“柱子,來吃飯了。”小嬸吳氏将飯菜一一擺在桌上,從婆婆的手中接過兒子,拿着一碗熬出油的米粥,一點一點喂孩子。
晚飯是蒸的紅薯,就着腌制的葵菜,分量不多,畢竟晚飯後也不用再做農活,不必吃得太多。
這新下的紅薯雖不如後世經過改良品種那般軟糯清甜,吃起來微甜,易飽腹,也算是不錯的糧食了。
吃完了晚飯,天色仍有亮光,洛炎從屋中拿出了書,又搬了個小板凳,坐在屋外溫書。
九月份的天氣,所謂秋高氣爽,正是收獲的時節。
根據洛炎記憶中,此地所屬的永安府,應屬于北地,一年四季分明,夏有酷暑,冬則嚴寒。
爺爺奶奶和小叔在地裏忙活了一天,正是收獲新下的紅薯。
紅薯含水量高,收獲之後不耐貯藏,吃多了容易脹肚,洛家的田裏并沒有種太多,只種了少量以供自家食用,十畝水田,五畝旱地,還好家裏有頭牛,洛青松和洛明德算是壯勞力,再加上李氏和吳氏在農忙之時會去幫忙,才能把這十五畝田種完。
眼下旱地的作物,玉米,大豆,還有些許蔬菜都已經成熟,待到下個月水田的稻子也到了該收獲的時候。
第二日,洛炎早早起床,吃了早飯後,按照原身記憶中的路線,前往村學。
搖頭晃腦地誦讀:“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善夫!”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
子曰:“不占而已矣。”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清風徐徐,和一群小蘿蔔頭坐在一起上課,誦讀四書中的經典別有一番韻味。
洛炎雖然感覺有些怪異,倒也是種新奇的體驗。
夫子帶着孩子們溫了一遍書之後,便讓他們自行誦讀。
又讓孩子們一個一個把自己的描紅字帖拿過來,予以指點。
輪到洛炎時,老夫子撫了撫胡須,道:“不錯,還算工整,仍要加緊練習,不可懈怠。”
老夫子又指點了一些練字的竅訣,洛炎一一記下來,點頭稱是。
上午的教學內容只有誦讀詩書,背書,描紅字帖,從辰時到午時之前,整整四個小時。
午時休息,待到下午未時,夫子會講解經義的含義,有不解之處也可以找到夫子進行釋疑。
換做現代的算法,便是早上七點到十一點,下午一點到三點上課。這強度,和小學也差不多了。
到了申時,孩子們瞬間如鳥獸散,收拾東西迫不及待的離開。
洛炎慢吞吞的收拾東西,夫子還沒走,他打算加快自己讀書的進度,不過按照原身本來的表現,要循序漸進,給夫子留下印象。
他找到還沒走的夫子,繼續向他請教問題,不過,這次請教的問題卻不是夫子教過的,而是還沒學習過的《中庸》中的內容。
夫子聞言眉頭一皺,并沒有解答問題,道:“洛炎,讀書并不是一蹴而就,就像吃飯,要一口一口吃,你剛剛開始學習《大學》,不要貪多嚼不爛。”
洛炎聽了夫子的話,果然,這般回答也在他的意料之中。
又開口道:“夫子,我已經将《大學》與《中庸》背熟,只是不懂其釋義,您盡可考我。”
夫子看着如此認真的洛炎,心道,罷了,考考他吧,若真的如他所言背熟了,倒是個難得的好苗子。
老夫子說上一段,洛炎接下一段,反應快速而準确,沒有絲毫的遲疑卡頓。
随着洛炎的背誦,老夫子的眼神越來越亮,這真是,好孩子,好孩子,怕是在他不知道的時候,用了多少功,和村裏那群皮猴一點都不一樣。
“好了,夠了,你背的很好。”老夫子一向刻板的臉上也帶了幾絲笑意。
“以後每天下學,你可以單獨來問我不懂的內容,我給你開開小竈。”
聽了老夫子的話,洛炎的喜悅溢于言表。
這樣一來,他就可以加快進度了。
恭恭敬敬的和夫子道謝之後,他慢慢悠悠回了家。
不出他的意外,家中只有小嬸吳氏帶着堂弟大樹。
不知怎的,洛炎心生惡趣味,坐在縫制衣服的吳氏身邊念書,說是讓大樹也聽聽,以後越長越聰明。
卻想不到以後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吳氏覺得此言非常有理,日後常把大樹趕到洛炎的屋子裏,和哥哥一起讀書。
當然,這都是後話了。
四年之後,依舊是村中的學堂。
老夫子聽了洛炎的問題,卻沉默下來,“洛家小子,老夫活到今天五十餘歲,只是一介童生,未曾考過院試,四書五經你都背的滾瓜爛熟,研讀細致,現在,我也教不了你什麽了。”
“你有天賦,有毅力,假以時日,至少也像你那老爹一般考中秀才,在我這村學裏繼續呆着,只會埋沒了你,等下我随你回家,找你祖父商議一番,送你去鎮上讀書。”
十一歲的洛炎身高明顯見長,收拾了東西,老夫子和他一大一小,向着洛炎家走去。
正是三月,春耕時節,奶奶李氏帶着堂弟大樹在家,看到洛炎與老夫子一通回來,很是意外。
聽了老夫子的來意,李氏急忙讓大樹去把忙着種地的洛青松從田裏喊回來。
洛青松回來,與老夫子交流一陣,微黑又帶着皺紋的老臉笑得樂不見眼。
洛青松高高興興地,又招呼着李氏撿了些家裏的雞蛋,果子給老夫子帶回去。
待到吃晚飯,洛青松等着人齊了,向大家宣布,村學的老夫子已經教不了柱子,家裏準備送柱子去鎮上的私塾讀書,根據老夫子所說,柱子現在的水準,明年就可以參加縣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