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1)
【一、火并】
章邯連吃敗仗,且戰且退。他算是嘗到楚軍善戰的厲害了,那句“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暗號,絕非虛言。
章邯這個人,最大的優點就是無論勝敗,都很清醒。他不是一個賭徒,不會輸了就急紅眼,不惜一切代價去翻盤。他出奇地冷靜,哪裏跌倒就在哪裏躺下,養精蓄銳,補充軍力,伺機而動。
項梁則不然,他已然膨脹,變得有些跋扈。楚國的大小官員心中不爽,面上卻狂贊:向項梁學習!向項梁致敬!
項梁愈發自得。他認為,徹底擊敗章邯已是指日可待。
将領輕敵,兵士自然懈怠,該防備的不防備,該警惕的不警惕。簡短截說,章邯在項梁防備不足的情況下,率軍直取定陶,楚軍被擊潰,項梁戰死于亂軍之中。
楚軍一時群龍無首,将領們想法各異。他們中的不少人,骨子裏是畏懼秦軍的。
當初,秦軍席卷天下,氣勢兇猛,早把他們的膽給摘了。如今起義,陳勝敗亡因為他既不懂政治,也不懂兵法。項梁比陳勝牛,可他也沒在通往牛逼的路上一路勃起,中途也萎掉了。莫非秦軍團是永遠不可戰勝的?
毫無疑問,他們信心受挫,開始懷疑自身的力量。
這種懷疑,對任何人來說,都是奮鬥過程中最致命的情緒。好在項羽沒有喪失信心,他心中只有悲憤,只想複仇。秦國狗賊,殺我叔叔,我與你是一天二地恨,三江四海仇,別讓我攻陷你的城池,攻陷一個,老子就血洗一個。
楚懷王的想法,又與項羽不同。項梁身亡,他且喜且悲,悲的是楚軍失敗;喜的是,他可以趁機擺脫項氏的束縛,從傀儡一躍成為正神。
劉邦呢?他此時頗有些以不變應萬變的仙風道骨。事實上,也只能如此。他如今不過是楚懷王麾下的一員大将而已,能做的,就是聽從號令。
這時候,誰又能想到,他會成為最後的贏家?
劉邦也罷,趙匡胤也罷,朱元璋也罷,都不起眼,可正是這些當時不起眼的人,最終成為開國帝王,屹立于萬人之上。而那些貌似光鮮,風光一時的家夥,顯得很主流,最終不是兵敗身亡,便是歸附于他人帳下。
有言道,中國的開國皇帝,無非兩種,一是豪強,二是流氓。蓋因豪強頗有勢力,流氓無所顧忌。這僅是其一,君只見他們天不怕、地不怕,卻不見他們如何得了民心。
什麽是主流?得民心者便是主流,失民心者便是非主流。
楚懷王也想成為主流,可眼下他琢磨的不是如何得民心,而是怎樣把大權攬于手中。
項梁一死,楚懷王立即行動起來。他使出一招——封官。封官不是提拔,而是分割權力,這是領袖乃至君王們慣用的伎倆。
項羽被封為長安侯,號魯公;劉邦被封為武安侯,任砀郡長;都是侯,實質上的差距可就大了,魯公只是個空號,并無實際職務;砀郡長可是手握實權,整個砀郡的軍隊,都由劉邦一人指揮。
明眼人都知道,楚懷王這招是貶項羽,揚劉邦,拿劉邦來鉗制項羽。誰叫項羽從來都只把他當個傀儡呢!
