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2)
提那個死鬼幹嗎?他哪還能有什麽後代,縱然有,也早被甩牆上了。
可劉邦還推讓,他覺得單憑幾句請求,言語空洞,極不充實。諸王們如果懂事的話,應該舉出些實例,說明我可以稱帝,必須稱帝。
韓信等人猜透劉邦的心思,漢王這是要求咱們寫議論文啊,議論文講求三大要素:論據、論點、論證。先前咱們只說了結論,确實不行。
于是,一幫人重新上書,稱劉邦出身雖貧寒,卻大義凜然率衆掃滅暴秦,誅殺不義的楚霸王,為天下謀了福利,功勞自然遠超于諸王,稱帝乃天下衆望所歸。如不稱帝,國家受損失,黎民受損失。
劉邦讀罷這篇議論文,仍裝模作樣辭讓了一番,見實在推辭不過,時機已成熟,便說:既然大夥都覺得我合适,那為了國家和蒼生,我就勉為其難登基吧。
一個月後,劉邦在山東定陶舉行登基大典,定國號為漢。冊封原配呂氏為皇後,兒子劉盈為太子。
這一年是公元前202年二月,劉邦54歲,呂雉40歲。
又過三個月,劉邦在洛陽的南宮舉行慶功宴。
已當上皇帝的劉邦,感覺衆人擁立他為帝的力度還不夠,很多人并沒真正看到他的滄桑。于是酒過三巡,劉邦舉杯問衆臣:大家說說,我是如何得的天下,項羽又是如何失的天下?
群臣一下就反應過來了,陛下這是要聽吹捧啊!那就吹呗,拍馬屁誰不會?
這就錯了。拍馬屁說起輕巧,可要拍準、拍爽、拍得恰到好處,拍了又仿佛沒有拍,則須具備極深的技巧和極高的境界。
首先講究明拍和暗拍。
明拍就是颠倒黑白,吮癰舔痔。譬如說上司幹瘦如猴,可說是玉樹臨風;上司肥胖如豬,可贊其月朦胧鳥朦胧,胖得很有詩意;上司随地吐口痰,當拍手驚嘆:竟吐得如此圓,宛如一個銅錢;上司誇店中酒美,當立刻狂飲三杯;上司偶然嘣出一屁,當搶先捧于掌心,盛贊其味,異香撲鼻,繞梁三日,亦不會絕。
暗拍則是先抑後揚,表面批駁,實則贊頌。講究一個當頭棒喝:領導,你太不像話了!待其驚詫,立刻作痛心狀接着道:您廢寝忘食只顧拼命工作,長此以往,您身體垮了,公司的損失大了!
領導驚喜,貨真價實的先驚後喜。
當時,在南宮的宴會上,劉邦混黑道時的老友王陵便采用了暗拍。
王陵道:陛下你為人傲慢,嘴還特髒,喜歡損人。人家項羽就不同了,他仁厚,懂文明講禮貌,溫存待人。
此言一出,群臣驚詫,心說你丫找死呢。
見劉邦臉兒也變了色。王陵進階着說了一個詞“但是——”
世間萬千事,壞就壞在“但是”上,好也好在“但是”上。只需一轉折,情形大不同。
王陵自然是好的轉折,他有條不紊地繼續說:但是——諸如這些,皆是表面,陛下派人攻城掠地,勝利之後,便實行分封,與人共享;項羽則不然,他嫉賢妒能,有功的他妒忌,有才的他懷疑,手下有功也不獎勵,奪了地盤也不分。他不失天下誰失天下?而陛下不得天下誰得天下?
