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1)
西方的悲觀主義人生哲學,說來道去,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欲望令人痛苦;禁欲亦苦;無欲,則人非人。那麽積極一點兒的人生态度,恐怕也只能是這樣——伴欲而行,不受其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從年輕的時候起,就争取做一個三分欲望、七分理性的人。人生如夢,故所以然,當活出幾分清醒。
1.希臘神話不僅是一個唯美傳說
希臘神話故事幾乎全面影響了羅馬神話故事;而羅馬神話故事也深刻影響了羅馬宗教;羅馬宗教文化又幾乎影響了整個歐洲。于是我們可以說,希臘神話乃是西方文藝和文化形成的端點,其後漫長的世紀中,西方戲劇、文學、繪畫皆取材于斯,影響直至現當代西方。
在希臘神話和羅馬神話中,有以下幾點是其重要人文元素:
權力觀
奧林匹斯山是衆神生活、開會和各自辦公的神山。包括衆神之王宙斯在內,共十二位神組成類似常委會的領導核心。在這個核心集體中,盡管宙斯的權力和威力是最大的,但其權力卻不是無限大的,威力也不是戰無不勝的。如果在某事上大多數骨幹神與他意見相反,那麽他很難獨斷專行。如果他企圖靠威力強大一意孤行,那麽有些骨幹神極可能聯合起來,以共同的神威挑戰他單一的神威。所以宙斯必須既維護自己衆神之王的特殊權力地位,又必須極善于團結其他骨幹神們。該讓步妥協,則只能讓步妥協。有一個例子可以說明。
人間有一位國王叫坦塔斯,是宙斯在人間播下的風流種子。他仗着自己特殊的出身背景,驕橫傲慢于人間。還仗着自己血統中的高貴基因,經常企圖與諸神平起平坐。有一次,他在王宮中宴請幾位每對他另眼相看的神們,為了試探他們是否真的具有超能力,竟殘忍地将自己的少年之子殺死,煎烹成菜肴,觀察那幾位神們是否吃出異常。神們當然洞察到了他的卑劣歹毒,于是一齊向宙斯彙報,強烈要求将坦塔斯打入地獄,令他遭受最嚴厲的懲罰,永世不得超脫。神們認為,一個對自己的親子都那般殘忍的人,其殘忍便不可救藥了。而宙斯雖然心存姑息,但礙于神們的義正詞嚴,不得不勉強同意。懲罰确乎是嚴厲的——坦塔斯被浸于地獄中的一個水洞裏,水中有各種毒蟲噬咬他的皮肉,吸吮他的血液,而水深沒及他的頸部。在他眼前,各類美果懸于枝頭,近離分寸,但他就是無論如何也吃不到,連嘴唇都能觸到的,還是吃不到。即使他想要喝一口那肮髒的潭水也是癡心妄想,因為被鐵鏈拴在一塊巨石上,才一低頭,水便退淺。古希臘人将他們受的懲罰概括為“坦塔斯的折磨”,至今這仍是一句希臘名言。在全部希臘神話中,有着特殊的出身背景和神血統的人物不少。但無論哪一個,只要做了惡事,最終都難逃懲罰。包括宙斯在內的無論哪一位神,打算庇護也不能夠。
神權在善惡和正義面前,往往頓失自作主張的權威。
還有一個例子,意在直接強調——最大的權力肯定是公權力,擁有公權力的人,包括廣受敬愛的神,如果公權私用,那麽也必會付出代價,受到懲罰。
