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經年
別看比幹給迷茫的姬發少年講道理講得爽快,好像他真的是一個關愛小輩的鄰家老爺爺,但是實際上,他心裏對姬發的惡意一點都沒消磨掉。
看姬發可憐,和看姬發不順眼,好像沒人說不能同時存在吧?
姬發領導的周部未來注定是商人的大敵,但是他們這樣的敵人存在,卻是有必要的。
一個國家的滅亡很少是因為外敵,往往都是因為自身的腐朽。
秦國是怎麽滅的?始皇帝奮六世之餘烈,數代秦王的勤勉積累才換來了掃六合統天下的霸業,然後沒有了六國這些被秦國世世代代惦記的敵人之後,二世而亡。
秦國從巅峰時代短短十幾年——啊不,從始皇帝駕崩到二世皇帝胡亥身亡,中間的年份甚至不足一掌之數——就慘到撲街,這個例子實在是發人深省。
所以說,留下一個足以牽制的敵人,對于保證大商帝王的智商以及行為不降低到标準線以下是很有幫助的。
商周現在還算相安無事,而有周部這個一直一來的心腹大患在那裏,帝辛的行為都收斂了很多,最起碼比幹在卻說他不要過度征戰,弄出太多奴隸不好收場的時候,只要提到周部這些虎視眈眈的“內患”就好了。
周部最後還是安穩了下來,不過姬發付出的代價有多大,別人就算不知道也能猜出來幾分。
伯邑考是娶妻了的,但是很遺憾,他大概也像他伯祖泰伯一樣被詛咒過了,生不出娃來。
姬發沒有沒有成婚,所以暫時還看不出他的生育能力怎麽樣。
不過提到姬發的子嗣情況,有商末人物概況資料作為金手指的比幹突然發現,在姬昌被提前幹掉的現在,姬發的未來老婆也被浮雲了。
姬發的王後有一個很有名的爹,名為呂尚,後世一般稱之為姜子牙姜太公。
姬發是有兒子的,否則周王室的傳承從一開始就要斷流了,但是有周公輔政這個故事,就可以說明姬發的兒子成王當時的年齡實在不大。
姬發娶其妻邑姜是在姬昌遇呂尚之後,這是可以肯定的,但是問題是,姬昌還沒有想起來要去見見那位釣着“願者上鈎”的魚的神人,他就駕鶴西去了啊!
這特麽就很尴尬了。
比幹想了一會兒,就把擔憂放下了。
首先,呂尚在得遇明主之時已經是個年紀已經不小了,在這個三四十歲就可以稱老夫、能做爺爺的時代,呂尚的年紀簡直就是在宣告他大半只腳已經踏進棺材裏去了。
雖然呂尚在歷史上是活到了能輔佐外孫周成王和重外孫周康王的年紀,但是這個時代的人又不知道,比幹很懷疑現在的周部會不會吸納這麽一位猛人。
就算吸納了也沒關系,只要大商自己足夠強大,不讓外部有可趁之機,就算周部也發展起來了又怎樣?
周人不服,就用大商各方面的實力壓到他們服!
