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番外:後世
船帆在海面上揚起, 大宣的第一艦隊正式啓程歸國。
他們的身後,是羅馬的艦隊。
自大宣七世皇帝于元和二年命人出海以來, 已經過了三年了,而第一艦隊才堪堪從羅馬啓程歸國。
之前的兩年,第一艦隊一直在大宣的封疆區域內航行。
當年周定王姬宮湦遷都洛邑,其子平王繼位以後,因為各種意外事件,大周對諸侯的威懾力是愈發的低了。
平王之後,正式進入戰國亂戰時代,承蒙宣文公姬伯服留下的遺策, 大宣度過了早期的亂戰, 而後慢慢地強大起來,終于代替宗周,成為了天下霸主。
雖然周室名存實亡, 但是大宣和宗周都是姬姓, 相互之間還要留幾分顏面。
因為諸侯亂戰,在大宣一統之前, 周室就已經日薄西山了,不僅連貴族生活都不能維持,甚至連王室公卿的飲食都成問題,周王下葬連財帛都沒有, 以至于要依靠部分還謹念古禮的姬姓諸侯國的接濟才行。
大宣依靠軍功爵之制成功一統後,不再在長城之內——這是靠近戎狄的幾個諸侯國修築的——的區域進行分封,那裏都是大宣的本土, 封疆之所,在長城之外。
時任宣王更易帝號,自號始皇帝,一統諸侯國的霸業完成後,他開啓了宣桓公姬啓封存、宣文公姬伯服遺留下來的治世之策的新一卷,裏頭描述了本土之外的廣大土地,那是在大宣一統之前,神人授予宣文公。
自此,原本以為在天下一統後大宣将盛極必衰的諸國遺民,發現始皇帝将目光轉向了現有疆域之外更加廣袤的土地。
神人天授!征異族而揚華夏!
那個時候,長城之外已經迎來了匈奴時代,引弓之民同大宣一統諸侯一樣,有了共主,而大宣選擇了繼續西進。
從被俘虜的引弓之民的貴族口中,大宣證實了始皇帝啓封出來的“神人授書”的真實性,西域三十六國,其國小且國力弱,面目與中原有異,但是富裕無匹,要不是有這些小國作為血袋,草原上的引弓之民如何與大宣相抗衡?
于是國策就此确定,再沒有人懷疑“神人授書”是大宣給自家祖上臉上貼金的說法。
關于神人授書的來歷,有這麽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宣文公姬伯服将薨,夜夢其父定王,見神人,得良策,其中定王還親口說宣文公才是“挽周室之将傾”的那個命定之人。
文字是一個美谥,能得到這個谥號,可見在位五十年的宣文公是個愛民的好君王,但是他最廣為人知的事件,還是固辭了太子之位,在已經受封太子之後,又将儲位讓回給了平王。
若不是宣文公,周平王或許不僅不能當上周王,甚至有可能會因為舉旗自立、以子伐父而被處死。
平王之後,宗周愈發衰頹,有人曾以此诟病于宣文公,但時人對宣文公的評價無不是稱贊于他的。
但是,在大宣大勢已顯的時候,放出神人授書的故事以後,還是有許多人嗤之以鼻,罵大宣為了給祖宗臉上貼金真的是什麽事情都做得出來。
宣文公既然固辭太子之位,就不要再說什麽他本來應該受封周王,作為他的後人,大宣一統天下是天定了。
然後,大宣真的橫掃列國,一統天下了,宗周的九鼎也移到宣都去了。
各國遺民被打臉打得噼啪響。
為了表示大宣得享天下是天命所歸,始皇帝在更易自己的帝號之後,還特意追封了這位先祖。
大宣自文公始建國,傳至始皇帝,歷三十一世。
始皇帝追封前七代宣王為皇帝,又追封初祖宣文公,號為祖王。
始皇帝聲勢浩大地啓出了由宣桓公鄭重地封起來的天書後卷,那是宣桓公留下遺命,除非有朝一日大宣一統天下,或者有亡國之禍的時候,才能開出來的。
原本長城之內的諸國就肩負着抗衡戎狄、胡人的重任,始皇帝拿出的天書的後半部分,再加上胡人貴族的證實,只是堅定了宣人遠征的決心,并且讓他們看到了更加廣闊的世界罷了。