太陽神阿波羅就是一位廣受敬愛的神。他對他年僅12歲的小兒子寵愛有加。簡直可以說兒子要求什麽,他便盡量滿足什麽。有一次小兒子糾纏他,鬧着非要駕他的天火神車在天穹兜一圈。天火神車體現阿波羅的職責,他每日親駕神車巡行于天穹時,是謂人間白日。他明知兒子的請求太過任性,可最後竟還是答應了。結果神車翻在天穹,事故殃及人間,造成了一場災難。他的小兒子,也被天火活活燒死。後來有幾位神出于對悲痛欲絕的阿波羅的同情以及對他的小兒子的憐憫,既齊心協力減輕了人間的災難,又使他的小兒子複活了。而太陽神父子,從此深刻地銘記住了那可怕的教訓。公權力是神聖的。“神聖”一詞在古希臘人的思想意識中包含有超神性。超神性是謂古希臘人思想意識中的“聖”原則。
民生觀
在諸神中,組成核心集體的十二位神分別是:衆神之王宙斯、天後赫拉、太陽神阿波羅、戰神、火神、海神、信使之神、智慧兼和平女神、月亮兼狩獵女神、谷物女神、美神、佑家女神。
在中國神話故事中,也有佑家之神,即火土神。證明古今中外,家庭在人類的思想意識中同樣重要。但以上諸神中的許多位,在中國神話故事中是缺席的。天後赫拉可以比做中國神話中的王母娘娘。但王母娘娘只不過是玉皇大帝的老伴,并無具體職責。赫拉卻是有職責的——保護人間婦女勿受不公平對待。盡管在希臘神話中,她對自己的職責履行得并不怎麽樣。但直接由天後來負起保護人間婦女的職責,這一種想象訴求,畢竟是意味深長的。證明在古希臘人的思想意識中,婦女不僅僅是男人的性偶,而且和男人一樣,也應該受到神的關愛和合理庇護。除了赫拉,還有一位女神,專門負責保護少女的貞潔不受野蠻侵犯。如果說在古希臘人的思想意識中婦女不可能不等于弱者,那麽少女當然是弱者中的弱者。男人們對她們的侵犯,也大抵表現在貞潔即性侵犯方面,所以她們需要由一位女神來專職予以保護。應該說,人類生活安全的方方面面,幾乎都由人們來擔起責任了。特別要強調指出的是這樣兩點——信使之神名列十二大神之列,證明古希臘人對掌握信息是何等重視;而智慧女神兼和平女神,則證明古希臘人早已意識到,和平難求,故而需要智慧……
正義觀
《荷馬史詩》是希臘神話的重要內容。
《奧德賽》等于是一場戰争史。
Advertisement
戰争是這樣引起的——有次諸女神聚會,沒請一位不該忽略的女神,即不和女神。結果使不和女神心內惱火,偏作不速之客,并出示一個金蘋果,說要獻給最美的女神。于是天後赫拉、司美女神和愛神争執起來。宙斯在妻子、女兒和情人之間,殊是為難,私下裏求不和女神,幹脆将金蘋果給予凡間一個叫海倫的女子算了。海倫原本只不過是宙斯親雕的一尊石像,因為他太喜愛自己的作品了,青春女神給予了她生命,愛神給予了她女人味兒,智慧女神給予了她聰慧。不和女神給了宙斯面子,但天後赫拉郁悶了,運用神力使特洛伊城國王的小兒子誘拐了海倫。這又令宙斯極為惱火,因為他已使海倫成為了人間一個極有勢力的國王的王後。當然,對于海倫,這是一件無愛可言的事情。宙斯這麽安排,存在有他對海倫的不軌之心。而天後赫拉的做法,實際上是為杜絕宙斯的非分之想。彼國的王後被一個小國的小王子拐走,當然要召集各路人馬,大興問罪之師。于是,人間發生了一場攻與守的大戰,著名的《荷馬史詩》中《奧德賽》的故事,便這樣拉開了序幕……
這樣的神話故事又究竟有什麽特別呢?
為什麽說它包含着影響西方各國的濃厚的人文元素呢?
且看故事中具體發生了什麽事——
攻城一方的将領中,有一位叫阿喀琉斯的大英雄。他受戰神雅典娜的庇護,骁勇無敵。雅典娜是宙斯的妹妹,戰争立場自然站在攻城的軍隊一方。一次雙方交戰城下,阿喀琉斯與誘拐海倫的特洛伊城的小王子決鬥。後者自然非是他的對手,被擊落了劍和盾,可憐地在地上亂爬。
神話中為什麽要有這一情節呢?
