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1)
1、蠢人是需要捧的
大戰在即,範增來找項羽,說道:“劉邦這個人,以前在山東之時,是出了名的貪財好色。如今他進了關,財物也不要了,美色也不貪了,可見他的志向不小啊。我曾請人觀望過他的雲氣,都是龍虎之形,形成五彩,這是天子之氣。所以呢,項羽你一定要趕快進攻,殺掉這個強大的對手。”
項羽說:“好,等明天早晨,我們打過去之後,抓住劉邦就殺掉。”
兩人在軍帳中商量,卻不知道外邊有個人,正悄悄地離開了軍營。這個人就是項羽的叔叔——項伯。他出了大營,上馬直奔劉邦的營地,好在兩地相距不遠,很快就趕到了。到劉邦營後,他就去找張良。
項伯和張良的私交,已經很久了。早在秦始皇時代,張良曾聘請大力士,攜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鐵錐,于博浪沙刺殺秦始皇,卻誤中副車。此後張良逃到了下邳,藏了起來。恰好項伯當時也因為殺了人,也是逃到下邳藏身,兩個逃犯相逢于下邳,從此結下了深厚的感情。
現在項伯來找張良,告訴他明天一早,項羽就要向劉邦發起攻擊。劉邦的兵力不過是項羽的四分之一,必然失敗。如果張良仍然留在劉邦軍營,恐怕也會玉石俱焚。所以項伯讓張良立即跟自己離開。
張良卻說道:“是這樣,我因為韓王的緣故,相送劉邦,一直送到這裏。現在劉邦有了急難,我不能說走就走,走之前一定要和他打個招呼。”
然後張良進去,把項羽明早來進攻的消息,告訴了劉邦。劉邦卻是蒙在鼓裏,壓根不知道這事,聞言大驚。然後張良問他:“沛公,你自己尋思,你的軍隊,能夠抵擋住項羽的進攻嗎?”
劉邦沉默了好長時間——他應該是在腦子裏排兵布陣,計算以自己的十萬人馬,如何才能打敗項羽的四十萬人馬。計算了半天,他終于認輸了,說:“當然不如項羽了,可是現在怎麽辦呢?”
張良說:“那你最好通過項伯,遞個話給項羽,就說你是不敢背叛項羽的。”
劉邦很精明,立即問道:“那你和項伯是怎麽認識的呢?”
張良說:“是秦朝時候的事了,那時候項伯殺了人,是我救了他。現在事情危急,所以他特意來告訴我。”
劉邦又問個問題:“你和項伯,誰的年齡大?”
張良回答:“項伯年齡大。”
劉邦一拍大腿:“好,從現在起,他就是我大哥了!”
注意劉邦問的這幾個問題,他首先要确定項伯與張良的私交情誼有多深,而張良的回答更多一些,甚至說出了項伯殺人的事情。于是劉邦就對項伯的為人性格,有了一個初步的判斷。他知道,像項伯這種好勇鬥狠、忍不住氣的暴戾性格,說好聽了是率真,說難聽了是膚淺。膚淺的性格,緣于對自我認知的不足。自我認知不足的人,急切需要別人的肯定,第一受不了別人瞧不起他,第二受不了別人捧他。
Advertisement
現在劉邦就要好好地捧捧他。
張良出去,替劉邦把項伯請進來。劉邦捧着酒向項伯問好,問起項伯的兒女年齡,非要和項伯結成兒女親家。當項伯抹不開面子,答應了之後,他就已經被迫跳到了劉邦的這條船上來。