收尾還來個反問句,讓劉邦自己答。此等拍馬功夫也算到位了,卻也不算至高境界。
須知,馬屁之至高境界,不在屁不多,而在屁精,有形似無形。
若我穿越至公元前202年五月的洛陽南宮,只對劉邦進一言:陛下勝在堅韌,而項羽敗在堅定。
此言等同沒說一般,讓劉邦感覺不到我拍過。
而只此一句,差異一字,含義卻大有嚼頭——堅韌與堅持都是堅持,區別在于,堅韌之人會換不同方式堅持到底,此路不通,另辟蹊徑;而堅定之人則永不換方式,崇尚一條道走到黑。
僅舉一例,堅韌之人泡妞,這招不行換那招,花樣百出,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堅定之人只有一招,死纏爛打發毒誓,追不到手寧可去死。
項羽就死了,劉邦就活了。
這便是有形似無形之馬屁。此等馬屁,還包含了另一重境界,那就是不以貶低一個人,來擡高另一人。其精髓在于,将二人都捧成高山,同等偉岸雄壯,只不過,其中一座峰巒疊嶂,翻越一座還有一座,無窮無盡,屹立于我等眼前。
時代呼喚捧人,而吹捧學問之精深之博大,絕非一紙荒唐言,幾句心酸話可以囊括及領悟。
不過,對付一般人,用上一、二成的吹捧功力就足矣令其身心愉悅了。難就難在劉邦不是一般人,也不是一般的皇帝。
王陵的暗拍招術并不頂用。一記先抑後揚、虛實相接的馬屁拍來,劉邦表面颔首認可,心中卻并未美到忘形。
可這事是他挑的頭,你叫各位暢所欲言大肆吹捧,人家吹了捧了,你又不接,這叫裝蒜。
君王無戲言,皇帝不裝蒜,當接了捧,再反捧回去,方是王道。
劉邦飲下一樽酒,緩緩道:其實我不如很多人,譬如運籌帷幄,決戰千裏之外,我不如張良張子房;論治國撫民籌糧饷,我又不如蕭何;論帶兵打仗、攻城掠地、軍事謀略,我不如韓信。此三人,皆人傑也,用了他們,我才取得天下,項羽只有一個範增,還給逼死了,因而敗亡。
這番吹捧,功力甚是驚人,既謙虛又精辟,既陶冶了自己,又成全了他人,既分類贊揚,又歸類稱頌。
“漢初三傑”,就是在劉邦的一席吹捧中成了歷史名詞。
群臣聽完劉邦的捧詞兒,氣氛愈加熱烈,相互恭喜祝賀,終使彼此達到精神高潮。洛陽南宮的慶功大宴會,就在這驚天地動地的馬屁聲中,歡樂祥和的大肆吹捧中,緩緩落下了帷幕。
【五、人心工程】
精神高潮總是短暫的,世上沒有人單靠精神鴉片就能活下去。要想活着,并且還要活得滋潤,得來些實在的東西。
南宮慶功宴後,劉邦手下一些沒被封賞的臣子,頗不滿足。這幫人受口了頭表彰倒也喜悅,可仨錦旗改一被面,光環閃亮,不值什麽。短促而虛無的快感過後,這幫臣子尤其是一些将軍,開始蠢蠢欲動,相互撺掇,說再不給封賞,就給劉邦一點顏色看。
這日,劉邦和張良在南宮外散步,偶見一幫武士聚在一堆竊竊私語,說至激動處,滿臉飛眉毛。
劉邦腦袋上冒出一個問號,問張良:這幫人在嘀咕什麽?
他們在商量謀反的事兒。張良語出驚人。
劉邦腦袋上冒出一串問號,又問張良:為何要謀反?這天下可是剛平定啊!
張良道:天下是平定了,可人心未定。比如分封,被封地受爵的人,都是您的親信;他們得了土地和官爵,固然高興;而沒得到的,就覺不公。還有些曾經得罪過您的,又怕遭到暗算。因而他們想先下手為強,早謀反早超生。
劉邦一聽就急了,剛建國就內亂,這也太操蛋了。以前聽有識之士說過,打天下難,守天下更難,治天下更是難上加難。當時也沒往心裏去,現在想起,果真如此。
張良微微笑道:陛下別急,我有一計,可安衆将之心。
有何良策?快講快講。劉邦迫不及待。
張良不緊不慢地說,那我先請教陛下一個問題,您平素最記恨的,恨不得殺了他的人是誰?