正是要傳達這樣一種思想——誰若以不光彩的方式使他人蒙羞,那麽他自己也必加倍地蒙恥。城上觀看着這一幕的人中,包括愛他的父王在內,以及他的一概親人和将士和人民。幸而,他的哥哥赫克托耳千鈞一發之際殺來,救了他一命。
阿喀琉斯有一個表弟,是一個愛虛榮的青年戰士。他平時羨慕極了阿喀琉斯的英名,有次偷偷穿上表哥的铠甲,冒充表哥叫陣,結果死在赫克托耳的矛下。
又想要傳達什麽思想呢?
虛榮之人,必付出代價。在戰時,那就往往會付出生命的代價。一言以蔽之,虛榮害死人。
阿喀琉斯因而大怒,叫陣要與赫克托耳單獨決鬥,結果赫克托耳又死在阿喀琉斯的矛下。并且,阿喀琉斯策馬在城下拖其屍。赫克托耳也是一位大英雄,并且受太陽神阿波羅庇護。那麽阿波羅為什麽能容忍他死得又慘又備受羞辱呢?因為這是赫克托耳必付的代價。他從外地趕回城中,本應勸說自己的弟弟将海倫送出城去,但他卻表示了對弟弟和海倫之間真愛的理解,放棄了争取和平解決問題的可能性,不惜使全城将士以及百姓和他一道,為他弟弟的一己之情共擔生死存亡之險……
無論兩個人愛到何種地步,若以衆生的生命為代價,這是絕不會受到任何一位神的保佑的。誰支持了這樣的愛情,誰也要為自己的不正确的做法付出代價。
最悲傷、最受辱的,莫過于特洛伊城的老國王。小兒子在陣前連滾帶爬,大兒子戰死後又被拖屍,他的心都要碎了。他本是一位好國王,但他實在有些咎由自取。他不但是父親,還是國王。他要為他對小兒子的溺愛付出代價……
最終,特洛伊城被攻破了,阿喀琉斯被赫克托耳的弟弟以箭射死。因為英雄和英雄決鬥,生死由命。但侮辱對方的屍體,也是神所不容的。那樣做了的人,也要為自己的不人道付出代價。
而老國王被敵方的國王殺死了。
神不保護一位為了使自己的兒子高興便拿全城人的生命來賭輸贏的國王。
敵方的國王又被赫克托耳的妻子殺死了,因為他雖出師有名,但全無了仁慈悲憫之心。神反對一位君主殺死另一位君主,更憤怒于獲勝的一方既不但下屠城令,還要霸占一位英雄的未亡人……
但是神們對于真愛,還是網開一面了——特洛伊城的小王子,在混亂中帶領海倫逃到了連宙斯都發現不了的地方,從此過起了平靜的凡人夫妻的生活。
戰争發生在人間,又似乎是天上的神們在進行神力的較量。每一個人,不管他是怎樣的英雄,怎樣的國王,不管他受哪一位神的暗中庇護,只要他做了嚴重的錯事,他都只能付出慘重的乃至生命的代價。什麽又是嚴重的錯誤呢?自私、虛榮、将親情感覺擺放于衆生命之上、勝利者的殘暴而不是應有的仁慈悲憫、侮辱死者,都是人不應該犯的最嚴重的錯誤。在這一點上,雖然又有着一種原則連神們也不敢冒犯——便是我們後來稱之為人文主義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原則。而這一點,也是後來的中國古代思想家們所竭力傳播的,只不過希臘神話、羅馬神話的形成比中國古代思想家們誕生的年代還要早四五個世紀……
既然以上都是很嚴重的錯誤,悲劇的發生完全是由于特洛伊城的小王子和海倫兩個人引起的,卻又偏偏是他們保全了性命——這公平嗎?
