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人選
姬伯服不想成婚, 然而坳不過淚眼盈盈的蠢爹和笑得滲人的美人娘,他最後還是同意了。
是的, 為了讓他成婚,他的美人娘,那個在野史傳說裏都需要“烽火戲諸侯”來博得一笑的褒姒,居然笑了——雖然是那種一看就瘆得慌的笑。
蠢爹也放棄了周王的威嚴形象,變成了一個愛嘤嘤嘤的小公舉。
姬伯服:我能怎麽辦?我也很絕望啊!
同姓不婚,要在諸侯國裏選對象,姬伯服的可選範圍其實很窄,所謂的“立七十一國, 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可不是個玩笑啊!
在姬姓國外, 有姜、妫、姒、子、嬴等姓的諸侯國,宗周王室和齊國在武王時代通過婚,但是後來夷王烹殺齊哀公, 周齊交惡, 一直到宣王,才又有周王娶齊女為後。
取代齊國, 與宗周王室“世為婚姻”的變成了申國。
南申玩完了,還有西申。
姬伯服不願意再娶申女,甚至連姜姓之女都不願娶了。
沒辦法,聽到這個姓, 他現在無論是心理上還是生理上都瘆得慌。
在姜姓之外,其餘的諸侯國國力都不算強,所以姬姓諸侯國, 除了那種和邊上的異姓諸侯國世代交好的,強大一些的,就傾向于娶姜姓女。
姬伯服表示他娶妻還是不走尋常路一點吧。
妫姓國為舜之後,姒姓國為禹之後,子姓國為湯之後,皆為上古聖賢之後裔。
最後姬伯服大致确定了兩個目标:妫姓的陳國,以及子姓的鄧國。
最大的子姓國當推為宋,為公爵,但是宋國其實是被許多諸侯國排斥的國家,一個很明确的例子就是後世類似于買椟還珠之類的嘲諷人的成語,主角要麽是吳越楚等遠離中原的諸侯國的國人,要麽就是宋國人。
雖然姬伯服是周武王的子孫,現在享受着周滅商以後成為天下共主的福利,但是作為一個後世穿越者,對于給周軍當帶路黨的微子啓——也就是末代商帝帝辛之兄、宋國的始祖——姬伯服從內心表示鄙視。
而與宋國不同,鄧國的社會地位在如今還是挺高的。
鄧國,源于商王武丁封其叔父,商代為侯爵,至商末周初,舉族南遷,周封其為子爵。成、康之時稱鄧君為“伯”,西周中期後,凡鼎上銘文有提及鄧君的,必稱為“公”,可見鄧國地位不低。王室與鄧國也多有交往。
姬宮湦想得很開,不就是不立姜姓之後嘛,他還是娶了姜後以後廢了她改立褒姒的呢!
姬伯服:老爹你不用對你是個渣男感到那麽驕傲的。
至于陳國,它現在還沒有這麽有名,不過到後世,陳厲公之子會因內亂奔齊,然後至戰國中期,其後人花了三百年時間終于篡奪了齊國政權,是為田氏代齊。
最後姬宮湦和人合計了一下,最終決定為姬伯服娶鄧女為妻。
鄧國為子姓鄧氏,姬伯服推算了一下,他的夫人應當被稱為某子……
因其出自鄧國,可稱為鄧子,按其家中排行,則大致應被稱為伯子/孟子或季子,畫面太美,他真的不敢想啊!
當然,這個尴尬的問題就留給別人去煩惱好了,反正這個稱呼不是姬伯服自己用的。
大周的禮儀對婚禮有一套嚴密且完整的規定,在親迎之前,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都是必要的步驟,好在姬宮湦大手一揮,自然有專門的機構給姬伯服準備這些東西。
姬伯服如今年方十五,尚未加冠,所以他爹讓他娶妻,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要給他提前加冠。
姬伯服已然就國成為宣國之君,姬宮湦要提前為他加冠也是可以的。
當然了,現在這些事情都可以放在一邊,反正姬伯服不需要親自準備,只需要随時查問進度就行了,而這一點,他親愛的父王比他更上心。
現在最要緊的事,就是姬伯服自己親自去射幾頭大雁來。
六禮之中,除了納征——也就是男方将聘禮送往女方家——外,其餘的五禮都需要用到大雁。
婚禮,在大周吉、兇、軍、賓、嘉五禮中屬于嘉禮,一向為人重視,尤其是貴族,對此更是看重。
婚禮,原稱應當是昏禮,因為按照規定,昏禮是在黃昏舉行的,取其陰陽交替有漸之意。
大雁的存在意義和昏禮的選定時間是一個道理,大雁因冬春的天氣變化而南北遷徙,用雁為禮,也象征着順乎陰陽之意。
姬伯服的力氣不算很大,但是好歹這些年的各種課業都沒有漏過,都有好好學習,所以射下幾頭比較完整的大雁來還是很容易的。
他爹哈哈大笑,說着什麽不愧是我的兒子,姬伯服只想問他,父王你說這句話就一點不虧心嗎?
