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在在皆舊識
京城外十裏地, 靠近圍場的官道旁某個茶店前, 幾輛馬車陸續停下。
為首馬車旁, 一名高大英俊的男子翻身下馬, 親自撩開車簾,從馬車內扶出一位貌美婦人。其後馬車內, 還有丫鬟婆子等人分別扶出一男一女兩位白發老者。一行人進入茶店。
茶店內幾乎座無虛席。小二熱情招呼,引四人在角落處坐下。
那四人旅途勞頓, 剛歇上腳就聽見鄰桌之人在竊竊私語。
“不愧是高陽郡主!成親好大的場面。我經商這些年, 南來北往,不知見了多少豪富人家嫁娶,還沒見過這等大場面。單單下定那天兒的聘禮,都跟流水似的擡出了好幾條街去,更別提大婚當天了。”一個做商人打扮的人說道。
對坐之人聞言, 嗤笑道:“老吳, 不是我笑話你沒見過世面。你可知那高陽郡主所嫁之人是誰?那可是前任揚州巡鹽禦史, 現任吏部侍郎。啧啧,這兩個位子, 那是一般人能坐的?其中油水, 豈是我等可知!更重要,那壓箱、添妝的物事都是禦賜的。據說, 成親當日,整個京城但凡有些臉面的人家都去了,普通人家進不得門。就這般,宴席還幾乎擺到府門外頭。而且, 這還是人家刻意小辦了的!”
說話之人高聲大氣,一番言語說完,茶店中人都聽得清清楚楚。
“确實是如此豪闊!”
“真可比天家嫁女!”
“我只遠遠在人堆裏望了一眼,那林老爺,哎呀呀……”
“你倒好福氣!不知這新郎官和新娘子到底是何等樣的人物!我什麽時候能見一面!”
……
茶店裏旁的客人也紛紛附和,有自誇見識了迎親隊伍的,有遺憾沒見着的,有不甘人後胡編亂造也要湊趣的……七嘴八舌,議論不休。
之前發言那人見路人都目光炯炯眼含歆羨地望着他,便猶如他當真親眼目睹了盛況,也認識那林侍郎并高陽郡主夫婦似的,與有榮焉、洋洋自得地直捋胡須。
“哈哈,鄭兄,虧你自視甚高,也沒比吳兄好到哪裏去嘛!那些聘禮嫁妝并壓箱賀禮都不過黃白之物,有甚稀奇!這場婚事,奇的是那林侍郎續弦,竟可娶堂堂郡主,加官進爵不說還有聖旨賜婚。雙喜臨門,滿城道賀,實乃聞所未聞之事也。”同桌另一位穿書生長衫者搖頭晃腦高聲道。
果然,最先說話的兩人并衆多茶客也不過道聽途說,并不知續弦內情,俱是瞠目結舌,疊聲急求那書生樣人細說端詳。
Advertisement
那人見狀,這才放下茶杯,清清嗓子,故作神秘道:“咳咳,要知這林老爺出身勳貴還是兩榜進士探花郎出身,原配更乃一門兩國公的榮國公嫡女賈氏,夫妻伉俪情深,只可惜賈氏早早故去,膝下只得一女。這林老爺如今雖也是四十多歲人了,卻依然神仙樣兒人物,惹得心比天高的高陽郡主一見傾心,親自求了皇上賜婚……”往下的話卻越說越玄乎,将個林如海誇的天上有地下無。
早先騎馬的高大英俊男子聽見,忍不住搖頭。身旁美豔婦人見狀,笑彎了眉眼,掩唇打趣道:“大哥果然厲害!他與郡主的婚事連行商走卒都津津樂道,可惜咱們來得太遲,竟見不着當時盛況。”
原來這對夫妻竟是林如海義弟、黛玉恩師楊毅并孫姑娘伉俪。那六旬老者便是孫父,另一白頭者卻是香菱之母封氏。
一月前,住在姑蘇林宅的楊毅得到林如海來信,說了谕旨封官并賜婚之事,言辭懇切誠邀楊毅舉家來京團聚,或掙個功業,或只為全兄弟義氣。
楊毅與孫氏并孫父說明,兩人皆欣然接受,當即收拾啓程。趕巧,去尋封氏的管事也将封氏帶來,兩下合計,幹脆同路進京。
但是,孫父并封氏都年歲大了,坐不得船,一行人只能棄舟換馬,似這般,緊趕慢趕進京都誤了大婚時日。
封氏面帶愧容道:“都是老身無用,連累先生不能參加恩公喜事,實在……”
楊毅趕忙擺手道:“夫人言重了。實在是賜婚來得突然,大哥不及準備,消息來得太遲。再者,大哥本意并不欲這般鋪張,實在是盛情難卻。”
要知道,這場婚事起初林如海和應妙陽都說定了小辦,等楊毅等人來了,屆時兩家親眷坐在一處,禮數周到便可。
哪知旁人偏偏不許。首當其沖便是帝後二人,特特命欽天監選好了日子,連下兩道聖旨。一為封官,禦旨升林海為吏部侍郎;一為賜婚,并由皇後親賜鳳冠霞帔。
緊跟着便是賢親王府。永玙心思,賢親王夫妻盡知,如何不為兒子打算?不僅賢親王妃親自添妝,做應妙陽出嫁當日全福之人,更在成親當日,夫妻二人重禮同至,給足了林如海面子。
更別提應妙陽父母兩家親眷,諸多士林才子并皇室宗親,見了那兩兄弟之陣仗,愈發“變本加厲”,添妝、賀禮都擺了一院子,忙得黛玉單單道謝都說啞了嗓子。
至于,京城那些慣會見風使陀逢迎拍馬之人,自是哪裏熱鬧往哪湊。真真八竿子打不着者,如京兆尹之流也送了賀禮,親自道賀。
京城中人再是見過大世面,也沒見過這麽多貴人名流同時出門,車馬直直堵塞了道路。店鋪掌櫃夥計沿街商販都丢下手頭活計兒,只為看個熱鬧,稱為萬人空巷也不為過。
當真是冠蓋滿林府,相逢皆相識。
楊毅還在與封氏說話,忽聽店外有人喜呼道:“可是俊飛賢弟一家在內?”
