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2)
裏邊,不敢出來了。
這真是何苦!
6、忽悠需要真誠
劉邦撕毀剛剛簽訂的和平協議,率漢軍追殺項羽,追上了卻不敢上前,結果反被憤怒的楚軍轉身殺回來,殺得漢軍一敗塗地,狼奔豕突。這次遭遇戰的爆發地點在固陵,所以此戰又稱固陵戰役,是垓下戰役的前哨戰。
後世書呆讀書至此,無不扼腕嘆息,曰:“假使項羽抓住戰機,乘勝追殺,擴大戰果,在韓信、彭越兩支強大的軍隊趕來之前,先行将劉邦殲滅,必然是時局倒轉,山河易主。可惜項羽智商不足以敷用,缺乏戰略眼光,錯失了良機。惜哉,惜哉!”
但實際上,項羽根本沒有這個能力。又或者可以說,劉邦先行一步,早已将這種可能徹底封死了。
比較劉邦與項羽,毫無疑問,項羽比劉邦更能打,因為他年輕——發生固陵戰役這一年,劉邦五十五歲,項羽三十一歲。一個三十一歲的壯年漢子,肯定比五十五歲的老頭更能打,這是可想而知的。
但項羽的組織協調能力,比之于劉邦,差得不可以道理計。想當初,劉邦起于沛縣,率領着一批販夫走卒,卻幾歷血戰,生生地把這些商販市儈打造成了天下名将。如小吏曹參,如賣絲缯的灌嬰,如殺狗的樊哙,假如沒有劉邦,就不會有他們封侯拜相的人生。這強大的統禦及人才培養運用能力,豈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
劉邦這邊,經常會出現一些莫名其妙的小人物,對劉邦提出些極有價值的建議,這時候劉邦沒二話,立即采用。能夠集衆智為己用,這話說得簡單,但能夠做到的,少之又少。
反觀項羽,他始終是在吃老本,不停地消耗項梁時代積累的戰争資源。他所統轄的戰将,全都是項梁留給他的,沒有一個後起之秀,能夠在他的陣營脫穎而出。就連韓信這種天才将領,落到項羽手中,最多只不過是個執戟跟班的警衛員。項羽從未有過挖掘人才的想法,他眼裏只有自己,根本不曾有別人。
有意思的是,劉邦雖然最善于用人,卻對人粗暴無禮,特別喜歡羞辱別人。動辄指着對方的鼻頭罵祖宗,又或是以“踞而洗”的姿勢有意讓對方羞惱。而項羽卻恰恰相反,他眼裏只有自己,永遠不承認別人的能力,但對待別人的态度卻是溫文爾雅、溫柔體貼、溫情無限、溫瑩如玉。
劉邦之所以待人粗暴無禮,甚至無恥,那是因為他居于智力的制高點,居高臨下俯視對方,洞悉對方的心事。知道他縱然這樣做,對方也無可奈何于他。而項羽之所以待人溫柔如處子,那是因為項羽看不明白對方,權以溫和的态度為籠絡,以便忽悠對方為自己效死。兩人之間,存在着一條巨大的智力鴻溝,以鴻溝為界,鴻溝以西是高智商地界,鴻溝以東是低智商地盤,高智商的劉邦,肯定會越過這條鴻溝,來欺負智商不夠用的項羽,這是野蠻世代人類殘酷博弈的必然。你不能要求蠻荒時代的劉邦,有着愛護低智商項羽的心思,這不符合人性。
說這麽多,只是為了解釋一件事——何以項羽不抓住戰機,于固陵大勝而後全殲劉邦。他殲滅不了,楚軍雖然有十萬,卻被項羽的個人英雄主義搶走了風頭,落得個整體戰鬥力低于漢軍。固陵雖勝,只是激憤之下出手,并沒有勝算。
此外還有一樁事,項羽曾經用來橫行戰場的大殺器,已經被劉邦奪走。