即使是戰國時代之後,各國之間還講究即使毀人宗廟社稷,也要盡量給人留一絲香火,什麽斬草除根,并不是對內使用的。
原本對各國遺民還很頭大的始皇帝,給了那些末代諸侯兩個選項,一是接受大宣冊封,然後重複祖輩的筚路藍縷,到長城之外開疆拓土,複武王時期宗周各諸侯之故事,二是在長城之內,當一個普通的庶民,不複從前的尊崇地位。
多數人選擇了第一種,再加上因軍功爵起家的諸多大宣卿士,也統統受封,領着大軍在外繼續征戰。
三世時期,胡人終于被打得狼狽逃竄,放棄了草原,逃往西域乃至極西之地。
四世雖然重視修養生息,但是只是暫緩了對西域諸多小國的攻掠罷了。
畢竟這些小國和大宣比起來,不過是彈丸之國,就連稍微強大一點的諸侯都能輕松剿滅一部分國家。
四世将西域的開發交給了列侯貴族、宗室諸侯,而後打起了南方的主意。
雖然百越之地偏僻蠻荒,但是在數代皇帝的經營下,也打通了于極南之地交通的道路。
有宣文公留下來的神人書,加上大宣以周邊各族、各國之力以奉本土,大宣和其他化外之地的差距起碼以百年計。
大宣所遇到的國家,有像西域三十六國這樣子實際上不計其數的零星小國,國力孱弱,一個國家可能只有千餘口人;也有歷史悠久,但是已然衰落的,羅馬就屬于後者。
六世皇帝開化三年,一艘破爛的船在大宣的東部邊境靠岸了。
船上下來幾個衣着破舊、高鼻寬目的異域人,他們很快就被送到了帝都,經過詢問,他們出身于更西方的海域,統治着他們的是一個龐大的帝國——羅馬,他們是貴族出身,一起湊了些本錢準備出海賺一筆大的,然而中途遇到了海難,在不經意間來到了這個國家。
這是大宣最早見到與如今的羅馬有關的人。
在征服與開發西域的時候,大宣也零星地收到過一些關于羅馬這個國家的消息。
在大宣的官方翻譯中,羅馬,被譯為大秦,和被譯為大夏的異族一樣,這種将華夏原有的諸侯國之名轉為異國的譯名,是為了日後同化乃至于征服這個國家,而在大宣的官方宣傳中,這當然可以看成是華夏族在奉天之命,教化異族,乃仁德之舉。
當然,一直到七世皇帝元和二年,那批羅馬人落到大宣三十年之後,大宣才組建了艦隊揚帆出海。
從陸路行往羅馬所要經過的路程極遠,而且中間可能會遇上各種各樣的意外,相比之下,從海路走更為方便。
這些年來,大宣雖然致力于西征、南進,但也沒忘記發展船艦制造工藝,再往南去,山高難越,有船艦在,本來就方便許多。
自元和二年,第一艦隊出發之後的,足有三年,才到達羅馬的首都。
前兩年都還只是在大宣的封疆之外的海域中行駛,遇上不好的天氣,或者出了什麽意外,船隊滞留在陸地上是很正常的事情,中間還走岔了路,好在到後來就好多了,越往西走,知道羅馬的人就越多,再加上當年那幾個羅馬青年滞留大宣的時候學會了華夏語,因為大宣的生活比之羅馬好上不少,也不願意離開了,這一回船隊出行,就有一些翻譯是當年的那些人教出來的。
羅馬人好大宣的絲綢,但是只有他們的貴族能穿上被摻雜了其他料子的絲綢,而且因為大宣太過遙遠,羅馬一直以來都沒有想過要和大宣進行正面的接觸。
和大宣的科舉與世襲并行之制不同,羅馬是半貴族世襲式的制度,他們看重血統,元老院裏的那些人也多是家族世代相承,但是總有幾個出身平民、乃至于奴隸出身的人被簡拔上位。
第一艦隊是由河陽王姬封統帥的,作為皇室諸侯王,他擁有在羅馬之時全權代表大宣的權力。
羅馬距離大宣實在是太遠了,大宣起碼還要數代人,才會有足夠的人口充實如今以及之後的疆域,所以和羅馬,交好是比交戰更好的選擇。
因為出海一趟增添了經驗,所以預計約莫兩年就能回到宣都。
三年之後再度歸國,雖然還有兩年的時間,但是第一艦隊數艘艦船上的所有人,還是流露出了難以抑制的喜悅。
與他們不同,羅馬人前往大宣,一是為了交好,二則為了求助。
