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4)
物消亡的傳說,但內容古奧,一時難解其意,而且隧道盡頭是條死路,無法進入山體內部,即使有密道也很難尋找,不得不原路撤出。
考古隊只得涉險攀上高峰,此時地底雲層湧動,狂沙滾滾,矗立于古城深處的錐形高峰,就像是城中的一座孤立沉默的巨塔,在黑霧中若隐若現,它蒼茫險峻,沉重的存在感使人心驚膽寒,可能世人永遠也搞不清楚,這裏究竟蘊藏了多少古老且詭異的秘密。
錐形山體坡度陡峭,貧瘠裸露的火山岩上寸草不生,就連空氣裏都充斥着荒涼恐怖的氣氛,頂部是巨大的盆形火山口,四壁布滿了厚厚的塵埃,中間則是個渾圓的洞窟,直徑大約在五十米以上。
司馬灰等人攀到頂部,在火山口邊緣向下俯瞰,感覺洞中惡風呼嘯,黑暗中似乎有種巨大的吸力,将人向下拉扯,膽略稍遜之人別說往下看了,只在旁邊站着都會覺得兩腿發軟。
羅大海看得暗暗乍舌,他對司馬灰說:“世上俗稱四大黑,是包文正、呼延慶、三十兒下晚、無底的洞,我看這山肚子裏簡直比無底洞還黑,咱得先想個辦法,探探它究竟有多深。”
司馬灰點頭同意,讓勝香鄰打亮一枚“信號燭”,從高處投向洞內,但是那團刺目的暗紅色煙火剛落下去,就突然消失不見了。
衆人心中驚駭,信號燭在水裏都能持續燃燒,而落到洞中轉瞬間就熄滅了,可能山腹裏也有濃密的煙塵或黑灰。
衆人深知洞窟內兇險無比,但四周無路可通,另外勘測山體高度,估計考古隊攜帶的長繩連接起來,可以垂到洞底,如今別無它策,只能冒死下去探明情況,就都罩上“鯊魚鰓式防化呼吸器”,将全部長繩連接,一端釘在火山岩的縫隙中,逐一順着長繩攀下。
司馬灰仗着身手矯捷,當先而行,他把“電石燈”挂在身前,打開裝在“Pith Helmet”上的礦燈,一道凝固似的光束立時投向前方,洞口聚集着大量被氣流帶動的濃厚煙塵,因此“信號燭”抛下去就看不見了,一旦穿過黑霧,就見信號燭落在下方百餘米處,光芒雖已暗淡,卻兀自燃燒未熄,但周圍地氣蔓延,四下裏冥冥茫茫,也分辨不清究竟有些什麽。
司馬灰看山腹中并非無底,提着的心稍稍放松,攀着繩索下到底部,發覺腳下都鋪着數米見方的平整磚石,縫隙裏都布滿了化合物形成的青苔,似乎山腹內是處地底宮殿,他此時無暇細看,見信號燭和電石燈燃燒正常,就摘下防化呼吸器,将其餘三人逐個接應下來。
衆人感到這地方的高度不上不下,顯得很是古怪,都想先辨明置身何處,就重新引燃了一枚加長信號燭,周圍百米之內,頓時亮如白晝,這才看清山腹裏有座巨石砌成的高臺,磚體砌合嚴密,一共分為七層,四面都有寬闊的梯形臺階,由龐大複雜的石像雕刻層層纏繞。洞底的火山噴發物經風化後,形成了有機的土層,一些奇形怪狀的地底菌類植物,便在這個大坑裏生長繁衍,使這座地下宮殿在幾千年來的漫長歲月中,逐漸被它們侵蝕覆蓋。
衆人愈看愈覺心驚,待到信號燭的光芒暗淡下來,就通過“重磁力探測表”的指引,攀到地下宮殿底層,司馬灰發現有個黑沉沉的物體,無聲無息地矗立在面前,他用沖鋒槍槍托一戳,銅聲冷然,知道地底的環狀金屬物質多半就是這個東西了,忙招呼其餘三人過來觀瞧。
司馬灰抹去銅器上面的塵土,見其形體巨大,腹呈長方,有一人多高,兩側有蛇身為耳,四柱足空,銅蝕斑斓,雖古不朽。壁厚大約為六厘米,表面鑄滿了形态奇異的魑魅魍魉,周遭皆以龍虎蟬紋為飾。
勝香鄰奇道:“這好象是一尊古鼎……”
司馬灰有些莫名其妙,先前勘測的結果是地底古城裏有巨大的環狀金屬物質,怎麽只有一尊古鼎?難道是“重磁力探測表”出現了故障?