這枚大殺器,就是新崛起的騎兵戰。
劉邦甫出三秦,在彭城一戰,被項羽以新式的騎兵戰,生生殺掉了二十多萬人。劉邦以其不可思議的機敏反應,在極短的時間內,建立起了他的騎兵師,由灌嬰統領。這就立即削弱了項羽的優勢。随後,韓信攻克趙國,脅迫北方的燕國臣服,這就徹底掐斷了項羽的戰馬來源。
Advertisement
當時的戰馬只能從北方購買,或者是從秦國,又或者是從燕國。但這兩個地方,全都被劉邦牢牢地控制了。此後劉邦對項羽實行了武器禁運,采用冷酷的經濟封鎖的方法,徹底斷絕了項羽恢複騎兵優勢的念頭。
這就是固陵戰役後雙方再度僵持的原因。項羽太能打,劉邦一個人滅不了他。而劉邦親手帶出來的漢軍,整體作戰能力高于楚軍,所以楚軍也無法拿下劉邦。
只能是再一次的僵持,一如鴻溝時代。
一邊傳令鞏固己方防線,一邊聽着楚軍兇猛的進攻聲,劉邦憂心忡忡,問計于張良:“我們兵困于此,韓信和彭越之援軍又遲遲不來,當此之時,應當何以處之呀?”
張良說:“這不明擺着嗎?楚軍已經是死定了的,只差再在他們的棺材上釘上幾枚釘子。這幾枚釘子,必須讓韓信、彭越他們來釘,我們所能做的,只是死死地壓住棺材板,別讓項羽再爬出來。但問題是,這節骨眼上,你憑什麽讓人家韓信、彭越來幫你釘釘子?項羽将亡,他們卻誰也沒有得到封地。如果大王你肯和他們共有天下,分地封王,他們肯定會來的。”
劉邦說:“嗯……不對呀,咱們不是封了韓信為齊王的嗎?”
張良說:“拜托大王,韓信不缺心眼,看不出來上次咱們是忽悠他嗎?你說他是齊王了,他的封地在哪裏?邊界怎麽劃分?書面的合同又在哪裏?這些全都沒有,就是個忽悠而已。再說彭越,他想封王已經太久太久了,但他現在只是個魏相國,你想他會滿意這個薪資待遇嗎?所以,大王如果希望這倆家夥出兵,就得忽悠真誠一點。”
“怎麽個真誠法?”劉邦問。
張良道:“大王,你看這麽樣如何,馬上草拟合同,把睢陽至谷城通通分給彭越,那是他多年戰鬥過的地方,他最渴望能風風光光擺次大譜了。再把從陳地到東海,通通封給韓信,此外再把韓信的家鄉也給他,他在家鄉以鑽人家的褲裆而成名,一定要讓他回去找到仇家,再讓對方也鑽他的褲裆。如果大王這樣做了,他們肯定會率師而來,屆時破楚易如反掌。”
劉邦搖頭:“不,我不能同意你的建議。”
“為什麽?”張良大驚。
“因為,”劉邦解釋道,“你只提到了韓信和彭越,卻漏掉了個英布。英布那家夥也是很能打,千萬不能漏掉他。因此,除了大封韓信和彭越之外,還要再把整個淮南通通封給英布,封他為淮南王。你看如何?”
張良說:“唉,項羽是真的死定了,我好同情他。”
7、豬一樣的隊友
話說九江王英布,自打中了劉邦曝光計劃的詭計,此後一直沒打出個明白仗。但是當劉邦項羽鴻溝對峙的時候,他還是振作精神,重振旗鼓,進入自己的老巢九江地區,攻占了幾個小小的縣邑。但再想打得更光彩時,明顯力不勝任。
這時候,劉邦的大表哥劉賈帶着游擊隊來了,與英布會師。會師後說:“老英,我發現你為什麽弄不明白了,你跟項羽一樣的缺心眼,就知道閉着眼睛打打打,這樣硬打下去,你會死得很慘的。”
“聽我的,這次咱們用我表弟劉邦的高招。”
“什麽高招?”