在從古至今的西方的文化中,真愛每每是獲得寬恕的。
寬恕并不等于贊同。
《荷馬史詩》的下部《伊利亞特》,講的便是大戰結束以後,一位叫俄底修斯的英雄,怎樣率部下返回家園的歷險故事。他歷經苦難,受到美麗的海妖的誘惑,受到更美麗的太陽神的女兒的誘惑,被騙之下吃過“忘憂果”,但都不能改變他早日回到家鄉、回到妻子身邊的決心。他對太陽神的女兒說:“你比我的妻子美麗一百倍,但我的妻子是我在這個世界上唯一愛的女人。”而他的妻子,同樣在家鄉面對一切誘惑,相信自己的丈夫總有一天會回來……
這與其說是歷險的故事,毋寧說更是關于愛情的誓約的故事。古代的西方人類,用這樣的故事想要表明,神真正鼓勵的愛情,正是如此愛情。
所謂神的思想,在古代的西方,更是人性最高境界的思想,只不過借神的言行傳播向人間而已。
一位正派的西方人士,他的諸種人生信條中,肯定有一條是——“我有權保衛自己的生活不受別人的影響和侵犯,但我也絕不做影響和侵犯別人生活的事。”
生活質量觀
在古希臘人的思想意識中,有質量的生活,或曰有品質的生活,那一定是人人知識化了的、文藝內容豐富的生活。故在希臘神話中,共有九位女神分別掌管各類文藝和知識,統稱缪斯。在古希臘物質和文化最發達的時期,國王甚至要求每個公民都至少應該擅長一類文藝,或作詩,或繪畫,或歌唱,或舞蹈,或器樂,或雕塑,或戲劇,或表演等等。但我們必須明白,那時的古希臘,終究只不過是奴隸制的社會形态。對于奴隸們,根本不可能是什麽理想國。但奴隸們也有一線希望,那就是——如果他們中有誰在文藝或知識方面表現出極優的才華,那麽将有可能擺脫自己只不過是“會說話的工具”的不幸命運,伊索便是一例。他後來不但獲得了自由人身份,還做過希臘的外派官吏。文藝使古希臘人具有特別浪漫的氣質和想象力——時序女神、雨虹女神、夜女神,還有妩媚、優雅、純潔三女神,這些在中國古代神話中是沒有的。在古希臘人的思想意識中,不浪漫的生活,雖然不是有品質的生活,而這也正是西方文藝複興運動後來發生的社會理由之一……
英雄觀
希臘神話中英雄多多,但普羅米修斯乃是英雄中的英雄,是最受愛戴的英雄。他的母親是大地之神,那麽他也有着神的血統。他“造”出了人,是人類之父。他卻從來也不因而傲慢于人類,僅僅要求自己做人類忠實無私的朋友。他教人類觀察天體運行、日月升落、星辰密疏的現象,以使人類了解宇宙規律,對可能發生的災難預先做出預防;他教人類掌握農耕、造船、馴養牲畜以及航海、采礦、制藥醫病的種種能力;他還教人類創造文字、數字和影響人類喜愛文藝……當然,他最果敢無畏的英雄事跡是為人類盜火。
普羅米修斯所做之一切,歸根到底是為了使人類也變得文明起來,在神們的眼中樹立起應有的尊嚴和存在的權利。
後來,一位大英雄發現了他在遭受着的苦難,射死了宙斯派遣天天啄食他腑髒的神鷹;并且,另有一位半人半獸的神感動于他的事跡,寧肯冒充他将自己縛在山裏,以使他避免遭受宙斯的進一步迫害,得以為人類去尋找潘多拉的盒子,好将希望也從盒子裏放出到人間來……
普羅米修斯的故事,是希臘神話的第二篇。第一篇講述的是宙斯如何成為衆神之王的內容。也就是說,新的一種神權形成不久,人類便誕生了。而人類從誕生之日起,既不得不訴求神權的保護和關愛,也不得不與神權進行着長期不懈的主張人權利的抗争。在這一種抗争過程中,人類是弱勢的,往往陷于孤立無援之境,所以特別需要普羅米修斯這樣的人權利的無私的保護者。
在古希臘神話中,“英雄”二字頻繁出現,英雄事跡林林總總,卻恰在普羅米修斯名字前邊,從未出現過“英雄”二字。
有的人物,人類用“英雄”二字來稱頌他們已顯得太不夠了,普羅米修斯便是。
普羅米修斯就是普羅米修斯。
他曾對宙斯派來對他行刑的一名神吏說:“如果誰明知某事正義而且冒險,他卻決定了去做,那麽他即使失敗了,也應無怨無悔地承受因而導致的個人苦難。”
普羅米修斯這個名字高于英雄,使神的權威也黯然失色。
他的話,至今也是幾乎一切敢于向他那樣去行動的人間英雄的信條……
浪漫中的理性
希臘神話中最浪漫之點乃在于——舉凡一切我們今天耳熟能詳,其職能和人類現世生活的關系特別密切的神,大抵為女性,而且幾乎全都美麗,只不過各有各的不同美點罷了。這是為什麽呢?有一種觀點認為,和母系氏族社會的深遠影響有關。但母系氏族社會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先祖們也同樣經歷過的,為什麽在我們的神話故事中,情形卻不是那樣的呢?
