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準備
雖然按照禮法規定, 婚禮應當在黃昏時刻舉行,畢竟是“昏禮”嘛!
但是, 除了貴族之家,尋常百姓很少會遵守這個成婚時間,都是定在白天的,原因無他,窮罷了。
貴族們就不一樣了,他們有足夠的財貨支持,讓他們能夠通宵達旦地宴飲。
然而就算是諸侯貴族,辦一場婚禮要把整個宮城都弄得燈火通明, 也是有難度的。
開邑的宮城是南申遺留下來的, 因為初代申伯是宣王的母舅,所以宣王額外賞賜了他大筆的財物。
再加上初代申伯并不是單純的一個人,他是從原先的申國、如今的西申分出來建國的, 西申本身也有大量的財資。
就算初代申伯原本只是申國的卿, 擁有的只是謝邑,但是財富也不少。
所以, 開邑的宮城建造得極盡宏偉,達到了伯爵規制的極致,姬伯服作為宣侯就國後,幾乎沒有大興土木的必要。
然而這也意味着, 他要達成姬宮湦不甘不願放他回開邑成婚的條件——讓整個開邑,最起碼也得是宮城,都擁有歡慶國君成婚的氛圍——是很困難的。
雖然這輩子是個不用擔心缺錢的權n代和富n代, 姬伯服還是生起了“成婚傷錢”這樣屬于勞苦大衆的想法。
當然了,成婚還是有好處的。
疼兒子的老爹姬宮湦給予了額外援助,除了財帛玉器之外,甚至特意賜下了被稱為青銅百斤,而這個分量,可能是某個諸侯與外族勇猛作戰才會得到的獎賞。
周王賜青銅,不管別的諸侯是怎麽理解的,但是姬伯服覺得這是老爹讓他鑄鼎的意思。
姬伯服:那我還不如用這個和別的諸侯換錢呢!
宮城之外,照明用的是火把,而在宴會之所,需要用的就是燈燭。
因為古裝劇裏的印象,姬伯服對這個時代依然使用的是青銅燈——就是在盞中裝着油脂,外加一根絲線的配置——沒有任何意外。
蠟燭的使用年代,在中國算是比較晚了,而這個時代,“燈”這個詞并不常出現,對于照明之物的稱呼是“燭”。
這個時代的可榨油植物稀少,最起碼,人民的調味好朋友醬油都沒有出現,也就是說大豆都沒有被充分利用,還想用植物來榨植物油?真的是可以省省了!
青銅燈上使用的都是動物油——換成術語就是“脂”——想一下小時候冰箱裏那滿滿的一罐固體狀的白色豬油,都是從豬肉裏榨出來的,就能知道和植物油比,脂的成本有多高了。
宴會舉行的地點怎麽着也得是個大殿,需要耗費的動物油不知道要多少。
姬伯服同學,在這一刻,又燃起了“發明新事物”的雄心壯志。
雖然他自己是發明不了了,但是他手底下有人啊,只要把具體的特征和原材料描述出來,總有能人異士能達到他的要求的。
而且借着宣侯将大婚的名頭,他還特意下令,明年免稅,都城以降五百裏內,每戶皆給犁具。
不僅拓寬了犁耕的面積,還收買了人心。
免費的東西嘛,誰會不喜歡,而且之前的豐收已經證明了新農具的好用。
充當了一回散財童子的姬伯服很淡定,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和他婚宴上所需要花費的脂膏的費用——這只是一連串費用裏的一部分而已——相比,免稅與發放新農具,只是九牛一毛。
而這樣的做法,已經輕易地收買了民心,現在除了貴族士大夫都說他是個賢君之外,連庶民們也都開始歌頌他的名字了。
申伯兩代為君,時間還是太短了,幾十年前,這裏還是宗周的土地,重新歸于宗周王子的治下,對于這個國家的人民本來就不是一件難以接受的事情。
而之前申伯調動大軍抗衡周軍的行為,在利用他在庶民中的民心、民望的同時,也消耗了它們。
姬伯服在短短的兩年時間內盡是恩惠,更是抹消了國人對前君懷念的可能。
等到宣侯之位傳到第二代的時候,這個諸侯國就穩固下來了。
姬伯服選擇鄧女,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鄧國同樣地處宗周南陲,除了原本和申國世代交好的鄫國,就數鄧國離原來的申國、如今的宣國最近。
前面的步驟很快就完成了,婚期定于周王十七年,也就是宣侯三年。
日期是姬宮湦定的,是早春時節,就算兩國相近,鄧國的送嫁隊伍也要提前兩到三個月出發。
對于宮中所需油脂,姬伯服也想出了解決方法。
促進國民消費,帶動國家發展,就算是在花錢,也要有自己在賺錢的自覺!
反正稅賦以後還是要收的,國家經濟發展就是在給姬伯服賺錢嘛!