然後劉邦低聲下氣,真誠地向項伯解釋說:“我進入關中,絲毫都不敢私自占有,登記好了官民的戶籍,封存好官府的府庫,為的就是要等項羽将軍的到來。我之所以派人把守函谷關,是為了防止盜賊出入以及其他意外情況。總之,我早也盼,晚也盼,天天盼着項羽将軍到來,怎麽會有膽子反叛他呢?希望項伯你能夠替我在項羽面前解釋幾句,我真的沒有反叛的念頭。”
劉邦這番話,每一字、每一句都是假話,沒有一句真話。比如說他派兵把守函谷關,本意就是阻止項羽入關,然後再征收關內兵以擴充實力,重演秦始皇之故事,再行吞并天下。豈料事易時移,秦始皇時代那堅不可摧的函谷鐵關,到了這時候,卻如紙糊的一般被項羽輕松搗破。
被項羽破關而入,劉邦可以說是黔驢技窮了。如果項伯不是自己送上門來,他只有坐等項羽殺過來,而後落荒而逃。而今憑空獲得了項伯這個得力臂助,劉邦已打算把項伯的最大使用價值挖掘出來。
而項伯呢,他是那種糊塗透頂的人,對劉邦想要稱雄天下的野心,毫無所察。他只知道劉邦夠意思,拿自己當哥們兒,而且自己又是項羽的叔叔,在項羽面前有影響力,于是他答應了劉邦的要求,并吩咐劉邦道:“明天一早,你要早點去項羽大營表達歉意。”
劉邦點頭不疊:“一定去,一定去。”
回來之後,項伯就去找項羽,轉達劉邦的話。
再說項羽,他太年輕,剛剛二十七歲。實際上他的智力商數與項伯相差無幾,對別人的要求就一個:你要服我,服了我什麽事都好說,不服就跟你拼老命。總之項羽和項伯,是完全沒有政治頭腦的兩個人。具體說來就是,他們對于自己的人生缺乏思考,對別人的更沒有認識。劉邦正是看透了這兩人的簡單腦子,所以才會恣意玩弄他們。
而且,項伯在轉達了劉邦的話之後,分明是擔心項羽醒過神來,追問他怎麽會大半夜跑到劉邦的大營,于是惡人先告狀,先發制人地指責項羽說:
“人家沛公不先攻破關中,你敢入關嗎?現在人家有了大功,你卻要攻打他,這是不義的。所以你要好好招待人家劉邦。”
項羽腦子不夠用,被叔叔訓得點頭不疊。他又怎麽會想得到,自己這條命,遲早會送在叔叔手中。
2、華麗雙人舞
第二天一早,劉邦帶着張良、樊哙、夏侯嬰、靳疆、紀信五名親信,以及一百多名騎兵,算得上是輕車簡從了,來到項羽大營,求見項羽。
項羽命其入內。
劉邦進入,見到項羽後,伏拜于地,真誠地忽悠道:“項将軍,咱們兩個可是老搭檔了。還記得咱們聯手在城陽屠城,殺得老百姓哭號震天……這事甭提了,總之,我和将軍你,協力攻打秦軍,将軍轉戰黃河以北,我征戰黃河以南。就連我自己都沒有想到竟然能夠先入關而攻破秦國,還能夠與将軍在這裏相見。怎麽我們這麽深的交情,竟然會因為小人的挑撥,而産生了隔閡呢?”
猜猜項羽說了什麽?
項羽說:“這個……是我錯怪你了,都是你自己的左司馬曹無傷,對我說了一些話,不然的話,我又怎麽會誤解你?”
好了,到這裏比較一下劉邦和項羽的敵情觀念吧。項羽這邊并沒有劉邦的線人,但是項伯自己送上門去,劉邦能夠在第一時間內,把項羽的叔叔統戰過來,讓項羽的叔叔替自己幹活。如果你認為項伯這樣做有什麽不妥當的話,看看曹無傷的下場就知道了。
曹無傷是劉邦的人,主動投奔項羽,卻被項羽不假思索地轉手就給出賣了。當然,項羽這樣做,或許可以解釋為他的本性太磊落,瞧不起曹無傷這種吃裏爬外的小人。但戰場上可不是什麽老夫子學堂,講的是用兵的詭詐與陰狠,而不是誰的道德感更強!
