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完成使命 (3)
了。
在采寫中,我深深感到,中越兩國人民在共同的戰争中結下的友誼用鮮血凝成,任何曲折都不能磨滅它。
王硯泉将軍總是念念不忘,在越南抗美救國戰争中,武元甲、文進勇經常到昆明休假。一旦來到美麗的滇池邊,這兩位越軍統帥總是馬上點名要見王硯泉。
昆明軍區副參謀長田大邦回憶說,1975年春他作為中國軍事代表團去越南訪問,正值越軍主力向南方調動,參加解放西貢的戰役。戰情如此,正在河內的王承武将軍還請田大邦和另一位當年的中國顧問到自己家中吃了一頓飯。
中國顧問周耀華的夫人聶如惠告訴我,周耀華在越南的時候,和越南官兵關系很好,和武元甲也建立了友誼:“1954年6月,我的第一個兒子出生了,我和周耀華為他起名‘周越明’,這名字包含一種紀念的意義,紀念我們在昆明的相識,還紀念我們在越南的經歷。1961年,武元甲和夫人到昆明來休假,周耀華和我帶着越明去看望他們。武元甲得知我們的孩子叫‘越明’,不由地說:‘可以叫周中越嘛!’于是,我們的孩子改名叫‘周中越’。”
不過,武元甲将軍也許不會想到,就是這位周中越,在1984年已經成長為一名解放軍炮兵的營指揮員,參加了中越邊境作戰。
退役前擔任中國軍事博物館副館長的董仁對越軍第312師始終抱有特殊的感情,我在他家中看到了1960年代初第312師師長黃琴寄來的該師戰史,是請董仁提意見的。一同寄來的還有黃琴署名的一封信,大意說,由于仍然處于戰争中,所以這部第312師戰史中沒有留下中國戰友的名字,但是中國顧問的業績已經留在越南戰友的心中了。
對中越兩國關系問題,中國顧問們非常關心。原中國民航總局副政委許法善在越南當顧問的時候,他的主要工作夥伴是阮仲永,後來阮仲永擔任了越南駐中國大使,但在他的任期內,中越關系已經嚴重惡化了。有一次,阮仲永到北京首都機場送客,意外地見到了在那裏擔任領導工作的許法善,十分動情。阮仲永不久後再一次到首都機場的時候,即要機場工作人員打電話向許法善通報。許法善趕去看望,發現阮仲永還沒有吃早餐,就立刻為他安排了。
不久,阮仲永通過中國外交部要求會見許法善。經同意,這兩位抗法戰争中的老戰友在中國民航局大樓裏會面,共敘當年。阮仲永反複說:“在抗法戰争中,我們的關系是很好的,你給了我們很多幫助,我是不會忘記的!現在。越中兩國關系上空出現了一片烏雲,但是我相信,這片烏雲會過去的。烏雲過去之後,又是一片燦爛的陽光。”
臨分手的時候,阮仲永告訴許法善:“我的任期就要滿了,該回國了。臨走前我要舉行一次酒會,到時候請你一定來。”許法善向阮仲永贈送了一件小禮品——中國民航的飛機模型——并答應說,一定争取去。
不久以後,越南大使館送來了請柬,許法善如約前往。酒會上,許法善見到了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劉述卿,談起和阮仲永曾經共事的經歷。劉述卿說,是啊,阮仲永大使向我們多次提到你,要求和你會見,我們就同意了。見面是好事情。
正在這時,阮仲永走了過來,在劉述卿面前回憶當年與許法善在一起的戰争歲月。
劉述卿對阮仲永說,是呀,過去我們的關系多好呀,為什麽要像現在這個樣子呢?請你回去告訴貴國領導人,不要這樣下去了。貴國的軍隊應該撤出柬埔寨,這樣做對你們是有好處的。
阮仲永連連點頭,說:“是的,是的,我回去後一定要轉達這個重要的意見。”
酒會臨近結束時許法善告辭,阮仲永特意從二樓一直送他下來,直到門口。許法善勸阻說:“酒會還沒有完,你還有客人,快回去招呼客人吧,為我出來多不合适呀。”
但是阮仲永動情地說:“沒關系,你是老戰友呀,你和別人不一樣!”
