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作品相關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講述歷史同時針砭當下的時政作品。上半部分以時間為序,梁曉聲回憶這個半個多世紀自己親身參與或見證的“三反五反”、“大躍進”、“文革”、八十年代後期等鮮為人知的敏感歷史,以散文的筆法真實記錄半個世紀名人高幹、大小官員、各色商人、各等物的命運,用一個個在那個極端年代裏的人物經歷拼湊出來這個年代的大環境,他們是這個時代的政治犧牲品。融敘述與議論為一體,以個人命運反應大時代特征。以故事的方式剖析當今的中國現實,解讀大國成長道路上的坎坷,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中國被隐藏的一段苦痛的歷史,這段歷史我們不該忘記,并且值得去反思。
下半部分關注日本與美國社會問題,從中尋找解決中國問題的方法。是梁曉聲近些年出游美日、法,從海外視角啓發,并在世界範圍內對國民性及歷史進行思考的文章。
全書無論是回望過去,還是刻畫當代,無不針砭時弊,一陣見血,無不寄寓着梁曉聲對中國人、對中國的殷切希望。書稿既保持了以往的梁氏敘事文風,其中,部分文章采用了實驗寫法寫雜文,借用多重隐喻進行“魔幻寫作”,并穿越時空進行評論,以飨讀者。
媒體推薦
★這是二零一四年“兩會”期間的第一聲吶喊,也是對習李新政的試底。
——港媒《南華早報》報道
★這是一部講述歷史的同時又針砭當下的經典之作,更是一部耗費作者畢生心血之作,書中更是首次曝光梁曉聲若幹“頗經坎坷”、“不易見到”的名篇!
★上篇以民間的視角回顧了從建國初期到現在的歷史,故事也折射了當今的中國現實;下篇從海外視角獲得啓發,對美國、德國、日本進行了評論。
★此書是作家梁曉聲第一本以民間視角解讀國家歷史的著作!重新挖掘出那些曾在歷史中呼風喚雨的“官二代”故事!再改革又成熱門詞,哪些改革的“硬骨頭”要碰?二零一五新時局如何?又逢兩會,政協委員梁曉聲自然要說。
★忘記歷史,容易重犯錯誤。到底有沒有一個成功的中國模式?新中國成立這些年,我們為何過的如此沉重?傳統文化的回歸動力與空間在哪裏?古城與小鎮能拯救中國嗎?對頗受國人關注的梁曉聲來說,歷史的感受和現實的思考是融為一體的。
重磅觀點
◆當政治更是政治家們之間的事時,一個國家的長治久安則有望了。
◆在人的信仰和人的利益之間架設橋梁,有如在教堂和國會之間鋪展紅地毯。
◆一個實際上拒絕歷史反省的國家,我是既無好感也決無信任感可言的。對國內行為反省的有無、遲早、真僞,決定一個國家自身文明進步的節奏;而對國際行為反省的缺失,則将帶給周邊國家的不安,譬如日本。倘德國乃是一個亞洲國家,它的存在再強也不至于又使我這一個中國人不安。
◆中國人碰到一起,總不免首先“吐槽”一通:先言自己的懷才不遇,接着批評別人有眼無珠;先言自己的卓越能力,接着感嘆別人妒賢嫉能。“吐槽”自己生活的那座城,那個省,進而整個中國。……卻很少有人承認,是由于自己身上的某些毛病恰巧與社會的某些毛病發生了大大小小的慣性撞擊,才使自己陷于狼狽之境。
Advertisement
編者說明
我們習慣于存敬畏之心,聽人正兒八經地說史。
評書好聽,那是野史。更鮮活的歷史,在廟堂,也在民間、在國內外。
對國內行為反省的有無、遲早、真僞,決定一個國家自身文明進步的節奏;而對國際行為反省的缺失,則将帶給周邊國家的不安,譬如日本。
這是每一個普通人大都經歷過的歷史,也是每一個普通人生活的細微末節組成的歷史。
前三章以民間的視角回顧從建國初期到現在的歷史,以故事的方式剖析當今的中國現實,解讀大國成長道路上的坎坷。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中國被隐藏的一段苦痛的歷史,這段歷史我們不該忘記,并且值得去反思。
後四章則延伸海外視角,關注日本與美國社會問題,從中尋找解決中國問題的方法,并在世界範圍內對國民性及歷史進行思考,盡管很多歷史事過境遷,但其影響深遠,今天讀,意義仍然非凡。
對故人、故事的珍貴記憶,記下來,他們就活在民間的“真歷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