這個龐大的國家與大宣相比,并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政體,就連思想,大體上都是渾沌的。
這個國家衰朽的氣味已經開始在帝國全境蔓延,他們将希望寄托于陡然出現的大宣,就像将希望寄托于神明一樣。
無論是宣人精致的絲綢和文房用具,乃至歷代聖賢的著作,都對他們産生了極大的震懾。
羅馬人向來是驕傲的,即使是一個普通的羅馬公民,也認為這是衆神庇佑着的國度。
然而,和宣人比起來,他們仿若被他們鄙夷的不通文化的蠻子,似乎就連站在宣人面前,都是粗鄙的。
宣人的艦隊龐大,就連艦隊中最小的一艘船,也比羅馬帝國的船要大,上面所有的宣人,都允文允武,就連官階最低的士卒,也會創作詩詞歌賦。
他們的常用記錄用具是竹簡,但是這只是出海的人為了防止出意外才選擇的次等選項,在宣國本土,經過多年的推廣,以及不懈的研究,白紙已經漸漸取代了竹簡,成為最好的記錄用具。
作為羅馬出使大宣使團的一員,出身高等貴族的塞克斯圖斯見過宣人的紙張,摸起來如同上好的絲綢一樣光滑,潔白得好似天上的白雲。
白紙将羅馬全境能找到的所有記錄用具都比下去了。
大宣,這是多麽可怕的一個民族!
約莫一年以後,大宣艦隊有需要就會随時登岸,而不再詳細地對岸上的情形進行查探。
當然,也不需要查探,和之前經過的比較混亂的地帶不同,在這片羅馬人比較陌生的疆域,所有他們登陸的地區都是肉眼可見的繁華。
或許是因為這些地方的氣候适宜,讓國民的生活非常幸福吧,塞克斯圖斯這麽猜測。
然而,在偶然間将疑問問出口的塞克斯圖斯才知道,這些大宣艦隊能夠随處登岸的繁華地區,已經是大宣的疆域了。
而且,這些土地還僅僅是大宣的皇帝進行分封的不重要的地域,上面的統治者有列侯貴族,也有大宣皇室分支子弟。
大宣的本土,還有将近一年的路程才能到達!
越是靠近大宣,羅馬人們就越驚訝,這些地方交通便利,經濟繁榮,所有人說着相同的話語,遵守着共同的禮儀,嚴缜的法度保證了社會的秩序。
羅馬放到大宣的諸多屬國裏,這些方面都加起來綜合計算,怕是只能排在末流!
艦隊在大宣東部靠岸,進了越州的治所瓯越,待了約莫一個月,宣都才傳信讓他們啓程上京。
羅馬是個重商的國家,商人們也有自己湊錢湊船跟過來的,許多都和貴族有着千絲萬縷的關系。
光是越州的州治就繁華非常,但是按照一般觀念,一個國家的首都總是更加繁華的,商人們自然要跟着一起走,宣人的士兵也不攔着。
塞克斯圖斯光是在越州就看到了不少精美的物品,一看就比羅馬的要高端不少,他是見過羅馬的好東西的人,卻依然這麽想,只盼那些商人不要一件都賣不出去,虧得血本無歸就好。
不過大宣的東西這麽精美,若是那些商人轉念要借錢把這裏的東西買回去再回羅馬高價賣出,倒是可以一試。
光是從越州來到帝都,羅馬人就用了将近半年,他們路上所經過的只是大宣帝國龐大的本土疆域的一半。
在看到大宣帝都的那一瞬,塞克斯圖斯所有的心思都被震撼得煙消雲散了。
中都,自始皇帝起,建于九州中原之地的都邑,經過七代帝皇的擴建,占地極廣,氣勢恢宏非常。
中都邊上,是堪與都城比肩的皇家宮殿及園林建築群,有專門的獸苑,養着九州及外域所有的珍禽異獸。
他情不自禁地跪伏下來:“這是……天神之城啊!”
作者有話要說: 啊,感覺有很多想寫的都沒寫出來……果然是裝逼技術沒有練到家啊!【深沉·jpg】
前面一章,姬伯服的長子的名字應該叫姬啓,然而蠢作者寫成了姬世,現在改回來了,順便再在這裏糾正一下Orz
好的,周朝卷就這麽完結了,讓我們開始愉♂快的秦朝卷吧23333
第三卷 :不為秦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