比如在我們的神話故事中,天宮諸神,排開列隊,幾乎清一色的都是赳赳武夫形象的男神。
恐怕有一點更是原因,即古希臘人對于美,當時已有超乎尋常的敏感。
他們的神話想象具有顯然的唯美傾向。
希臘國土乃是由四百餘座美麗島嶼組成的。生存環境之美,使人類的早期想象力必然具有唯美傾向,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但古希臘神話并不僅僅是一味浪漫、一味唯美的。不知女神在神話中的存在,證明理性思想的哲學萌芽已産生。
如果說世界原本是和諧的,那麽自從有了人類,人類與世界的關系一直是難以和諧的,人類社會自身的關系也一直是難以和諧的。
和諧是願望,是主觀的,相對的;不和諧是現實,是客觀的,絕對的。
一種和諧達成了,另一種不和諧會随之産生;一個時期的和諧實現了,不和諧将可能潛伏在下一個時期裏。
人類社會永遠不能一蹴而就地擺脫此種苦惱,這是人類哲學思想力始終不渝的動力。不和女神的千古存在,乃是古西方、中國和外國之哲學思想千古存在的最根本、最直接、最具針對性的理由。對于後世的人類,也是如此。
故,我們不但要尊敬自己那些文化經典,也須尊敬別人的文化經典。
無論我們的還是別人的文化經典,都是全人類的……
2.不革命行嗎?——我們拿什麽拯救世界
建國以來相當長時期內,《賣火柴的小女孩》是小學生六年級課本中的一篇重要課文——許許多多的小學語文老師們曾在課堂上強調它的“基本思想”是安徒生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含淚的控訴”。既是控訴,且含着淚,那麽對于控訴的主體亦即資本主義,照馬克思的話說:“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于是乎只有革命。或用毛澤東觀看京劇《白蛇傳》時霍然而起大聲所說的一句話是:“不革命行嗎?!”
毫無疑問,《賣火柴的小女孩》确是安徒生的含淚之作。對于人世間的不平,它也确是一面鏡子。但是它所要喚起的并不是憎恨和革命,而是同情和國家人道主義。
對于一個民族也罷,對于一個國家也罷,人道主義是必不可少的教育。
沒有同情的人道主義不是人道主義。
沒有人道主義的人文文化不是人文文化。
我只知道那不是,堅信那不是。至于究竟是什麽,說不大好。
安徒生是懂得以上道理的,否則他不會寫《賣火柴的小女孩》、《柳樹下的夢》、《依蔔和小克麗斯汀》、《老單身漢的睡帽》、《沙丘的故事》、《醜小鴨》……
王爾德也是懂得以上道理的,否則他不會寫《快樂王子》。
麥加菲也是懂得以上道理的,否則他不會在寫給美國孩子的《成長的智慧》一書中,将同情和善良列為第一、二章,且為第一、二章寫了全書最多的短文……
否則,屠格涅夫不會寫《木木》和《獵人日記》……
斯托夫人不會寫《湯姆叔叔的小屋》……
托爾斯泰不會寫《午夜舞會》……
契诃夫不會寫《伊凡的信》……
高爾基不會寫《在底層》……
雨果不會寫《悲慘世界》……
左拉不會寫《萌芽》……
縱然一向以筆做投槍和匕首的魯迅,大約也不會寫《祝福》吧……
而柔石則肯定不會寫《為奴隸的母親》……
一個人的頭腦裏不會天生就産生出以人道主義為人性之最高原則的思想或曰作為人的基本情懷來的。人需要人道主義的教育。那麽,《賣火柴的小女孩》究竟是寫給誰們看的呢?作為童話,它當然是首先寫給孩子們看的,但它絕對不是首先寫給賣火柴的小女孩們看的。
