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章
? 那日皇帝收到新任江南鹽政龐大元的密奏,其中奏報:“上年友公奏請預提甲X年綱引,令地方各商每引繳納銀兩,三兩四兩不拘,以備公用。共繳貯運庫銀三十二萬三千有奇。”
密奏中所提的友公,正是龐大元的前任鹽政。
而綱引,又俗稱鹽引。
民間鹽商若要販營鹽業,必得具有鹽引,否則便要以販私鹽而論處。
前鹽政友公友大人以甲X年鹽引不足為由,奏請預提次年鹽引份額,得銀三十二萬有餘。
皇帝得奏報,一時竟想不起有這筆項數的,便急令戶部查閱歷年文檔。
戶部徹夜查找,竟未能找到相關的文冊。
可見這筆預提鹽引項數的貓膩。
皇帝暗自打算了一番,又唯恐打草驚蛇了,便密令江蘇巡撫石寶通,會同龐大元密查此案。
石寶通與龐大元徹查方知,那三十二萬兩銀子不過是冰山一角,故此不敢隐瞞,如實呈報皇帝道:“兩淮預提鹽引之法已有二十餘年之久,早成舊例,其中所得共計一千多萬兩,其中三百多萬兩不知所蹤,還有六百多萬為各地鹽商所賒欠,至今尚未繳清。”
這二人還暗指歷年鹽政、巡鹽禦史等均有營私舞弊之嫌疑。
罷,石寶通和龐大元便都積勞成疾,抱病不起了,道是有負聖恩,不能再為聖上分憂,奏請告假養病。
皇帝準了石寶通和龐大元所奏,又驚聞兩淮鹽課虧空數額如此之巨,大怒,當下特命都察院右都禦史容高為欽差,出勘徹查此案。
容高不負聖望,案情很快水落石出。
也因如此,容高方才明白為何石寶通和龐大元會忽然抱病不起。
原來案子并非複雜,難卻難在案之犯着實難拿。
Advertisement
涉案之人竟然從當地鹽商,到朝中內閣、後宮皆有,牽連之廣,大出人意料。
就薛雲上所知,這位前任鹽政友公友大人的叔父,正是如今內閣輔臣友閣老。
而此任巡鹽禦史廖啓東則是世勳之後,其妹是敬妃。
更巧的是,這位巡鹽禦史家中還與馨和郡主的夫家有親。
可知稍有不慎,就是襄王府也要牽連其中。
然,更讓皇帝震怒的是這些人還官商勾結,相互包庇開脫,拒不認罪。
容高奉旨嚴查,但友公等人到底是朝廷命官,無旨不得擅自抓拿。
無奈之下,容高只得拘來友公家裏的總管事。
當日堂上,容高将友大人貪贓二十六萬兩有餘的罪證擺友公家管事面前,令其招供。
沒想這位管事卻是個膽大包天的,不但睜眼說瞎話,還滿口胡言,說這些二十餘萬兩銀子是兩淮鹽商暫存他一個管事處的,以期他一個小小的管事代為購貨與古玩等物的。
管事還言辭鑿鑿友大人并不知情,所以非行賄受賄。
鹽商聞訊,亦異口同辭,大呼冤枉。
皇帝聽聞,深以為鹽商乃此案禍首,當下便下了道谕旨定兩淮鹽商越權辦差、冒濫支銷和行賄鹽政等罪。
只是戶部尚書鄭承付谏言,江南鹽商千絲萬縷早已結成商幫,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鄭承付還啓禀道:“且歷年來鹽商常于農耕、水利和赈災等傾囊相助,多番解朝廷燃眉之急,并非全是害群之馬。”
鄭承付又進言,可将兩淮鹽商遞解進京,以證人而非罪者待之,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逐個擊破,終大破江南官商的攻守之盟。
為江南民生計,皇帝不得不再下谕旨,寬恕兩淮鹽商,但又言貪贓鹽官不可輕恕,讓容高從嚴查處。
容高在兩淮如何查處且不提,只說不出半月,便被遞解進京的兩淮鹽商。
事到如今,這說服鹽商的人選至關重要,一時竟讓皇帝踟蹰了。
此案牽連甚廣,此時再看殿上滿朝的文武,卻無一人讓皇帝覺着是可信的。
地上所站百官也噤若寒蟬。
皇帝來回審視,忽掃見近前持笏垂首的襄郡王,不禁又想起襄郡王府中那兩個頗得他親眼的兩個子侄來。
想罷,皇帝一錘定音,令襄郡王、大爺薛雲起和薛雲上父子三人,大理寺協同擔此重任。
