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立信
宣侯元年四月, 正是宣侯姬伯服就國一個月後,宣國的都城開邑的城門門口, 貼出了一張告示。
開邑原本不叫這個名字,只是宣侯就國以後給改了。
有傳聞說原本宣侯還給開邑拟了新邑這個名字,嫌表達的意思太明确,又給換了。
總而言之,就是宣侯力求要抹除前任申伯留下的痕跡,就連都城都要換一個名字。
王平住在離開邑約莫十裏遠的村中,因祖上淵源,比村中其他人要有學識, 不僅識文斷字, 還能吟頌詩經。
此番村中有人去了都城,回來以後便将城外貼着的告示作為談資到處說嘴。
就在告示邊上,立着一根木杆, 三丈高, 只有碗口大小,并不算重, 告示的內容即為有能移木入城者,賞十金。
雖然獎賞豐厚,但是沒人敢有所動作。
畢竟這位新君就國不過一月,他的脾性也沒人了解。
在宗周的官方宣傳中, 宣侯姬伯服是一個主動讓出太子之位給兄長的好少年,但是,在如今的宣國又不一樣了。
宣國是從南申演變過來的, 申伯為了讓申國的子民參與攻伐宗周,把周王和如今的宣侯都妖魔化了,在傳聞中,這位是個手段陰險的小人,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申伯失敗之後,被烹殺,更是給南申國民蒙上了一層陰影。
申軍多是由南申民衆組成的,就算他們只是尊奉上命,也逃不過一個“為亂”的事實啊!
南申改宣國,他們這些底下人也都擔心會不會被秋後算賬。
因此就算移木賞金看起來完全沒有問題,他們也不敢輕舉妄動。
開邑的宮城之中,姬伯服知曉了外頭雖然議論紛紛,但是卻一點動靜都沒有的情況以後,嘆了口氣,唉,果然和他的劇本一樣啊!
徙木立信,這是講述商鞅變法時取信于民的舉措的典故,鑒于這個時代還沒有商君,姬伯服就毫不猶豫地“借鑒”了。
和商鞅一樣,姬伯服也遇到了一個困難。
為了盡早确立自己的威望,他選擇了最好入手的農事。
對于有姬宮湦的資助以及南申之前兩代家底打底的姬伯服來說,錢,完全不是問題。
高富帥已經不足以形容他了,傻多速才是他現在在臣下眼裏的代表。
他想花錢,然而,就連花錢都不是那麽容易的事情。
犁可以做,牛可以買,問題是,可能沒有農民去領。
經過專人解釋以後,姬伯服才明白,他要走的第一步,其實是取得民衆的信任。
啊,經過解釋以後更加覺得南申的國君申伯應該被弄死了腫麽破?
在申國百姓們心目裏被強行科普成一代大魔王和在父王面前裝白蓮花的姬伯服表示他冤得都要六月飛雪了!
沒辦法,姬伯服只能提前搶奪商鞅的創意,弄出徙木立信這樣的主意。
十金沒人搬,他就繼續加強。
馬克思大大說得好啊,資本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它就會铤而走險;有百分之百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人間的一切法律。
移段木頭就能得到超乎付出的收益,總會有人會站出來的。
告示上的賞金從十金一直升到了百金,不只王平他們那個村子,更加偏遠的村子都知道了這個消息。
畢竟是都城邊上,消息總要比其他地方靈通一點的。
新君上都明文宣告了,看起來很有誠信,而且宗周那邊的消息不都是誇贊他麽,看起來他也不像前君宣揚的那麽壞。
在這樣的心理下,不少人都對告示上宣布的移木得金心動了。
要知道,現在已經是百金的獎賞了啊!
作為村中有名望的“賢人”,王平接待了好些個來找他咨詢的人。
實在是因為條件太好了,放在農家,怕是幹活麻利的農婦都能做到!
有姓有氏的王平,在村人的眼裏都能和貴族挂鈎了,雖然他家幾代以前也确實過着貴族的生活,但是還是有不一樣的地方的。
王平想不到宣侯有什麽好愚弄小民的地方,如果村人确實有想一試的話,他也不吝于給出肯定的答案,但是之前那些來詢問他的人,自身都還是不确定的。
最近一個人是第二次來王平家了,看到這人,王平就幹脆利落地告訴他,不妨一試。
開邑的宮城裏,終于等到自告奮勇的勇士的姬伯服興奮得不得了。
要不是怕自己安排“托兒”會被人給認出來,他早就讓“勇士”出現了好麽!
雖然只是一個普通的農民,只有兩把子力氣,然而申華不僅得到了應該的獎賞,還受到了姬伯服的召見。
回去以後,不用他自己大肆吹噓,就有人紛紛登門拜訪,就算已經是老鄉親了,但是現在的申華可是見過君上的人,不一樣了!
在這個時期,姓、氏、名、號都是需要重點區分的,姓分血統,氏明貴賤。這個時期,“百姓”是對貴族的稱呼,百姓者,百官也。
申華的祖父是西申人,因體魄健壯被選為初代申伯的諸多護衛之一,後來不幸斷腿,好在初代申伯賜下了財帛,于是就在都邑外頭定居,申華才有個和原本的國名一樣的姓。
換而言之,就是申華這樣子和前申伯有淵源的人,都能得到宣侯的接見,拿了賞賜以後一點兒事都沒有,那其他人自然也是如此。
在宣侯就國兩個半月後,國人以驚人的速度接納了這位新君上。
就在別人翹首以待姬伯服後面要做什麽的時候,城門外頭又出了新的告示。
和之前一樣,還是一件好事。
自都城開邑以降,百裏之內,行牛耕之法。宣侯會讓人于各戶之中下發犁具,每戶領一耕牛,犁具免費,耕牛需農戶好生供養,有殘、死者,論以罰處,對耕牛,日後會有官吏每年一檢。
都城百裏之內,範圍不算太大,作為試點的話,還在掌控之中。
姬伯服:啊,本君果然聰明又機智!
