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大銮舉兵諸國亂(一)
季青臨雖是讀書萬卷, 卻對史冊并無太大興趣,他總覺得那只是掌權者為自己譜寫的一曲華章,“只記勝姿不記敗态”便是他對史冊的印象, 如今要去推斷這段記憶所處的年份, 倒是真有些叫他為難。
還未等他多想, 這姑娘已是伸手在輿圖上一邊戳點一邊急切道:“瓊、桑、白赫相繼被滅, 虞國也已被攻破,蘭兆國主俯首稱臣, 現在餘下的只有芪國和我們鐘靈,大銮現在集兵東部能是去哪?除了我們鐘靈還有別的可能嗎?”
對面的少年眉頭緊縮,垂眸凝思,片刻後卻是擡起頭道:“可鐘靈已将我們送來為質,大銮也承諾不會動兵, 如今攻打鐘靈,豈不是師出無名麽?”
“師出無名?”姑娘顯然對此說法極為不屑, 冷笑一聲搖頭道,“哥哥,你還要自欺欺人嗎?大銮歷次征讨何曾有過正當理由?他們攻打白赫時用的是什麽借口你忘了嗎?就為了兩只鳥!連這樣的借口他們都敢肆無忌憚地大書檄文布告天下,還有什麽做不出來的嗎?”
少年無言以對, 愣了好一會兒才伸手從姑娘手中将那輿圖重新抽回去, 一邊低頭看着一邊像是自言自語般喃喃道:“大銮此番如此強勢,難道真想就這樣一舉蕩平七國嗎……”
在二人接下來的交談中,季青臨逐漸聽出了一些眉目。
這分布在大銮周圍的七國也算是各有所長,各有所短。
西北蘭兆草原廣袤, 盛産良馬, 因此鐵騎強勁,但國民因以游牧為主, 受天時影響巨大,四處游移,鮮少聚居。
東北白赫山林衆多,盛産神鷹獵犬,國民性情剛烈,各處大戰小戰時時有之,算是內憂不斷。
東部自北向南排列的三國之中,最北方的鐘靈擅長冶煉鍛造之術,當世現存的幾大名劍皆是出自鐘靈,傳說皇室手中掌握着一本鍛造極兵的秘術,代代相傳。而為保此術傳承不出偏差,鐘靈皇室一向沒有開枝散葉的傳統,每代國主終身僅有一妻一子。
東部正中的瓊國盛産能工巧匠和精美器物,諸國達官貴族家中珍藏的寶貝幾乎都是産出于此,國民也大多偏愛附庸風雅,但正因如此,瓊國歷代國主皆是重技藝輕軍務,只喜名器,不鑽兵法。
東南那國國名為桑,乃是因國中桑織刺繡之術盛行,産于桑國的布匹錦緞售往各國,精致華美無人可出其右。但從國力和疆域來說,它乃是諸國中最弱的一國。
虞國位于南海之濱,漁業自不必多說,更是海鹽盛産之地。彼時井鹽與湖鹽曬制之法都尚未成熟,諸國所用之鹽幾乎全部産于虞國。但現如今的虞國國主性情庸和溫吞,篤信“我無為而民自化”,萬事以和為貴,不喜争奪。
芪國地處西南,盛産藥石,而又因藥與毒慣來相通,國民不僅擅長藥術,對制毒用毒也頗為精通。西南遍布瘴沼,算是占得地利,有天然屏障相佑。此國信奉巫術,國中以大巫雅為尊,大小事務皆由大巫雅決定,國人常因其玄虛之言而斷送性命,卻皆是絲毫不敢忤逆。
而地處中部的大銮,最初也不過占彈丸之地建國,但卻在幾十年前有過一次大張旗鼓的瘋狂征讨,接連吞并數個小國,疆域才得以擴張至此。
在那一次征讨之後,大銮國力消耗巨大,不得不暫時停下休養生息。
Advertisement
與周圍七國相安無事的并存了數十年後,大銮根基愈發穩固,加之多年來輕徭薄賦不斷積累,大約七八年前國力已是恢複強盛,便再次動了征伐之心,開始大肆操兵,欲擴張疆土。
六年前,大銮首次出征,兵鋒直指東部正中的瓊國。
瓊國雖是富裕,但奈何國主近乎玩物喪志,多年來從未着力加強兵防,大銮幾乎未費吹灰之力便将瓊國收入囊中。
其餘六國皆是未曾預料大銮此次征戰竟是如此順利,前一刻才聽探報稱大銮出兵,下一刻便已接到瓊國覆滅的消息。
瓊國一滅,最為震驚的便是與其接壤的桑國與鐘靈兩國,但與桑國相比,鐘靈擅長鍛造矛戈刀劍,在兵力上還算略勝一籌,所以雖是震驚,倒也不至慌亂,一面部署一面靜觀其變。
不出所料,大銮所選擇的第二個目标便是東南桑國。
當大銮勁旅向桑國進發之時,桑國國主急忙向其餘五國求援。
蘭兆和芪國分居西南西北,推脫距離太遠實在鞭長莫及。鐘靈聲稱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按兵不動作壁上觀。虞國國主偏信中庸之道,不喜刀戈,只修書一封送往大銮企圖從中調和,卻也未見成效。
