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十一)
=========================
不久,林黛玉與父告別,坐上了前往賈府的船。這一路上,她一次也沒有笑過。除了對林如海的不舍外,還有許多情緒萦繞于她心中,在這些各有其源的情緒中,首當其沖的就是後悔。她後悔了。
我是喜歡着徐倫的!她明白了這一點。
是啊,她怎麽能不喜歡上徐倫呢?陪她解悶兒的是徐倫,帶她去看海的是徐倫,教會了她堅強與獨立的是徐倫,為她展現一個全新的未來世界的還是徐倫……當她在母親的葬禮上因悲傷過度險些哭暈過去時,是誰毫不猶豫地出現在她身邊,将她的身體扶住?當她需要一聲安慰,需要一個懷抱,需要一個可靠的肩膀時,是誰會不求回報地給她?當她因一連串的熱情的告白而陷入混亂時,又是誰站在窗前,俯下身來,用那濕漉漉的嘴唇吻她?
黛玉,這位哪怕是看到一朵花兒凋謝都會忍不住傷春悲秋的多情女孩兒,怎麽可能會在經歷過這些後不動心呢?
現在她明白啦,也終于正視了這份感情。其實早在賈敏的葬禮那天,在徐倫扶住她并讓她靠在其結實有力的臂膀上那時,她可能就已經喜歡上徐倫了,只是當時她覺得不應該在母親葬禮上胡思亂想,所以在這種念想剛冒頭時,她就立馬主動地把它壓回去了。
這份教青春女孩兒手足無措的感情呀,就像一只随時可能從哪個心窟洞裏竄出來的調皮的小白兔,之前黛玉只是剛瞅到一點粉白耳朵的尖兒,就吓得趕緊把這只兔子摁回了洞裏。現在好了,她可以不用和這只兔子玩捉迷藏了,并且徐倫也坦白說愛她。聽到徐倫說愛,世界便群鴿起舞。聽到徐倫說跟我走吧,便覺得這句話的每個字節都是布谷鳥,在頭上盤亘飛旋,喚來春天。
唉,可那又有什麽用呢?我拒絕徐倫了啊!我因為一時的恐懼和優柔寡斷而錯過了……想到這裏,黛玉又覺得淚意上湧,不禁對月悲泣。
她是真的後悔了,後悔自己像馬後炮一樣事後才來總結對徐倫的感情,後悔自己在聽到表白時的第一反應竟然是害怕。
因為從沒聽說過女人和女人也能在一起,因為不知道跟徐倫走後會迎來怎樣未知的生活,因為一個合格的大家閨秀絕不應該跟一個女人遠走高飛,因為目前所知的社會規矩不允許她可以在被同性親吻時感到幸福,因為覺得自己沒有力量打破從來如此的大衆習慣,所以她真的非常害怕。以至于,她明明一點兒也不讨厭徐倫的告白,一點兒也不覺得徐倫的吻有失體統,卻還是吓得在旁邊顫抖。
等她反應過來時,徐倫已經離開了。
黛玉自我反思:是我一時的畏懼斷送了這段感情。徐倫給過我機會,也三番五次地邀請了我,是我自己沒處理好。現在我在這兒哭,又能怨誰呢?失去了,就是失去了,僅此而已。
這時,同行的雪雁過來關心她,勸她不要再難過了。這番話倒是點醒了黛玉。黛玉的腦海中又浮現出了徐倫的形象。
記得當初,徐倫孤身一人來到這個無親無故的世界,全身上下除了一身膽外可謂一無所有,可即使如此,她卻毫不猶豫地拒絕了黛玉的幫助,拒絕了黛玉的同情。無論發生什麽,徐倫總是會用那雙綠寶石一般的眼睛堅定地望向遠方,然後反過來安慰黛玉:“不要怕,擦幹眼淚吧!”
是的,一個敢于面對生活的人就是這樣的。徐倫是對的。将徐倫教會我的東西銘記于心,就是我對這份戀情最好的緬懷方式——黛玉一邊思念着徐倫,一邊這樣想——不管怎麽說,馬上我就要迎來新的生活了。接下來,我還要和那麽多親戚見面,要做好熟悉新環境的心理準備,要規劃好在新環境裏的生活目标……我還有那麽多的事情要做!就算我再怎麽為失去徐倫而難過,也無法改變早晚要做這些事情的事實。沒有了徐倫,我照樣活!假如徐倫知道了我因戀情受挫而一蹶不振,她肯定會嘲笑我的,徐倫瞧不起這種人。難道我要成為徐倫鄙夷的那種人嗎?絕不!正因為我非常喜歡徐倫,正因為我和徐倫是能進行靈魂交流的有緣人,是彼此有意的一對兒,所以我才更應該學習徐倫的好處,學習徐倫正确的活法。畢竟,喜歡了一場,我總得有所收獲呀!徐倫留給我的,絕不會只是思念和痛苦,我林黛玉,也絕不是那種不肯前進的人!就像徐倫所希望的那樣,我要變得比誰都堅強!再說,難道除了徐倫外,世界上就沒有需要我的人了嗎?肯定不是的。這不?面前的小雪雁,早就為了我操心了一天,好幾次都急哭了呢。現在,就讓我準備好開始一段新的人生吧。
于是,林黛玉擦幹了眼淚。
她擡起臉龐,将那雙依然淚瑩瑩的黑眼睛望向雪雁,對着雪雁抿唇一笑。由于這個擡眼的動作,一滴方才還停留在眼角未能下落的眼淚,就這樣漫過她的眼睑,滑過眼睑下方那只因微笑而鼓如半月的卧蠶,沿着臉頰滾到那優美的下颏兒線處來了。
雪雁看她看呆了,竟把自己也是滿臉淚痕這件事給忘得一幹二淨。
黛玉接過雪雁遞來的手絹,将臉上淚痕拭淨,然後一邊将手絹上的绉褶撫平,一邊對雪雁笑道:“小花臉,還不快擦一擦?免得到了外祖母家,被人恥笑。”
--------------------
喜歡一個人,就忍不住想知道TA喜歡哪種類型,然後努力往這個方向提升自己——林妹妹現在就是處于這個年齡段~再加上她确實是很在乎心上人的想法和評價的那種性格,所以肯定會一邊想着:假如徐倫看到我這個樣子,她會怎麽說我?然後一邊以此來鞭策并适當改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