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86
大周朝的制度, 三天一小朝, 七天一大朝, 朝會基本上就是給那些登基比較低的官員們,一個面君直奏的機會, 平常的事務都是由內閣處理, 然後交由皇上批複。
所以內閣的權力其實是很大的,當然, 文臣們不掌兵權,權力再大也不可能威脅到皇上,更何況還有玄衣衛那樣的特務機構在。
是以內閣的權力雖大,但皇上卻也不會不放心, 只是正因為內閣的權力很大, 所以能夠入閣的基本上最年輕的也得有五十歲了。
這還是最年輕的,事實上,內閣大臣普遍的年齡都在六十歲左右,大一點的甚至已經七十多了,這樣的歲數其實已經不太适合工作了。
基本上腦子已經不好使了, 可那針對的是一般人, 對于這些常年勾心鬥角已經成了習慣的大臣們而言,那腦子都還是非常靈活的。
而對于這個歲數, 更是入閣掌握了極大權力的老人們來說, 那他們是很難被某一位皇子拉攏的,畢竟他們已經到了位極人臣的地位,不可能再往上升了。
家裏的子孫倒是需要安排, 可他們身處于這個位置,已經完全可以自己安排了,并不需要那些前途還沒有保障的皇子們幫忙。
所以大周朝到現在,基本上除非是閣老的外孫是皇子,要不然,就沒有閣老們在局勢不明朗的情況下站隊的可能,他們可都聰明着呢。
至于說這些人不給皇子們面子,等新皇登基後會不會清算舊賬,那就更是說笑了,都多大歲數的人了,等到新皇登基,他們怕是都告老了。
而朝廷也有朝廷的規則,對于告老還鄉的那些人,除非是做了什麽大逆不道的事情,否則都是不會去追究過失的,更何況只是沒有站在你那一邊而已。
到了現在,這已經成了一條潛規則了,皇子們也不會去找閣老們,雖然他們私下裏都會努力的拉攏這些閣老,讓他們站在自己這一邊。
但起碼明面上,閣老們還是超然物外的,這時候自然也是如此,當然,他們來的早并不是為了看熱鬧,而是為了控制事态的發展,同時也是為了觀察各位皇子的潛力。
畢竟閣老們不會站隊,但他們還有着子孫後代,若是真的有非常看好的皇子,覺得對方一定能成事的,那他們也不會真就迂腐到堅持自己的原則。
他們的身份不能輕易的表态,否則會引起皇上的忌憚,可是讓自己的孫子一輩,又或者是兒子一輩的人去示個好,沒事給予一點便利卻是沒有問題的。
皇宮外雖然三五成堆的聚在一起,但其實該讨論的前兩天都已經說完了,現在不過就只是再交代一遍,确保一會能順利的按照計劃行事罷了。
所以雖然顯得有些混亂,但卻并不嘈雜,各位皇子大臣的聲音都壓得很低,而等到皇宮裏的大鐘敲響的時候,他們也是迅速安靜下來排好隊形,整個過程非常的幹脆利落。
大周的朝制,皇子們都是按照自身的品級站位的,所有這個時候的差距就很明顯能夠看得出來。
封親王爵的自然是能站到前面去,可只是郡王爵位的,即便是年長一些,那也得站在自己弟弟的後面,很多時候,恩怨就是這麽來的。
大家都是皇上的兒子,誰也不比誰差,憑什麽他是親王,我就是郡王,就得要矮別人一頭,就算是沒有皇位的誘惑,只是這個差距,很多人就不會甘心。
更何況還有那皇位的誘惑,自古以來不知道多少英雄豪傑都死在争奪天下的路上,身為皇子,怕是沒有任何一個是能抗拒得了這誘惑的。
鐘響三聲,整齊排好隊伍的官員們就分成兩撥進入了朝會的大堂,而在他們于朝會上列成幾排站穩了身子後,老皇帝便從側面走上了龍椅。
一陣山呼萬歲之聲,朝會便開始了,雖然說很多人都明白今日議事的重點是什麽,但幾位皇子還是很明智的等着,等其他官員把正事都說完了,他們才站出來。
