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允婚
楊雪本來以為自家老爹是全村因為下雨歡喜得最癫狂的一個人,哪知道站在欄杆前極目四望,整個村子十之八九人家的大門都打開了,人們舉着火把在雨幕裏奔跑狂呼,樂此不疲。
“老天爺,你終于開眼了,下吧下吧,下他個三天三夜,把所有的田地水塘都灌滿吧。咱們有活路了,老天,你慈悲啊,我給你磕頭了!哈哈哈——”村東頭一位老人,一邊扯着嗓子嘶吼着,一邊不要命地在曬場上磕頭作揖。
隔得太遠楊雪看不清是哪位長輩,只看到他幹瘦的身子彎成了一張弓,不斷地以頭點地,完了又雙手向上望天聲嘶力竭地呼喊。他這般不要命地折騰,楊雪真怕他下一刻就一頭栽倒在雨霧當中,那可真是樂極生悲了。
老天仿佛聽到了老人的喊聲,一道異常閃亮的閃電過後,天空響了一個炸雷,原先稍顯稀疏的雨點密集起來,最後終于轉為傾盆大雨。
這場大雨一直持續到天明才變小,此後的四五天,老天一直斷斷續續地下着雨。楊元本亢奮地戴着鬥笠成天穿梭在田間地頭,随時報告着蓄水情況。溪水漲到了多高,哪座山塘積滿了水,哪座還差些。
楊雪家的水田之前只是田裏沒水了,但泥土還是濕的,并不算真正地遭到了幹旱,谷子的長勢沒有收到影響。如今有了這幾天的雨,溪水塘水都足夠,即便老天再不下雨,挺到谷子成熟也根本沒問題。
壓在村民們心頭那塊沉重的大石終于搬走,人人喜笑顏開。天放晴之後,楊家姐妹又去窩溝扯了一回豬草。也難為了姜達,因為之前的下雨,楊家姐妹沒有在約定的時間去窩溝,原本以為今日不會碰到這家夥,沒想到人家一早就守在那裏。
楊雪一看到這貨,自動和姐姐分路走,她可不想做讨人嫌的電燈泡。姜達劈頭就問捕頭他們來姜家灣是怎麽回事,楊霜三言兩語解釋給他聽,姜達聽得嘴巴大張,根本不敢相信這麽大的事情居然是兩個姑娘家促成的。
楊霜才不管姜達相信不相信,搬出之前楊雪的說辭,嚴肅地警告姜達不能和任何人說這件事。直到姜達拍着胸脯再三保證才放心。
姜達似乎被上回的波折吓住了,這回直接告訴楊霜,說自己已經和家裏大人說了,他家爹娘聽說姜達看上的姑娘是楊家塘楊元本的閨女,直誇兒子有眼光,二話不說就同意請人上門提親。因為擔心楊元本和白氏瞧不上自家兒子,正頭疼媒人請哪一個把握大些。
楊霜的意思是還再等等,等到入冬了再提這事更穩妥。姜達怕夜長夢多,堅持立馬提親,問楊霜哪些人在楊元本和白氏跟前比較說得上話。楊霜說自己回去好好想想,下次來扯豬草的時候再答複姜達。
晚上楊霜就這件事商量楊雪,楊雪想了好一通,最後提議楊元根的妻子姜氏。楊霜卻不同意:“三伯母笨嘴拙舌的,從來就沒見她給誰做過媒人,她哪行。而且她又是姜達的遠房姑母,太不合适了。”
楊雪恨鐵不成鋼地道:“姐姐真是糊塗!那隔得老遠不怎麽熟悉的人家提親,才需要舌燦蓮花的媒婆。咱們村和姜家灣這麽近,姜達家境如何,家裏人如何,祖母她們自己完全打聽得到。這種情況下他家若是請個巧舌如簧的媒婆上門,反倒惹得爹娘反感。
姜達就需要三伯母這樣的實誠人來替他提親,你想,三伯母是咱們堂伯母,祖母平日裏也比較喜歡她。她出面替人提親,只要那人過得去,爹娘祖母都不好駁她的面子,所以姜達家請她提親把握是最大的。”
妹子自來主意多,而且她說的這番話也不無道理,楊霜最終還是同意了。半個月後,姜氏代表姜達家來楊家提親了。許閨女可是大事,楊家人當然不會立馬同意,而是說要商量考慮一下,三天後給答複。
這是規矩,沒有誰家是媒人一上門就答應的,不然顯得女方太不矜持,閨女太廉價。姜氏讓姜達安心地等着,姜達哪裏能安心,這三天心裏真是貓抓一般地難受,想約楊霜問一問,又苦于找不到機會。
不同于當初楊雨親事的有志一同,關于楊雪的親事,楊家三個大人之間的意見卻不一致。薛氏是同意這門親事的,白氏和楊元本卻都不同意,不過二人不同意的理由又不相同。
白氏因為這場大旱,充分認識到靠種莊稼過活的可怕之處。老天爺一不高興,一家子就有餓肚子的危險。自家閨女模樣不錯,最好是像大姑子那樣嫁到鎮上或者縣城做買賣的人家去,那些行當不是靠天吃飯,穩妥些。所以對于姜達的提親,白氏是不想答應的。