他們分手了,從此再沒有見面。這是1980年代初的事情。
訪問張英、侯寒江先生的時候,他們都問過我:“為什麽中越關系會在1970和1980年代逆轉成這個樣子?”
我當時說:“這個問題原本應該由我提出來呀。”
我深深地感謝當年的顧問們,他們每一個人都幫助了我(雖然有幾位沒有見面談上話)。他們都樂于回答和回憶,認為這樣做是對一段重要的歷史負責。這一點,正是我們在過去做得非常不夠的地方。我們不能因為我們這個國家有着悠久歷史,就忽視歷史、埋藏歷史,這樣的話會把歷史引入巨大的誤區。
我訪問過的所有原顧問團成員,那段歲月都在他們的腦海裏留下了美好的回憶。我益發感到有責任,不管寫作持續多久,也要最終完成之。
幫助我堅定這個信念的還有曾擔任雲南東南亞研究所所長的陳呂範教授。他是我的前輩,曾與我父親一起工作過。當我開始中越關系史研究時,陳呂範教授給予我重要的幫助。1988年的一天,當我們一起走進東南亞研究所的藏書庫時,我看到了關于奠邊府戰役的英文專著《狹小盆地中的地獄》(Hell in a Very Small Place),作者是美國的伯納德·富爾(Bernard B.Full),他1926年出生于法國,後來到了美國,成為記者和歷史學家。這部500頁的著作是作者采訪大批奠邊府戰役當事人,并參閱文獻資料完成的,是迄今為止描述奠邊府戰役的最權威的英文著作,初版于1967年。完成此書後,作者即奔赴越南戰場,打算采寫新的著作,不幸因飛機失事而遇難。當我在1990年代去到美國的時候,看到這部書又再版了。
當我讀完《狹小盆地中的地獄》,深深敬佩作者之餘,亦扪心自問:“他做到的,我行嗎?”
陳呂範教授說:“你能做到。”
“在中國,寫當代史,又涉及當代國際關系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說。
“你能做到。”他很肯定地說。
戰争的硝煙已經散去了,這場戰争會被歲月遺忘嗎?
1990年代初,我赴美國從事研究的時候,美國的軍事雜志正在接連不斷地刊載有關“沙漠風暴”的研究文章,著名的軍事雜志《軍事觀察》(Military Review)于1992年1月號登載了資深軍史研究者辛普森(Howard R.Simpson)的長文《奠邊府戰役的教益》(The Lessons of Dien Bien Phu)。作者寫道:“事隔37年之後繼續研究奠邊府戰役對今天的重要意義,就在于它能從不同角度對當代局部戰争提供有益的經驗:它清楚地表明了游擊戰争的靈活性及其力量,這種戰争能夠改變一個區域的戰争進程……從習慣性的常規戰争角度看待游擊戰,因而低估對手是嚴重的軍事錯誤。在游擊戰争中,在複雜的地形和多變的氣候條件下,過分依賴空中補給會導致災難性結果。”但是,這篇文章沒有談到中國軍事顧問團的存在。我給作者去了一封信,指出這點。
不久,居住在愛爾蘭的辛普森先生回信,同意我的觀點,并說他之所以未能指出這點主要是缺乏材料的緣故。不過,他正在富爾的著作基礎上撰寫關于奠邊府戰役的新著,他将在新著中對此加以彌補。他還說,在揭示中國軍事顧問團的歷史作用方面,中國作者的作用是他人無法替代的。
辛普森先生的信從另一個角度堅定了我的決心。在美國,我有條件接觸到許多與第一次印度支那戰争有關的英文著作和資料,還利用了美國國家檔案館按期解密的檔案。
歷時八年,本書終于完成了。我感到高興的是,中越關系經過曲折之後又走上了全面正常化的道路。這符合中越兩國人民的願望。因為如此,我們更應該關注歷史,總結歷史的教益,使過去的曲折不再出現,使昔日的友誼更加深入人心。
我願意對年輕的朋友們說:你們生活在一個有着持久和平的年代裏,你們更有條件理智而全面地審視歷史,進而創造新世紀的繁榮!