如此安排,項羽十分不爽。
回想當初,攻打亢父,劉邦的猛将曹參,頭一個登上城頭;攻打甄城,又是劉邦的先鋒樊哙,率先登上城頭,這就夠讓項羽丢面子的了,如今封官,劉邦又得了實權。項羽免不了會嫉妒羨慕恨。
劉邦很機靈,他知道自己要低調。低調是最牛逼的炫耀。
他更清楚,項羽的脾氣大于智商。于是,他趕緊找到項羽,提出申請,希望結為兄弟。從今後一榮共榮,一損共損。我爹就是你爹,我兄弟就是你兄弟,我媳婦還是我媳婦。
劉邦比項羽大24歲,明明是長輩級,卻甘願當兄弟,這就叫流氓不吃眼前虧。
項羽見劉邦自降輩分,一味讨好,虛榮心得到滿足,樂呵呵地與劉邦拜了把子。
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奇妙,世上許多事,表面像贏了,其實是輸了。
楚軍這邊,主将戰死,內部騷亂。而章邯則率軍渡過黃河,北上攻擊趙地的起義軍。
章邯此時應當繼續攻擊楚軍才是,為何偏要去打趙地?
原因很簡單,項梁雖死,卻并未傷及楚軍元氣。各路楚軍退守彭城。章邯若拼死攻打,并無取勝的把握。短時間內拿不下,糧食必然吃緊。
而且,另一支由王離率領的秦軍,此刻正在進攻趙地,一直未能攻下。若讓王離放棄趙國,一同來攻彭城,後方則必遭趙軍襲擊。前不能進,後不能退,勢必全軍覆沒。
通盤權衡之後,章邯才做此決斷。
此時,趙地的趙王叫趙歇,丞相是劉邦的師友張耳。張耳雖有些智慧,但終究是個書生。秦軍猛攻,他們難以招架,便退入巨鹿城中死守。
章邯抵達趙地的時候,王離軍正與趙軍在巨鹿苦戰。
章邯下令,鏟平趙地國都城牆,遷空城內人等。接着,移兵巨鹿城南的棘原,修築甬道,為王離軍運送糧草,并且守護王離軍側翼,形成夾擊之勢。
巨鹿城內的趙軍岌岌可危,他們向楚軍求救。
形勢很明顯,如果秦軍滅了趙,實力必将猛增,楚軍的壓力更大。反之,如果北上就趙,情況則大不一樣。一方面,把秦軍主力吸引在河內,一方面可趁關中地區空虛,直搗鹹陽。
這筆賬很好算,傻子都明戲。楚懷王當即作出部署:兵分兩路,一路北上救趙,一路西進打鹹陽。
北上這路,任宋義為上将軍,項羽為次将,範增為末将;西進一路則由劉邦統帥。并且約定,誰先攻入關中,誰就當秦王。
楚懷王如此安排,固然有自己算計,但也很明智。項羽雖是猛男,作戰兇悍,但殺伐過重,看所有秦人都是仇人。如今,秦國老百姓最恨的就是暴政,若再來一位更暴烈的主兒,他們的反抗将更強。
劉邦的性情則溫和得多,派他西進比較妥當。
項羽當然不願拉着自己的子弟兵,到前線去和章邯拼個你死我活,他想和劉邦一同西進。
楚懷王死活不答應,我就是要削弱你在軍中的實力,不僅不讓你西進,還不讓你統帥全軍,領銜主演你沒份兒,就當配角吧。其實配角都高擡你了,就跑個龍套,做個不要命的替身吧。
但是,楚懷王想錯了。戰争不是拍戲,不是陪導演上床才能上戲,才能當上主角。戰争憑的是實力。