說到底,劉邦和項羽的區別,就在于劉邦更陰險、更老辣,早已将項羽列入頭號敵人的名單。但在發動之前,他能夠不動聲色,甚至笑臉相迎。而項羽,他要的只是天下最拉風的名頭,而且這個願望于他而言,已經足夠了。
項羽就是這樣一種人,只要你肯承認他最拉風,什麽事都好商量。只可憐曹無傷竟然缺心眼想要投奔他,這下子可就死慘了。而且,曹無傷被項羽出賣,直接導致了再也沒人敢為項羽當間諜——你那邊潛伏敵營十八年,冒着生命危險替他收集情報,他老兄心情一好就把你給賣了,這種人誰敢跟他幹?
鴻門宴,劉項交手第一仗,項羽完敗,只是見面寒暄,就被劉邦玩慘了。
但是項羽卻不認為他完敗,相反,他認為自己完勝。因為劉邦真誠地表态,認可他是天下最拉風的人,這對項羽來說倍有面子。于是他誠邀劉邦入座,大家喝幾杯。
酒宴開始了,範增落座,拿眼睛看着項羽,示意項羽動手,立即殺掉劉邦,項羽卻扭過頭,假裝看不見——如果殺掉劉邦,世上就少了一個承認自己拉風的人,就少了一個讓自己有面子的人。如果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承認自己拉風,沒人讓自己倍有面子,這世界又有什麽意思?
如果用水來形容劉邦和項羽兩人的智力,那麽劉邦就是一口井,黑咕隆咚、陰寒難測,其深不知幾許。而項羽就是一只碟子,淺到不能再淺,一眼就能望到底。按理來說,這一年的範增已經七十二歲了,他經歷了從戰國到秦始皇的漫長時代,以他的人生閱歷和智慧,應該能對項羽的智力水準,作出一個準确的判斷,但是範增卻執意卯住項羽,要求他快點殺掉劉邦。見項羽沒有反應,範增再三拿起佩挂的玉玦,暗示項羽。
為什麽範增要舉起玉玦呢?玦者,決也!範增是想讓項羽速下決斷。
這時候的項羽,其實心裏很痛苦,他下不了手。
項羽下不了手,并非是心軟——他一次性坑殺秦兵二十萬,連眼睛都不眨一下,這豈是心軟之人?
他下不了手,只是因為:他無法想象一個沒有人承認自己拉風的世界,無法接受一個沒有人讓自己倍有面子的世界。
範增的建議和要求,違背了項羽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除非讓他三觀盡毀,否則他是不會改變的。
看項羽這個怪模樣,範增大為惱火,立即起身走了出去。
範增找來項羽的部将項莊,對他說:“你家老大項羽,心不夠狠,不肯殺劉邦。但如果劉邦活着,你們這些人就死定了,遲早都會淪為劉邦的俘虜。當斷不斷,必遭其亂,你現在進去,給大家敬酒,敬酒後就請求舞劍助興,乘人不備之機,突然殺掉劉邦。快去吧,這是你們為數不多的機會了。”
項莊顯然是欽服範增的人,他立即闖進酒會,先敬酒,再得到項羽的許可,就舞起劍來。他一邊舞,一邊向劉邦身邊靠攏,準備一劍劈死劉邦。這時候劉邦的線人項伯立即沖了出來,也拔劍上前,和項莊玩起了雙人舞,用自己的身體擋住項莊,讓項莊無法下手。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這個成語就在華麗雙人舞之中,迅速流行開來。
3、為什麽輸不起
鴻門宴上,劍拔弩張,殺氣騰騰。張良感覺到危險,就悄悄地出來,到營門口去找樊哙。樊哙問:“現在情形怎麽樣了?”
