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做魔芋豆腐
四川的冬天有些濕冷,涼如水的空氣像是會自動尋找熱源貼附在肌膚上,阿祖在偏北的地方長大倒是不覺得這裏的溫度低。要知道在北方冬天裏到處都是枯黃一片,也只有下了雪才能改改顏色,但是四川的冬天卻是深綠色的,山上的松柏和菜園裏留下來過冬的青菜都墨綠墨綠的,像是攢了一身肥肉抵禦寒風。
冬日見到太陽的時候少了,天陰沉沉的山間總是罩着霧氣,空氣裏總是萦繞着柏樹枝燃燒的清香,那是大廚房在熏臘肉。阿祖的肚子現在想要彎腰已是不可能了,再加上穿着厚重的棉衣,整個人顯得圓滾滾的。她現在是非常時期,所以茂菊做的冬衣也不挑什麽樣式,一件齊小腿的大棉襖挑了梅紅的顏色,走到什麽地方都顯眼得像個大號的辣椒。
三個小姑娘卻是貼身的小薄襖,下面配着一撒百褶的小裙,翠綠的、淺黃的還有粉藍的,繞在阿祖身邊被襯托得分外靈動。菜園子裏的蔬菜全部都下市了,這會兒田二嬸正帶人平地補種,四川的冬天很少有零下的時候,即便是下了小雪,只要添蓋上稻草也不擔心菜秧子會凍死。
田裏新點了菠菜和大蒜苗子,油菜還有小白菜也是敖冬長出來的分外清甜,小蔥長不高,所以調味的主要是嚴須兒(香菜),小芹菜也瘦筋筋的炒臘肉卻是分外的有味。還有微微有些發紅的莴筍,葉子無論是打湯清炒還是添些在稀飯裏頭都很好吃,不過埋在土裏的莴筍長到年裏也不過小擀面杖粗細。
今年比往年又多種了一樣,那就是胡蘿蔔,只是頭一回兒種所以就撒了兩壟而已,這也是楊茂德聽阿祖提起然後從梁家買的種子。不過卻沒找到大白菜和洋蔥的種子,阿祖見龍嬸子送來的酸菜是大白菜腌制的,所以讓楊茂德下回回來,走雙鳳過的時候去找龍嬸子問問。
阿祖站在田坎上跺跺腳,大家都忙得熱火朝天就她一個人在一邊幹站着,久了有些凍腳哩。不遠處看到田二嬸用鋤頭,從一塊長有枯黃矮樹的地裏翻出許多泥疙瘩,阿祖細看看不像是洋芋,便走過問:“這是啥?”
“魔芋。”田二嬸用手抹去一個泥疙瘩的表皮,露出裏面凹凸不平的醜果子,阿祖接過來細看這果子扁球形,比她一個手掌還大,中間有圓柱形突起的粗壯葉柄,淡綠色的皮兒上布滿暗紫色的斑點。
“這個東西占地得很,一年就能種一季子。”田二嬸說着繼續掏挖着:“這塊菜園子背陰,種菜長不好,倒是種這魔芋長的個頭不小。”
“莫小看這麽一小塊地,能收百把十斤哩。”茂蘭提着一個空筐子過來撿魔芋。
“這東西咋吃?”阿祖看着鼓鼓癞癞的果子,像是前幾天看到的癞格寶(癞□□)。
“用草灰水直接煮了吃也可以,面面的就是莫得啥甜味兒。”茂菊也蹲下身開始撿,輕拿輕放這東西皮薄嬌嫩,碰傷了要挖掉一大塊兒:“不過我們這邊喜歡做成魔芋粉,放個一年都莫事,吃的時候用魔芋粉做魔芋豆腐。”
“我喜歡吃魔芋豆腐。”茂梅趕緊跳過來聲援:“過年莫得魔芋豆腐和堿水馍馍不算過年。”
田二嬸呵呵的笑起來,這魔芋三月裏下種要到年底裏頭才能收,而且又吃肥又吃水,菜園子的地本來就緊張。就是背陰地裏也是能種菜的,能騰出這麽一塊兒,還不就是楊茂德知道自己妹妹喜歡吃這口兒?