“忽悠!”
于是劉賈派了人,拿了書信珠寶去壽春,找替項羽鎮守後方的楚大司馬周殷,承諾說:“大司馬周殷,蓋世英雄也,英雄就該跟英雄紮堆,如果周殷肯跳槽過來,這邊封王封地,珠寶美女,大大地有,周殷豈有意呼?”
沒意才怪,周殷見利心喜,立即率正規軍投降了劉賈英布的游擊隊。
這下子英布爽了,先狠狠地報複那些背叛他的城邑。六地的百姓抗擊英布最英勇,通通殺掉,男女老幼一個不留。還有城父,也是打英布打得比較狠的,這座城池幹脆抹掉,一個活人也不留。
血腥的大屠殺而後,新上任的淮南王英布,就意氣風發地率領隊伍,趕往垓下與韓信、彭越、劉邦會師。
諸侯畢至,雄兵集結,項羽的生命進入了倒計時。
現在來看看楚漢兩軍的作戰序列。
正方一號主力選手,劉邦之漢軍:
統帥:漢王劉邦。
将軍一:周勃。
将軍二:樊哙。
将軍三:王陵。注意這個王陵,他是早年劉邦的大哥,為了刻意與劉邦拉開距離,他故意和劉邦最為切齒痛恨的雍齒走到一起。但針對項羽的最後一戰,他必須到場,因為項羽把王陵的母親煮成了水煮肉片,王陵此來,是為母親複仇的——現在再來看項羽幹的這缺德事,你煮人家一個老太太幹什麽?平白為自己樹立了這麽一個冤家對頭!如果項羽當時披麻戴孝,替王陵的母親下葬,那就意味着把王陵轉型成為了劉邦的敵人。但是項羽處置失策,以毫無理由的殘暴,替自己找來了對頭,助劉邦成就了事業。
将軍四:騎都尉郦商。他居然也在場,這真是莫名其妙,他的哥哥郦食其,就是受韓信坑害,被齊王水煮了。他在這裏,而韓信是此戰的總指揮,這就意味着,或者是他,或者是韓信,總會有一個人要倒黴的!
将軍五:騎都尉靳歙。
将軍六:禦史大夫灌嬰。他所統帥的樓煩騎兵,曾是項羽的殺人利器。但是現在,事易時移,時局倒轉,灌嬰其人以販賣絲缯起家,追随劉邦先是成為車戰高手,繼而又成為騎兵大師,這神一樣的學習能力,實在是令人驚嘆。
漢軍兵力,約十萬人。
正方二號主力選手,韓信之齊軍:
統帥:齊王韓信。
将軍一:李左車。這是當時最具價值的兵法大師,他能夠為韓信所用,固然令人驚訝。事實上,韓信擁有了這位神一樣的兵法大師,已經成為了當時最有勢力的人。但他和韓信一樣,都是精熟于兵法之策,卻對人性生疏隔膜,這種能力的缺失,成為劉邦的機會。
将軍二:孔熙。
将軍三:陳賀。
齊軍兵力,約三十萬人。
正方三號主力選手,彭越之梁軍:
統帥:梁王彭越。
副統帥:大夫栾布。栾布是彭越少年好友,等到彭越起兵的時候,栾布卻被人拐走賣到了燕國。此後他在燕國脫穎而出,帶兵打仗,又被韓信俘虜。彭越向劉邦求情,贖回了栾布,現在栾布和彭越已經是生死之交了。
梁軍總兵力:約五萬人。
正方四號主力選手,英布之九江軍:
統帥:淮南王英布。
将軍一:劉賈。他是劉邦的大表哥,淮南地區游擊司令,與英布配合燒殺劫掠,顯然是為了提高彭越的人氣,所以把他也劃入了九江軍系列。
