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那來府會客廳十分寬敞,裝飾得富麗堂皇。
堂中坐一名中年男子,一身绛紫官服,前後繡仙鶴數只,下擺繡牡丹數朵。其人正在氣頭上,橫眉倒豎,面露兇相。
盧尚秋識得這仙鶴牡丹服,乃是朝廷一品文官官服,來俊臣一介正四品官員,竟然敢在家中身着宰相服飾,實在是膽大包天,肆意妄為。卻又見其餘衆臣并沒有什麽異議,他一介芝麻小官,只得低了頭随衆人向中丞請安。
只聽那人道:“狄光遠那小兒向聖上偷遞錦條被我截獲,老夫本以為狄仁傑必死無疑。如今聖上發覺那《謝死表》乃僞造,竟将那老賊釋放出來,還要送去江西做甚麽彭澤令。”
來中丞“砰”地将手中茶盞擲于地上,青花瓷片四散碎裂。他起身道:“狄仁傑心心念念扳倒老夫,他一日不死,我來俊臣這中丞之位就一日坐不安穩。”
他緩緩環視一圈,道:“你們一個個的也別想給我把這官位坐安生了!”
衆臣懾于他的淫威,均屏氣瑟縮。
為首一人上前道:“中丞息怒,下官有一主意。”
來中丞臉色緩和,道:“哦,侯禦史有什麽計謀?”
侍禦史侯思止道:“依下官之計,可以趁其出京之際,截殺狄仁傑。”
來中丞不語。手下人竊竊私語,議論紛紛。
侯思止又道:“天高皇帝遠。狄老兒離了朝廷,就好比那羊羔子離了母羊,沒有奶水吃,急得哇哇哭。”
衆人皆捧腹,來俊臣也被其粗俗的比喻逗樂了。
監察禦史吳惠文立即附和:“侯公此喻甚妙。狄仁傑的勢力集中在京城一帶,如今聖上将他發往南方,離了他勢力範圍,實在是刺殺的好機會。”
來中丞沉吟半晌,道:“為今之計,也只有這麽辦。侯賢卿,你可有行動的人選?”
侯思止道:“下官已料到有這麽一天,早就将十大高手給那狄老兒備好啰!”
Advertisement
來中丞道:“好,如此這事便托付給你。”又轉過頭,“吳禦史。”
“下官在。”
“老夫請你協助侯禦史,務必将此事做得滴水不露。”
“下官一定不負重托。”
末了,來中丞道:“至于你們其他人,不該聽的不聽,不該說的不說,回去一個個都給我把嘴皮子封嚴了。”
衆人跪下道:“下官遵命。”
待一班人馬散去,來俊臣才稍稍松了口氣。想他天不怕地不怕,皇帝老兒都不放在眼裏,唯獨怕狄仁傑這老賊,真是作孽。
***
盧尚秋從來府回來便悶悶不樂,飯也不愛吃,棋也不下了。趙香菱問他發生何事,他沉默不語。
入夜,四周寂靜。趙香菱與兩名婢女均已入睡。
一個黑色的身影悄悄起身離開。
狄府。
此時宰相狄仁傑已啓程離開長安,偌大的狄府只剩留守的次子狄光遠和一些下人,十分蕭條冷清。
黑影憑着三腳貓的功夫,居然摸到了狄光遠的起居處。
狄光遠正低頭書寫,突然一枚石子“咚”地落在書案上。
“誰?”狄光遠站起身來,推開門。院子裏四下無人,獨留蟬鳴蛙聲。
他回房撿起石子,見有一條縫,便掰開來。
裏面一封密信,蠅頭小楷,字跡隽秀。上書:
“**欲于國公赴彭澤途中行刺”
狄光遠大驚。
***
長壽元年六月,武曌将一代清明宰相——戶部侍郎,鳳閣鸾臺平章事狄仁傑谪貶至江州彭澤縣擔任小小地方縣令。
狄仁傑領旨,攜眷由長安出發,拟經東都洛陽下許州,經唐州、光州,直至江州。
狄仁傑任宰相其間,清正廉明,任賢惟能。現如今遭奸人陷害,貶谪至地方,沿途百姓無不痛哭流涕,熱淚相送。
車馬行至東都洛陽,狄家人與城衛交換了文書,在此歇腳。
狄仁傑之妻文氏道:“狄公,咱們不如在洛陽城過夜,明日一早再行趕路。”
長子狄光嗣亦勸道:“洛陽城南多匪賊,夜路恐怕不安全。”
狄仁傑搖搖頭道:“聖上命我六月二十日便上任,而今路上只剩下八日。此去江州,路途不便,唯恐遲了,辜負了聖意,亦枉負彭澤百姓的一番熱情。”
麽子狄光昭不滿,道:“爹,那芝麻官縣令,不做也罷。”
“子亮,不得胡說。”狄公喝道,“造福一方水土,與造福天下百姓,俱為重要。”
于是衆人稍息片刻,便重新整裝上路。
約莫行進了三、四個時辰,狄光昭突然倒在地上,腹痛難忍,冷汗連連。見小兒子如此痛苦,狄公與妻文氏均慌了手腳。此時日頭将落,回洛陽城便是子夜,城門已關,一行人便欲返回離得最近的江左鎮尋大夫。
馬鈴聲聲,車輪碌碌,文氏抱着生病的小兒子,心急如焚。
車馬行至那江左城南半坡鄉一處樹林,突然沖出幾個黑衣蒙面者,迅速向狄仁傑的車馬襲來。
“保護狄公!”長子狄光嗣喝道,随即拔出長刀向蒙面刺客迎去。
家丁們立刻迎戰,無奈寡不敵衆,讓為首的那蒙面刺客得了空,持短刃迅速攻至車廂旁,将車簾一刀劃爛便向狄公刺去。
