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鬥茶
翌日,巳時一刻,潮州府府衙大院內搭臺拼桌,上百茶人同聚一堂。
此刻院子正前方,鋪着紅色地毯的高臺階上,站着一位頭戴青金石官帽,身穿八爪蟒袍,袍子胸前繡着鴛鴦補子的俊雅男子,此人正是潮州府的知府大人俞仲君。
俞仲君現年三十有一,到潮州任知府五年間,府城之內,小案不提,大案從無。
潮州府素來有民風彪悍之稱,殺人不抵命、抗稅不納捐是常事。
以前在潮州府大大小小的官員,因為惹毛了這些人而丢了小命的大有人在,所以很多官員最怕的就是在潮州任職。
可俞仲君不同。
他到潮州府任職的第一件事,便是招募了五百多個精壯大漢充做衙役,以軍隊的模式對他們加以訓練。
他做的第二件事,是殺雞儆猴。當時海陽縣的一位豪強奸殺了一名女子,事情鬧得非常大,豪強便以萬兩銀錢讓他擺平此事,就像以前的那些知府一樣。誰料他當即大怒,令手下将豪強拿下,并于當日讓豪強伏法償命。這一戰令他揚名立威,從此不敢有人再明目張膽的在他眼皮子底下作惡。
他做的第三件事,便是解決當地的一系列問題。比如開渠引水,在海邊築堤,使得鹽地變良田,發展經濟農貿,維護治安等等。
他對屬下的要求極嚴,不許屬下拿百姓一針一線,若有違者,立斬馬前。
正因為此,百姓對他十分擁戴。
只不過他因為一心為百姓,年歲這般大了,還未曾娶妻生子,城裏不少的人家都想與他結親,但他對此事從未上過心。
“諸位茶友,泱泱華夏幾千年,茶飲文化博大精深……又恰逢當今聖上喜歡我潮州府的鳳凰茶。現本官奉聖上旨意,在此舉辦鬥茶大賽,以甄選茶商完成年貢任務。本次鬥茶大賽,統共有十八家茶莊參與,且為示公平,本官請了四位評茶師,和四位茶友參與評審。十八家茶商,得第一者,将享有進貢朝廷的資格。希望諸位茶商要以鬥為始,以和為終。現在本官宣布,鬥茶大賽,正式開始。”
俞仲君講完,從臺上走了下來,他一邊走,目光一邊掃視着大院內。
在臺下候着他的通判黃僅瑞近到他身前,附耳道:“大人可是在尋林鲲?”
俞仲君微微颔首:“嗯,林鲲可有來?”
Advertisement
黃僅瑞道:“來了,最後到的,此刻正在廂房裏與諸位茶莊老板一起候着。”
俞仲君放下心來。
黃僅瑞忽然湊到俞仲君耳邊道:“大人,聽說林家最近出了事。”
俞仲君俊眉一緊:“什麽事?”
黃僅瑞道:“我也是剛剛聽到別人在議論,說林鲲準備建茶廠,他雇了一位茶師,但那位茶師不知怎的,跳到韓江裏死了。”
俞仲君冷吸一口氣,默然片刻,又問:“這出了人命的事情,怎麽沒有人呈上來?”
黃僅瑞道:“聽說是林鲲一直雇船在打撈,還沒有報官,一直到昨日太陽落山,打撈到廣濟橋的分海口才罷手,看來真是飄進海裏了,唉!真是可憐,聽說還是個女的呢!”
俞仲君凝眉:“女的?”他的目光撇向了另一處。
黃僅瑞點頭。
大院正中,八張紅木八仙桌拼湊在一起,四位評茶師和四位茶友圍桌而站。
其中一方站有三位茶藝師。茶藝師所在桌面整整齊齊地擺放着數十個黃皮小紙包,紙包裏所裝是各家茶商所出的樣茶,每包十克。
按規矩,每家茶商可選一到兩種茶參與鬥茶。
十八家茶莊,有的選了一種茶,大多數選有兩種茶,共二十九種茶,每種茶要求三小包,統共有八十七包樣茶。
所有的樣茶不見茶莊的名字,也沒有茶葉的品名,只有“壹、貳、叁……貳拾玖”的編號,具體哪一個編號屬于哪家茶莊,是在半個時辰前,茶商自行抽簽而定。并且在編號定下來後,參與抽簽的茶商都被府衙的人給隔離了開來,以免他們作弊。
評茶第一步。由茶藝師将每種茶葉各取一小包打開放入小瓷碟中,再讓八位評審鑒茶辯質,以觀其外形、顏色、完整度、幹淨度。這一步便會由八位評審決斷出哪些是不合格的,不合格的便要淘汰。
第一步過後,共淘汰六種茶。
評茶第二步。由茶藝師分次泡制剩下的二十三種樣茶。每一小包樣茶供四人品評,一種茶葉兩小包樣茶剛好給八位評審品評。這一步是最為關鍵,且細分為三步。第一步是觀其色,觀察湯色是否透亮,飽和度是否高;再聞其氣味,聞有無異味、雜味;最後是嘗其口感,品嘗口感是否甘醇,又亦或是苦澀。
第二步過後,共淘汰十三種茶。
評茶第三步。察看瓯中泡過的葉底,如果黏滑柔潤,富于細膩感,且葉底軟亮,質感不退,則可認定為上品好茶。
第三步過後,淘汰四種茶,統共二十九種樣茶僅剩下六種茶。
評茶第四步。将這四種茶的葉底用“冷式試泡法”再泡一遍,這個時候,蓋瓯的熱度已退,茶藝師将二沸水再度注入蓋瓯內,進行複沖。複沖過後,再與之前的味覺來進行比對,如若重新沖出來的茶在色、香、味上,口感仍能往上走則優,若是走不了,更或是味道比先前差了,則被淘汰。
第四步過後,淘汰四種茶,此時僅剩下兩種茶各有特色,勝負難以取舍。
這兩種茶的編號分別為“陸”和“貳拾叁”。
“我覺得陸號茶口感更為醇厚一些。”
“但貳拾叁號茶的回甘度比陸號茶更好,不信你再嘗嘗。”
“陸號的韻味比貳拾叁號茶更恰當。”
“貳拾叁號茶比陸號茶更香。”
“……”
就在幾位評審就兩種茶争得不可開交之時,俞仲君走了過來。
争論的評審連忙齊齊拱手:“俞大人。”
俞仲君微笑道:“如何,這兩種茶能否辨個高低?”
其中一位最為德高望重的評茶師拱手道:“俞大人,這兩種茶各有千秋,難分勝負。”
俞仲君思索片刻:“即如此,那我們便看這兩種茶的茶商實力如何。雖然每年的年貢量不大,但要能年年堅持,須得茶商能持續經營,這考驗的就是茶商的實力了。”
德高望重的評茶師再度拱手道:“俞大人所言極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