張良說:“此時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樊哙急了,說:“這太緊急了,讓我進去,和沛公生死與共。”
樊哙立即帶劍持盾,向軍門沖去,門前的士兵上前阻攔,被樊哙用盾牌一撞,就聽撲棱棱骨碌碌,孱弱的士兵,被樊哙撞得滿地亂滾——這個滿地亂滾的士兵,如果不是韓信也是韓信的同事。因為目前韓信在項羽大營,就是負責把門站崗工作的——沖進酒會,樊哙掀開帷帳,站在那裏對項羽怒目而視。
項羽見了樊哙,竟然不認識,挺身按劍問:“這人是哪個呀?”
項羽竟然不認識樊哙,這怎麽可能?
要知道,早在項梁渡江,殺掉第二任楚王景駒之後,劉邦就投奔了項梁,此後與項羽聯手合兵,血屠城陽,轉戰定陶,還一起在雍丘殺掉了李斯的大兒子李由。樊哙是劉邦的第一親信,麾下第一猛将,而項羽竟然不認識他,這說明了什麽呢?
說明項羽從未仔細研究過劉邦,對劉邦缺乏足夠的興趣。
此前項羽不了解劉邦,倒也罷了,畢竟讓一個二十七歲的年輕人,去了解五十一歲的老頭,這太難為項羽了。可現在劉邦已經首入關中,證明了其人不可小視,而且項羽先是作出攻打劉邦的決定,現在又拿不定主意了。對一個自己準備攻擊的人,以及考慮放棄攻擊的人,卻沒有絲毫的了解——項羽不知道他要攻打的是什麽人,也不知道自己放棄攻打的是什麽人。總之他的大腦是一片空白,完全是憑本能行事,沒有絲毫考慮。
其實樊哙也不是思考者,但相比于項羽,樊哙有個好處,他知道有人腦子比他更清楚,并願意聽明白人的話。
這個腦子清楚的明白人,當然就是張良了。他替樊哙回答:“是沛公随車的衛士樊哙。”
項羽說:“好,賜他一杯酒。”
項羽的手下人使壞,故意拿過一鬥酒。
漢代的一鬥,大約相當于現在的兩斤。不過漢代的酒是綠色食品,純糧食釀造,度數不是太高。但兩斤酒喝下去,對一般人來說,仍是個嚴峻的考驗。
可問題是,樊哙是市井殺狗匠出身,最喜歡玩的就是敞着懷,露出胸前打卷的胸毛,端起洗腳盆咕嘟咕嘟地灌酒。純爺們兒,真漢子,要的就是這個風格。這兩斤酒,正合了他的心思。但他不是頭腦簡單的粗漢,喝酒前先向項羽伏地拜謝,然後站起來,先禮後酒,一飲而盡。
樊哙這一手,立即把項羽的注意力吸引了過來,就說:“賞給他條豬腿。”
項羽手下仍然是惡作劇,給樊哙拿過來一條沒煮過的生豬腿。樊哙只好假裝豬腿已經煮熟,把盾牌放平當案板,拿刀切下一片生豬肉,吃了起來。
樊哙的格調,果然是項羽喜歡的,他又問:“壯士還能再喝嗎?”
于是樊哙趁機放下嚼不動的生豬肉,站起來發表演說,說道:“我死都不避,難道還怕一杯酒嗎?那秦王虎狼之心,殺人唯恐不夠多,懲罰人唯恐不夠狠,所以天下英雄群起叛之。懷王與将領們約定,先入關者,王也。現在沛公已經攻破了秦國,進入鹹陽,卻不敢拿鹹陽城中的一草一木,屯軍灞上,等待将軍的到來。如此勞苦功高,沒有得到封爵的賞賜,而你卻因為小人的挑唆,想殺有功之人。這是滅亡了的暴秦才會幹的事,我個人覺得将軍這麽個做法不合适。”
這番話說出來,我們頓時驚訝于樊哙的政策水平。這個表面上粗莽的家夥,實則精明詭詐無比。他瞪着兩個真誠的眼珠子,站在那裏公開撒謊,連臉都不紅。
樊哙有這麽一番說辭,應該是來項羽大營之前,劉邦張良召大家開過一個小會,在會議上統一了口徑。首入關中,分毫不取,屯軍灞上,以待将軍,這是精心推敲過後的關鍵詞。此來項營的幾個人,都已經把腹稿背得爛熟。
連一個殺狗的都比項羽精猾,遇到這麽一群撒謊連草稿都不打的混世油子,項羽又怎麽可能贏?