看起來,北上大軍中,宋義是一把手,項羽是二把手,範增是三把手。可項羽和範增是一條心,他們手下的将領,比如英布、蒲将軍等,都是項梁一手提拔起來的。
實際上,宋義很孤立。要掠奪他的領導權,那是易如反掌的事兒。連項羽心裏都有數,何況老狐貍範增。
可憐宋義這位空頭将軍,并不知此去就是送死,不是死在秦軍手裏,就是死在自己人手裏。他本出身楚國名門望族,也有些才華,曾為項梁出謀劃策,可惜未被采納。
此番出征,他和項羽想法完全不同。對于項羽來說,既然要戰,就是複仇戰,定要殺了秦軍統帥章邯,為叔叔報仇。
宋義打的主意卻是坐山觀虎鬥,讓秦軍與趙軍鏖戰,等到他們兩敗俱傷,再出擊收拾殘局。
因此,這支北上的部隊,到了安陽便停留下來,拖延了46天仍不前進。
這時候,寒冬已至。冬雨連綿,雨點像冰粒子在風中紛飛,砸在臉上生疼。楚軍将士挨餓受凍,每日只有芋頭、豆子聊以充饑。大家都很清楚,軍中已沒有多少存糧了,他們的前景就像終日陰霾的天空一樣黯淡。
将士的死活,宋義是不會管的,他只顧着做自己的事,他打算把兒子宋襄派到齊地去當丞相。
想必他也知自己是個空頭将軍,前途難料,便先鋪下一條退路。
他親自把兒子送到一個叫無鹽的地方,擺下踐行酒宴。
他前腳走,項羽後腳便跳了出來,進行了一番極具煽動性地演講。
項羽說:将士吃不飽肚子,上将軍卻飲酒作樂。不引兵去趙地搶糧搶食,與趙軍共同秦軍,卻坐山觀虎鬥。趙軍一旦被滅,秦軍将更強大,我軍哪還有機可乘。
這番話引發全體将士共鳴。對,不能呆在原地等死,得去趙地搞食物、打秦軍,死也當個飽死鬼!
世間所有铤而走險的事,都源于饑餓和貪婪。而饑餓比貪婪更為恐怖,沒有饑餓,也就無所謂貧窮;沒有饑餓,也就沒有賣身為奴,淪落為娼,甚至易子相食。簡言之,饑餓可以創造歷史,也可以改變歷史。
宋義此時卻是典型的飽漢子不知餓漢子饑,全然不知軍中已變了天。
他毫無顧忌地從無鹽回到安陽。剛進軍帳,只見項羽手提一把刀,怒目而視。他還沒明白怎麽回事,項羽已将他砍翻在地。
【二、豪賭】
楚懷王很快就收到了宋義被殺的消息。項羽給出的理由是,宋義與齊國勾結,企圖謀反。
這話一聽就是扯淡。謀反?謀的哪門子反?當真謀反就率部徑直投靠秦軍去了,還跟齊國纏綿個什麽勁。
宋義之死,楚懷王和楚軍的官員都心知肚明,就是項羽奪權。可明白歸明白,卻拿項羽一點辦法也沒有。
既然事态不可扭轉,最好的辦法就是順水推舟。這也算是一項領導技巧。楚懷王便是這麽做的,他正式任命項羽為上将軍,統帥全軍救趙。
對于項羽來說,殺了宋義,雖然得到領導權,卻絲毫沒改變艱難的局勢。
秦軍的兵力他是知道的,章邯軍和王離軍加一塊兒,足有40萬。再瞅瞅自己,只有4萬。而且,這4萬人中,只有8千人是項家子弟兵,其餘全是收編的各路雜牌義軍。
4萬雜牌軍對40萬秦帝國正規軍,勝算有多大?