将軍二:周殷。他是楚國的大司馬,是項羽信任的人,項羽派他鎮守壽春,彈壓劉賈和彭越的騷亂。卻不承想,他反而在六地屠城,跟随彭越來到了這裏,這再一次證明了項羽的識人眼光太差勁,只有那些絕對不應該受到信任的人,才會受到項羽的信任。
九江軍總兵力:五萬人左右。
目前,漢軍及其盟友聯軍擁有兇悍的戰将一十二員,士兵超過五十萬人。再來看看楚軍方面的力量如何。
反方種子選手楚軍:
統帥:西楚霸王項羽。
參謀幕僚:左尹項伯。完了,看到這家夥,就知道項羽沒咒念了。潛伏在項羽身邊的間諜,已經取代亞父範增,成為了項羽的智囊。有此人在,這仗怎麽打怎麽輸,項羽的識人眼光,再一次遭到了徹底的否定。
将領一:将軍季布。季布其人,是個忽悠大師,有句成語叫季布一諾,千金不易,就是他忽悠出來的。實際上他的為人,是季布一諾,給錢就賣。劉邦甚至都不敢統戰他,他屬于豬一樣的隊友,站在哪一隊,就會連累哪一隊丢分。最典型的事件就是季布的舅舅丁公,他在彭城戰役,楚軍大勝時追殺劉邦,卻因為劉邦幾句甜言蜜語,就放走了劉邦。劉邦殺掉項羽後,第一個要殺的就是季布舅舅丁公,因為劉邦不喜歡這些給隊伍帶來負分的怪異人類。
将領二:鐘離昧。他是韓信的私交好友,也是目前項羽手下唯一能打的戰将。長期以來,項羽作戰,文靠亞父範增,武靠鐘離味。但是劉邦施反間計,逼走了亞父範增,奪了鐘離昧的兵權,讓鐘離昧歸屬大司馬曹咎之下。結果曹咎無能戰死,鐘離昧卻始終忠心耿耿,但最終,他的忠心淪為一場悲劇。
将領三:項聲。他是項氏族人稍微有點起色的戰将,曾經在龍且手下,于九江大敗反叛的英布。但是在跟随龍且往援齊國時,敗于濰水之役,龍且被殺,他卻逃了回來。但這一次,他似乎不再有可能逃脫了。
将領四:項冠。
将領五:項悍。
楚軍總兵力:約十萬人。
現在來比較一下楚漢雙方的實力,楚軍這邊,将軍只有五個,漢軍十二個。而且漢軍的兵力五十萬,楚軍的兵力只有十萬。
處于絕對劣勢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項羽這邊還有豬一樣的隊友,和潛伏日久的間諜。這一仗,是項羽的終結之戰。
結局無可避免。
8、夜半歌聲
“九裏山前做戰場,牧童撿得舊刀槍,順風吹動烏江水,好似虞姬別霸王。”項羽終結之戰,首先有個小小的熱身賽,賽場就在九裏山。
公元前202年十月下旬,這一年劉邦五十五歲,距離他生命的終點,只剩下六個年頭了。他最渴望的就是,在自己退出人生舞臺之前,先行把剛剛三十一歲的項羽打回娘胎。于是劉邦項羽,各率十萬兵馬,對峙于淮陽地區。韓信就是在這個關鍵時刻突然南下,兵至九裏山,向楚軍邀戰。
項羽騰不出手對付韓信,就派楚上柱國項它出場,可憐項它名不見經傳,哪裏能是韓信的對手?
