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吳軒思考了一下,道:“去吧。”
他不能一下子就變得會讀書寫字了,轉變需要一個過程,去學堂是很不錯的選擇。
他可以在學堂裏表現出很強的學習能力,等名聲傳出去了,他以後學得再快懂得再多,也不會有人懷疑了。畢竟傻子突然好轉,注定就是要當天才的。
豆豆從箱子裏拿出兩個銅制燈臺,擺在書桌上。燈臺上面是镂空的燈罩,看着十分精致。但要是點油燈的話,總是拿開蓋上的就比較麻煩,不過他們放夜光石,就沒有這種顧慮了。
“那好,明天咱們去找王秀才。”豆豆說到這裏,停了一下,考慮要不要告訴吳軒,王秀才曾經去家裏給他下聘的事情。
“嗯,都聽你的。”吳軒随口應道,打開《新修史記》的箱子翻看,他找到第十一冊 ,封皮印着《闌史(上)》。
打開書,“真武元年,太-祖繼位,國號為闌——”文字用的繁體楷書,對吳軒這種常年練毛筆字的古文愛好者來說,讀起來毫不費力。
他今天一定要把這本書讀完,看看到底是哪位老鄉改造了大闌國!
見吳軒一副兩耳不聞閑雜事,一心只讀歷史書的樣子,豆豆到了嘴邊的話又咽了回去。算了,反正王秀才也不是什麽重要的人,就不說出來打擾軒哥讀書了。
——
吳軒一看書就容易沉浸其中忘記時間,等他終于把《闌史(上)》讀完的時候,手邊的燈盞已經開始發出幽幽的白光,擡頭往窗外一看,天色也已黑了大半。
豆豆正坐在小板凳上泡腳,手裏還拿着一本書看的津津有味。
歷史的波瀾壯闊與現世的安靜美好,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吳軒嘆息一聲,感慨萬千。
大闌國的開國皇帝果然是老鄉,只是這位老鄉的經歷……也……太慘了點。
史載真武帝幼時體弱,所幸出身公侯之家,精心保養之下終于順利成親生子并考中了狀元。
結果,打馬游街正春風得意的時候,從馬上摔了下來。
等再睜開眼的時候,突然就變了個人似的,不愛詩文,反而愛上了習武,但先天體弱的他也就只能在院子裏耍耍自創的拳法。
等身體稍好一些,又拉了大批家仆天天訓練對戰。卻每每因為體力不支自己暈倒在校場。
看到這裏,吳軒都開始同情這位老鄉了,看性子他應該是非常愛動好武之人,偏偏穿越而來遇到了一個那麽弱的身體。
後來,前朝的皇帝因為荒淫無道,酒色過度,于後宮暴斃,只有七歲的前朝末帝繼位。
因為前朝實行分封制,封國的藩王在封地內擁有絕對的實權。藩王們不滿小侄子上位,紛紛在封地自立為王。
民間當時也還是階級分明的世家門閥制度,貴族,平民,奴隸,三者界限分明。平民和奴隸早已不滿貴族子弟的壓迫,也紛紛揭竿而起。各地發生多起奴隸反抗事件,很多貴族被自家仆人殺死,家財也被哄搶一空。
天下大亂,時勢造就英雄,毫無疑問,這是屬于真武帝的時代。
他第一時間聯合了京城願意改革的世家大族,并拿下了京城禁衛軍權,沖進皇宮控制了前朝末帝。
前朝末帝禪位,真武帝繼位,改國號為“闌”,立年少時所娶的正妻為皇後,正妻所出獨子為太子。
這場轟轟烈烈的改朝換代,真武帝從開始動手到登基為帝,只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快到寫進史書中,後人都會大罵一聲“荒唐”的地步。
但歷史往往就是這樣出人意料。
真武帝登基後,為了新朝的穩固,拖着病弱的身體禦駕親征。用了三年的時間,他徹底肅清了前朝殘餘勢力,把國家牢牢掌握在了手掌心。
然後,他頒布了新政,開始大肆改革。廢除奴隸制度,改為契約雇傭。整修官道河道,重新分配土地。完善戶籍制度,開設女子學堂,鋪設官營錢莊,頒布農商稅法……還有,同性結親合律。
最後一條是最莫名其妙,同時也是推行力度最大的一條新政,由真武帝本人直接負責。
律法規定同性婚約與異性婚約等同,成親後可以入籍入族譜。由于真武帝态度果決手段強硬,這條政策又沒有涉及到階層利益糾紛,所以它以最快的速度推行并落到了實處。
而其他的新政,真武帝頒布以後,交給了不同的臣子負責。由于負責人的不同,各路政策的推行廣度和執行力度也有了很大的差異。