要不然就撤吧。可項羽沒有退路,一旦敗退,他就得提頭去見楚懷王。想比之下,秦軍的壓力小得多,即便戰敗,也可以轉移。
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背水一戰,只能勝,不能敗。好比世界杯小組賽,前兩場一平一負,想要出線,最後一戰就必須勝。
楚軍艱難,巨鹿的趙軍更危急。
從秦軍的布局看,章邯軍駐紮南面,為圍困巨鹿的秦軍輸送糧食。兩支秦軍,一個主攻一個副攻。巨鹿就像一只羊,身處兩頭惡狼的控制中。
拿韓大嘴解說球賽的風格形容就是:巨鹿門前風聲鶴唳,形勢岌岌可危,危如累卵。
項羽沒有更好的辦法,他決定硬拼,集中力量攻擊兩支秦軍心髒,切斷兩軍聯系。
這打法看似魯莽,實則粗中有細。
哥不光會舉鼎,哥也讀過幾篇兵書。表面上看,秦軍的布局無懈可擊,可仔細一看,聯系兩支秦軍的甬道,便是他們的心髒,也是他們最薄弱的地方。
在對方幾乎沒有破綻的情況下,生生找出破綻,這叫能耐。類似現代商戰中,從合同裏挑漏眼兒。
作戰計劃拟定,項羽先試了一下水,他派遣大将英布與蒲将軍率兩萬人先渡黃河,破壞章邯軍修築的甬道,以阻礙他向王離軍提供補給。
英布、蒲将軍一舉擊敗看守甬道的秦軍。這雖是一場小勝利,對項羽來說,卻是個大契機,秦軍的問題暴露無遺,那就是甬道的章邯軍很虛弱。
此時,當以全部主力進攻章邯軍。
真正的豪賭即将開場,一把定輸贏。賭博術語叫“梭哈”。
項羽有賭的勇氣,但實力遠不如對方,那靠什麽與對手拼?答案只有一個:靠心态靠戰術。
這節骨眼兒,是人都能想到一個詞叫:破釜沉舟。
項羽再度發表頗具煽動性地演講。
可別小看演講,回顧歷史,希特勒曾靠演講當上元首;再看今朝,無數騙子都靠演講蒙錢。
連薪水都發不出的公司老總,通常這樣煽動員工:困難只是暫時的,衆人劃槳開大船,齊心合力勇闖巨浪,風雨之後見彩虹,你們以後就是公司的元老、核心、賺不完的錢。于是,群情激昂。
忽悠是必須的,沒人關心你努力的過程,世人只看結果。多數人關心你飛得高不高,只有少數人在意你飛得累不累。
項羽演講完畢,號令全軍沉沒渡船。打破做飯的釜、甑,燒掉軍營,每人只帶三天的口糧,與秦軍決一死戰。
也就是說,要在三日之內擊敗秦軍。三日之後,如果不滅秦軍奪其糧草,自動餓死。
實力遠不如對手,還要速戰速決。項羽多少有點兒土匪般的瘋狂。
但這份瘋狂,瘋得恰到好處,利用秦軍之間的空隙進攻。鍵就是一個字:快!否則将會遭受兩軍夾擊。
這完全是讓事兒給逼的。心理學管這狀态叫應激,指的是人遇到預料之外的緊急情況下,剎那間的反應。
一般來說,應激有兩種反應,一種是目瞪口呆,思維混亂,手足無措,判斷失誤;另一種是越危急之時,越能急中生智,果斷行動。
項羽的反應是後者。
對軍人來說,應激心理十分重要。《孫子兵法》講得透徹:将帥賦予軍隊任務,要像登高而抽去梯子一樣,使他們有進無退。
項羽玩兒的就是登高抽梯。章邯瞬間傻眼,他沒想到項羽一上來就壓上全部籌碼,直接攻擊甬道。
甬道的秦軍潰敗,章邯想的不是反攻,而是休整。打算調養好了再和對方拼命。
他這邊休整,項羽卻馬不停蹄殺向王離軍。
王離軍同樣猝不及防,他們的全部注意力在圍困巨鹿,哪知楚軍從天而降似的到了眼前。
王離倉促應戰,完全被打蒙了。巨鹿城的趙軍趁機與楚軍裏應外合,全殲了王離軍。
巨鹿戰敗,章邯退至棘原防守。兵力雖還有二十餘萬,但士氣低落,無心再戰。
項羽則宜将剩勇追窮寇,乘勢追至漳水南岸,章邯再次敗退。
巨鹿大戰,塵埃落定。章邯與項羽的處境,是冰火兩重天。
項羽一戰成名,聲望指數在各路起義軍中狂飙上揚,一時間花見花開,車見車載,鳥見鳥呆。
而章邯欲哭無淚。戰敗的消息傳回鹹陽,胡亥大怒,區區幾萬雜牌造反軍,怎麽就把堂堂40萬帝國軍團給擊潰了?
是章邯不努力?還是他私通叛軍?