為什麽連個殺狗的樊哙都能夠算計項羽,而項羽卻毫無所察呢?
這就叫以有心,算無心,算死人不償命。
歸根到底還是年齡,劉邦這邊有個年齡在四十歲以上的團隊,而項羽卻沒有絲毫的團隊意識,盡管他率領着四十萬之衆,但他仍然形單影只,獨自行走在寂寞的路上。他從未想過把身邊的人組織起來,這是他在劉邦面前必然吃癟的根本原因。
再來比較劉邦和項羽兩人,劉邦的特點是百敗不撓,不怕吃敗仗,不怕被追殺,失敗對他幾乎沒什麽影響。而項羽則不然,項羽只能一仗仗地贏下去,卻輸不起,為什麽呢?
因為劉邦是憑了自己的能力走到高位的。不管遭受多少次失敗,只要人還活着,他的能力就在,位置就在。而項羽之所以輸不起,是因為他登臨權力極峰,完全是個誤會——這個誤會取決于钜鹿一戰,他贏了這場關鍵的戰役,從此就形成了巨大的懾服力。但是他不具有主宰天下的能力,主宰天下就意味着以少馭多,以一馭衆,這時候靠的只能是腦子,耍脾氣撂挑子可不行。
輸不起的人,只是因為你的位置高于你的能力一旦被打下去,就再也沒有可能爬上來。
簡單說來就是,項羽是典型的戰鬥型人物,動手打架是他的最愛。但玩起心眼來,連個殺狗匠樊哙都玩不過,又如何跟劉邦玩?
但現在的鴻門宴,正在向着戰鬥模式的方向轉變,所以劉邦當機立斷,決定離開這裏。
4、項羽是個原始人
眼見飯局越來越兇險,劉邦就站了起來,假裝上廁所,叫上樊哙,出來商量說:“如果咱們現在就跑,項羽他不樂意怎麽辦?”
樊哙說:“此時人為刀俎,我為魚肉,能逃回去就算咱們贏了,還顧及什麽禮節?”
于是劉邦把張良叫過來,說:“情況危險,我走先,你斷後……那什麽,從鴻門到灞上,是四十裏地的路程,我從小路逃回去,大概有二十裏地。你先不要進去,估計我逃回營裏之後,你再進去跟項羽打招呼。”
讓領導先走,這就是劉邦的鮮明管理風格了。
留下張良一個人,應該是沒有危險的,有線人項伯在,諒項羽拿張良也沒辦法。
然後劉邦獨自上馬,沿骊山下的小路一徑狂奔,樊哙、夏侯嬰、靳疆及紀信四人,各自手持刀劍盾牌,跟在劉邦的馬屁股後面飛跑——不敢取回自己的馬匹,生恐驚動項羽,到時候想走也走不了。估計劉邦已經逃回了大營,張良拿着禮物,這才進去辭謝。
張良說:“沛公不勝酒力,怕酒後失态,不敢當面辭謝。他讓小臣張良,恭恭敬敬地奉上白璧一雙,獻給将軍你。玉鬥一雙,獻給亞父範增足下。”
項羽問:“咦,沛公現在在哪裏?”
