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 湯義從大衣口袋裏拿出一副橡膠手套戴上,才從黑白塊兒嘴裏把那只奇特的動物“解救”出來。
入手的感覺很沉,捏起來卻很軟,目測裏面至少含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水(相比于成年人類的含水量大約在百分之六十五到百分之七十五左右)。随着逐漸用力,從那只扁圓形的動物中能夠擠出一股清水,湯義把這只動物翻過來,看到它的腹面有一圈短而纖細的觸手,水流就是從從大約是身體後部的位置的一個出水孔流出的。
分類學她說實話并不是很在行,不過大概也能看得明白,這可能是一種水生動物,運動能力不強,但是并不進行固着生活。根據它首尾區分度不大的外形和體表缺乏運動和感覺器官,湯義初步判斷這種動物的身體結構的複雜程度和地球生物中的軟體動物門的腹足綱或者雙殼綱相當。
可能是由于伊甸地表的輻射強度較低,加之氣候溫和含水量較大,伊甸的生物進化似乎比之地球更慢。湯義測定過這顆行星的年齡,大約在五十億年左右,比地球更加年長,然而就她目前的探測和觀察,沒有任何跡象表明伊甸表面存在文明,甚至可能連具有強活動力的大型動物都沒有。當然也有可能是她尚未遇到伊甸的大型動物,可是按照生态學分析,這片區域是山區群落與濕地群落的交界帶,物種應當格外豐富,然而她的飛船降落已經有一個小時以上,卻沒有任何具有較強活動力的大型動物出現。
不過也正好,倘若這顆行星表面有文明,她還麻煩了呢。最好沒有任何大型動物,這樣她和黑白塊兒就能安全地在這邊兒探察。但為了保險,在不确認伊甸地表究竟有沒有大型動物的情況下,湯義還是不會讓自己和狗距離十二太遠的。
繼續查看這只動物。湯義賦予它一個暫時的稱呼為“類軟體動物”,然後試圖用軟體動物的特征對它的結構和生活習性進行分析。首先,它沒有硬質殼,也沒有其他被動防禦結構,被湯義随意捏來捏去時幾乎完全毫無招架之力。并且無時無刻不在發出淺藍色的生物熒光,說明在它生存的區域比較缺乏捕食者。
其次,它體表沒有明顯的感覺器官和運動器官,看起來完完全全是一個直徑約六十厘米、半球形的墊子,腹面前部具有口,口內沒有牙齒類似物或其他硬質結構,腹面後部有可能為肛/門類似結構的排水孔——湯義把戴着橡膠手套的手指伸進這只“類軟體動物”的排水孔內,發覺其中也沒有括約肌或類似具有閉合功能的結構。
由此可以說明這種動物以體型微小或質地柔軟的動植物為食,并且生活在缺乏捕食者的區域,種群數量——湯義大略地數了數河中央的那些看起來頗為夢幻的粉色“石頭”——大約在每十平方米一只左右,在河流生态系統中呈集群分布态,種群內似乎呈均勻分布。
她覺得這很可能是一種結構簡單然而很适應伊甸溫和環境的動物,幾乎沒有對于外界的反射,更談不上什麽智商,甚至可能連神經節或者類似的中樞控制結構都沒有。這樣的一只粉紅色軟乎乎的東西,看起來似乎很可愛,然而卻是一種只會吃和繁殖而對外界毫無感覺的生物。湯義不禁有些對它失去興趣:這樣的動物,不就和地球生物中的軟體動物門大部分綱一樣麽?抛棄了多數運動能力演化成為一種植物似的東西,成為進化上的一條側枝。
湯義把這只軟乎乎的“類軟體動物”扔回淺水裏,它甚至沒有能力将自己翻過來,短而纖細的足在腹面徒勞地擺動着,粉紅色的身體內部接連不斷地發出淺藍色的熒光。黑白塊兒沖上去用爪子在它的腹面抓了一下,那“類軟體動物”的表層瞬間變破裂了。它的身體外部是兩層各約一厘米厚的、具有正交方向收縮能力的“皮肌囊”(注:此處為以地球生物中低等三胚層動物的體表運動結構皮肌囊作比較),內部沒有其他隔膜,表層破裂之後便流淌出一團半透明如粉色水晶般的內髒。
其中有一個橢圓形的囊狀物散發着淡藍色,湯義注意到那就是它的發光器官,便俯下身把那個囊狀物從它的其他分辨不清的內髒中分離出來。然而,那個囊狀結構一脫離連接部,發出的生物熒光竟然在四五秒之內便暗淡消失了。
湯義用腳攔住想要去舔那些好看的半透明內髒的黑白塊兒,把那顆沒有了熒光的囊狀物裝進密封袋塞到大衣口袋裏,用全息相機拍了一張這只因為黑白塊兒的違規“解剖”而死去的“類軟體動物”。至于她究竟該如何按照正确的方式解剖研究,那倒不用着急。這種東西在河裏到處都是,放眼望去這片水域就大概有四五百只,并且也好抓得很。
她更感興趣的是那些活動力更強的生物,哪怕體型小些。對于地球生物而言,控制系統和活動力是評判一個進化枝(注:即具有某種明顯的特定特征的一系列物種,例如軟體動物可被稱為一個進化枝)是否具有優勢的重要标準之一。例如海綿動物門被認為是進化的側枝,而栉水母才是“主流”,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栉水母動物具有神經網的雛形,并且行浮游生活具有較強的運動能力。
湯義相信對于伊甸而言也依舊如此,更“活躍”的動物才更有“潛力”。
然而,當她走進這片類似于蕨類植物的伊甸藍紫色植物組成的森林,卻發現森林的地表依舊潮濕,沒有一處是完全幹燥的,并且形成了一個個像藍寶石般反着光的小水塘,似乎整片森林區域全部都是濕地。
并且,在這些濕潤的泥塘中,那種“類軟體動物”依舊遍布,甚至比開闊河面上的種群密度更大,平均每株植物下面便會有一到兩只那種軟乎乎的動物。
粉紅色的圓形動物靜靜地趴伏在淺水裏,像是一顆顆植物根部長出來的軟糖,在光線昏暗的森林中發出寧靜的淡淡的藍色熒光。在它們周圍明鏡般的水面倒映出上空葉片斑駁的藍紫色影子,與四面纖細而修長的深藍色葉莖相互映襯,顯得格外深邃幽美。置身于此就仿佛進入了童話的世界。
天哪,這究竟是什麽動物——無論是什麽,真是太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