到最後,唯一率兵前來搭救桑國的只有地處東北的白赫。
然而,兩國聯手依然未能阻擋大銮所向披靡,大銮大軍勢如破竹,一舉攻破桑國國都,令其成為了第二個瓊國。
桑國戰敗之後,白赫深知大銮下一個目标很可能就是他們,畢竟在桑國求援之時諸國皆是未予理會,唯有他們出兵相助。
白赫國中立時分為兩派,一派主戰,一派主和,相争許久後終是主和一派占得上風。他們知道大銮皇帝對白赫盛産的雄鷹青眼有加,便精挑細選了一對象征戰無不勝的萬鷹之神海東青,派使者前往大銮進獻求和。
大銮皇帝将神鷹收下,令人以美酒佳肴将使者款待數日,随後派大批車馬裝載豐厚回禮送其返回白赫。
大銮如此以禮相待,白赫滿以為求和一事必是已塵埃落定,卻未曾想使者剛剛回國不到一月,大銮便撰檄文一篇布告天下,稱白赫進獻的神鷹兇殘好鬥,重傷大銮皇儲,指責白赫蓄意馴養猛禽送入大銮,居心叵測,其心可誅。
白赫何嘗不知這是大銮借端生事,卻根本有口難辯,是他們自己将神鷹送往大銮意圖求和,現如今大銮借此大做文章,興兵讨伐,他們除了應戰別無選擇。
然而,在大銮與桑國一戰中,白赫出兵相援本就已是有所耗損,如今面對大銮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的猛攻,白赫也顯得左支右绌,力不從心。
這場戰争持續了數月,白赫硬是憑借着得天獨厚的地形,在山巒林海中與大銮苦苦周旋,但最終依然沒能打開局面,主力潰敗之後,國主開城獻降,殘兵躲藏于密林深處,彈盡糧絕只是遲早之事。
瓊,桑,白赫,首尾不過一年,大銮便連破三國。
到了這樣的局面,餘下四國才真正認識到了大銮的實力,白赫覆滅,等待他們的會是什麽?大銮下一次将要對付的又會是誰?
還未等大銮從白赫班師,夾在瓊國與白赫之間的鐘靈已是坐立難安。
相繼兩個鄰國被滅,鐘靈所處的境地可謂是岌岌可危。
原本的隔岸觀火,此時顯得是那樣的可笑。
岸還在嗎?不在了。
火呢?就快燒到自家門前。
如今的他們若還繼續無所作為,那便無異于束手待斃。
該尋求同盟了。
鐘靈國主終于是動了這樣的念頭,但是,與誰同盟才更為妥當?
蘭兆,虞國,還是芪國?
就在鐘靈國主愁苦之際,大銮向鐘靈提出了一個免戰之法——質子。
大銮承諾,只要鐘靈将皇嗣送往大銮為質,大銮便絕不向鐘靈動兵。
大銮為何會提出這樣的要求,鐘靈國主心知肚明,這不得不說是鐘靈這個國家的特殊之處。
對別國而言,一個皇嗣的分量可輕可重,擇一子為質不至于動搖皇室根基。
但鐘靈則不同,他們為保極兵秘術穩定傳承,每代國主只有一妻一子,扼住鐘靈皇嗣,就等于掌握了鐘靈的命脈。
拒絕,便即刻開戰,鐘靈對于戰勝大銮并無把握。同意送子為質,至少還可以換得眼下安穩,争取時間再行籌謀。
鐘靈國主最終還是選擇了後者。
五年前,他将自己年僅十二歲的一雙兒女送入了大銮國都。
這間屋子便是大銮國都的驿館卧房,眼前這對兄妹便是鐘靈皇子和公主,他們乃是一對龍鳳雙生兒,從國姓鐘,名為藏硯、藏蟬。
在鐘靈将二人送來之後,大銮果然沒有對鐘靈動兵,但卻也沒有順勢去攻西北蘭兆,而是兵鋒一轉,直下西南朝芪國而去。
這一次,大銮可謂是大張旗鼓,還未動兵之前就已是大肆宣揚,鬧得天下皆知。
諸國紛紛對此有些不解。
其一,論遠近,大銮攻下東北白赫後最順手的應該是西北蘭兆,而他們卻放棄了這樣一個大好機會。
其二,論地形,位于南海之濱的虞國幾乎是一馬平川,絕對要比西南瘴沼密布的芪國好攻不少,大銮既然轉向南方,沒理由先選擇芪國而非虞國。
其三,論兵法,最有利的形勢便是攻其無備出其不意,而大銮卻像是生怕別人不知他們要對付芪國似的鬧得人盡皆知,這是因為大銮兵鋒強勁所以有恃無恐,還是另有所圖?
作者有話要說:
我無為而民自化。——老子《道德經》
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孫武《孫子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