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章節
木之工。軍民鹹怨,政事不治。從事孫光憲切谏不聽。”保勖死後,保融之子繼
沖接位。孫光憲眼見形勢不利,勸得他投降了宋朝。宋太祖待高氏一家很好,高氏子孫在
宋朝做官,都得善終。這一家姓高的人品格都很差。荊南是交通要道,諸國使者進貢送禮
,常要經過其境,高氏往往發兵奪其財物,別國寫信來罵,高氏置之不理,若是派兵來打
,高氏就交還財物,道歉了事,絲毫不以為恥。當時天下稱之為“高賴子”。這些無賴之
徒在宋朝居然得享富貴,那是孫光憲的功勞了。
十六 紉針女
唐時京城長安有位豪士潘将軍,住在光德坊,忘了他本名是甚麽,外號叫做“潘鹘”
(“潘糊塗”的意思)。他本來住在湖北襄陽、漢口一帶,原是乘船販貨做生意的。有一
次船只停泊在江邊,有個僧人到船邊乞食。潘對他很是器重,留他在船上款待了整天,盡
力布施。僧人離去時說:“看你的形相器度,和一般商賈很是不同。你妻子兒女的相貌也
都是享厚福之人。”取了一串玉念珠出來送給他,說:“你好好珍藏。這串玉念珠不但進
財,還可使你做官。”
潘做了幾年生意,十分發達,後來在禁軍的左軍中做到将軍,在京師造了府第。他深
信自己的富貴都是玉念珠帶來的,所以對之看得極重,用繡囊盛了,放在一只玉盒之中,
供奉在神壇內。每月初一,便取出來對之跪拜。有一天打開玉盒繡囊,這串念珠竟然不見
Advertisement
了。但繡囊和玉盒卻都并無移動開啓的痕跡,其他物件也一件不失。他吓得魂飛天外,以
為這是破家失官、大禍臨頭的朕兆,嚴加訪查追尋,毫無影蹤。潘家的主管和京兆府一個
年近八十的老公人王超向來熟識,悄悄向他說起此事,請他設法追查。王超道:“這事可
奇怪了。這決不是尋常的盜賊所偷。我想法子替你找找看,是不是能找到就難說了。”王
超有一日經過勝業坊北街,其時春雨初晴,見到一個十七八歲少女,頭上梳了三鬟,衣衫
褴褛,腳穿木屐,在路旁槐樹之下,和軍中的少年士兵踢球為戲。士兵們将球踢來,她一
腳踢回去,總是将球踢得直飛上天,高達數丈,腳法神妙,甚為罕見。閑人紛紛聚觀,采
聲雷動。
王超心下甚感詫異,從這少女踢球的腳法勁力看來,必是身負武功,便站在一旁觀看
。衆人踢了良久,興盡而散。那少女獨自一人回去。王超悄悄跟在後面,見她回到勝業坊
北門一條短巷的家中。王超向街坊一打聽,知她與母親同居,以做針線過日子。王超于是
找個借口,設法和她相識,盡力和她結納。聽她說她母親也姓王,就認那少女作甥女,那
少女便叫他舅舅。那少女家裏很窮,與母親同卧一張土榻,常常沒錢買米,一整天也不煮
飯,王超時時周濟她們。但那少女有時卻又突然取出些來自遠方的珍異果食送給王超。蘇
州進貢新産的洞庭橘,除了宰相大臣得皇帝恩賜幾只之外,京城中根本見不到。那少女有
一次卻拿了一只洞庭橘給他,說是有人從皇宮中帶出來的。這少女性子十分剛強,說甚麽
就是甚麽。王超心下很是懷疑,但一直不動聲色。
這樣來往了一年。有一天王超攜了酒食,請她母女,閑談之際說道:“舅舅有件心事
想和甥女談談,不知可以嗎?”那少女道:“深感舅舅的照顧,常恨難以報答。只要甥女
力量及得到的,赴湯蹈火,在所不辭。”王超單刀直入,便道:“潘将軍失了一串玉念珠
,不知甥女有否聽到甚麽訊息?”那少女微笑道:“我怎麽會知道?”
