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姬孟明掀唇一笑,輕輕道:“睢陽君有心了。不知燕侯殿下他老人家,近來可好?”
貼身的內侍戰戰兢兢地服飾在姬孟明身旁,大氣也不敢出。只因姬孟明身邊的內侍用不了多久,就會換一批。所謂伴君如伴虎,便是姬孟明這樣,誰也不知道會不會因為哪一件小事觸了他的黴頭,就丢了小命。
姜羽道:“托殿下的福,國君一切安康。”
“那就好,”姬孟明摩挲着拇指上剔透晶瑩的玉扳指,“寡人聽說,齊侯殿下近來身子不适,已是病了好多日了,都不見好。睢陽君可要代寡人,好好向燕侯殿下問個好,老人家要多注意身子。”
這話乍一聽起來是好意,可細細一聽,便讓人頗不舒服,就好像在嘲諷齊侯,詛咒燕侯似的。
姬孟明說完,眼眸不經意地掃過趙狄。齊侯是因為太子被殺被氣病的,而天下人都傳,姜直是晉國的日月閣殺的,日月閣名義上聽從姬孟明,可實際上誰都知道,他們奉的是趙狄的命,姬孟明只不過是個花架子。
趙狄面不改色。
石襄袖着手冷眼旁觀,仔細打量着年輕的睢陽君。聽說姜直死的時候,這位睢陽君也在場,雖然傳出來說是日月閣殺了姜直,但到底誰殺了,還說不好。
姬孟明一句話出來,朝堂上已是暗流湧動。
姜羽像沒聽出來似的,笑道:“殿下多慮了,國君縱橫沙場多年,老當益壯,三年前,羽還曾随國君從征中山國,那時殿下才十四歲,想來您應該記得。”
三年前,姜羽二十二歲,跟随燕侯與晉國聯手,滅了兩國中間的中山國,這一場戰争是姜羽的成名戰。正是因為姜羽在這一場戰争中立下的大功,他才被封為睢陽君,有自己的封號和封地,名震天下。
中山國本是北方異族,多年來時常騷擾燕晉邊界,還曾在十六年前與齊國一起夾擊燕國,若非燕國向晉國求援,燕國恐怕已亡國了。因此,燕國休養生息十餘年後,便聯手晉國,一舉攻下了中山國都城,饒縣便是原本屬于中山的領土。
這本是晉燕兩國友誼的體現。不過,這時候特意強調姬孟明那年才十四歲,總有些類似輕視的微妙意味在裏面。姬孟明鳳眸微眯,不動聲色地打量着姜羽,笑道:“記得,怎麽不記得。只是當時寡人未能親赴戰場,無緣得見睢陽君在戰場上的英姿,真是遺憾。”
“當年趙大人代君出征,想來對睢陽君是最熟悉不過的了。”這時,站在姬孟明右手方下側有個年逾四十的男人,穿着藏青色的官服,大腹便便,面白微胖,嘴唇上方留了兩撇山羊胡,像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威嚴似的,抄着手擡頭笑道。
這人正是石襄,乃是晉國石家的大家長,任晉國上卿,趙狄的死對頭。
趙狄道:“這便要讓石大人失望了,老臣與睢陽君分屬東西兩個戰場,沒見過睢陽君戰場上的英姿。”
三年前的中山之戰,姜羽自然是與趙狄打過交道的,知道這人狡猾如狐,又狠辣如蛇蠍。不過他們分屬不同的戰場,實際也沒接觸太多。
這倆人在朝堂上打嘴炮也是打慣了的,不管跟他們有關沒關,任何一件事都能吵起來,一方持贊成意見,另一方就要反對,姬孟明和其他朝臣都習慣了。
不過,現在有外客在,這麽打下去不合适,石襄非常識大體地把話題轉到姜羽身上來,呵呵地笑着,開口卻并不怎麽友好:
“睢陽君遠道而來,一路颠簸,辛苦了。你趕得巧,正逢上晉國春光最好的時候,今日進城以來,不知你看我曲沃的景致,比之薊城何如啊?”
姜羽笑道:“燕國苦寒之地,自然比不得曲沃,現下北部地區恐怕還有積雪呢。不過,也正是這樣的環境,才能養出我勇猛如虎的燕國兒郎。”
這是說他們晉國的兒郎,都是溫香軟玉裏養出來的綿羊?
“是極,是極,”石襄捋了一把自己的山羊胡,“那睢陽君看我晉國的王宮,比之燕國王宮,又如何呢?”
姜羽擡頭掃視了王宮一圈,笑道:“雕梁畫棟,朱瓦碧甍,鄙國比之不及,不過我燕國本就不如晉國國大力勝。國君宵衣旰食,只圖一個國泰民安,因此在宮殿廟宇之上,一向是能省則省。”
這是拐着彎兒說晉國奢侈鋪張了。
石襄嘴角抽了抽,心說睢陽君這嘴跟他的名頭一樣厲害,他還想說話,姬孟明擡了擡手,道:“好了。”
“石卿,睢陽君遠道而來,想是累了,壽誕還有幾日,睢陽君便趁此機會,好好休息休息,也順便看看我曲沃的風土人情。”
不管實際上怎麽樣,當着外臣,這個面子還是要給國君的。
“是,是老臣考慮不周。”石襄退了一步,躬身道。
将壽禮一一交接之後,姜羽拜別了晉侯,便退出了王宮。宮門外,車隊還侯着。由于姜羽臨走前,千叮咛萬囑咐,不許戚然明到處亂跑,因此戚然明只是百無聊賴地坐在馬車裏,直到姜羽回去時,他才掀開簾子探出頭來,望着姜羽道:“回來了?”
姜羽點頭,轉身對送他出來的內侍道:“有勞公公了,請回吧。”另有專人會帶姜羽他們去驿館。
那內侍姓廖,是唯一一個跟了姬孟明多年,還有幸留着一條老命的。他是從上一代晉侯起,便侍奉在王宮內,是個老人了,最會揣摩君上心意。
廖公公笑着低聲道:“睢陽君客氣了,能有緣在有生之年,再得見睢陽君一次,也是小人的福氣。”他擡眸不經意掃了一眼馬車裏的戚然明,忽地一怔。
戚然明在馬車上低頭看他,烏黑的眸子于平靜中藏着某種威脅的意味。
廖公公活這麽大歲數,自然知道什麽該說,什麽不該說,連忙低下頭去,笑着掩飾道:“沒想到睢陽君還帶了人在馬車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