胡亥一猜疑,章邯很惶恐,忙派長史司馬欣去鹹陽打探消息。
沒多久,司馬欣回來,告訴章邯,趙高在朝中擅權。我們作戰勝利,他必然羨慕嫉妒恨;作戰失敗,難免死在他手中,希望将軍慎重考慮。
恰在此時,趙軍的将領陳餘也給章邯來了一封書信。
這是一封标準的勸降信,可收入戰争教科書。
陳餘從秦軍将領的遭遇談起,說白起、蒙括兩員大将功勞比您大,可大得功高震主,最後都被殺了。您算是秦帝國第三代大将,領兵在外越久,朝內的敵人就越多。
很顯然,您有功也會被殺掉,無功也會被殺掉;如今,天下豪傑都要滅秦,将軍您對內不能直接向秦二世表達意見,在外又是個亡國破軍之将,孤立無援,何不與諸侯聯合攻秦,也割地稱王呢?
司馬欣的回複與陳餘的來信,猶如兩盆冰水澆到章邯頭上,他心灰意冷,頭腦卻倍兒清醒。現如今,自己外受強敵壓迫,內受趙高、胡亥猜忌。不如投降項羽,或許還可活命。
項羽此時傲氣熏天,拒不接受章邯來降。他要繼續打,派蒲将軍尾随追擊,又擊破章邯軍,并截斷他們的南退之路。之後,項羽親率主力大軍,追擊章邯至洹水,再次予以重創。
章邯軍的精神、身體、心理全面崩塌。章邯再次派人乞降。此時,項羽的糧草也不充足。權衡之後,決定接受章邯投降。
他沒有殺掉章邯,而是把他留在身邊聽用。
至此,秦軍團徹底覆滅。
一支偉大軍隊的結局竟然如此令人沮喪,歷經500年沒有衰竭過的戰鬥意志轉瞬間土崩瓦解,這樣的事實仍舊令人難以置信。
秦始皇曾把這支帝國軍團帶到了輝煌的頂峰。然而,他超越時代的野心耗盡了帝國的國力。
無論如何,一支軍隊的命運是緊緊依附在它的國家之上的。在秦軍最後的日子裏,帝國的秩序已經崩潰。當士兵們在前方拼殺時,他們的家已經無人來養活,覆滅的命運不可逆轉。
【三、口才帝】
項羽北上救趙,一戰定乾坤。
與此同時,另一路西進的劉邦,依張良之計,避實就虛,迂回前進,先後攻取城陽、成武、粟縣等地,勢如破竹。
可是,當他們抵達昌邑時,軍糧跟不上了。而昌邑正是章邯軍屯糧的重鎮。既是重鎮,必有重兵把守,而且,這些重兵個個吃飽喝足,以逸待勞。
想想昌邑城中成千上萬的秦軍将士,再瞅瞅自己率領的一群餓漢,劉邦一籌莫展。
此時,除非來個神仙,大蒲扇一扇,一股煙騰起;須臾,煙霧散去,糧食便堆積如山了——那是《西游記》裏幹的事。
同樣是西進,神話和現實的差距實在是太大了。
劉邦很沮喪,芒砀山沒有困死我,豐邑陷落沒有搞死我,難不成我要喪生于此地?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而人生的幸運,就在于關鍵的時候,遇到關鍵的人。
劉邦正是如此,無聊厮混的時候,認識了蕭何;出外避禍的時候,結識了張耳,窮途末路的時候,遇見了張良;似乎在低谷或危難的關頭,總會有一顆福星出現,幫助他走出困境。
這便是機運。成事等于能力加機運,缺一不可。
就在部隊抵達昌邑,嚴重缺糧之時,劉邦又碰到一個人,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這個人叫彭越,是個地地道道的土匪,在大野澤一帶打家劫舍,殺富不濟貧,弄到錢都給自己哥們兒花。
陳勝、吳廣起義時,有喽啰提議,咱們也可以舉旗造反呀,只要立了旗號,再搶錢搶糧搶地盤就不是土匪了,是豪傑。
彭越一聽也心動,可又有些猶豫。這可不是搶劫那麽簡單,如果義軍勝了,哥幾個自然前途無量,一旦敗了,便是死無葬身之地。
得了,先看看形勢發展再說吧。這一等便是一年。