張良回答:“聽說大王有意要責怪他,所以就一個人先回去了,估計現在已經回到了軍中。”
項羽就沒再做聲,接過了禮物,放在自己的座位邊上。其實他現在腦子很亂,他不是太明白範增為什麽非逼他殺劉邦,也不明白項伯為什麽要保護劉邦。不習慣思考的人,一旦遇到利益沖突的事情,心裏就會很煩躁。
範增對項羽更是怒不可遏,他接過張良的禮物,放在地上,拔劍把玉鬥擊得粉碎,恨恨地說:“唉,小孩子沒腦子,不值得同他謀取大事。奪取将軍天下的人,一定是沛公,我們這些人,将來都是他的俘虜。”
史書沒有記載項羽當時的反應,但項羽聽了這話,心裏肯定不痛快。你看看,所有人都承認自己最拉風,都給自己面子,只有這個範增,他非貶斥自己,說自己是個小孩子……唉,看在他年齡偌大的份上,就不跟他計較了。
鴻門宴的歷史盛景,就這樣勝利閉幕了。
隔了幾天,項羽無所事事,就驅師西進,在鹹陽城展開了大屠殺,殺掉了已經投降的秦王子嬰,焚燒了秦國的宮室。烈焰熊熊,三月未熄。然後項羽又盡情地搜刮了秦朝的財物珠寶,還有許多年輕漂亮的女子,統統擄到軍中,得勝歸來。秦國人民對項羽這麽個搞法,大失所望。
在這裏,項羽殺子嬰,極其讓人難以理解。秦帝國已經滅亡,子嬰在秦王的位子上,滿打滿算才四十六天,根本沒機會做什麽壞事。更何況,俘虜子嬰的是劉邦,項羽殺他的理由又何在呢?
估計起來,項羽的心裏一定是認為劉邦臣服于自己,算是自己的手下了。所以劉邦捉住子嬰,是手下人捉住子嬰,功勞當然算是自己的。再者,項羽的聲望正值如日中天,他希望自己能夠吸引更多的關注,大屠戮,殺子嬰,焚宮室,這些事件都可以解釋為他向暴秦的報複。而擄財物婦女——這事還是劉邦最先幹出來的,倒也無可厚非。
但接下來,項羽的本相終于暴露了。
有個儒者韓生,主動投靠項羽,建議說:“關中土地肥沃,山河險阻,是稱霸的基業之地,建議以後駐紮在這裏,行秦國之故事,內斂自強,吞并四方,再成帝王之業——這條計策,最開始有人獻與劉邦,劉邦欣然接受了,只是最終未能守住函谷關,所以這條策略的受益人,很可能就是項羽了。”
沒承想,項羽回答了一句:“富貴不還鄉,猶如錦衣夜行。”
意思是說,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就是活得很拉風,很有派頭,讓人天天圍繞着你,看着你羨慕到了令人發指的程度。所以人生富貴發達了,就要回返家鄉,在鄉親四鄰面前抖一抖。不這樣的話,就好比穿着華麗的衣裳走夜路,沒人看到你的榮耀,活着又有什麽勁?
項羽的話,把韓生驚呆了,出門對人說:“都說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然不錯。”
有人把這句話告訴了項羽,項羽怒不可遏,立即把韓生抓回來,放在大鍋裏,活活煮死了。
把人活活煮死,那要多麽深的仇恨,才能下得了狠手。韓生說的,到底是什麽意思?項羽又為什麽如此憤怒?