這時羅大舌頭在旁邊發現了一些東西,司馬灰過去一看,見又有一尊巨鼎,摸索着搜尋過去,一共找到九尊古鼎,體積相似,但形制各異,呈環狀排列。看來事先勘測到的金屬物質,就是這九尊大得出奇的青銅古鼎。
Advertisement
羅大舌頭極是沮喪,考古隊搭上好幾條人命,才找到這座失落的地底古城,誰想到最後就找着這幾個廢銅爛鐵,這就是命,人不能跟命争,你看看《西游記》就知道什麽是命了,九九八十一難,其實沒出長安之前,就已經有定數了,少一難也到不了西天。
司馬灰見青銅古鼎上的紋刻何止千奇百怪,覺得這可不是什麽“廢銅爛鐵”,大鼎為國之重器,而考古隊在地底發現的銅鼎,與商周戰國時期的青銅器頗為不同,應該是上古之物,而且鼎身內外,遍鑄各種圖案,都與舊時傳說相似。
司馬灰想到這,就告訴羅大舌頭等人:“關于這些古鼎的來歷,我略知一二。”
勝香鄰将信将疑,她覺得司馬灰雖然有些本事,但能混進考古隊,并非是有什麽博古通今的真才實學,這家夥不把銅鼎說成是大鍋就不錯了,又怎會知其來歷?
其實司馬灰對歷史和考古是不在行,可畢竟是金點真傳,通曉相物古理,他知道在往古之時,天上忽然響起幾聲震耳欲隆的轟鳴,緊接着的是一道耀眼的閃電,南面有一道火柱沖天而起,比太陽更耀眼的烈火将天空分為兩半,空氣劇烈地燃燒。
當時太陽爆,隕石降,密集的火舌如同狂風驟雨般落下,四極俱廢,九洲分裂,世間陷入了一片漆黑,暴雨終年不斷,洪荒泛濫,江河橫溢,海水倒灌,天地萬物,同為波臣,山妖惡鬼也都趁機出來攫人而食。
發生這場洪荒浩劫的時期,就在夏代,禹王涉九州,探四極,疏通河道治水,最終鑿穿龍門,将洪水引入大海。可以說這一過程,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一次地理大考察。
根據《左傳》記載:茫茫禹跡,劃為九州,又聚九州之金以鑄鼎。鼎象物,則取遠方之圖,山之奇,水之奇,草之奇,木之奇,禽之奇,獸之奇,說其形,別其性,分其類,其神其殊彙,駭視警聽者,或見或聞,或恒有,或時有,或不必有,皆一一畫焉。
那是說禹王将各方進獻的青銅,并收集墜地的隕石,在塗山鑄成九只大鼎,并在鼎上鑄刻山脈河流、地形物産、飛禽走獸,也記載了大量離奇詭秘的事件,後世稱為“山海之圖”,至于這九只“禹王神鼎”的去向,早已無人知曉,只留下許多古老的傳說和未解的謎。
此後出現的所有地理典籍,無不以此為根源,甚至相物憋寶之類的古術,涉及到許多的內容,也基本上出于其中。
司馬灰推測這座地底古城中的大銅鼎,多半就是繪有山海之圖的“禹王神鼎”,不知它何以落在此處,也許考古隊想要尋找的“謎底”,就隐藏在那裏。他逐個辨識,果然發現其中一尊古鼎外壁上的圖案,記載了一個存在于時間起點的巨大深淵,一切的危險、奇跡、秘密,以及無法超越的深邃,全都在這個無法抵達的地心黑洞中。
(《謎蹤之國》之《樓蘭妖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