第二年,彭越終于行動,拉起人馬,攻城略地,又收編了些各地義軍中失散的兵士,算下來,他手上足有上千人。
他帶領人馬在昌邑一帶活動,手下來報,劉邦的部隊正在攻打昌邑城。
看來,劉邦也是反秦起義中一個傑出的義士。好,咱們就去見見這位“傑士邦”。
一見,倆人很投脾氣,喝酒胡侃,特別盡興,彭越送給劉邦一些糧草。
劉邦很感激,這哪裏是糧草,分明就是救命稻草。
但昌邑城池又極為堅固,始終攻打不下。糧草也罷,稻草也罷,總要耗完的。
彭越至多算個救星,算不得福星。所謂救星,就是救急的星,救急卻救不了窮,根本問題沒法解決。
劉邦不敢再耗下去,只能退到粟縣,再輾轉西進。
路經高陽縣,部隊駐紮下來。劉邦又累又乏,一路征戰而來,昌邑受阻,進三步退兩步,夠跌份的。瞧瞧人家項羽,巨鹿大戰一舉摧垮40萬秦軍。都是提着腦袋出來混的,我就那麽差勁嗎?
疲憊加郁悶,劉邦需要休養身心,從頭到腳地休養,先叫倆小妞來做足療保健。
劉邦坐在床上,攤開兩腿,倆小妞一邊一個,為他洗腳,順帶做一套足底按摩,把關聯腎、脾、肺、心的穴位都捏一捏,揉一揉,讓肌肉松一松,骨頭酥一酥。
正舒暢間,有人進來煞風景,說外面有個自稱是高陽酒徒的人求見。
呃,酒鬼可以見,儒生就算了。劉邦慵懶地同意。
片刻,來人昂首而入,見面就問了一句足以雷翻劉邦的話。
這個膽大之人叫郦食其,是看守高陽城門吏卒。
此人雖是一個普通的政府打工仔,性情卻放蕩得很,狂傲得很。只因年輕時讀過很多書,凡事皆自己見解,心頭的主意也多如牛毛。
主意多的人,大多善于觀察。自打陳勝、項梁等人起義,郦食其便一直關注天下的變化。
陳留這地方,歷來是兵家必争之地,一撥義軍來了,一撥義軍去了,走馬燈似的。在郦食其看來,那些義軍将領要麽氣量狹小,要麽喜歡繁文缛節,和他們率領的部隊一樣,都是戰争的過客,歷史的作料。
對局勢、對人事,郦食其有一整套的看法,就等哪天遇上個明白人,開個私家講壇,淋漓傾吐一番。
我這私家講壇,壇壇是好酒。可明白人在哪兒呢?一群綠葉中,愣沒瞧出誰是紅花,昙花一現的也沒有。郦食其難免有些失落。
近日,風聞劉邦在陳留附近攻城略地,郦食其便找到一個同鄉打聽。那同鄉是劉邦部下的一名騎兵,說劉邦既是個豪傑,有深謀大略。
郦食其一聽特來勁,說我就願意結交這樣的人。你要是見到沛公,直言相告,說高陽縣有一個60多歲的郦生,身長八尺,別人都說他是狂生,他自己認為他不是。
騎兵說,那不成啊,豪傑也有怪癖啊。你是不知道,沛公那人,平生最厭惡最輕蔑讀書人,想戲弄就戲弄,想羞辱就羞辱,不瞞你說,他還往讀書人頭上戴的冠裏撒尿呢。
要是換個讀書人,聽了這幾話,早吓退了。可郦食其并非一般讀死書的研究生,他才不怕劉邦把自己帽子當痰盂呢,你傲我更傲。
說到這兒,人們不免要想到《史記》。在此書中,此事有兩個版本,一個是騎兵直接複制郦食其的話,劉邦相見;一個是郦食其自己上門,讓門房通報,門房告訴劉邦,外面有一個儒生模樣的求見,遭劉邦拒絕。郦食其惱怒,說我不是讀書人,我是高陽酒徒,特別能喝。這才得以和劉邦相見。
哪個版本是實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倆人相見了,更重要的是接下來郦食其提出了一個雷人的疑問句。
當時,陶醉于足療按摩的劉邦,姿勢很不雅,坐也沒個坐相,叉開腿,坦着裆,相當于沖來人比了中指。
郦食其也沒下拜,只勉強作了個揖,不緊不慢地問:沛公,你是想幫助諸侯打秦朝,還是想幫着秦朝打諸侯呢?