朝歌之中,王後妲己已經産下了二王子,帝辛給他取名為紀,添丁進口,自然是一個好兆頭。
自從姬昌死後,姬發初初繼位時地位不穩,從此以後,大商內部就安穩了下來,最起碼帝辛可以全力對待東夷等部,不用再擔心自己背後被捅刀子了。
帝辛也沒對周部放松警惕,只是好歹不用像前些年一樣緊張了。
轉眼十幾年過去,周部和大商依然相安無事,比幹自然是老懷甚慰,但是有一個難題卻擺在比幹和帝辛的面前。
帝辛二十五年,比幹時年七十五歲,無論是不是以這個年代的平均年齡來說,比幹都可以說是高壽了,和比幹的嫡親哥哥,先帝帝乙比起來,他的壽命更是長得不能再長。
比幹的祖父武乙不算,從他入朝以來,他已經經歷了父、兄、侄三朝,而且還教導了包括太子祿父在內的一衆後輩。
雖然比幹一直以現代人的标準看待自己,覺得自己一點都不老,但是很抱歉,作為一個在可以說是年少輕狂的時代就穿越到大商的現代人,比幹腦子裏并沒有身體要從小保養起的概念,什麽太極拳、五禽戲也只會随便比劃一兩招,所以說他的身體機能日益下降,再繼續當一根熊熊燃燒的蠟燭為大商發光發熱,他可能哪天就把自己“燒”死在職位上了。
反正比幹的兒子子泉很早就就入朝為官了,比幹現在退下來,帝辛還有子泉他們這些堂兄弟以及比幹那些年幼的弟弟們作為親族來幫襯他。
有什麽要事提醒帝辛的話,比幹的身份足夠作為王宮的通行證了,所以下定了決心之後,比幹怎麽看自己現在的職務都有些不堪其擾。
在二叔比幹保證只要帝辛有需要,自己一定還會輔佐他的情況下,帝辛痛快地答應了比幹的致仕要求。
比幹雖然致仕了,但是他依然是王叔,而沒有了政務的拖累,他可以有更多的時間把注意力放在周邊方國、部族上。
這個時期還沒有邸報之類的東西,信息流通極為緩慢,王畿之內的內服官們重要的消息來源之一就是他們所處理的政務,比幹致仕以後就失去了這麽一個消息來源,也算是有得有失。
雖然他的兒子子泉也在朝中任職,也已經成了卿士,卿士作為對大商的高級官員的一種統稱,夠到這種級別的官職本身就不低,但是和比幹致仕前的職務比,還是有一定距離的。
致仕導致的信息差帶來的一個壞處,就是周部在姬發的率領下滅了黎國差不多有三個月了,比幹才收到消息。
這些年因為周部的風平浪靜,比幹倒是有些掉以輕心了。
已經知道周部大致策略的比幹表示這個時候來這麽一場意外倒也不錯。
帝辛在位二十五年以後,無可避免地滋生了驕橫之心,比幹覺得是時候讓風平浪靜多年卻狼子野心不減的周部教會帝辛和後人什麽叫防人之心不可無了。
至于怎麽讓周部相信大商內防空虛,歷史上那位作死的帝辛不是已經給出了答案嗎?
周人應當還會選擇“斬首”這種方式,直擊商都朝歌,弄死帝辛之後,不就“群龍無首,吉”了嗎?
所以最重要的是在不為人知的情況下加強王畿地區的防衛情況。
比幹,一個穿越到大商七十多年的現代穿越者,在穿越多年之後,終于決定要利用自己的先知先覺走向歷史争霸的道路【并不是】。
不知道為什麽,給大周挖坑讓他燃起了久違的鬥志呢!
作為輔佐帝辛多年的王叔,比幹說的話在帝辛那裏還是很好使,而加強王畿地區的兵力守衛,不需要詢問其他的方國,而朝堂上的武将,這些年來已經盡數換成帝辛的心腹了,增加兵力還是比較容易的。
這些年來帝辛時常南征北戰,怼的就是東夷,就算他不能親自出征,也常派出自己的心腹大将出征。
所以說,只要他想,可以随時找出一個理由派大軍出征。
大商實際上派出多少人、征伐什麽目标先不用說,但是宣傳的名頭上有多少人卻是大商能夠掌握的。
因為各方國到大商之間的消息流通還比較落後,也就大商內部因為這麽多年的修路計劃道路交通狀況好一點,所以大商名頭上派出了多少人,放到方國之中,也差不多能作為實際情形來對待了。
當然了,這也是因為刻意誇大出兵人數制造浩蕩聲勢的“兵法”還沒有誕生在這個世界上,目前所用的軍事知識還比較粗陋淺薄的緣故,才讓比幹能夠輕易地用這個計劃騙到別人。
沒有姬昌找到呂尚請他出山,總還是有人聽聞隐士高人的名聲去延請的,而呂尚的名聲大致是在周部區域內流傳是可以肯定的,否則的話,姬昌總不可能跑到其他人的地盤上搶人吧?