事情是這樣的,姬伯服他的便宜哥姬宜臼,一個遵從于這個時代的禮儀規範按時加冠、成婚的好青年,娶了紀國之女為妻。
因為從小都希望自己的表現要比小了許多歲的弟弟要優秀,所以姬宜臼的射術也很不錯,當時的姬宮湦可沒說什麽不愧是我兒子這樣的話,反而對姬宜臼的射術不屑一顧。
而且說實話,雖然紀國也是姜姓,但是姬伯服深深地覺得,就算是在選妻這件事上,自家老爹還是在給便宜哥難堪。
真的是無時無刻不在打擊他啊!
紀國,姜姓紀氏,雖然和齊國同為姜姓國,但是兩國之間的關系并不好。
因為他們的國土太過相近了,而紀弱齊強。
在周夷王時,紀君紀炀侯進讒言于上,于是夷王烹殺齊哀公,立哀公異母弟為齊君,是為齊胡公。
在哀公的同母弟、也就是武公之父弄死了胡公,撥亂反正以後,他當然要找紀國報仇。
雖然武公的兒子厲公繼位不久就因過于殘暴而被國人鼓動胡公諸子推翻,但是胡公諸子都已戰死,厲公之子文公繼位後已無大患,齊國的國力雖然有損,但是比起紀國來還是要好很多的。
而紀國,不僅軍事實力不行,連和王室的親近程度都比不上齊國。
齊武公嫁女于周宣王,以示齊周之好,雖然齊國在此之後幾十年一直不太穩當,國君更換頻繁,以至于如今的齊君和姬伯服都差着輩分,但是好歹怎麽說也是親戚不是?而且齊國現在已經穩定下來了。
無論怎麽看,紀國都是以後要倒黴的節奏,就算他們現在還沒倒黴,有齊國這麽一個強鄰在邊上,就算他們想給姬宜臼什麽幫助也給不了,更不用說比起姬宜臼的外家申國來,紀國真的是實力不濟了。
姬伯服是諸侯,也是周王之子,所以他的成婚地點有兩個,一是在宣都開邑的王宮裏,二是在宗周的都城鎬京。
按照姬宮湦的想法,當然是讓兒子在鎬京成親的好,但是姬伯服并不是很樂意。
便宜哥已經按照他的計劃被複立為太子,對于現在的日常生活體驗大概只有一個詞兒——生不如死。
這次他回來,便宜哥看到他都沒有什麽反應,姬伯服真的很擔心他什麽時候就駕鶴西去了。
關鍵是姬宜臼現在沒有兒子,他一死,繼承太子之位的又變成了姬伯服,就算他的美人娘再生一個弟弟也沒用,好不容易達成“在西周末年這個時期當諸侯”的目标的姬伯服可不樂意。
而如果姬宜臼有兒子,那就好了,姬伯服可以選擇“固辭”,讓姬宜臼的兒子繼承周王之位。
宗周從夷王乃至更早的時候就衰落了,畢竟按照歷史規律,一個皇朝由興起到衰亡的時間也就在兩三百年間,反正在西周末年當周王,指不定就要背上一個亡國之君的名頭了。
而且每逢王朝将要衰亡,總會天災頻發,什麽地震、洪水、幹旱之類的,小冰河期總是在這種時候準時到來。
而從宣王晚期開始,宗周各地就出現了各種奇怪的自然現象,到了他爹姬宮湦繼位不久,就頻有大災,歷史上可以把這個歸咎為幽王失德,連宣王晚期的那些異象也能說成是天意示警,大周将會出現一個不孝的周王,畢竟西周的末代周王、亡國之君這個鍋是姬宮湦背的。
但是現在姬宮湦還好好地活着,周王之位還會傳承下去,姬伯服不想背鍋,也很有兄弟愛的不願意讓美人娘可能生的弟弟背鍋,那就只能讓便宜哥背鍋了。
姬伯服要是在鎬京成婚,他爹估計能把場面弄得堪比太子,讓整個王城都歡慶起來。
姬宜臼自從複立以後就不怎麽發表意見了,而是變成了一個悶騷,什麽事兒都憋在心裏,姬伯服真的擔心,若是在鎬京成婚,他哥能活生生把自己氣死。
于是最後在姬伯服的據理力争下,他的婚禮還是放在了宣都開邑舉行。
作者有話要說: “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出自荀子,所以蠢作者并不是很确定西周末年時代的諸侯國總數……但是姬姓居多還是能确定的。
妫【gui一聲】是舜的後代,姒是禹的後代,也是夏王朝的王室之姓,越國也是夏禹之後,姒姓,子姓就不用說了,前一卷的主角233333還有堯的後代來着,話說也難為周武王能找到這些人啊!
話說為什麽姬宮湦喜歡小兒子就要立他,我居然在查資料的時候得出了答案【并不!】,答案就是跟他爹周宣王學的啊!
魯武公九年(公元前817年)春天,魯武公與長子公子括、少子公子戲一同西行朝見周宣王。周宣王喜愛公子戲,想要立公子戲為魯國太子,大臣勸他,他不聽,執意立公子戲為魯國太子。魯武公回去以後不久就病逝了,公子戲繼位,是為魯懿公,公子括之子伯禦于魯懿公九年弑君,自立,是為魯廢公。魯廢公十一年,宣王率軍攻打魯國,殺廢公,另立魯懿公同母弟。
魯國這麽一團亂都是周宣王最初的那個立幼子的決定出來的,然後,姬宮湦就有樣學樣了……嗯,老爹的教育很重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