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新局
正式就國, 姬伯服看到的是不一樣的世界。
宗周的貴族大都有許多身份,譬如鄭公友, 他是宣王之弟、今王之叔,是宗周輔政的公爵鄭公,也是鄭國的國君。
但是在諸侯們各自的封國之中,他們最重要的身份就只剩下“國君”這一個。
姬伯服就國的時候,場面極其盛大,周王親往踐行,賜玉圭、車馬,最重要的是, 賜銘有《詩經·大雅·文王》之鼎。
《文王》是《詩經·大雅》組詩中《文王之什》的第一篇, 述文王之德,傳為周公旦所作,以戒成王。
看到金燦燦的鼎, 姬伯服差點沒被閃瞎。
被周王室奉若神明, 從夏朝一直傳承到現在的九鼎,因為歷經風霜, 早就沒有了青銅這種“合金”最初打造出來的金色,而是後世一般認知裏的青色,但是姬伯服所受之鼎,從顏色就可以看出來, 是緊急打造出的新鮮産物。
鼎乃禮器,各級貴族因等級不同,使用禮器時的數量、種類都有所不同。
這個時代的青銅器鑄造技術已經成熟, 但是鑄鼎和鑄其他的青銅器還是有所區別的。
鼎為禮器,青銅器中的禮器被稱為“吉金”,因鼎是國家權力的象征,又被稱為“重器”。
需要如此莊嚴對待的對象,自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鑄造的。
當今之時,有需要特別銘記之事,貴族們便會鑄鼎,将這件事特意記錄下來,換而言之,沒有特別的事情,也不會随便鑄鼎。
宗周最近一次鑄的鼎,是為了宣揚“在周王姬宮湦的英明領導下,諸侯聯軍大勝犬戎,取得了對外戰争的又一次可貴勝利”。
可以說,宗周的鼎和殷商的甲骨文一樣,都是變相的重大歷史記錄,只不過比起商人“凡有大事,必要祝禱”來說,宗周的鼎記錄的大事可能沒有那麽多罷了。
作為姬伯服受封宣侯的證明,他所受的鼎,銘文應當是記錄“某年某月某王之子姬伯服受封宣侯,封邑幾何,所擔何任”之類的內容,絕不是應該是單純的《詩經·大雅·文王》。
姬伯服很平靜,無外乎老爹又抽了,想通過與衆不同的銘文來彰顯他的特殊地位罷了。
但是其他人不這麽想,畢竟聰明人總是想得多,就算想得不多,在有心人的造勢下,也會聯想到某些方面去。
南申最初建立的目的是為了作為鎮守南方的軍事重地,誰知道被宗周防備得很的南方諸國沒亂,他們先背後捅刀子了,也是很令人感慨。
南申建立不過兩代,分封的血裔卿大夫還不是很多,姬宮湦為了兒子着想,幹脆一股腦兒地把人都趕到謝邑去了。
就這個處理結果,別人還得贊一句王上寬宏大量。
姬伯服現在的人手,都是姬宮湦從宗周王畿給他分配過來的。
就封諸侯以後,姬伯服覺得也沒有那麽難接受,好歹也是一方土皇帝呢!
他爹就是想太多,總覺得只有太子之位才配得上他。
姬伯服為侯爵,冕旒為七,冕服章紋數亦為七。
他原來當太子的時候,冕旒同三公等公爵,冕旒數為九,九絲複九珠,換成七旒以後,姬伯服表示,雖然依然遮眼,但是好歹比之前清楚了。
宣國內部,先行周法,官制分政、禮、刑、教、治等官,簡而言之就是周王朝“六官”制度的明确版。
執掌禮儀的禮官,說起來當然要比大周“六官”裏的春官宗伯要明确。
雖然了解這個時代的官制,但是依然對後世的官職比較耳熟能詳的姬伯服很絕望。
他的筆記呢?每次大朝前都要悄咪咪地記下朝中各人的職位和等級的筆記呢?
當然了,就算他的筆記還在也沒什麽用了,畢竟他都就任封國,一切都要重新開始了。
因為大周實行的是世祿世卿制,只要姬伯服需要人,他爹就能給他找出一大批關系或遠或近的親戚來。
按官制,虎贲氏掌兵,節服氏掌冕服,太仆對外發布有關國家大事的命令并轉奏諸侯的報告,這都是王都內的官職,姬宮湦一股腦兒把出自這幾個人家族的人才全給兒子打包帶上了。
這些家族的嫡長子不可以帶走,不是還有其他的兒子嗎?