至于楊元本,卻是嫌棄姜達是姜家灣的人。這一回幹旱,若不是縣太爺及時派了捕頭來巡視,姜家灣一堵堤壩,兩個村的那一場死架是避不開的。
這一回僥幸逃過,誰知道往後哪一年老天爺會不會又發脾氣不下雨呢?下回不見得有那麽幸運了,二丫頭嫁到姜家灣,往後萬一兩村打起來,難不成自己這個做丈人的要死在女婿的手上不成。翁婿相殘的事情,他在戲臺上倒是看到過不少,可不願意這樣的人倫慘劇落到自家頭上。姜達這後生本身還是不差,可他千不該萬不該是姜家灣的人。
兒子兒媳兩個人反對這門親事,薛氏一個人同意這門親事,小一輩的憑着二比一的人數占了優勢,老一輩雖然只有一票但可以依靠輩分逼迫小輩同意,楊家的氣氛瞬間微妙起來。
薛氏守寡掌家多年,很少使用高壓政策,這一回自然也要擺事實講道理,讓兒子兩口子心悅誠服心甘情願地同意這門親事。在姜氏上門替姜達提親的第二天晚上,孫輩們都睡着了之後,薛氏召開了家庭會議。
薛氏先讓兒子兒媳婦說出自己不同意這門親事的理由,然後一一辯駁。對白氏的想法,薛氏毫不留情地兜頭就是一瓢冷水:“你就看到種莊稼靠天吃飯一遭災就可能餓死,可你知不知道做買賣的風險?”
白氏嗫嚅道:“我當然知道,不就是折本賠錢,可這回賠本下回賺回來就是,總不至于賠盡家産吧。”
薛氏冷笑道:“怎麽沒有賠得傾家蕩産的?你看你大姐夫家那二叔無兒無女,靠着你大姐夫養活,你知不知道人家當初有多威風?告訴你,人家的買賣當初都做到京城去了。結果呢,因為中了奸人的圈套,連媳婦閨女都保不住!”
大姑父的叔叔竟然有這樣不幸的遭遇,難怪每次去大姑姑家看到那位老人家,都是佝偻着腰面容愁苦的模樣。楊雪猜到今晚祖母要避開孫輩召開家庭會議,所以拉着楊霜假裝入睡,回頭姐妹兩個卻悄悄地溜下樓來躲在廊下偷聽。堂屋內大人說得入神,絲毫沒察覺外頭有人偷聽。
“做買賣不是你想象的那麽容易。二丫頭不是三丫頭,腦子不是那種靈光的,做商人婦根本不合适。好在勤快節儉,老老實實地做個鄉下婦人最好不過。你別被今年這場大旱吓住了,這樣的幹旱又不是年年會發生。那姜家水田均攤下來跟咱們家差不多,那後生也是個踏實肯做的,二丫頭嫁過去,虧不着她。”
白氏被婆婆一通長篇大論說得啞口無言。解決了兒媳婦,薛氏轉而說服兒子:“元本你也是挨邊四十的人了,怎麽這點見識都沒有。這個縣太爺既然這次能因為六十多年前,咱們兩村打過架死過人派人來巡視,往後的縣太爺遇上這事自然也會注意到咱們兩個村而派人來,你又何必擔憂翁婿相殘之事會發生呢?”
楊元本老老實實地道:“呃,娘說得對,是兒子想岔了,兒子錯了。”
薛氏嘆息道:“你們身為霜姐兒的爹娘,一心想着讓她嫁戶好人家,一時考慮不周,又有什麽錯呢。你們還是聽聽我同意這門親事的理由再說吧。”
重頭戲來了,外面楊霜楊雪為了聽得清楚,整個身子恨不能貼到木壁板上。
“咱們冬哥兒還只十一歲,又沒有兄弟,自己又是個懶惰做事不利索的,我早就打定主意,三個丫頭至少要有一個要嫁得近,這樣遇上那等重一些需要出大力氣的活計,喊一聲,孫女婿就幫忙來了。不然你老了,單靠冬哥兒自己,哪裏吃得消。”
這個問題,楊元本和白氏之前沒想過,如今聽到老娘這麽一說,覺得還真是這麽個理兒。楊雪聽到這裏,立馬暗贊了一句:“姜還是老的辣。”
屋內薛氏繼續闡釋自己同意親事的理由:“姜家灣和咱們村緊挨着,那後生性子不錯,家裏有兄弟三人,不缺勞力,乃是最好的人選。冬哥兒姐弟四個,二丫頭是最護着冬哥兒的,她嫁得近于冬哥兒來說最好不過。我說的話你們覺得合不合理,若是覺着合理,明日就應了這門親事。”
薛氏話音剛落,楊元本就道:“娘說得在理,兒子都聽您的。”
白氏也忙不疊地點頭:“我也聽婆婆的。”她雖然心疼閨女,但更看重兒子。楊霜嫁給姜達,顯然對楊冬更有利,明白了這裏頭的利害關系後,白氏焉有不同意這門親事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