我記恨的人不用殺,他已經死了。劉邦說,就是項羽。
我沒說敵人,我的意思是說咱們內部的人。張良解釋道。
劉邦思忖片刻,咬牙切齒道:我最恨之人,當然是雍齒,此人曾抄我後路,後又立了些戰功,牛得很,在我面前沒大沒小,要不是當時正是用人之際,我早就把他殺了。如今天下已定,子房提醒得好,我這就宰了他。
不可不可。張良連連擺手,陛下非但不能殺之,還應将此人封侯。
封侯?一劍封喉還差不多!劉邦不知張良何意。
張良接着道:陛下若封賞了雍齒,那些立了戰功又怕陛下為難他們的人,一看您連雍齒都封了,還能有什麽顧慮呢,沒顧慮自然也就沒了造反的心。
從內心來講,封賞雍齒,劉邦極不情願的。但為了籠絡人心,還真沒有比雍齒更佳的人選。
得了,封就封吧。老子不是給他獎賞,而是拿他當個棋子。劉邦自我安慰。
事實就是如此,很多事,都不是我們心甘情願做的,為了大局,我們不得不委曲求全。即便當了皇帝,也不能完全随心所欲。
劉邦采納張良之計後,大擺筵席,封雍齒為什邡侯,同時又加快速度封賞了另外一些将領。那些動了謀反念頭的将軍,得了封賞,立刻轉怒為喜,大口吃肉大碗喝酒。
但是,安定人心是一項大工程,這才剛剛是個開始。
盡管劉邦當了皇帝,與臣僚有了君臣的名分。卻沒有君臣之間的禮儀。
尤其那些長年跟随劉邦南征北戰的開國功臣,并不覺得劉邦有多神聖。在他們眼裏,他依然是個老流氓。這就好比明星身邊的人,并不覺得明星有多麽神秘,多麽與衆不同。正應了古希臘寓言家伊索的話:熟悉會滋長輕視。
人與人之間,一旦輕視,孔子那套君臣長幼之禮就連個屁都不是了。劉邦手下的一些有功老臣便是如此,他們在殿上争功,喝醉了相互謾罵,甚至大打出手,更有甚者還動了兵器,一劍砍在廊柱上。
這哪兒像朝廷,俨然一個流氓集中營。
劉邦很頭痛,他既不能殺雞儆猴,又不能聽之任之。好在有一個人,為他解決了這個難堪的問題。此人便是叔孫通。
提起此人,人們一定會想起當年的秦二世胡亥。
當年,各地動亂,胡亥召集儒生開會。別的儒生都講真話,唯獨叔孫通只吹捧不進言。儒生們都以為,叔孫通從此就會平步青雲,沒想到不久後,他就消失了。
叔孫通是個清醒的人,他知道秦王朝廷已是朝不保夕,于是對胡亥吹捧一番後,便悄然離開了。他先跑到自己的老家魯國。
不久,魯國被項梁占領,他便投靠了項梁。項梁死後,他又投靠了楚懷王。
楚懷王被項羽遷徙到湖南後,叔孫通眼看跟着楚懷王沒出路,索性又投了項羽。
可沒想到,項羽的老窩彭城最終又被劉邦占了。
人生就像一次旅行,指不定會在哪翻車。叔孫通走投無路,只好又投靠了劉邦。
叔孫通很清楚,劉邦讨厭儒生,而自己是一個資深的儒生。
于是,他見劉邦時,不穿儒服,不戴儒冠,只穿一身楚制短衣。他心裏有數,儒生裝對劉邦而言,是一種制服誘惑,他會摘下儒冠當尿盆,以宣洩情緒。
見了面,兩人一交談,叔孫通并不像別的儒生一般裝模作樣,他說話實在,一個釘子一個眼,不玩虛的。
劉邦喜愛叔孫通的言談和短打扮,在他看來,讀書人若讀死書,遲早把腦袋讀成了一團漿糊,應當像叔孫通這般善于變通。