韓生的話,正說到了項羽的痛處。所謂沐猴而冠,是說項羽的智力發育,不過是只長臂猿大猩猩的水平,遠未進化到智能階段。原始人不能理解抽象的事物,只能作具象思考。就是說項羽無法對人類的智慧、思想産生感覺,他只能夠接受具體的事物,所以他的人生成功,必須靠觀衆的羨慕才能夠體現出來。如果沒有別人的認可,他就無法肯定自己,就會陷入極度的痛苦。
最了解自己的人,莫過于自己。項羽是知道自己的智力缺陷的,思考讓他痛苦,他渴望着一種暴力的公正規則,暴力規則簡單明了,比的只是誰胳膊更粗,力氣更大,不需要動腦子。潛意識之中,項羽是知道這個的,卻無法修正自我,所以他選擇逃避,離這個話題越遠越好,一旦觸碰到這個話題,他就會感受到強大的壓力,就會發作起來。
所以聽到韓生的評價,項羽就爆發了,把韓生抓住,扔進大鍋裏咕嘟咕嘟煮了。他希望的是,煮熟了韓生,從此就再也沒有這個問題了,就遠離痛苦,永遠快樂了。
劉邦心裏很清楚,項羽注定不是他的對手。
5、十八路反王
在鹹陽這邊玩得差不多,項羽就派人向楚懷王報告,實際上是暗示楚懷王封自己為王。
不料楚懷王卻說:“按既定方針辦。”
楚懷王仍然信守當初的約定,堅持按合同辦事,先入關者,王也。就是說,最先攻入鹹陽的人,是為諸侯之首,有權力大封天下。這有點類似于封神榜,姜子牙輔佐周武王奪取天下之後,就懸榜封神。
項羽希望楚懷王把封神權賦予他,雖然先入關的是劉邦,可劉邦是自己的小弟,小弟先入關,就是自己先入關。難道劉邦入關,是他自己先走進去的嗎?肯定也是兄弟沖殺在前面,他在後面背着手,晃悠晃悠走進去。
沒人說先入關的是劉邦小弟,而不是劉邦。為什麽卻有人說先入關的不是項羽,而是項羽小弟呢?
什麽世道?為什麽這麽不公平?
遭遇如此不公正的待遇,項羽都快要氣瘋了。他召集手下諸将,開會讨論這件事。會議上他說:“那個誰,那個放牛娃,就是那個楚懷王,他是怎麽成的楚懷王?是我們項家把他推上去的。推翻暴秦,他可曾有一點點的功勞?他沒有,他連個屁功勞都沒有!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局面,是因為我和你們,披堅執銳,風餐露宿,在荒地裏激戰了三年之久。消滅秦國,平定天下,是我和你們大家的功勞呀。”
衆将齊聲道:“然!”
獲得了大家的支持,項羽忽然間又心軟了,說:“雖然楚懷王沒有一點功勞,但苦勞……他苦勞再多,能有放牛的時候苦嗎?不管怎麽說吧,好歹大家共事一場,我的意思,還是要封他為王。”
衆将齊聲道:“然!”
但等到項羽着手封王的時候,心裏還是別扭萬分,糾結不已。再怎麽說,楚懷王也是自己的老領導,大家都封王,楚懷王怎麽也得稱帝。不讓楚懷王稱帝,太沒道理。
最終楚懷王被項羽封為義帝,意思是起義軍的皇帝。項羽發布命令說:“古代稱帝的,擁有土地千裏,一定要居于上游。于是命義帝搬家去江南,以郴縣為國都。”
就這樣,先入關者雖然是劉邦,但最後獲得封神權的,還是靠實力。論實力無人可與項羽相比,欲自王,先王諸将相,所以自立為西楚霸王,據有梁、楚九郡地方,定都彭城後。他當仁不讓,義不容辭地封了天下十八路反王。
哪十八路反王?