所以說,最後姬發還是收到了自己的天命謀士,呂尚。
呂尚,姜姓呂氏,屬于貴族之後,不是貴族他是不可能有姓有氏的。
夏朝時有姜姓的申國和呂國,作為方國一直延續到大商,呂尚就是呂國的遠支親族,已經淪落為平民,但是總算還有一些祖傳的學識,屬于有真本事的那一種。
懷才不遇的呂尚得遇明主,當然要為姬發排憂解難,遵循周部一直以來的策略滅亡周邊的方國、部族抑或是夷狄之族,都只是擴充周部力量的手段,最後的目的,是讓周擁有更為強大的實力,在姬發當政時期将周部發展為滅夏之前的商部一樣的龐然大物就更好了。
雖然如今的商帝帝辛不像當年的夏後桀一樣倒行逆施,但是從武乙時代開始,大商便已現頹勢,周部就如同冉冉升起的新星一樣顯眼,對于周部,奮力一争是早晚的事情,而結果,要麽,就如同流星一樣,在短暫的璀璨之後就消失在這個世界上,要麽,就取代大商,成為天上那熾熱的太陽,照耀整個天下。
帝辛二十七年,商軍出兵遠征鬼方。
鬼方主體在高宗武丁時代就已經被打殘了,剩下的人或是遠遁,或是融入大商,目前所說的鬼方,指的是這塊地上的游牧民族。
畢竟鬼方之地地處偏遠,大商攻克下來以後,總還是有人會占據這塊地方。
至于為什麽不征東夷,那自然是因為經過帝辛二十多年的辛勤努力,東夷差不多都已經完了。
鬼方離大商的王畿頗遠,遠到就算國內出了什麽意外,他們也不可能及時趕回來的地步。
雖然名義上派出去的人是數萬人,但是比幹是按照高宗武丁時代用兵的數量派的人,也就是說,頂多也就上萬人而已。
剩下的“出征大軍”自然被安排在了王畿區域鎮守,尤其是牧野,這地方被攻破之後,朝歌就真的沒有什麽依憑了。
帝辛沒有過于想要實現自己中興的目标而把步子邁太大,比幹又是一個知道了後世歷史的穿越者,專門挖了坑讓周部跳,如果這樣大商這邊都能栽,那真的是沒天理了。
所以很悲催的,千辛萬苦地攻到了牧野,還沒像歷史上那樣來一場血流漂杵的牧野之戰,周軍就被商軍隐藏起來的兵力給包了餃子。
雖然秉持戰術原則,給周軍留下了一條生路,只圍了三面,但是周軍的退路所經之處都是大商的城邑,這讓他們怎麽活?
因為有退路,所以周軍倒沒有太強烈的拼死之志,于是大商成功地拿下了大部分的周軍,剩餘的小部分殘兵敗将其實并沒有什麽威脅。
周部正大光明造反的行為無論在誰眼中都屬于不可饒恕的行為。
畢竟當年的姬昌雖然也“行為不端”,但他只是在邊境和大商作戰,姬發這可是直奔朝歌而來啊!
最後的處理結果是讓姬奭接收了部分周民,然後将他們轉封到被大商攻下的東夷,後世的齊魯之地,将姬奭轉封為魯公。
剩餘的周民則是讓他們投奔句吳,至于路上死了多少人,就不是大商關心的事了,畢竟沒有将全部的周民貶為俘虜就已經是夠寬宏大量了。
剩餘的周兵和主導這些事的周部權貴,則是另一種處理方法,無外乎貶為奴隸和處死兩個結果。
完美地解決了後顧之憂的比幹,則是能夠安心地等待自己的八十大壽的到來了。
子幹日記:
謝謝大家,我就是傳說中的人生贏家。
作者有話要說: 原本計劃要寫好幾章的,然後正經寫起來的時候突然就不受自己控制了呢哈哈哈
商朝卷就這麽完了,不過還有穿封神的番外,到時候也會提及一些後續23333
蠢作者已經迫不及待毀封神世界裏的人的三觀了23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