楊毅聞聲,喜上眉梢,振衣而起,已有一人如飛而至,張臂環住他臂膀朗聲道:“果然賢弟也!許久不見,想煞愚兄了!”
楊毅也回握住來人雙手,激動不已。
來人正是新郎官林如海。只見他一襲藍衫,滿面春風,看去竟似又年輕了好幾歲。
旁邊,孫氏等人忙起身行禮。
幾人正說着話,突然周圍茶客猛地一陣騷動,桌翻椅倒并抽氣聲此起彼伏。
楊毅還不明白,封氏卻指着店門先喚出聲,“英蓮!”
幾人随聲望去,立時被豔色晃了眼。
茶店門口,一位閉月羞花的豔妝麗人挽着頭戴帷帽的黛玉,身後跟着一群華服侍女浩浩蕩蕩進得門來。
卻是應妙陽、黛玉并香菱、紫鵑等。
黛玉聽見封氏呼喚,知道她定是香菱之母,見香菱還呆愣愣的,輕輕推她一把,由着紫鵑陪她們母女相認去了。
另一頭,應妙陽大大方方上前,沖楊毅一禮,贊道:“這位想來便是俊也賢弟,果然儀表堂堂、一表人才。”轉頭走到孫氏面前,拉着她的手,笑道,“當真也只有弟妹這般品貌人物,彼此才相匹配。”
楊毅并孫氏都有些愣怔。眼前女子雖做婦人打扮,看去亦不過二十出頭樣子,哪裏是三十多歲人兒?孫氏自诩模樣少艾,比起應妙陽,也要自慚形穢。一時間,兩夫妻都不敢認。
林如海與應妙陽新婚燕爾,仍不免羞怯,傻傻站在一旁,半晌方道:“此乃嫂夫人。”
他算着日子,估摸楊毅等人今日該到,在家中苦等不及,便出城來迎。
應妙陽早聽說楊毅神技,又見了黛玉劍舞,驚為天人,亦心中敬仰。且夫妻相和,寸步不願離開,也巴巴跟了來。
至于黛玉,楊毅乃她恩師,師徒情分不比尋常,且香菱念母心切,自然同往。
兩廂便在此處碰見。
黛玉見楊毅等人面露訝色,舉動頗不自然,上前拜見畢,逗趣道:“師父、師娘數月不見,竟不記得玉兒了嗎?”
楊毅不由展顏。
孫氏一把拉過黛玉,将她攬入懷裏,見她面色紅潤喜笑顏開,身量也長高了些,激賞地與應妙陽對視。彼此間微不可查的生疏、尴尬消失無蹤。
這頭兒衆人久別重逢,執手敘闊,那頭兒旁觀茶客可是炸開了鍋。
此處乃進出京城必經要道。茶店雖小,來往的人可皆不凡。其中便有當真目睹林如海應妙陽大婚盛況之人,一眼認出那藍衫儒雅文士乃林如海,可想而知随後而至的神妃仙子“嫂夫人”便是高陽郡主應妙陽。
當下京城最炙手可熱的一對夫妻齊聚于此,适才衆人還做夢只求一見的人物這便出現在眼前,簡直比說書人口中話本故事還要玄妙,叫他們如何不激動!
被熱茶燙了口唇者一大把,驚詫間揮手碰翻茶水杯盞者更是衆多。其中,還數适才淡定指點江山的書生樣人最是情難自禁。
他先是看見林如海,後聞應妙陽笑語,及至黛玉舉步上前,終于激動地不能自己,從條凳上翻倒,面朝上仰躺在地,口吐白沫抽搐起來。
同伴慌忙呼救。
楊毅排開衆人,取針施救,孫氏在旁麻利相助。
見此情形,林如海與應妙陽對視,目中盡是欣慰之情。
楊毅三兩針下去,那人便清醒過來。人群更是驚嘆,不約而同稱贊楊毅華佗再世,連帶着看林如海等人眼神猶如神明。
有那沒見過世面的小商小販甚至恰好進京的外地差官,都覺得今日所見所聞實在了得,可敘經年。
卻不知,更驚人的事情還在後頭。
遠處,官道拐角處,忽然塵土飛揚,遮天蔽日。馬蹄聲如擂重鼓,轟隆而至。
事出突然,人群皆引頸而望。不過幾息工夫,忽有五六匹駿馬穿塵而出。
衆人定睛望去,馬上之人皆是身背箭囊,容貌英俊的少年郎!
偏偏當先之人在場好多人還都認識,竟是神武将軍馮唐之子馮紫英。
馮紫英縱馬疾馳,一臉郁色,握着缰繩的右臂,衣袖破了好大一個口子,血跡猶在。
好不容易安靜下來的人群再次躁動起來。
衆人目光都聚在馮紫英身上,黛玉卻悄悄轉到林如海身後,指着馬隊居中一人,低聲道:“爹爹,您看,怎地賈蓉也在那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