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混亂
伯邑考是世子,占據了名分,雖然目前有些地位不穩,但是情況還是要比需要挑戰他才能繼承西伯之位的姬發要好得多。
但是壞得冒水的比幹讓人傳到周原去的姬昌言談,卻是偏向于姬發的。
姬昌是何等人,怎麽會随随便便就将自己心中的想法說出來呢?
所以即使詢問他的大商卿士是以自家或假托一個不存在的人家為例詢問的,姬昌的回答也都在模棱兩可之間,什麽立嫡立賢都不錯啊,端看自家想法之類的,但是他有一句話,大意是這樣的:若是沒有外敵或者自家安穩的時候,自然是立長/嫡為佳,但若是有大動蕩的話,那自然要選擇一個能為部族闖出一條出路來的人,立賢方為上策。
那麽周人是要支持伯邑考還是姬發,當然也要看他們認為這個時代,他們的部族是否處于危險之中,他們是否需要一個足夠有魄力的主君。
換而言之,這是看清周部心思的一個好機會。
但是不管怎麽樣,這樣拼下去,周部都不會安穩,而且比幹覺得,一個分裂的周部比一個完整的周部對大商更有利。
他也不是什麽沒有容人之量的人,但是在危險已經臨近的時候還放任其發展,那就不是大肚能容,而是傻了。
而周部,現在其實還有一個分量極其重要的人,那就是太娰,伯邑考和姬發的母親。
伯邑考和姬發,無論誰獲得了太娰的支持,那勝算就大大地增加了。
周部一直這麽僵持着,最後竟隐隐有了分裂的征兆。
如果真要因為這個原因分裂了的話,那日後,華夏大地上恐怕又要多出兩家不死不休的敵人了。
想後世,戰國七雄之一的秦國與趙國便是同出一源,秦國的先祖是惡來,趙國的先祖是季勝,兩個人都是飛廉的兒子,可是秦趙之間還不是鬧得不可開交,兩國一直以來便是血海深仇,戰國七雄裏鬥得最狠的便是這兩個同出一源的國家。
周部要是真的分裂的話,遲早會演繹成後世秦趙那樣的情形。
比幹還趁機派人煽風點火,舉出了泰伯、仲雍的例子,姬發那邊的人指責伯邑考沒有才能卻霸占着位置不放,沒有為人長兄的仁厚,支持伯邑考的人則是指責他們沒有道義,伯邑考是名正言順的世子,他們卻不甘心,非要搞風搞雨。
其實這個情況是很容易解決的。
要是姬昌像歷史上那樣能再多活幾年,伯邑考生生地病逝了,姬發順理成章地繼承了他的位置,也沒人能夠置喙,而且皆大歡喜,但是現在,誰讓時間點就卡在這個關鍵的節點上,姬昌還被比幹先下手為強給弄死了呢?
這個時候,其他人的意見就很重要了。
随便插手邦國內部事務是大忌,想後世,某一任周王幹預了魯國的新君繼承,廢長立幼,周和魯還是同姓,是親戚呢,那位周王的舉措都作為他的一個重大黑點之一被後人拿出來說了又說,大商和周的關系,更容易引起某些聯想。
所以比幹在帝辛蠢蠢欲動的時候攔住了他,只是打着帝辛關心表弟——也就是姬奭——的名義,派人給予了賞賜,并讓他來朝歌任內服官。
伯邑考和姬發之間無論誰勝誰負,日後肯定要倚仗他們的兄弟,周公旦是挖不到大商來了,但是在這個周部內鬥不休的節點上,表面上似乎是讓姬奭來朝歌做質子,但是實際上是将他保護起來不讓他被內鬥波及到,誰也不能說大商什麽不好,畢竟那麽一層親戚關系在呢。
沒有周公,有一個召公也行,比幹不挑。
商人光明正大地把姬奭接走了,太好因為是已經出嫁的女子,回娘家有一種不吉利的意味,也沒把她接回去,大商的做法坦蕩蕩,不過這也提醒了周人。
伯邑考和姬發還有八個嫡出的兄弟呢,實在不行,還可以讓他們的弟弟進行選擇啊!
伯邑考為人兄長是很不錯的,但是和弟弟們總有距離在,不如姬發和他們親近,當然了,姬昌的這幾個兒子們都長大了,有自己的想法,并不是單純地以關系好壞作為評判标準的。
周人還沒有因為争權奪利鬧到現在嚴重的地步過。
單純以伯邑考自己的想法,他是不願意和弟弟相争的,雖然他是第一繼承人,但是要是弟弟真的賢明,他學習泰伯這位伯祖,讓位于弟有何不可?
但是他身後支持他的那些人不允許。
姬發和哥哥的關系也很好,畢竟一母同胞,兩個人的年齡相差又不大。
歷史上的姬發在以周滅商後“日夜不寐”,難以安眠,但是在臣下們提出斬草除根的想法之後他都否決了,而是采取拉攏商人中有名望的人的方法治理殷商遺民,甚至還讓帝辛之子去管理他們,足可見他的魄力,以及仁厚。
而伯邑考能夠在成王時期被作為大周重要的宗廟祖宗被追封,被成王和周公作為鞏固他們權威的一個重要名義,亦可見他當時在周人之中的名望。
所以說,單純以這兄弟兩個的內心來論,這樣子毫不掩飾的針鋒相對是很痛苦的。
伯邑考很快就生了重病,大概是在他自己內心也隐隐放棄的情況下,他緊随其父姬昌的步伐,英年早逝了。
這一下子,伯邑考身後的那些周人權貴們傻眼兒了,姬發也沒了阻礙,順理成章地繼承了周部。
但是這種仿佛天命之子一樣的運道,帶給姬發的,卻是有心人刻意傳揚的流言。
實在是因為伯邑考死得太及時了,這種及時,自然會讓人懷疑姬發是不是在其中做了什麽手腳。
姬發:我冤啊!