1998年9月1日于北京金臺路
修訂再版後記 沖出歷史的旋渦
錢江
這是一部追溯中國和越南當代關系史源頭的著作。出版十多年後,有機會對它進行訂正和增補新的史料,并有機會得以再版,我由衷地感到高興,因為這證明這部凝聚了心血的著作經受住了時間的檢驗。
一個人的生命歷程總是有限的,因其有限,有些特別的經歷就在記憶的田野裏犁出了深深的溝痕。我有過中越邊境戰争的戰場感受,親眼看到戰争場景,感受到戰争給予人生的震撼性影響。就從這種震撼感出發,我從采訪一個個親歷者開始,日積月累,最後完成了這部書。其初衷是想弄明白,在歷史風雲中,中國和鄰國越南的相互關系,經歷了哪些陽光和風雨,有過怎樣的融合與紛争。歷史的大潮不會筆直向前,必有起伏的波浪和湍急的旋渦,這會給今後的中越關系帶來什麽樣的影響?我的這部書所描述的,就是有關于此的一個歷史片段。
任何一個歷史片段,都有其前因後果。對今天的人們來說,重要的是沖出歷史的旋渦,奔向未來更寬闊的海洋。
這部書描寫的中國援越抗法進程,是為當代中越關系注入了積極因素的。作者還有《周恩來與日內瓦會議》一書于2005年出版,闡述中國援越抗法帶來了怎樣的結局,與本書是姊妹篇,它告訴讀者,一度将越南劃為南北部分的北緯17度線是怎樣成為臨時分界線的。
從那以後,中國又決策援越抗美,最終看到越南于1975年實現了國家統一。
接下來,中越關系經歷了很多波折,乃至兵戎相見。爾後戰雲漸漸飄散,陸地邊境線歸于安寧,兩國邊民互貿,各取所需。此番其樂融融的場景,我又是親眼看到的。
平靜的海面并非波瀾不驚,美麗的港灣裏可能暗潮湧動。中越兩國關系追溯千年,其中包含着太多的起伏變幻。由此可見,國際關系是不斷演進的。今天的人們理當把握歷史演進的大格局,通曉歷史,見微知著,使中越兩國關系的航船不要偏離正确的航道。
中越關系的內涵如此豐富,需要衆多有志于此的人認真梳理,以便讓後人吸取教益。這就是一部部新的中越關系著作要承擔的任務,我将帶着極大的熱情和期望投身于此。
2013年7月3日于北京
致謝名單
在本書撰寫過程中,下列人士接受了作者的訪問,謹向他們表示深深的感謝!
羅貴波 梅嘉生 鄧逸凡 文 莊 王硯泉 陳呂範 侯寒江
董 仁 茹夫一 窦金波 王振華 張 英 傅 涯 李涵珍
許其倩 周 政 許法善 雷英夫 戴 煌 田大邦 吳湧軍
李增福 李雲楊 盧康民 杜建華 馬達衛 薛碧天 許之善
謝爽秋 張興華 徐成功 王子波 劉師祥 栾仲丹 鄧 汀
牛玉堂 宋 鍵 趙瑞來 李玉先 張 祥 李文清 原 野
史國強 周洪波 安 朗 馬 麗 朱友林 陳寒楓 張秀明
李 挺 張 翼 孫以謹 巫志遠 王 非 周毅之 梁 楓
龍永科 梅 森 孫殷才 王 毅 馮 明 田 真 聶如惠
沈玉錄 劉煥成 姚新德 雷震霖 王德倫 葉 星 趙玉珍
楊春秀 左珍一 丁雪萍 張廣華
黃曉夏(黃景文之女)
梅丹波(梅嘉生之女)
陳文光(越南) 鄧京(越南) 梅忠林(越南) 黃明芳(越南)
H.R.辛普森(美國)Howard R.Simpson
亨利·艾羅(法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