賣火柴的小女孩們買不起安徒生的一本童話集。《賣火柴的小女孩》是寫給不必為了生存在新年之夜于紛紛大雪之中縮于街角快凍僵了,還以抖抖的聲音叫賣火柴的小女孩們看的,基本情況差不多是寫給生活不怎麽窮的人家乃至富人家的權貴人家的小女孩們看的。通常,這些人家的小女孩晚上躺在柔軟的床上或坐在溫暖的火爐旁,聽父母或女傭或家庭女教師給她們讀《賣火柴的小女孩》。她們的眼裏流下淚來了,意味着人世間将有可能多一位具有同情心的善良的母親。而母親們,她們是最善于将她們的同情心和善良人性播在她們的孩子們的心靈裏的——一代又一代,百年以後,一個國家于是有了文化的基因……這是為什麽全人類感激安徒生的理由。
同樣——屠格涅夫的《木木》和《獵人日記》并不是寫給農奴和農民看的;《湯姆叔叔的小屋》不是寫給黑奴看的;《午夜舞會》不是寫給被冷酷拷打的士兵看的;《伊凡的信》不是寫給孤苦伶仃而又不得不給地主老爺做童仆的小伊凡們看的;《在底層》不是寫給人生陷入無望困境的失業者們看的;《悲慘世界》不是寫給冉·阿讓們看的;《萌芽》不是寫給當牛做馬似的礦工們看的;《祝福》也不是寫給祥林嫂們看的……
以上一些書的及時問世,及時地體現着文化的良知。
當文化也沒了良知,集體朝理應被同情的階層和人們背轉過身去佯裝未見的時候,那樣一個國家也就向和諧的宗旨背轉過身去了。
而打壓文化的良知,乃是打壓全社會最底線的良知。
而連文化的同情都獲得不到的一部分民衆,乃是最不幸的民衆。
我以我眼看世界,凡經濟發達國家的文化,其文化之意義曾體現于特別重要的兩個方面——啓蒙了窮人和教育了富人,從而,文化了國家。我認為這是比革命偉大的意義。文化當然絕不僅僅有以上兩個方面的作用。但倘竟從來沒有好好地起到過以上兩個方面的作用,其文化的品質,無論怎樣提升了來進行評論,都是可疑的。
于是聯想到了“希望工程”,據有關資料統計——它的絕大多數捐款者,乃是小學生、中學生和退休了的老人們。
我們中國的老人和孩子們還具有同情心和善良,這實在是中國的安慰。
我以我眼看中國,我們的孩子們和老人們,并不是人文主義的文化首先要教育的對象。
自然,旁人們也不必首先接受此種教育。
心靈中沒有吸收過飽滿的人文主義教育的人,不配當公仆。因為他不可能有什麽人文主義的情懷,非當也當得很冷漠——對人民的疾苦……
心靈中沒有吸收過飽滿的人文主義教育的人,縱然富了,也不可能是一個可敬的富人。因為他将寧肯贈豪宅和名車給女人,哪怕僅為一夜風流,卻不太會捐出區區一百元幫一個窮孩子上得起學……
人文主義文化在教育西方國家的公仆和富人方面,真的不可謂不成功,起碼是比較地成功。
中國在這方面需要多少安徒生們呢?需要多少個時代呢?全世界都需要我們這樣,我們因而感受到,不但人類的社會,連整個世界都少了某些荒誕性,多了幾分合理性。
給自己的頭腦幾分尊重——我們因而發現,娛樂使我們同而不和,思考使我們和而不同。
給自己的頭腦幾分尊重——我們将會發現,思考的過程、産生思想的過程,是一個非常快樂的過程。這種快樂是其他快樂無從取代的。
給自己的頭腦幾分尊重——我們将因而活得更像個人,更愉快,更自然……
3.拒做儒家思想的優秀生
文化是一個內涵極其廣泛極其豐富的概念。我想僅就中國文化中的思想現象,而且主要是關于國家、民族、民主和知識分子們亦即古代文人們與權力、權勢關系的某些思想現象,向諸位彙報我自己的一點兒淺薄之見。
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傳說和古人追述之中的朝代,始于公元前2070年,距今4000餘年了。商朝是中國第一個有文字記載的朝代,那麽商朝應該說是中國真正意義上的思想史、文化史的端點。其後一概思想現象,皆由此端點發散而存。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就應該是春秋戰國時代了,那是一個大動蕩、“大改組”的歷史階段,統治權分分合合,合合分分,可謂波瀾動魄,時事驚心。也許正是因為那樣一種局面,促使和刺激中國古代的思想者們積極能動地思考統一與統治的謀略。他們相互辯論,取長補短,力争使各自的思想更加系統、成熟,具有說服力。那是中國古代思想者們自發貢獻思想力的現象,後人用“諸子百家”來形容。而孔子當之無愧地成為那一時期的思想家。
