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遺書
諸侯上洛, 姬宮湦該敲打的敲打,該鼓勵的鼓勵, 場面話說得很好,然後就沒了。
他還沒有作到要在天下諸侯朝觐的時候鬧出一個大亂子,他又不蠢!
宗周地廣,歷代周王總要給自己的王子進行分封,一代代封下來,地少了不少。
姬伯服原本以為自己的蠢爹大概會先走,還很是擔心了美人娘和小弟日後的問題,但是沒想到, 周王二十五年冬, 王後褒姒薨。
收到消息的時候,姬伯服整個人都是懵的。
褒姒在姬伯服出生前一年才入的周宮,那時她的年齡并不大, 正值最好的年華。
即使在周王二十五年的如今, 褒姒也是一個清妍的美人,容顏不減。
褒姒的年紀才堪堪過了四十, 但是天生麗質,再加上宮中的保養夠好,完全不顯老态。
姬伯服年初的時候才去過洛邑,那時候褒姒還好好兒的, 一點病症都沒有,而周王二十六年将至,他都已經開始準備再次前往洛邑了, 想不到,就這麽點時間差,竟讓他連母後的最後一面都沒見到。
或許,這正是所謂“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許人間見白頭”。
消息傳來以後,姬伯服當即啓程,前往成周奔喪。
姬宮湦的精神狀态很不好,與之相反的則是王太子姬宜臼,姬伯服能夠感受到這位王兄盡力掩藏的欣悅,即使他面上已經盡力掩飾得很好了。
姬伯服覺得自家老爹的狀态很懸,但是勸人的話他自己都說不出來。
到時候要是勸人不成,自己也被引動了情緒,來個父子相對垂淚就不好了。
沒辦法,姬伯服只能祭出殺器——小弟姬易。
姬易如今已有九歲,但在親近的家人面前,言談依然頗為天真浪漫。
母後故去,姬易比之姬宮湦,更為難以自抑,姬伯服選擇把小弟帶到父王面前去,最後來個以毒攻毒。
看起來似乎還是有點效果的。
周王二十六年,姬宮湦封幼子易為安侯,地近宣國與成周。
二十七年,二月,宣侯入朝,三月,歸國,同月,安侯就國,賜玉圭、吉金。
是年,周王令曰:“安、宣二侯,乃後之嫡出,寡人甚愛之。然佳人已逝,見之未免徒添傷悲,其後毋使入朝。縱寡人崩禦,與後同葬于陵,此令亦當尊之。”
年末,周王姬宮湦崩禦。
周王駕崩了,雖然是諸侯,但是姬伯服也是王子,按理說,他是能入京參加葬禮的,但是誰讓姬宮湦下過明确的命令,不準兩個小兒子入朝呢?
雖然前半句有周王厭棄了兩個兒子的嫌疑,但是後半句,就讓人明白了,還想着要和王後褒姒同陵入葬的周王怎麽可能厭棄兩個王後所出的愛子,分明就是不願意讓他們再入朝。
為什麽不讓他們入朝呢?
根據成周隐隐風傳的言語,當是周王“複立太子,今甚悔之,然仲子友悌,季子年幼,皆不得為君”,“恐去後,複演齊哀舊事”。
把之前的太子、如今的新王姬宜臼的臉打得噼啪響。
姬宜臼能做什麽呢?他什麽也不能做,只能打落了牙齒和血吞。
其餘諸侯樂得看戲,晉侯等諸侯如今勢大,樂得周王室衰頹,王室內讧他們就當看一出好戲了。
姬伯服和姬易因為先王的最後一道命令不得入朝,除非姬宜臼動用周王的權力,但是在行使命令的過程中,包含的不會僅有姬伯服和姬易兩個人——因為姬宜臼只能對被包含在諸侯這個群體之中的姬伯服和姬易發令,不能再明目張膽地針對自己的兩個弟弟,否則,此為失德,而且他們能用先王遺令光明正大地違令,畢竟“先王”的威嚴總是要比今王重的——被波及的諸侯可不願意。
先王為兩個小兒子留下了一道護身符,也給繼位為周王的兒子留下了一個諸侯不尊令的隐患。
雖然如此,大臣們議定谥號的時候,還是給了他一個定王的美谥。
追補前過曰定,安民法古曰定,靜正無為曰定,雖然早年做法出格,但是後來姬宮湦也沒鬧出什麽大事,法古無為而治,這其實已經是個好王了。
安國離宣國近,原本也是宗周所統地界,姬易年紀還小,自然需要姬伯服幫襯。
雖然感慨了一番自己明明不是長兄卻也要當爹去照顧小弟,但是姬伯服還是很好地履行了兄長的責任。
這個弟弟,本來在歷史上是根本不存在的,是姬伯服,改變了歷史,讓他誕生,所以在父母猝不及防離世的時候,姬伯服也要負起兄長的責任來。