但是項它可不這麽認為,而且項它甫出,就擊潰了邀戰的齊軍。楚軍大喜而狂追,結果,九裏山下,伏兵四起,把楚軍通通包了餃子。楚柱國項它,被韓信捉了俘虜。
趁此機會,商販灌嬰的機動騎兵迅速向彭城移動,一舉打破彭城,端掉了項羽的老巢。而後齊軍在江蘇北、安徽北及河南東一帶跑來蹿去,兵鋒直插項羽主力軍的側背。
腹背受敵,項羽陷入絕境之中。這時候的他,可憐到了無以複加,由于老巢被端,後方失陷,楚軍已經無所依憑。正所謂孤軍難立,無奈之下,他率了楚國的軍政官吏,攜帶大量的貴重物資,向東南方向撤退。這時候的楚國,形同于消亡,項羽成為了流失軍政權,危機重重,困苦艱難。
行至垓下地區,項羽停下來,找來大将季布、鐘離昧商量,大家一致認為,垓下這個地方蠻好,地勢險要,可以構築工事以備防禦,借機整頓軍備,恢複士氣,以期與漢軍展開決戰。于是項羽将十萬楚軍一分為三,季布統一隊兵馬,屯于垓下西側與南側。鐘離昧統一隊兵馬,屯于垓下東部及北部。項羽自率主力軍,在垓下做無定向游轉。
得知消息,漢軍、齊軍、梁軍及九江軍紛紛趕往垓下,要參加這場規模龐大的盛宴。聯軍的布置是:齊軍韓信駐于垓下東北地區,這實際上是韓信故意的,為了救他的老夥計鐘離昧。淮南王英布的九江兵,駐于垓下的西南地區,正對着大将季布,這也是故意的,英布和季布也有秘密的關系,攔在季布的面前,就是為了放季布一條生路。梁王彭越指揮的梁軍,駐于垓下的北部地區,以為一支機動的有生力量。
大戰在即,劉邦将全部的軍事指揮權移交給韓信,并提出要求,務須一戰而殲滅項羽。于是韓信以将軍孔熙為左路,以費将軍陳賀為右路,韓信自統主力,于中路展開主攻。劉邦跟在韓信的屁股後面督戰,劉邦的後面還跟着周勃等人。憤怒的項羽沖出營壘,與昔日手下的儀仗隊員展開激烈交火。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骁勇善戰的項羽,這時候卻疲軟無力,被韓信打得一退再退,最後徹底退回營壘之中,閉關不出,拒絕再戰。
楚漢時代的攻戰技術比較落後——這個意思就是說,相比于攻壘技術,當時的營壘是很堅固、很難打破的。在劉邦與項羽的交手之中,一旦失利,劉邦的做法就是迅速逃入營壘之中。一旦逃進去,項羽就無計可施。現在項羽也學了劉邦的縮頭術,讓劉邦看得咯咯直樂。
項羽不肯出來,怎麽辦呢?
這時候張良出來說:“這事好辦,咱們不是有潛伏的內線項伯嗎,讓項伯把項羽叫出來。”
“怎麽個叫法?”
“四面楚歌!”
說到這個“四面楚歌”,它已經構成傳統文化中的固定成語,表示衆叛親離的意思。據史料記載,張良建議,以楚方投降過來的人,和漢軍中善唱歌者,組成文藝宣傳隊,每夜圍繞着楚營,不停地唱楚詞楚歌。
項羽這邊,兵困垓下,兵少食乏,處境非常險惡。前線堅守營壘的士兵,每日黃昏,戰事止息時,就能聽到四周傳來的楚歌之聲。這歌聲勾起了士兵的思鄉情結,喚醒了他們心中美好的願望——哪個渾賬王八蛋,把他們從溫暖的家中強拖到戰場上來,與素昧平生的陌生人生死血拼?這所謂的帝王基業,與他們有什麽關系?
壘前士兵的士氣,受到了不可修複的挫傷。
但受到挫傷的,只是前線士兵的銳氣,營中深處并沒有受到絲毫影響。因為當時沒有擴音裝置,壘外的歌聲,絲絲縷縷,最多只能透入營壘的邊緣,再往前就危險了。大嗓門的歌手,說不定被黑暗中一箭射來,當場穿喉,這就劃不來了。
所以這個夜半歌聲,實際上并非是唱給壘前士兵們聽的。漢軍所希望的聽衆,只是項羽一個人。
但項羽的中軍帳,在歌聲抵達不到的軍營深處,這又該怎麽辦?