做魔芋豆腐之前先要把這些土疙瘩做成魔芋粉,魔芋皮薄多汁,鮮魔芋汁沾在皮膚上有些發癢。用小竹片子刮掉皮洗幹淨切片,然後換水浸泡到沒有微麻的口感,另一邊用水泡上大米,比例是二比一。等都泡好了就上磨磨成白漿,把白漿倒進細紗布裏反複揉搓,純白的漿汁流淌出來,紗布裏殘留下些許殘渣。
這過濾後的漿汁裝到大圓木盆裏沉澱一夜,第二天倒掉表面的清水,留下盆地粘稠厚重的沉澱,放到太陽下晾曬。到半幹的時候掰成塊然後放到簸箕裏繼續晾幹,最後再上石磨磨洗成粉裝袋收藏。
這一折騰就是四五天,等魔芋粉做好茂梅就忙忙的撺掇着茂蘭做一頓來吃,舀一碗魔芋粉用水化開,然後在鍋裏燒上大半鍋水。待水燒開又涼一涼再把化魔芋粉的水畫着圈兒的倒進去,竈裏繼續燒起小火,一邊熬煮一邊攪拌。等鍋裏變成暗灰色的粘稠漿糊,便舀起來裝進大盆裏。放到外面涼透結實,再澆上一桶井水泡着,用刀劃成塊兒,就見灰撲撲的魔芋豆腐顫巍巍的漂浮在水裏。
Advertisement
“一斤魔芋粉能做二三十斤魔芋豆腐哩。”茂蘭撿了幾塊出來,其餘的讓茂菊叫人來搬去了大廚房。
鍋裏化了葷油然後煸香姜蒜,把魔芋切小塊兒倒進去翻炒,然後是青紅辣椒和切細絲的泡蘿蔔,一陣酸辣的香氣沖起來,引得人嘴裏唾液分泌過剩,竈前燒火的阿祖和茂梅都止不住發出咽唾沫的聲音。
茂梅聽見嫂子也吞口水,便笑嘻嘻的跑去,用小碗撿了半碗端到竈前來分吃,夾起來顫巍巍的魔芋十分嫩滑卻又富有彈性,咬一口看到小塊裏露出像是海綿的小孔,泡蘿蔔的酸汁停留在裏面,又鮮又香。
香辣魔芋豆腐、雪菜炒魔芋、魔芋豆腐燒臘肉、豆豉蒜苗炒魔芋,最後是酸酸的豆角魔芋湯,茂梅提前過了一把瘾,一頓魔芋大餐吃的饕鬄滿足。
“過年的時候做魔芋焖仔雞更好吃,平日裏不舍得殺雞哩。”茂蘭見阿祖也額外的多吃了一小碗飯,便高興的笑着說。
“哥,啥時候起魚塘?”茂梅一邊收拾碗筷一邊問:“我還想吃魔芋燒泥鳅。”
“饞貓兒。”楊茂德往後仰靠在圈椅上,透過房門往外瞅了瞅天:“這兩天都莫雨,等哪天太陽露了臉就起魚塘。”
楊家的魚塘在養豬的東跨院外頭,又等了兩天到有太陽出來,楊茂德果然招呼外院的男人們準備起魚塘。阿祖她們自然也要去湊熱鬧,路過東跨院的時候突然覺得裏面冷清了不少,雖然還留養了幾十頭豬兒,但煮的豬草比以往少了很多,五個大竈頭也就留了兩個開火。
等她們到的時候,楊茂德已經帶着人把魚塘的水引到了豬圈下的糞塘裏,四川的豬兒都住在閣樓上,木板搭建的豬圈下面挖出深深的糞塘,平日裏打掃時候提了水直接沖洗一下,髒東西便順着木板間的夾縫流淌出去。
澆灌的糞水也是直接從糞塘裏挑去地裏,今天正好放水撈魚,明後兩天男人們還要給蘿蔔地裏添一回肥,小麥地裏也要追一回肥在落雪前催出苗來。
說是魚塘也不過是個兩畝多大的水汪子,連通着糞塘平日裏用來攢水用,沒有買過魚苗投放,水也是後山頭下來的山水,這魚塘子裏的魚真的是天生天養。水面上漂浮着枯黃的水葫蘆和紫紅的水草,伍哥先用兩根竹竿夾住然後卷了卷拖到岸邊,回頭還得放回去免得魚兒莫得吃。