按照世祿世卿的規則,不是長子的孩子也能得到官職,只不過不是原樣承襲,而是降等襲爵罷了,所以不用擔心把人養廢掉。
要是才華實在出衆,到後來又升爵了的例子也不是沒有過。
姬伯服,作為今王的愛子,是很多人眼中的金大腿。
其實非常想搞一個“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姬伯服:……呵呵。
在地位未穩的時候,就算是在自己的封國裏随便鬧鬧,也會被人攻讦到死的。
姬伯服還沒有忘記自己那位曾祖父周厲王的教訓。
所以在政治、軍事等敏感方面,姬伯服一樣都沒動,他要動的是農事方面。
民以食為天,而這個時代,一個國家繁盛的基礎就是土地、糧食、經濟。
一直到現在,民衆使用的都還是鏟、铧——一種與鎬相似的工具——等工具,連牛耕都沒有大規模普及,生産力水平極為低下。
雖然名義上大周用的是井田制,但是從西周中期開始就有諸侯貴族偷偷摸摸地開墾私田——這種是不用納稅的——到現在,都快到春秋時期,歷史馬上就要翻開新的一頁了,這土地制度實際上也已經衰頹得不成樣子了。
但是,還是那句話,比別人快半步是天才,快一步是瘋子,制度改革得放到後面去,不能那麽早就動手,那樣太沖動了。
姬伯服要做的是革新農具的使用。
這種做好了方便傳播,還能給他的履歷添上一筆光輝歷史的才是他現在需要的。
穿越前學的是文學而不是歷史的姬伯服,對于農具,只記得高中的歷史課本上考過,那都是社會生産力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才産生的革新。
仔細想了想,姬伯服只能想起“曲轅犁”這一種。
曲轅犁,顧名思義,轅是彎曲的,那麽在此之前,可能存在的是直轅犁。
姬伯服對這個也不在意,甭管直的彎的,對于西周末年——當然,他爹已經逃過死劫了,按照歷史上來說,現在已經是春秋初年了——來說,都是一次震撼人心的農業用具的革新啊!
然而,問題是……
“你知道犁是什麽嗎?”姬伯服如是問着槁人。
槁人也是一種職官,只要負責和工匠打交道,雖然負責是給工匠發工資之類的事,但是好歹也算專家嘛!
好在這個專家沒有讓姬伯服失望,他還真知道一點。
問題是,姬伯服聽不懂術語。
這特麽就很尴尬了。
就算他知道現在常用的農具叫什麽,他也不知道那東西長啥樣,更不知道怎麽用啊!
沒辦法,槁人只能詳細地給姬伯服解釋了一遍。
最初,農民們耕種的時候用來翻土的用具只有一根尖頭木棒,使用的時候效率極低,而且很難插入土中,時間長了非常容易累。
後來,為了方便将木棒插入土中,農民們就在尖頭的那一段加了一段橫着的短木,綁上繩子,這樣就比之前要容易踩或推入土中。
而這就是最早的農具——耒。
之後的農具是在耒的基礎上發展過來的,譬如在耒的下端綁了一塊方形薄板的铧,還有鏟土除草用的鏟。
而所謂的犁呢,就是在之前的農具上再添加一些結構,描述得不那麽準确的話,就是在铧後面再加上一個鈍角形的能夠讓人在後面推的部件。
在铧到犁耕的過度階段,出現的是耦耕,耦耕和犁耕唯一的區別就在于那時候的人用的是繩子,而不是能夠固定的、被同時制造出的新部件。
犁在殷商末年就出現了,到了大周,慢慢地開始推廣,但是并不是很見成效,偏遠地方的普及程度并不高。
而且按照大周如今實行的井田制,并不需要特別高級的耕法,農民也能耕好。
比較富裕的諸侯國如今開始讓農民用牛耕地,犁耕之法頗為不俗,但是能養得起牛,讓治下農民都耕種公田的諸侯并不多,就算他們願意推廣,怕是也只在諸侯國中一些重要的地方進行。
至于姬伯服身邊的這位槁人為什麽會知道嘛……
首先,大周的官職是世祿世卿的,他耳濡目染,自然會對專業內容有所了解。而且,諸侯是需要向宗周彙報國內的情況的,有要事還需要周天子進行裁決,只要他有心收集,宗周王都之內就可以收到諸侯國中的重要動态。
當然了,鑒于能被派到姬伯服身邊,他肯定不是家族襲爵的嫡長子,然而他又這麽有上進心,可見姬宮湦給兒子選人的時候是下了很大的心力的。
姬伯服:真是厲害了,我的爹。
作者有話要說: 下面是科普時間:
耒,讀lei,第二聲。
槁人的槁,gao三聲。
牛耕的主要普及時期是春秋戰國,犁耕完全普及是在漢朝,但是根據考證,犁在殷商時期就有了,無非是普及程度的問題。戰國時代,像秦國,牛耕普及就很好,關東六國就科科了。
這就是犁:
查完整個發展史感覺自己已經死掉了Or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