劉邦差點兒沒把鼻子氣歪了。這不是扯淡嗎,天下人苦于暴秦,所以才反秦,我一路征戰,出生入死,怎麽會是幫秦呢!看年紀你像到了更年期,說出的話卻幼稚得像青春期,你丫人格分裂啊?
豎儒!劉邦斥罵。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奴才書呆子。
郦食其挨了罵,倒不生氣,不緊不慢地又問一句:既然你要滅秦,要得天下,為何對長者如此無禮呢?
喲,挺橫啊。得,腳也不洗了,我倒要聽聽,你能講出什麽子醜寅卯來。劉邦一揮手,浴足妹退下。
沒了旁人,郦食其也不繞彎子,直截了當告訴劉邦,你厭惡讀書人,可沒讀書人你得不了天下。我就是個讀書人,論智力,你比不過我;論勇敢,你也不比過我,至少我不怕得罪你而招來殺身之禍。
好有個性的老頭兒!來求見來應聘,先跟老總說,你這也不如我,那也不如我。換個人,甭管古代現代,一準兒就急了,篤定打出來人的屎來還不給擦。
劉邦很不尋常,聽了郦食其一番話,非但沒怪罪,反而對此人肅然起敬了。
這一點值得現代遍街都是的董事長和總經理們學習,別看到手拿高等文憑,外加一副溫順獻媚,唯唯諾諾卑躬屈膝的尊容,就覺得來者是人才,那充其量就是個奴才。
但凡成大事者,皆懂忠言逆耳利于行的道理。甭管人态度多橫,口氣多硬,話多窩心,在理就采納。李世民重用谏臣魏征,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劉邦亦是如此,他臉色一轉,露了笑容,那意思是:先生說得對,我有錯我改。
人就是這樣,不怕毛病多,只怕不悔改。
流氓最大的優點就是不要面子。當認錯認錯,該耍賴耍賴,圖的就是實用。
這一點大到打仗奪天下,小到泡妞談戀愛。你看獻花唱情歌的一般都是土鼈僞紳士,從外國潲水桶裏打撈一些過時的浪漫,酸溜溜模仿,仿佛很有派,最後啥也沒撈着;流氓則不同,幾句大實話點到位,先摸手後摸肘,不出意外就往裏走。
此刻,劉邦在打仗,打得很憋屈,缺錢缺人缺糧食,他需要的,正是實用型人才,為他指點迷津,助他度過難關。
郦食其也挺興奮,他知道自己找對了人。
倆人邊吃飯邊聊,郦食其大談天下局勢,劉邦越聽越服氣。
敢問先生,應當以何計策去打天下?劉邦眼中閃爍着急切的火花。
沛公有何打算呢?郦食其反問。
楚懷王命我西進攻秦,我當然是繼續西進。劉邦答。
可你手下的兵,大多是各地收編而來,純粹一幫烏合之衆。郦食其有些不屑一顧,接着說,人數也不足萬,還都沒經過訓練。這樣去打秦軍,結果就兩個詞,以卵擊石,羊入虎口。
那,那為之奈何?這話都成劉邦的口頭禪了,意思是,那該怎麽辦呢?每當他沒主意時,嘴裏就會蹦出這句話。
好辦。就三個字。郦食其斬釘截鐵道,止陳留。陳留這地方,乃四通八達之戰略要地,城中糧草極豐厚。當奪取陳留,擴充軍隊,養精蓄銳,再戰秦軍方可獲勝。
積糧豐厚,自然易守難攻,如何打呢?劉邦追問。