從某種角度來說,劉邦穿越至今時來統管教育,将是一大幸事。
不久,叔孫通上任,當起了皇家宮廷禮儀師,對文武百官進行系統的禮儀培訓。
培訓活動黎明時分便開始了,文武百官以及各路諸侯齊聚殿外。
“趨”——宮中的傳達官朗聲一呼,衆人分東西兩列排好,東列為武将,功臣、列侯;西列為丞相等文官。
庭中,數百名執戟郎從殿門至主殿分隊排列,旗幟鮮明。
劉邦入殿,禮官引導諸侯群臣等官員,依次朝賀。
朝禮畢,宴會開場,群臣入座,跪拜劉邦,且不得與劉邦平視。而後,按尊卑次序,依次向劉邦敬酒。敬完酒,群臣落座,卻不能痛快豪飲,按規定,每人飲酒不得超過九杯。
劉邦麾下老臣,多是狂放的酒徒,九杯酒相當于漱口,味兒還沒嘗出來,就不許喝了,實在叫人有些憋屈。
叔孫通可不管這些,他恨不得在群臣的酒杯上刻一排字:飲酒有害健康,淺嘗即止!
整套禮儀,莊嚴肅穆,不茍言笑,十分正經。
追随劉邦多年的一班兄弟,終于明白,他們再也不能像過去那樣和劉邦沒大沒小了,他和他們之間,是君上與臣下的關系,是老板和員工的關系。
老板當有老板之氣派,對員工應恩威并施。
恩時甩個笑容,以示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甚至噓寒問暖,拉些家常;威時板起臉作心事重重狀、焦慮狀、深沉狀、思索狀,仿佛一事不謹,即贻四海之憂;一念不慎,即贻百年之患。
唯如此,老板方顯老板之尊嚴。
劉邦便是這樣找到了尊嚴,他終于感覺自己不同凡響。回想當年,他頭戴一頂“亭長冠”招搖過市,就是為了找到一種與衆不同的感覺。而今,那破冠自然是不用戴了,戴也是閑暇時的嬉戲。
不靠外表裝扮粉飾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
這感覺讓劉邦無比受用,當皇帝的滋味,不嘗不知道,一嘗真美妙。
欣喜之餘,劉邦賞給叔孫通黃金五百斤,封為太常,即國家典禮總署署長。
叔孫通領了賞,又請求道:我有一班弟子,制定朝儀他們也有一分功勞。
劉邦心說,我懂,老儒生手下還有一幫小儒生,過去我厭惡儒生,而今想來,厭惡之人也有用處。既然用了,就得付費。于是乎,劉邦把叔孫通的弟子都封為郎官。
叔孫通也仗義,将所得金子都分給衆弟子。一幫儒生歡天喜地,直呼叔孫通為聖人。
儒生們歡喜,猛将們抑郁。四海既定,國家新立,本該天下狂士俱歡顏,可叔孫通打造的一套宮廷禮儀,愣把狂士束縛成了乖巧的小媳婦兒。
此套禮儀,乍一看仿佛表面文章,殊不知這表面文章的背後,具有強大的心理暗示,那就是朝廷之上,沒有兄弟,只有君臣,以前那個流氓大哥已經不複存在了,他已貴為天子,九五至尊。彼此間過去那種無拘無束、嬉笑打鬧只是一份淡而又淡的回憶。或者說,是內心的一個謠言。
可是,吹捧、封賞、規範禮儀只能換來暫時的平靜。對于一個新建的王朝來說,窮,才是最根本的問題。
因為窮,人心便始終無法安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