尤其在兩年後,真武帝突然于除夕夜駕崩。新政的推行一下子失去了最有力的後盾。
部分臣子開始反對新政,要求恢複舊制。有些臣子不敢在明處反對,但新政的推行卻也緩了下來。當然,也有完全忠于真武帝的臣子,堅決按照他留下的指示行事。
比如當時還只是戶部左侍郎的袁閣老,負責的是官營錢莊。袁閣老歷經真武崇文兩朝,以進士入仕,從翰林院編修到戶部侍郎,再到入閣拜相官至首輔。
他用了整整二十年的時間,終于把真武帝當年關于官營錢莊的設想,一一落到了實處,并一直沿用至今。
至于其他的新政,卻大多于半路夭折。
比如廢奴為契,只堪堪維持了真武一朝。到崇文一朝時,雇傭契約的期限逐漸拉長,一直到了六十年。而到了景元一朝,更是出現了離譜的三百年契約,人死後,下一代還要繼續履行雇傭契約。簡直和前朝的世代為奴沒什麽區別了。
還有女子學堂,現在也幾乎變成了女紅女德培訓班。
——
真武帝去後,年僅十五歲的崇文帝繼位。
雖然崇文帝沒有他父親的智慧謀略雷霆手段,但性格溫和敦厚的他也算是一個合格的守成之君。再加上袁閣老等一批老臣的全力支持,崇文帝順利坐上了皇位。
自此,崇文一朝開始。
而以袁閣老為首的改革派,和由原貴族出身臣子組成的守舊派,也開始了将近二十年的新政拉鋸戰。
由于崇文帝本人傾向于改革派,所以大部分新政還是能推行下去。雖然因為守舊派的阻撓,各地推行效果不一,但總體還是在往好的方面發展。如果再繼續給他二十年,新政或許真能成功。
但是,崇文帝和他的父親真武帝有一個共同的缺點——先天體弱。
剛過三十歲,他的身體已經虛弱到不能上朝了,靠着意志又勉力支撐了兩年。崇文十八年冬,帝崩。
此時,太子還不滿十歲。
連續兩代帝王都年紀輕輕駕崩,唯一的太子也繼承了他父祖的體格,從小體弱多病。這對一個才僅有二十幾年歷史的王朝來說,無疑是很大的打擊。
前朝殘餘勢力又隐隐出現了複蘇的跡象,一些勢力龐大的世家大族,也漸漸表現出了不臣之心。
內憂外患并存,形勢變得極其嚴峻。
改革派和守舊派兩派臣子,終于第一次達成了和解,選擇聯合起來,共同扶持景元帝繼位。
《闌史(上)》到這裏結束。
歷史總少不了春秋筆法,尤其是這種一筆帶過的地方,往往隐藏了非常慘烈的現實。吳軒不相信鬥了将近二十年的兩方勢力,會毫無芥蒂地無條件和解,必然是其中一方付出了什麽。
從情理上來講,讓步的肯定是改革派。這些人是真武帝的嫡系,必定最想保住真武帝唯一的血脈。
而吳軒在縣城看到的現狀,也證實了這一點。今天他幾乎逛完了縣城主街所有的鋪子,卻只看到了錢莊和書館這兩個新政相關,其中書館還不是官營,而是由本地的世家大族顧氏創辦。
如果改革派當權,必然不可能是這種情況。
吳軒從箱子裏找出《闌史(下)》,翻開,果然——
景元二年,嚴馮杜三位閣老入閣,全都是守舊派。
而原來的內閣首輔袁閣老,“病逝”了。
——
吳軒把書往桌子上一摔,猛地站起身來。
為國為民鞠躬盡瘁者下場凄涼,而自私自利争權奪利者卻可以手握重權,可悲,可嘆!
“軒哥,你怎麽了?”豆豆關切地問道。他放下手裏的書,拿布巾擦了腳穿上鞋子。
吳軒嘆息一聲,“世事滄桑無常,非人力所能及也。”個人能做的終究有限,當人被裹挾在歷史長河中時,顯得是那麽渺小。
“那我們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好了呀!”豆豆道。
“力所能及的?”吳軒重複。
豆豆點頭,端起地上的盆子,打算去外面倒水。
“等一下!”吳軒喊道。
豆豆疑惑回頭。
吳軒奪過豆豆手裏的洗腳盆,道:“天涼了,挽着褲腳出去容易着涼。我幫你倒。”倒洗腳水就是他力所能及的事情。
現階段的他別說改變歷史了,他連參與進歷史的資格都沒有。眼前平平淡淡的生活,才是屬于他的真實。
“哎,軒哥,你不用。”豆豆跟在身後追了出去。跑了兩步,想到吳軒方才的叮囑,又彎下腰把褲腳放了下來。這才又追了過去:“軒哥,我給你留了飯,在鍋裏溫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