襄郡王自然知道這差事牽連甚廣,是個燙手山芋接不得,稍有不慎便開罪滿朝。
可這是皇帝的旨意,襄郡王不敢違,只得躬身領旨。
起初,大爺薛雲起聽聞皇帝親派了他差事,深知只要這趟差事辦好了,今後再不能如此仕途虛度了。
可一聽說襄郡王竟然領的是這麽一個棘手的差事,大爺薛雲起頓時又心生退卻之意了,還勸襄郡王道:“父王,這差事可不好辦。”
襄郡王亦十分苦惱道:“我如何不知的,只是聖命難違。”
薛雲起沉吟片刻後,道:“父王,兒子倒有一計,雖不甚好,但到底也比如今毫無對策的強些。”
襄郡王眼前一亮,道:“你且說。”
薛雲起過來在襄郡王耳邊道:“江南之事刻不容緩,為今之計,父王可行‘拖’字訣。”
聞言,襄郡王搖了搖頭,道:“不妥,只怕聖上怪罪。”
薛雲起笑道:“不過是鹽商狡詐,與父王何幹的。只要此事拖而不決,頂天了咱們王府不過得個督辦不力之名,總比開罪滿朝文武強些。”
“如今只看父王舍不舍得這名聲了。”薛雲起嘴上如此說,卻深知襄郡王定會答應的。
果然,襄郡王躊躇半晌,權衡利弊,也以為只能如此辦了。
大爺薛雲起心內冷笑,又提醒襄郡王道:“三弟那還請父王親口囑咐的好。三弟初出茅廬,如今又是個新官上任的,難免沒存要大作一番事業的心思。只是如今着實不是時候,萬不可讓三弟弄巧成拙了。”
襄郡王點點頭,“嗯,還是你想得周全。”
當日落衙,薛雲上方進王府門,連衣裳都來不及換的,便被襄郡王叫到外書房去教訓了一頓了。
襄郡王開口便說薛雲上年輕不知世路,這還都是輕的,還說他素日只知冒進,不顧手足之情,那才是誅心的。
罷了,襄郡王還告誡薛雲上,今後在戶部不可才情畢露,中庸方是生存之道。
這些話怎麽聽怎麽像是不希望這個兒子日後大有作為,聳壑昂霄的。
薛雲上一直默不答言,襄郡王說完見兒子如此,也知是委屈他了。
可為了王府,襄郡王又覺着這是薛雲上該受的,便揮手打發薛雲上回去了。
薛雲上回到了續齋,關雎為其更衣,見他略有悶悶郁郁之色,有心要問卻被葉勝男攔住了。
葉勝男猜想着應該是為了公務,若如此莫說她們只是為奴為婢的,就是夫妻也沒有這麽問的,這才攔住關雎。
瞧見這會子薛雲上身邊不缺人伺候的,葉勝男忙忙就到院門上去,問門上該班兒的小幺兒,“今兒是誰跟着三爺在衙門伺候的?”
那兩個未留頭的小幺兒想了須臾回道:“是漢廣哥哥。”
葉勝男趕緊打發他們中的一個去找薛雲上的長随漢廣來。
漢廣是個慣會讨喜的,來了就向葉勝男打個千兒。
葉勝男忙問他道:“今兒三爺在衙門可是遇着什麽事兒?”
漢廣道:“沒有的事兒,回來的時候小的瞧着還好好的。”
葉勝男又問道:“那這會子三爺怎的又不對了?”
漢廣想了一回,又道:“只是回府時,三爺被王爺叫了去。想來應該是事出在這了。”
葉勝男心內忖度半晌,道:“行了,你去吧,我知道了。”
就在這時,前頭王府中門大開,馨和郡主不知為了什麽,又回王府來了。
前番郡主和郡馬來給太妃請安才半個多月的事兒,今兒怎麽又來了?
于是又聽說馨和郡主并未在正院多做盤恒,忙忙又往優昙婆羅院去了。
可見馨和郡主此番只為太妃而來的。
彼時,太妃正在小佛堂做晚課。
就是馨和郡主也不敢上前攪擾,只得用十二分的心力按捺下性子,靜待太妃晚課畢。
也是太妃才一睜眼的功夫,馨和郡主便迫不及待道:“娘,江南出大事兒了。”
“出什麽大事兒了?”太妃慢悠悠地扶着封嬷嬷的手站起來道,“莫不是郡馬曾任之職,被後繼者查出舞弊來了?”
馨和郡主忙道:“自然不是的。是江南鹽務出事兒了。”
太妃一面出了小佛堂,一面往上房走去,道:“那與你什麽相幹的?”
馨和郡主只得慢慢從頭說來,道:“娘可知舊年皇上欽點出為巡鹽禦史的是誰?”
太妃思忖了須臾道:“記得應該是老安定候之子。”
馨和郡主一拍手,道:“娘記得沒錯,就是這個廖啓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