姬伯服現在做的只是粗淺的規定,他特意在開邑的中央區域開設了一個市場,按照歷史進程的話,大概屬于唐宋時期才有的市集。
而姬伯服的這個行動,受到了一部分人的反對。
而這,需要從城市規劃來看,因為他們反對的原因是這可能威脅到姬伯服的安全。
在城市建設中,将居住地劃分為宮殿區、貴族區和平民區,屬于後世的創意,這個時代的城市規劃還處于相對粗淺的階段,說不定宮城的某些部分就和貴族乃至平民的主宅之處相交集,站在宮裏面,就能望到外面的街道。
姬伯服想起了自己還在現代的時候,在上課的時候,某位老師閑扯扯到的內容。
話說東周的末代周王是為周赧王,赧乃羞赧之意。為什麽這位的谥號是這個,就得扯到他繼位之後的“雄心壯志”了。
周赧王之時,周王室陷入了極端衰頹的境地,“世為卿士”的周公分裂為了東周公和西周公,分割了宗周最後的土地,作為天下共主的周王只能住在周公的封邑之中。
周赧王搬入西周公的地盤,許下了一堆承諾,借了“西周”中諸多大商人的錢財,而後組建了一支人數極少的軍隊去“讨伐”秦國,最後當然是被打成狗了。
那些大商人可不管周軍最後的失敗,也不要周王許諾的好處了,只要他把組軍的錢還回去就行。
然而王室窮啊,窮得連飯都吃不起了,怎麽可能還有餘錢還債嘛!
大商人于是堵在王宮門口要債,周赧王只能躲在宮城的最深處——因為只有那裏才聽不到讨債的聲音——無顏見人,幾十年都沒出過宮,這也是他赧王之谥的由來。
為什麽讨債的大商人會把周王逼到宮城的最深處呢?
很簡單,宮城的其他部分和外界是相通的,只有最緊要的重地才是有衛士嚴密守衛的。
一直到戰國晚期,宮城的設定都是這樣的不嚴密,就能知道,這個時期也不會好到哪裏去了。
在城市的中央設置集市,雖然促進了經濟發展,對于在城市的兩邊居住的人來說,在城中區域設置集市也确實方便了他們,但是對于姬伯服而言,城市的中央區域有宮城的很大一部分,這就代表着護衛姬伯服的難度上升了,若是有心懷不軌之人潛入宮城內,妄圖刺殺姬伯服,該當如何?
姬伯服:你們怎麽可以把人心想象得這麽陰暗呢?
這不是姬伯服在亂說,而是他的心裏話,這個時代人民乃至于貴族卿大夫的淳樸,還讓他深深反思過自己是不是被後世的宮鬥劇荼毒得太深了。
講道理,要是在他的美人娘剛入宮或者生孩子的時候,姜後讓她來個“意外身亡”、“一屍兩命”之類的,不就沒有後面那麽多事了嗎?
而到了後世,在《左傳》、《史記》等史書中,描寫到刺客,總是一副有品格的高士的形象,就算是被人雇傭刺殺陌生的權貴,前提也得是這人對他有恩,或者那個權貴惡名昭彰。
典型代表就是刺殺吳王僚的專諸——要不是當時的公子光、後來的吳王阖闾刻意籠絡他,各種施恩,他還不願意出手呢!
而《左傳》中記載晉靈公派刺客去殺當時的相國趙盾,刺客竟因感動于趙盾的勤奮而自殺!
雖然這個故事不太可信,但是作者既然敢把這個深明大義的刺客形象寫出來,可見當時在人民心中,還是有這種形象基礎的。
就算這個故事是趙盾給自己臉上貼金,但是他那麽個身份的人,總不會随便編一個一眼就會讓人揭穿的假話吧?必然是能讓人相信的啊!
作為一個如今還算“廣有賢名”的人,姬伯服對自己的安全很有信心,對自己的人民也很有信心。
他可是要帶領宣國人民奔向未來的美好生活的一代明君啊,誰會這麽想不開來刺殺他嘛!
作者有話要說: 關于刺客感動于趙盾的勤奮而自殺的記載,我記得是在左傳裏,我們當時在學這個專題,古漢語老師當時說了一句話,作者是開了天眼嗎,把情節寫得這麽詳細。我們紛紛深以為然。
講道理,這種把史書的細節部分當半個原創文學【bu】的風氣是誰興起的啊喂!當然了,一直到唐朝以前,修史書其實都還是個人行為,史官家族記錄的是皇帝的言行、當朝之事,雖然寫史書的人身份是官員,但是和朝廷命令修史還是不一樣的。
周朝的故事是為了改變姬伯服命運,其實到這裏已經完成了,姬伯服的規劃不會在他這一代就完成的,再寫兩章交代一下各種後續,一章後世,然後就要開秦國卷啦2333
嬴異人同學,作為祖龍陛下的爹,我一定會讓你好好當個兒控的!
異人:說好的我是主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