雖然姬伯服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這上面,但是其他的政務還是要做的,反正犁耕和尋常耕法的區別,很快就能看出來了。
宣侯二年,都城附近的庶民們喜迎糧食大豐收,一時之間,就連糧價都降了許多。
而糧食大豐收,并不是說單畝的糧食産量能提到多高,畢竟粟、麥——這是這個時期的主要糧食作物——的産量是有限的,而是因為,有耕牛在,許多荒田都被開辟了出來,用以耕作,和往年比,工作量不增加的情況下,能耕種的田畝增加了不知幾許。
朝中的百官都為這個結果欣喜,姬伯服是新君,他們也是新臣,此地是都城,若是還有人懷念申伯,無論對誰都不是一件好事。
宣國糧食豐收,是一件好事,還能作為姬伯服新君就任的功績上報到鎬京去。
此地地處宗周南陲,是離宗周最近的幾個諸侯國之一,按照禮制,姬伯服就是需要一年一朝的那種諸侯。
姬伯服特意等到糧食統計的結果出來了以後才準備上鎬京,全然不管他爹從正月将至開始就來了好幾份家書。
從打感情牌失敗以後,姬宮湦後面兩份家書就變成了怨婦風。
姬伯服真的不敢想象,要是負責送信的差人一不小心看到那個內容會是什麽模樣。
好在姬宮湦給姬伯服的雖然是家書,但是還是很嚴謹地在外頭上了泥封。
姬宮湦的家信每次都要絮叨很多字,有時候一卷竹簡都不夠,一般的鬥槽都不夠放,好在數量沒有多到需要用口袋。
鬥槽和口袋是為了保護竹簡內容的裝置,竹簡數量少就用鬥槽,簡劄數量多到一定程度就用口袋一齊裝上。
裝好以後在外頭用繩索系好,然後在打結的地方填上膠泥,蓋上印,保密工作就做好了。
一般需要這麽嚴謹地進行傳達的都是公文,姬宮湦在給姬伯服的家書上做這麽嚴密的保密措施,他只能表示,父王你是周王,你高興就好。
雖然老爹是個愛兒子的好爹,但是老是讓他一個人單機也不好,于是終于良心發現要疼愛一下老爹的姬伯服寫了一封回信。
大意就是爹你不要老管着我,你兒砸在外邊好着呢,實在閑得慌你可以和我娘一起再造個人啊!
姬伯服沒讓老爹多管管鎬京裏的太子,那有給便宜哥上眼藥之嫌,對他的名聲不好,所以只能拖親媽下水,滿足一下蠢爹濃郁而無處散發的父愛了。
姬·少年·伯服表示自己也就是那麽一說,哪想得到他爹的戰鬥力那麽高,他回去的時候,美人娘都已經懷了三個月了。
為了報答兒子的關心與體貼,在心肝兒王後的建議下,姬宮湦表示:兒砸,你看咱們是不是趁你在鎬京,咱們早點把你的婚事給定下來啊?
姬伯服:美人娘我錯了,我真的不該建議蠢爹讓你們再生一個的!
我不要結婚,我還是個孩子啊!
作者有話要說: 徙木立信這個典故來源于商鞅變法之前取信于人的事件。
周代1丈=10尺≈199cm≈2m,3丈=6m,我是按照我們學校大概有三層樓高(算上樹冠)的木頭算的大小,真的只有碗口大,兩只手掌就可以合攏,搬起來應該不算太重Orz
關于“百姓”,《書·堯典》記載:“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孔 傳:“百姓,百官。”平民的話應該稱為“庶人”或“庶民”吧……
大秦應該稱黔首,我差點就這麽打了23333
關于糧食,粟麥是這個時期的主要糧食,産量低啊!
關于姬宮湦的年紀,搜神記說他是宣王三十三年生,宣王是四十六年駕崩的,也就是說姬宮湦繼位的時候十四,死的時候二十五……這一點也不科學啊!而如果按照宣王的王後姜後嫁給他的時間來算的話,姜後是齊武公二十五年嫁的人,也就是公元前826年,應該是宣王二年,那姬宮湦繼位的時候應該是四十五歲。
然而……按記載,幽王不足月而生,宣王本想扔了他,但是大臣勸谏,說王上您繼位多年無子……按照姬宜臼和老媽一起出逃申國的設定,他應該還沒娶妻,要不然申國引犬戎攻鎬京,姬宜臼的老婆或者加上孩子都要狗帶,所以幽王九年,姬宜臼出逃的時候應該不滿二十。算姬宜臼二十歲的話,往後倒推,姬宮湦宣王三十五年就得生娃了,再往後推,他應該生在宣王十五年到宣王二十幾年之間。
而且周攜王姬望,也就是幽王姬宮湦的同母弟——據說是宣王次子——大約是公元前794,也就是宣王三十五年生的,他們倆的年紀應該不會相差太大。
所以姬宮湦繼位當周王和見到褒姒的時候,他應該在二十多到三十歲之間,和現代的婚嫁年齡差不多。
蠢作者終于能放心,伯服寶寶的爹不是又老又醜的老男人了【喂!】。當然,蠢作者的推算也有可能是錯的,但是我不管,我就這麽設定了【胡鬧·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