于是項伯應時出場,他負有重大使命,必須要讓項羽聽到這四面八方的夜半楚歌!
9、夜宴別姬
入夜,項伯走進項羽的軍營,力勸項羽夜間巡視軍營。項羽這個人生性高傲,誰的話也不聽,就聽項伯的,因為項伯只揀他喜歡聽的說。于是項羽興沖沖地披挂出來,準備鼓舞軍心。但當他走到營壘的邊緣時,終于聽到了那陰森森的夜半歌聲。
當時項羽十分震驚,說了句:“難道漢軍已經把楚國全境占領了嗎?要不然的話,他們之中怎麽會有這麽多的楚人呢?”
好了,項伯潛伏項羽身邊許多年,終于完成了所有的使命。現在,他就坐觀事态的正常發展了。
項羽的意志遭受重創,幾近瓦解。于是他返回營帳,叫過來虞姬陪伴,飲酒澆愁。
項羽有兩樁最愛,一是美人虞姬,一是名駒烏骓。他一生征戰,形影不離的,就是這兩件寶貝。當天夜裏,項羽和虞姬飲酒,悲歌慷慨,并作了一首詩:“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然後項羽把這首詩唱出來,大意是:我的力氣能拔山,我的氣勢能吞天。不料時勢已逆轉,烏骓寶馬也枉然,烏骓枉然怎麽辦?虞姬你說怎麽辦?你快點說怎麽辦?
虞姬又能怎麽辦?只好也作首詩,譜上曲子唱給項羽聽。根據《史記正義》引《楚漢春秋》記載,虞姬當時唱的是:“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歌罷,虞姬仗劍而起,自刎身亡。
理論上來說,項羽如果想要制止虞姬自殺,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但項羽顯然沒這個意思。事實上,這場夜宴,不過是盞催命酒,項羽認為,只有自己在虞姬身邊,虞姬才能夠幸福,如果這絕世美女落入別人手中,就會很悲慘很悲慘——但這個男人卻忘記了,虞姬跟随項羽的時候,是在公元前208年,到了夜宴別姬的這一天,滿打滿算,虞姬跟在項羽身邊,已經整整六年了。
這六年的時間裏,兩人形影不離,項羽不管打到哪裏,身邊都要帶着虞姬。但最終,虞姬仍然只是一名寵姬,不過是項羽喜歡的精美性器,從未曾想到過給她一個名分。甚至,在項羽進入關中,大封天下,而後占彭城以西楚霸王自居的時候,也沒有想到過正式娶她。
作為一個女人,虞姬心裏必然有着成為項羽夫人的渴望,但是項羽顯然沒這個意思。
直到現在,項羽已經是窮途末路了,才突然發現虞姬的價值——不能讓別人得到她的價值!
該如何評價項羽呢,單只是從他對待虞姬的态度上?
只能是見仁見智了。
但是在《史記·項羽本紀》中,司馬遷把霸王別姬的場景,描寫得非常感性,非常文藝:“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最後這個不能仰視,是情理之中的事。這時候如果有誰仰視,惹火了項羽,一劍砍了你,找誰說理去?