好辦。就四個字。郦食其胸有成竹道,先禮後兵。那陳留縣令與我私交甚好,待我先去游說,如若不成,再發兵攻打。到時,我在城裏做內應。
真乃喜從天降。沒想到郦食其不光是個好謀士,還有當口才帝的潛質,絕對的福星!劉邦心中暗爽。
郦食其說去就去,連夜進了陳留城。
見到縣令,郦食其把事兒一說,那縣令把頭搖得像撥浪鼓,打住、打住,反叛是滅族之罪,叫我幹這事兒,就是把我往火坑裏推。看在朋友一場的份上,今晚你就在這兒住,明天哪兒涼快你奔哪兒去。
郦食其很憤懑,睡到半夜,提刀潛入縣令卧房。
縣令正酣睡,郦食其瞧着來氣,這麽好的朋友,居然一點不給面子,你死了吧。
手起刀落,縣令腦袋脫離了脖子。
郦食其拎着一顆血淋淋的頭顱,偷偷翻出縣城,連夜跑回劉邦軍營。
【四、裝孫子】
翌日天明。
劉邦大軍開向陳留,領頭的手拿一支挂着陳留縣令腦袋的竹蒿,兵士們齊聲高喊:縣令首級在此,開城投降,開城投降。
一聲接一聲,這就叫擒賊先擒王,罵人先罵娘。
城裏的人膽寒,兵将士氣全無,只好開城投降。
如此,劉邦兵不血刃占領了陳留。
進城一查,果然如郦食其所言,城中糧草豐厚,還有幾千人馬。
這些當然都是秦朝存下的。吃的是對手糧草,用的是對手人馬,占的是對手城池,這事太給力了。
劉邦美茲滋的,封了郦食其為廣野君。
郦食其更來勁,讓自己的弟弟郦商,統兵幾千人,随劉邦向西南進攻。
張良再次為劉邦制定了作戰策略,并發布了一條軍令:占領秦國城池後,不得搶擄掠奪,違者斬首。
戰略得當,軍紀嚴明,劉邦軍打得很順。宛城、胡陽城、郦城等均不戰而降。
這一年是公元前207年,劉邦49歲。他當上亭長那年,才35歲。一晃十餘年。十餘年的時間,足以改變一個人的境遇、生活,以及地位。
這世上一成不變的人其實很少,只不過有些變化很微妙,容易被忽視罷了。因為日子總是匆匆,人走得太快,靈魂跟不上,很難有靜下心來回顧、感受,以及體味。
十餘年時間,一個國家也在不經意中發生着變化。城市、街道、政策、百姓生活,每一樣都在改變。對于公元前207年的秦帝國來說,變化更是天翻地覆。
這一年的年初,章邯的黑色軍團被項羽滅掉,秦帝國的軍事力量基本上已被掏空。
這一年的八月,劉邦軍西征,連戰連勝,攻克了武關,進入關中。
誰都知道,武關是通往鹹陽的門戶之一。這就好比胸腔被戳了個洞,能窺見裏面怦怦跳動的心髒。
而此時,鹹陽這塊心髒已經爛掉了,如果說它還存有一絲氣息,那也是茍延殘喘。
劉邦攻克武關之前,項羽也在向函谷關進發。執掌秦帝國大權的趙高很清楚,帝國滅亡已成定局。是夜,他親率殺手,闖入禁宮,殺了秦二世胡亥。随後,派人與劉邦談和。
這是陷阱還是餡餅?劉邦有些拿不定主意,找張良來商議。張良的意思很明确,管他陷阱餡餅,一概不睬,只派口才帝郦食其去勸降,趁秦軍麻痹,大舉進攻。
果然,張良計謀湊效。劉邦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