而他自己喊冤自然是沒人信的,甚至為了表現自己完全沒有什麽好心虛的,姬發連喊冤都不能喊。
姬昌的名號是西伯,這是大商加封給他的,姬發繼承了周部之主的位置,大商自然要對他進行加封,而在獲得加封之前,姬發需要去往朝歌朝觐。
周部時運不濟,命運多舛,轉眼之間竟換了三位主事人,從姬昌、世子姬邑一下子變成了姬昌的次子姬發,很多人多對此感慨頗多。
姬奭比姬發要早到朝歌,二哥來了,自然要去迎接。
姬奭雖然也被稱為嫡子,但是和姬發的其餘幾個弟弟不同,他是太好所出,不是太娰所生,對待姬發的态度,自然和其餘的兄弟們有所區別。
太娰是相信姬發這個兒子的,畢竟伯邑考生來就有些先天不足,能瞞過她這個母親嗎?
而且這兄弟幾個最親近的人就是父母,伯邑考臨死之前,一定也對她吐露過自己的心聲。
但是太娰能理解姬發,不代表她其餘的幾個兒子能了解姬發。
而姬奭,說的涼薄一點,對同父異母的兄長們并沒有多麽關心,畢竟他母親至今還隐隐的受到周人的排擠呢!
在伯邑考之死這件事上,姬奭和其餘的人不同的态度就顯現出來了。
除了不是同母所出,姬奭和姬發其餘的兄弟們最大的區別是什麽?
不就是有商王室這個外家,連封邑都有了一塊兒,還被召到朝歌去任內服官,未來保障全都齊活了嗎?
姬發對姬奭的“信任”萬分感慨之下,只能感嘆權勢動人心,連最親近的骨肉兄弟都不能完全信任了。
人生導師比幹少師表示:少年啊,對人生感到迷茫嗎?就讓我來給你上一堂啓迪心靈的課吧!
作為周部之主,姬發需要在朝歌之內結識的人是很多的,畢竟他需要維持他父親姬昌留下來的人脈關系,少師比幹作為帝辛之叔、之師,當仁不讓,是姬發需要面見的幾位大人物裏的重中之重。
比幹先是誇贊了一番,表示少年人你骨骼清奇,雖然你父親只帶着世子來過朝歌,但是對你們其餘幾個孩子也多有提及,你日後必成大器。然後又讓姬發好好幹,周是大商邊上的一個重要的方國,擔負着抗擊戎狄的重任,姬發少年你一定要繼承父祖的任務,好好幹。
正事兒談完,比幹轉而以長輩的身份和姬發說起了話。
這本來是不合适的,因為比幹和姬發并沒有什麽親緣關系,他是姬奭的長輩,卻不是姬發的長輩,确切地來說,兩家之間還是有大仇的。
姬發很是有些尴尬,但是比幹和他說的話又确實對他是有用的。
不管怎麽樣,伯邑考已經死了,現在的周部之主、未來的西伯都是姬發。
死人是不會說話的,如果別人已經認定了一個觀念,姬發能改變的就很少了,所以他需要的是證明,證明自己有資格、有能力成為西伯,而在此期間,他盡可以對伯邑考這個兄長極盡哀榮,伯邑考死後得到的東西對伯邑考沒什麽大用了,反而是姬發,能從這一系列尊奉兄長的行為裏得到證明。
子幹日記:
感覺我升級成了人生導師。
給別人賣安利的感覺挺爽的。
作者有話要說: 周滅商的這一段歷史,從商人的角度看真的很憋屈,但是從周人的角度看,最初是商帝忌憚季歷把他弄死掉的,他們只是為了複仇,角度不同,對錯不同吧。
姬發雖然某些事情的處理上還算仁厚,比如對待殷商遺民,不斬盡殺絕,當然,斬盡殺絕他們可能要先死了;但是某些事情就很惡心了,比如牧野之戰,說是俘虜倒戈,但是還是有忠心大商的軍隊的,全部任命俘虜帝辛是在作死,然後流血漂杵【杵是一種木制武器,這個詞兒的來源就是牧野之戰裏流血很多,死傷無數】,雙方死傷慘重,帝辛帶上大商的傳國玉器之類的***了,然後姬發攻入朝歌,把帝辛的後妃砍了頭,又把帝辛的屍體上的頭也砍下來,然後挂在城樓上示衆……而且帝辛挂在身上的玉器有幾個質地特別好,沒被燒壞,姬發也搶走了。
周兵入朝歌大致可以參考圓明園被毀Orz
姬發把帝辛的頭砍了,歷朝歷代對待前朝的亡國之君,姬發這個算是最惡心的行為之一了,太過分了,而且他還對帝辛的後妃,弱女子下手,砍頭示衆,卧槽,真是人家招你惹你了啊!這個不能忍。
話說雖然現在姬發小同學還是迷茫少年模樣,以後肯定會跳出來作死的Or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