虞姬已死,項羽心事了卻,他已經失去了這世上最值得留戀的,剩下來的,只有一顆枯死的心。就在這裏夜裏,他披挂上馬,率領了身邊最精銳的八百騎兵,趁夜出了軍營,扔下十萬傻兮兮的楚軍士兵,自顧突圍而走了。
他竟然扔下了那些信任他、追随他的子弟兵,任由這些可憐蟲落入漢軍齊軍梁軍九江軍的魔爪中,羔羊一樣被肆意宰殺。
當然,項羽也可以這樣解釋:留得五湖明月在,不愁無處下金鈎,只要項羽逃脫了,說不定還會有機會卷土重來,擊敗劉邦,為被項羽扔下的十萬楚軍複仇。可問題是,這十萬大軍,原本是支極具戰鬥力的有生力量,倘若有組織地突圍,足夠讓劉邦喝上一壺。項羽身為三軍主帥,竟然棄軍而逃。這實際上是以十萬楚軍為誘餌,掩護自己的逃亡。
讓十萬條鮮活的生命,掩護自己一個人,項羽這件事,很難獲得正面的評價。
早在陳勝死後的項梁時代,秦将章邯進攻魏國,聯軍援趙,卻被章邯擊敗。當時的魏王咎,為了保護居民,以自己***為條件,和秦兵達成了不可屠城的協議。魏王咎這個人,在歷史上是沒有絲毫名氣的,但魏王咎之死所煥發的人性光芒,令得拔山舉鼎、棄軍而逃的項羽,霎時變得慘淡微弱,不堪提起。
一旦發現了項羽的人格存在着巨大缺陷,對于他此後的行為,就只能用一種淡泊而理性的視角來觀察。
這時候我們才會發現,項羽所謂的時不利兮,純屬扯淡。他的一生,運氣好到了不能再好。首先,他擁有武将世家的巨大光環,劉邦的草根出身根本無法與他相比。其次,項羽追随叔父項梁起兵,又接收了項梁的豐厚遺産,所以才會在殺害上将軍宋義,奪取軍權時,獲得了部衆的支持。而劉邦可沒這麽個了不起的叔父替自己鋪路,只能自己手撕牙咬,一點點地累積資源。
但是,這麽豐厚的軍事遺産落到項羽的手中,卻被他治理得支離破碎,最優秀的韓信逃了,最有智慧的範增被他趕走了,最忠誠的鐘離昧遭到他的猜測疑忌,最後竟被他丢給了齊軍,淪為無辜的犧牲品。最不可思議的是,他統領項梁留給他的班底,經營了這麽多年,竟然沒有提拔一個新人,沒有任何人能夠在他手下做出成績來。這要多麽的苛刻尖酸,才能夠把事情做到這麽絕?
韓信曾經指控說,項羽待部下,有功不賞,即使是逼到沒辦法,非要授權給部下的時候,還拿着印玺不停地摩挲,摩挲得印玺棱角都圓滑了,還舍不得撒手。這是一種多麽奇怪的心态。想他項羽再大的本事,一個人能坐得了多少官位?你總得把一部分責任和權力,分配給別人吧?
項羽是一個沒有分享意識的人。他的人格缺陷,并非唯我獨尊這麽簡單,他是一個心理無比陰暗的人,別人一點點的收獲或快樂,都會對他造成強烈的刺激,讓他感受到莫大的痛苦。他之所以把虞姬長期帶在身邊,卻始終不肯給虞姬以名分,目的不僅僅是要享受虞姬的肉體,還要享受虞姬求之不得,說又不敢說的那種委屈和痛苦。
這就是項伯背叛他的根本原因,跟随他,你什麽都不可能得到,那麽又為什麽非要淪為他極端自私的犧牲品呢?虞姬沒有選擇,但項伯可以有。
這樣的項羽,他的成功是極為偶然的。名将的身世,項梁替他積累的資源,這些都是別人所不曾擁有的幸運。而他的失敗,只不過是他人格的破産,是他無法克制心理陰暗的最終結果。
是該結束的時候了,項羽必須要為他的人格缺陷埋單!