一個小小的甄少華,按理來說是不該拿到朝會上來說的,可幾個皇子手下的人,抓住了甄家家主可能涉嫌此案的事情,就不依不饒了起來。
六皇子的人自然也是不甘示弱的反駁,沒用多長時間,原本井然有序的朝廷,就變得有些混亂了起來。
不過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六皇子的人在其他幾位皇子的圍攻下,其實是處于一種底氣不足,節節敗退的狀态。
這也是很正常的,畢竟另一方的人多不說,還占着理,六皇子平日裏就算是再強勢,再得聖寵,他也知道這件事情甄家理虧,怕是避免不了受處罰的可能。
其實事情進展到現在這個地步,其他幾位皇子已經不只是想讓六皇子手下最得力的甄家受到處罰了。
他們更多的是在打擊六皇子的威信,同時也是想讓朝臣們,主要是幾位閣老們對六皇子感到失望。
與之前幾次皇子們的明争暗鬥一樣,今日也是一開始就進入了白熱化的狀态,而眼見着下面的朝臣已經越深越離譜了,老皇帝終于不再冷眼旁觀,而是出聲制止了。
昨日想了一夜,他到底還是感情勝過了理智,其實也不能那麽說,畢竟這件事情上有所偏袒并不會影響到什麽大局,頂多也就是本就不和睦的幾位皇子,私底下恩怨更大一些。
而既然已經有了決定,眼見着六皇子快支持不住的時候,老皇帝自然也不能讓甄家真的吃虧,至少在奉聖夫人去世之前,他都不希望甄家出什麽大事。
雖然說是要維護,不過沒有處罰也是不行的,只是這處罰看起來像是處罰,但其實輕的根本就不像是在處罰,反而像是有些安撫的意思。
對此,其他幾位皇子自然是極為不滿的,可皇上直接就下了聖旨,把這件事情給蓋棺定性了,那他們就算是再不滿,也不能說什麽了。
好在,上朝之前,那幾位皇子其實心裏就已經有數了,畢竟甄少華已經死了,而他們的父皇,又向來是個偏心的,這也不是第一次了。
而且他們的目的基本上,也已經算是達到了,甄家甄少華的惡行,那整個朝廷所有的官員基本上都知道了,雖然說甄家處置的行動很果斷迅速。
但這樣能惹事的家族,還是與六皇子綁在一起,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家族,那些還沒有投靠六皇子的中間派,再想投靠人的時候,會不會考慮到這點。
這次的甄少華是死得很利索,可萬一下次再冒出個甄少華呢,奪位之争本來就是很殘酷的,誰也不會願意在最關鍵的時候,突然冒出來這麽一個拖後腿的。
而這些還只是那些看重利益的官員,對于那些注重清名的,他們會很清楚,經過這件事情後,甄家的名聲已經臭了,與甄家綁在一起的六皇子,名聲也不會好到哪裏去。
他們若是不想自己的清名受到連累,那就不會再站到六皇子那邊,當然,原本有着甄家支撐的六皇子,就不是這些文人喜歡投靠的對象,現在不過是更加重了一些。
而除了這兩種之外,那些當官的目的,就真的是想為百姓做事的,不用說肯定會繞着六皇子走了,畢竟現在六皇子還只是皇子,甄家就已經這樣嚣張。
那可想而知,等日後六皇子若是真的登基了,甄家會變成什麽樣子,又會把百姓給禍霍成什麽樣子。
雖然說其他皇子,也難免會做過一些有損百姓利益的事情,但相比于這虐殺的幾十條人命,就明顯是小巫見大巫,可以忽略不計了。
所以,這些皇子精心準備了好久,卻只換來甄家一個不輕不重的處罰,但卻并沒有太過沮喪的樣子,反而三三兩兩還心情很好的出了朝會大堂。
而六皇子雖然被皇上偏袒,并沒有讓他的母家受到什麽處罰,但他的臉色卻并不怎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