以當時而談,孔子們的思想确乎是博大精深的。政治、軍事、經濟、民生、文化、風俗、人和自然、家庭、人以及自身的關系,如生老病死,我們古代的思想家們當時都想到了。
我們的古代思想家們,是特別重視思想美感的,這一點是非常值得我們後人學習的。比如“天道酬勤,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一句古代名言,道理并不深奧,但與天與地進行了修辭聯系,語境宏大開闊,不僅具有思想美感,而且具有極為親和的說服力。因為其修辭暗示顯然是——且不論你能否做到,只要你願意接受此思想,你仿佛就已經是君子了。而是君子的感覺,當然是人人都願有的令人愉快的感覺。正确的思想,以美的語言或文字來傳播,才更有利于達到其教化作用。我們古代的思想家們,既不但重視思想力的美感,分明還深谙并尊重接受心理學。
看我們的當下,有些官員的話語,即使在宣傳很正确的思想時,也往往是令人打瞌睡的,有時甚至是令人極其反感的。他們宣傳思想的語言表達能力是難以令人恭維的,缺乏形象生動的詞彙,仿佛一旦撇開人人耳朵都聽出老繭來了的那一套“政治常用詞”,便不會以自己的語言來表達了。還每以一種高高在上的思想特權者的盛氣淩人的語勢訓人,使別人感到思想壓迫。
我認為,他們尤其應該向我們古代的思想家們學習。我們古代思想家們的思想,還是很精粹的。
比如“治大國若烹小鮮”這一絕妙比喻,即使從文學角度來看,也堪稱佳句經典。“苛政猛于虎”,則一針見血。
曾經有一段時間,簡單粗鄙的思想方式特別流行,比如“不破不立,破字當頭,立在其中”。應該說這句話的本意是不錯的。但“破”字,無論在古代還是當代,都更應該是一個包含智慧性的動詞才對,是指盡量采取智慧性的主動态度。好比一盤看起來的死棋,也許并非真的每一個棋子都沒有活步了。也許發現了哪一個棋子的一步活步,便全盤僵局改變,所以才有一個詞叫“破局”。在作文章方面叫“破題”,數學、幾何裏叫“破解”。而在某些人士那裏,“破”的意思似乎便是徹底“破壞”掉,以摧毀為能事。
我個人認為,鏟倒性的思想力,難免更是思想沖動力。思想沖動力也是浮躁之思想力。目的縱然達到,代價往往巨大。中國古代思想家們,在方法和目的之關系方面,是很重視代價大小的。
我覺得,中國古代思想家們的思想遺産有如下特征:1.農耕時代以農為綱的思想;2.渴望明君賢主的抱負寄托思想;3.求穩抑變的保守主義思想,這裏指的是後來成為歷朝歷代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法家思想現象另當別論;4.道德理想主義思想;5.文人實現個人功利前途的特質;6.唯美主義的思想力傾向。
總而言之,中國古代思想家或思想力這一概念,同時也必然是封建時代思想家和思想力的概念。既然是封建時代的,再博大再精深,那也必然具有封建時代的雜質,存在有服務于封建秩序的主觀性。所以,我個人絕不是所謂“傳統文化思想”的崇拜者。中國古代思想家們之思想的一大興趣點,往往更在于為帝王老師。這是我不崇拜的主要原因。好為帝王老師,難以做到在思想立場上不基本站在帝王者們一邊。
當然,站在帝王身側的一種思想立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