10、新的戰役
項羽棄軍而逃,連劉邦都沒料到,等他接到消息的時候,天已經亮了。
劉邦立即下令,讓灌嬰率五千騎兵追殺。理論上來說,項羽已經出逃一夜了,烏骓馬奔速驚人,再追上他的可能性不大。可是項羽太心慌了,他瘋了一樣逃在最前面,帶出來的八百騎,竟然被他甩下了七百多,只有一百多人的馬匹好一些,勉強跟上了他。
渡過淮水,行至陰陵,項羽發現他迷路了,就向路邊的老農問路。那老農也捉急,故意往左邊指,等項羽發現左邊是一片沼澤,根本無法行走,再退回來的時候,灌嬰的騎兵已經追了上來。于是項羽再向東逃,越逃身邊的人越少,逃到東城,僅剩下二十八名騎士,而漢軍緊追不舍的,竟然有數千騎。
項羽為什麽非要逃得這麽快?倘以八百騎對五千騎,他還是有機會的。就因為他只顧自己不顧別人,落得個以二十八騎對數千騎,這時候他的心裏,一定是說不盡的懊惱郁悶。
深切意識到了自己人格的悲哀,項羽的心理防衛機制再次啓動,拒絕承認自己有絲毫錯誤。他向二十八騎發表講話,曰:“我自起兵以來,到現在已經八年了,親身經歷過七十多次戰鬥,真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從未打過敗仗,因此,我才做了天下的霸主。不料今天被困在這裏,這不是我的錯,我一點錯也沒有,是這老天太操蛋,非要欺負我。”
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項羽說:“現在我們向敵人發起攻擊,必須要做到三勝,潰圍——擊潰敵人,殺出重圍、斬将——斬殺敵将、刈旗——砍倒敵人的旗幟!”
項羽說罷,将二十八騎分為四隊,對着四個方向。對面的漢軍一層疊一層地包圍上來,項羽毫無懼色,說:“看我先給你們斬殺一将。遂率騎兵向漢軍疾沖了過去,漢軍果然被打得人仰馬翻,項羽親手斬殺漢軍騎将一人。”
項羽軍到達山東三處集合,漢軍再次黑壓壓地圍上來,項羽再次沖殺,斬殺漢将一人,殺死漢軍百餘人。然後項羽将自己的兵馬集中起來,發現自己僅亡兩騎,就對衆人說:“各位看我打得如何?”衆騎兵齊聲道:“果然跟大王說得一樣……”不過,他們心中肯定在想,靠,你這麽能打,如果跑得慢點,八百騎都在的話,今天咱們說不定就贏了。
項羽這時候贏得了軍心,率僅餘的二十六騎向前突擊,殺出一條血路,到達烏江。江面上,烏江亭長撐出一條小船,說:“江東地方雖然不大,但方圓也有千裏,有民衆數十萬,足夠建立霸業。請大王急速渡江,這一帶只有我有船,你上了船,漢軍就沒咒念了。”
項羽搖頭,對烏江亭長說:“我一點錯也沒有,可是上天非要亡我,所以我不能渡江了。當初,我帶領江東八千子弟,渡江西征,現在沒有一個人生還,縱然是江東父老諒解我,繼續擁立我為王,我有什麽面目見這些父老?即使他們不譴責我,我也羞愧難容。”
聽項羽這麽說,可知他終于明白了,棄軍而逃,實在是他犯下的不可彌補的大錯。如果他不抛下十萬大軍——哪怕是他不抛下八百騎兵,都不至于把自己逼到這份上。但他真的沒有認錯的習慣,鐵嘴鋼牙,有死而已,絕對不認錯。
于是項羽對烏江亭長說道:“我知道你是忠良之人,我騎的這匹馬,只有五歲,所向無敵,一日可以行千裏,我不忍心殺之,現在贈送給你。”
烏江亭長,他可能是唯一從項羽裏這裏得到什麽的人。而項羽那句不忍殺之,更暴露了他的心态——我得不到的,也絕不能讓別人得到,這是典型的暴戾之心。現在我們知道虞姬之死,并非是他擔心虞姬落入漢軍手中受辱,而是他絕不能讓別人得到如此美色,我寧肯殺了她,別人也休想染指。至于虞姬是不是想死,這個事不在項羽的考慮之內。
最後血拼開始了。
項羽命令所有的騎士均下馬步行——因為他要步戰,所以部下也不允許再騎馬。雖然騎戰更有優勢,但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