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只聽一聲震天齊吼,憑空裏跳出十八個持棍僧人,與蒙面刺客打作一團。
那蒙面刺客見援兵已至,手中短刃揮得更快,眼看就要刺向狄公喉間。
文氏瘋狂沖過來擋住丈夫,這一刀刺在婦人背上,文氏當即暈了過去。
蒙面刺客一擊不中,還欲再刺,只見一光頭小僧追将上來,提了僧棍自背後向那刺客攻去。
此僧年紀輕輕卻是氣力甚大,手上功夫了得,竟将僧棍做劍使。
蒙面刺客聽得背後風聲,卻被那僧人高強內力震得動彈不得,将那手中僧棍直直穿過腹部,鮮血腸子流了一馬車。刺客手中那短刃“當啷”落下,只将狄公的袖擺釘在地上。
少林十八弟子擺出羅漢銅人陣,将行刺幾人團團圍住。家丁遂取了繩索将刺客捆了,用僧棍挑着。
為首那小僧雙掌合十,道:“少林十八羅漢,救駕來遲。施主可曾受傷。”
狄仁傑堪堪脫險,滿頭是汗,道:“多謝各位大師救命之恩。鄙人無恙,只是鄙人的妻兒和家丁都受了傷,需快快請大夫。”
小僧道:“少林寺離此不遠,寺中藏有各種藥劑。此處不宜久留,施主若不嫌棄,便随我等回少林避上一避。”
十八僧人護送狄公一行回少林寺,玄鳴方丈率衆僧以大禮相迎,方丈親自為文氏和狄光昭診治。狄仁傑方知是留守京城的次子狄光遠接到密報說有人要刺殺他,命密使快馬加鞭,日夜兼程趕來,方請到少林衆僧護駕。
待狄仁傑一行人休息後,玄鳴方丈着人喚來那小僧。
那小僧起初認為自己救駕有功,以為師傅要表揚他,于是嬉皮笑臉,甚為得意。
不想玄鳴方丈令他跪下,斥道:“慧恕,汝又犯殺戒,杖責五十。”
慧恕和尚大哭:“師傅,師傅我知道錯了,你饒了我吧。”
玄鳴痛斥道:“汝屢教不改,如不懲罰,必定還有下次。”
遂着持棍僧将慧恕拖下去。
這廂狄仁傑念及家人安危,一時不能入睡,便出了客房透透氣。
少林寺地處嵩山,地勢甚高,涼風陣陣。
他在夜風裏行走,行至後院,只見衆僧聚集此處。院中一條木凳,兩名僧人持了藤杖,在責打那凳上趴着的一個小和尚。那小和尚挨了棍子,吃痛仰起頭來。狄仁傑定睛一看,竟是今日前來營救他的,那功夫高強的小僧。
狄仁傑大驚,幾步上前道:“請問方丈為何責罰這位小兄弟?”
玄鳴道:“慧恕犯了殺戒。”
狄仁傑忙道:“慧恕大師殺的可是那賊人刺客,為民除害。”
“殺生即是犯戒。” 玄鳴方丈面不改色。
狄仁傑急道:“慧恕是為了救我,情況危急,迫不得已,若不是他,我已命喪刺客之手。還請方丈慈悲為懷,看在鄙人的面子上,原諒這位小兄弟。”
玄鳴方丈沉吟片刻,轉頭向慧恕和尚道:“看在狄施主為你求情的份上,為師今日便饒了你。罰你面壁三日。下回再犯,兩罪加罰,杖責一百,嚴懲不貸。”
第二日衆人向方丈道謝辭行,玄鳴道:“此去一路不知還會有多少險情,不如這樣,老衲派少林四大守護僧一路護送,施主意下如何?”
狄仁傑拱手:“如此甚好。”
衆人行至寺門不遠處,只見一堵白牆,一和尚跪于牆角面壁思過。那和尚光着上身,肩寬背直,一身精肉,背後數道杖痕。
昨日天色晦暗,狄仁傑未曾看清此人相貌。白天一見,竟發現此僧面相方正,濃眉大眼,英氣十足,乃武将之貌。他行至和尚面前道:“多謝慧恕大師昨日出手營救,鄙人及家人感激不盡。”
慧恕道:“施主乃一屆诤臣,堪比前朝魏征。小僧搭救施主乃是為了天下百姓蒼生。”
狄仁傑苦笑。他又道:“鄙人見大師之前出手救我,使的并不是少林門派的武功。敢問大師是哪裏人,師從何處?”
慧恕和尚也不看他,面對着牆,大聲道:“我爹是前朝的罪人。我師傅是玄鳴方丈。”好個中氣十足的年青人。
狄仁傑見他不願說出背景,便道:“慧恕大師力氣不同凡人,武功高強,若有朝一日願為我大周朝效力,便與我說,我狄仁傑自當極力舉薦。”
一行人離開。慧恕和尚面對牆壁,搖頭晃腦,思了又思,想了又想。
作者有話要說:
下章開始,虐受!
注1:狄仁傑遭貶其實是一月份的事,這裏後娘我時間軸實在塞不下了,于是硬改歷史到六月。
注2:狄仁傑下江南的路線為經河南道,淮南道到達江南道。為什麽不抄近路走山南道?山南道是蜀道,開元時期李白有詩“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就連上世紀火車都無法直通,從重慶去東部的火車要繞道西安、鄭州。
注3:狄仁傑膝下三子:長子狄光嗣;次子狄光遠;三子狄光昭,字子亮,後改名狄景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