王超聽她語氣有些松動,又道:“甥女若能想法子覓到,當以財帛重重酬謝。”那少
女道:“這事舅舅不可跟別人說起。甥女曾和朋友們打賭鬧着玩,将這串念珠取了來,那
又不是真的要了他,終于會去歸還的,只不過一直沒空罷了。明天清早,舅舅到慈恩寺的
塔院去等我,我知道有人把念珠寄放在那裏。”王超如期而往,那少女不久便到了。那時
寺門剛開,寶塔門卻還鎖着。那少女道:“等一會你瞧着寶塔罷!”說罷縱身躍起,便如
飛鳥般上了寶塔,飛騰直上,越躍越高。她鑽入塔中,頃刻間站在寶塔外的相輪之上,手
中提着一串念珠,向王超揚了揚,縱身躍下,将念珠交給王超,笑道:“請舅舅拿去還他
,財帛甚麽的,不必提了。”
王超将玉念珠拿去交給潘将軍,說起經過。潘将軍大喜,備了金玉財帛厚禮,請王超
悄悄去送給那少女。可是第二日送禮去時,人去室空,那少女和她母親早已不在了。馮緘
做給事的官時,曾聽人說京師多俠客一流的人物,待他做了京兆尹,向部屬打聽,王超便
說起此事。潘将軍對人所說的,也和王超的話相符。( 見《劇談錄》
)這個俠女雖然具此身手,卻甘于貧窮,并不貪財,以做針線自食其力,盜玉念珠放
于塔頂,在皇宮裏取幾只橘子,衣衫褴褛,足穿木屐而和軍中少年們踢球,一派天真爛漫
,活潑可喜。慈恩寺是長安著名大寺,唐高宗為太子時,為紀念母親文德皇後而建,所以
稱為慈恩。慈恩寺曾為玄奘所住持,所以玄奘所傳的一宗唯識法相宗又稱“慈恩宗”。寺
中寶塔七級,高三百尺,永徽三年玄奘所建。
十七 宣慈寺門子
唐乾符二年,韋昭範應宏詞科考試及第,中了進士。他是當時度支使(財政部長)楊
嚴的至親。唐代的習慣,中進士後那一場喜慶宴會非常重要,必須盡力鋪張,因為此後一
生的前途和這次宴會有很大關系。韋昭範為了使得宴會場面豪華,向度支使庫借來了不少
帳幕器皿。楊嚴(他的哥哥楊收曾做宰相)還怕不夠熱鬧,又派使庫的下屬送來許多用具。
所以這年三月間在曲江亭子開宴時,排場之隆重闊綽,世所少見。這一天另外還有進士也
在大排筵席,除了賓客雲集之外,長安城中還有不少閑人趕來看熱鬧。
賓主飲興方酣,忽然有一少年騎驢而至,神态傲慢,旁若無人,騎着驢子直走到筵席
之旁,俯視衆人。衆賓主既驚且怒,都不知這惡客是何等樣人。那少年提起馬鞭,一鞭往
侍酒之人頭上打去,哈哈大笑,口出污言穢語,粗俗不堪。席上賓主都是文士,眼見這惡
客舉止粗暴,一時盡皆手足無措。正尴尬間,旁觀的閑人之中忽有一人奮身而出,拍的一
聲,打了那惡少一記耳光。這一記打得極重,那惡少應聲跌下驢子。那人拳打足踢,再奪
過他手中的馬鞭,鞭如雨下,打了他百餘下。衆人歡呼喝采,都來打落水狗,瓦礫亂投,
眼見便要将那惡少打死。正在這時,忽然軋軋聲響,紫雲樓門打開,幾名身穿紫衣的從人
奔了出來,大呼:“別打,別打!”又有一名品級甚高的太監帶了許多随從,騎馬來救。
那人揮動鞭子,來一個打一個,鞭上勁力非凡,中者無不立時摔倒。那宦官身上也中
了一鞭,吃痛不過,撥轉馬頭便逃,随從左右也都跟着進門。紫雲樓門随即關上,再也無
人敢出來相救。衆賓客大聲喝采,但不知這惡少是甚麽來頭,那時候宦官的權勢極盛,這
人既是宦官一黨,再打下去必有大禍,于是便放了那惡少。大家問那仗義助拳之人:“尊
駕是誰?和座中哪一位郎君相識,竟肯如此出力相助?”那人道:“小人是宣慈寺的看門
人,跟諸位郎君都不相識,只是見這家夥無禮,忍不住便出手了。”衆人大為贊嘆,紛紛
送他錢帛。大家說:“那宦官日後定要報複,須得急速逃走才是。”
後來座中賓客有許多人經過宣慈寺門,那看門人都認得他們,見到了總是恭恭敬敬的
行禮。奇怪的是,居然此後一直沒聽到有人去捉拿追問。(見王定保《唐摭言》)這故事
所寫的俠客是一個極平凡的看門人,路見不平,拔拳相助之後,也還是做他的看門人。故
事的結尾在平淡之中顯得韻味無窮。
十八 李龜壽
唐宰相王铎外放當節度使,于僖宗即位後回朝又當宰相。他為官正直,各處藩鎮的請
求若是不合理的,必定堅執不予批準,因此得罪了許多節度使。他有讀書癖,雖然公事繁
冗,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