第一路:漢王劉邦,據巴蜀、漢中,定都南鄭。劉邦為先入關者,按理說應該封為關中王。但項羽和範增料其有取天下之心,關中土地肥沃,一旦劉邦乘隙起事,萬難克制。而巴蜀道險,秦之遷人皆居蜀。所以項羽借口巴蜀亦關中之地,實際上是把劉邦封鎖于巴蜀,囚于籠中,令其插翅難飛。此外,巴蜀門外,項羽還埋伏下三路反王,監視劉邦。
第二路,雍王章邯,轄有鹹陽以西之地,都城設在廢丘,是監視劉邦的第一路人馬。
第三路,塞王司馬欣。司馬欣原為栎陽縣的主獄官,早年項梁入獄,司馬欣釋之,待項家有恩。項羽命其轄鹹陽以東至黃河之地,定都栎陽。是監視劉邦的第二路人馬。
第四路,翟王董翳。因勸章邯投降有功,封翟王,轄上郡,定都高奴。是監視劉邦的第三路人馬。
第五路,西魏王魏豹。魏豹原本是魏王,居于梁地,現在項羽占據了梁地,改魏豹為西魏王,管轄河東,定都平陽。
第六路,河南王申陽。申陽是張耳的寵臣,因為他打下河南郡,并在黃河邊上迎接楚軍,所以被封河南王,定都洛陽。
第七路,韓王成,依舊居于舊都,都城陽翟。
第八路,殷王司馬卬。司馬卬是趙國将領,平定河內,屢立戰功,因此封殷王,轄河內,定都朝歌。
第九路,代王歇。趙歇原本是趙王,遷為代王歇。
第十路,常山王張耳。張耳是趙王歇的丞相,但賢明天下,又追随項羽入關,所以封為常山王,轄原來的趙國疆土,定都襄國。
第十一路,九江王英布,作戰勇猛,勇冠三軍,所以封九江王,定都六縣。
第十二路,衡山王吳芮。番郡吳芮,率百越族人輔佐諸侯,又跟随項羽入關,因此封衡王山,定都于邾。
第十三路,臨江王共敖。共敖本是義帝的上柱國,進攻南郡,屢立戰功,所以封臨江王,定都江陵。
第十四路,遼東主韓廣。韓廣本是燕王,遷為遼東主,定都無終。
第十五路,燕王臧荼。臧荼本是燕王韓廣手下大将,獲封燕王,定都薊。
第十六路,遷齊王田市為膠東王,定都即墨。
第十七路,齊國将領田都為齊王。田都追随楚軍援救趙國,又随楚軍入關,所以封為齊王,定都臨淄。
第十八路,濟北王田安。田安曾攻克濟水以北幾座城池,率領軍隊投降項羽,所以獲封濟北王,定都博陽。
項羽分封天下,标準簡單,指标清晰,就看你是否跟他關系好。如果跟他關系好,普通的戰功就可以成為封王的資本。關系不好,抱歉,哪怕你早已是王,這時候也要挪挪地方。
此外,齊将田榮,數次違背項羽,又不肯帶兵跟項羽走,雖然戰功多,資歷老,但堅決不封王。還有陳馀,因為他棄印而去,又沒有追随項羽入關,項羽認為他不給自己面子。你不給我面子,我就不給你封王,有本事你去死。所以陳馀不封王。
這個分封結果出來,衆人大驚,紛紛上前勸說:“項羽你可不能這樣意氣用事,說起陳馀,他對于趙國的功勞,絲毫也不小于張耳。現在張耳已經封常山王,你讓人家老陳以後怎麽混呀。”
勸說的人太多,項羽無奈,聽說陳馀在南皮,就下令割南皮的三個縣給陳馀,算是補償吧。但王已經封完了,這次陳馀沒趕上,下次有機會再說吧。
還有番君吳芮的部下梅谿,戰功比許多封了王的人要多得多,項羽卻提也沒提他。因為太多的人替梅谿說話,項羽只好給他封了個萬戶侯。
分封完畢,天下乃定——項羽認為乃定,就攜了自秦宮中搜得的財帛珠寶與婦女,回到彭城,享受他快樂幸福的人生去了。
6、諸侯死亡榜
項羽回到彭城,就該義帝倒黴了,因為義帝一直居住在這裏。
項羽将義帝遷走,暗中命令衡山王吳芮、九江王英布及臨江王共敖于江心截殺。可憐一個放牛娃,有牛不放跑來玩政治,結果搭進了一條老命。
還有一個韓王成,雖然項羽名義上保留了他的王位,但心裏恨他跟了劉邦,不跟自己。所以項羽不讓韓王成回封地,帶他回到了彭城。此後韓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