水下了一大半,阿祖看了看塘子足有三米多顯得很深,下面還攢着水偶爾能看到翻起的魚影,顯然已經不太深了,男人們牽着小細網子走下去,塘裏剩餘的水依舊沒過一半大腿,十幾個人挽了褲腿一溜兒排開,用一只腳踩了網底淌着往前走。
“哎,有魚兒撞到腿了。”一個漢子呵呵的樂道:“勁頭兒還不小,看來今年能逮幾條大魚。”
楊家大院藏在山坳子裏,四面環山小澗子裏還常常斷水,這魚兒無論大小都是個稀罕東西,過年過節的時候炸的面魚兒,面皮上面能貼上半寸來長的真魚兒,那就已經是難得了。一兩斤的草魚,斤把重的鯉魚,三四兩的鲫魚,這小魚塘子裏收獲還真不少。因為用了細紗網所以小泥鳅、小瓜子魚,刺兒條和瓢魚兒也被撈了個幹淨,還趕起來了兩條拇指粗細的小黃鳝。
魚兒們被倒在岸邊的木桶裏,阿祖看了看有些可惜的說:“都不大哩,吃了可惜。”
茂蘭拿了只幹淨的小桶裝了水,從木桶裏把那才一兩重的小鲫魚和二三兩的鯉魚和草魚揀出來:“你莫看每年撈得幹淨,雨季裏頭從山上沖不少小魚兒下來,塘子裏擠得很魚兒也長不大,這種小魚苗兒還要倒回去,塘裏頭的大魚兒也是昨年放的。”
往年茂蘭她們不會來參加起魚塘的工作,但楊茂德也會把小魚兒送到小廚房讓她們處理,這挑揀魚苗的事情茂蘭倒是常常做。又趕了幾水等網裏沒什麽收獲了,男人們才上了岸來,十幾只木桶裝得滿滿當當,算來也該有七八十斤。
楊老爹圍着魚桶轉了幾圈然後啧啧嘴:“莫得大魚哩,德娃子回頭走縣裏頭買幾條大魚回來。”
楊茂德正在開堰口放水,聽到楊老爹的話便轉頭答應了一聲,巴中縣城靠河也只有那裏能買到五斤以上的大魚。小門小戶的年底祭祖可以用小魚上桌,楊家自然做不得這事,魚塘裏莫得大魚只能出去買。
聽到楊老爹的吩咐,茂菊眼珠子轉了轉然後湊到茂蘭身邊小聲說:“姐,你說今年咱們能跟哥去縣城逛逛不?”
茂蘭詫異了一下:“你要去大伯家拜年?”
楊縣長雖說是老大,但守着祖業的是楊老爹,所以年底祭祖的事情楊縣長也不過問,但年初三總會回來上上墳。有時候會帶上楊茂泉,四瘋子小的時候也來過,但大伯母和其他兩個堂姐就從沒來過。楊縣長每次來都會客氣的招呼三個女娃兒去縣城玩,楊老太在世的時候自然會約束這她們不許出門,等後來楊茂德每年後進縣城拜年,自然也沒她們什麽事情。
“那個要去拜年喲,我說的是年前去,置辦年貨。”茂菊有這個心思是因為阿祖,阿祖帶來的冬衣有一件上好的蜜色呢絨大衣,那是去年在上海的時候阿祖的父親給她買的過年衣服。
商場裏頭賣的正宗洋貨,面料和款式都十分新潮,大着肚子的阿祖現在自然穿不上。茂菊見她試了試,總覺得嫂子穿這漂亮的衣服才顯得更加有味道,這種味道不是她做的棉襖能襯托出來的,所以動了想出去看看的心思。
“我不去。”茂蘭搖頭:“你想去自己跟爹說去。”
說完搖搖晃晃的提起一小桶挑出來的魚苗往水塘走,才兩步便被伍哥從一旁伸手接了過去,這次他學聰明了一手托着桶底一手扣着桶邊,盡量離茂蘭雪白的小手遠遠的。
這女娃娃跟新點的嫩豆腐一樣,好像一不小心就會被自己戳破皮兒,茂蘭轉頭看到伍哥黑黝黝眼睛裏的緊張,拍了拍胸口嘻嘻的笑道:“伍哥,你吓我一跳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