周王四年,宣侯十八年,安侯五年,安侯姬易十五歲,和姬伯服訂婚的年齡一樣,姬伯服也開始為他選妻。
在經歷了兩回被長兄截胡的事件——這一回倒真不是姬宜臼故意的,一來他要給長子娶親,二來要續娶王後,而姬姓因為同姓不婚的原則存在,能選擇的本來就不多——之後,姬伯服終于給弟弟選好了媳婦兒。
因為給弟弟選好了媳婦兒,姬伯服還把自己的長子姬啓忘到了腦後。
對此,姬伯服的解釋是,兒砸,你還是等到二十歲再準時加冠吧,你都已經被立為太子了,咱們家美滿和諧,用不着提早成年。
姬伯服勸耕農桑,并且致力于在全國推廣農具,政事方面,除了世祿世卿之外,終于開設了考評之制,并且于戰事有功者,可晉位。
雖然只是秦國軍功爵制的雛形,但是對于這個時代來說,已經算是極為先進的人才改革了。
姬伯服還有很多想做的,如果他能活得久一點,那麽還能多做幾件事,如果他在位的時間過短,那就只能把後續的事情交給子孫後代了。
正所謂子子孫孫無窮匮也,只希望子孫後代能争氣一點吧。
周王三十五年,周王姬宜臼崩禦,谥號,平。
同年,宣侯姬伯服患重病,其長子姬啓侍疾。
“某日,宣侯蒙神人诏,寐不複醒,水米不進,如是數日,人皆以為薨。七日過,忽醒,喚太子啓入,謂之曰:
‘吾夜夢神仙,自言為太一神,威嚴無比。天宮有紫煙瑞氣,宮闕高懸,太一神居正中寶殿,諸神仙次第列之,形狀飄渺,吾不得見。神人下手處,乃吾父定王,鶴發童顏,有道骨仙風,再不似凡胎。
定王謂餘曰:『今禮樂漸壞,周室江山,恐難長久。吾兒自幼穎悟,或可挽大廈之将傾。』
餘泣對曰:『父長居天宮,不知下界之日月。兄長已逝,谥為平王,今王乃侄孫林也。兒年老體衰,今沉疴難愈,年歲亦不複久。雖得父王囑托,亦無能為力也。』
定王與餘相對而泣。
久之,神人出言,吾為凡胎,不能聽。定王聞之,郁色頓去,轉為喜色,謂餘曰:『戎狄蠻夷諸族外,其地廣遠,亦有國,其人眉目不似中原,不通文明,不知教化。吾國為黃帝之後,乃此世正統,當可教之。其地廣有黃金,其土肥沃,有植謂之‘稻’,所産之量逾粟多矣。』
定王又示圖于吾,其上我大周全境為東南一角,自西去,地百倍、千倍于今土,只需逾越神人所設之天障,如草原、高山。’
宣侯囑太子必告知後人,若周亂,則匡扶天下,複昔年武王令天下之景,再以全朝之力西拓、南征。
其地廣遠,必非一世一代能成就,謀事不得急,急則快,快則亂,亂則為毀基壞業之舉。
宣侯又以諸多治國、富國、強國之策授之,有科舉之制、軍功爵之制、農商并重等策。此皆非一時一世得成之事,神人授之,謂之曰此乃百世、千世之基,子孫後代不可操之過急。
語罷,複寐,言:‘定王憐吾年力衰朽,又蒙天授,夢神人,故為吾美言,得留天上。吾今囑汝之事,汝需謹記于心,再使子孫後代人人得知,神人所托,當得行之。九州之地外,尚有外族,當使其習我華夏之禮,不複禽獸之行。’
再不複醒,又七日,薨,其時大雨,天變,似為之泣。” ——————《國史·宗周·祖王本紀》
次年,宣侯五十年,初代宣侯姬伯服薨,谥為宣文公。
姬伯服把自己所知道的後世知識都留了下來,還特意寫成了書,留給了子孫後代。至于這些知識的來歷,一句神人天授就能完美解決。
他希望自己的子孫後代如果能有幸一統天下的話,不要重複秦朝的慘劇,所以适時把目标轉移到外部是很重要的。
臨死前,覺得自己不太像穿越者的穿越者姬伯服,許下了一個樸素的願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讓後世的那些外國人統統争着考漢語十級吧!
作者有話要說: 《國史·宗周·祖王本紀》那一段真是編得蠢作者崩潰,雖然這一章有點傷感,但是下一章就要裝逼了。
嗯,自從取了宣國這個中二的名字以後,蠢作者就一直等着它變成宣朝或者大宣帝國,這樣看起來是不是好一點?
下一章後世的大宣番外,蠢作者努力提高自己的裝逼技術ing
話說姬伯服的弟弟叫姬易,兒子叫姬啓,蠢作者自己都忘了,所以在此說明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