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2)
私事公子胡亥,喻之決獄。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當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于事也,赦之,複其官爵。(《史記·蒙恬列傳第二十八》)
這裏說,秦王嬴政聽說趙高能力極強,精通獄法——所謂精通獄法,就是精熟法令條文,再無辜的人落到他的手中,他也有辦法讓你乖乖認罪。于是秦王嬴政提拔趙高為中車府令。從此以後,趙高就成為了秦王嬴政小兒子胡亥的家庭教師,專門教授胡亥刑獄理論知識。但不知怎麽搞的,趙高犯了大罪,雖然不知道到底是什麽罪,但秦王嬴政高度重視,令蒙毅以法令制裁。此案由秦王嬴政親自來抓,蒙毅豈敢怠慢?判決趙高死刑,除其宦籍。等判決書下來,秦王嬴政卻一筆勾銷,對趙高犯法之事,不予追究,官複原職。
這原來是秦王嬴政惡意設計的一個圈套!
由于秦國當時的法令随意性,秦王嬴政的話就是法,所以官民觸犯刑律,完全是件無厘頭的事件,說你犯罪你就犯罪,連個說理的地兒都找不到。而秦始皇之所以故意親抓此案,目的就是為了讓蒙毅判趙高死刑,然後他再來個大赦,他做善良厚道的好人,讓蒙毅做惡人。
秦始皇這樣做的目的,是讓趙高對他感恩戴德——是我給了你生命,你憑什麽不感恩?既然感恩,就不會再有二心,就會死心塌地。但同時,這樣做卻也帶來了反面效果:趙高和蒙毅結仇。
而蒙毅的哥哥蒙恬,又是秦王嬴政大兒子扶蘇的親信,屬于太子黨。于是趙高和蒙毅之間的私仇,就成為了秦王小兒子胡亥,與大兒子扶蘇之間的死仇。正是因為秦王嬴政的這個布局,導致了他死之後,小兒子胡亥和趙高發動沙丘政變,殺死大哥扶蘇及蒙毅、蒙恬兄弟。緊接着又殺害了秦始皇的其餘兒子,車裂了秦始皇的十個女兒。
如果說,這一切就是秦始皇想要達到的目的,那倒未必。但秦始皇是一切事件的開端,是仇恨規則的制定者,這卻是事實。
深谙權力秘密的秦始皇,最是知道他之所以高高在上,就是因為被他壓制的人們彼此仇恨殘殺。所以他總是不失機宜地挑撥手下相互仇恨,沒有仇恨就憑空創造出仇恨。
大兒子扶蘇和小兒子胡亥,原本沒有仇恨。蒙氏兄弟與趙高也沒有仇恨。但沒有仇恨不符合權力的法則,所以秦始皇在蒙氏兄弟和趙高之間,設置了一個仇恨子程序。這個程序一旦運行起來,就順理成章地走到了最終的結果——大秦帝國被秦始皇規制的仇恨法則所吞噬。
滅六國者,就是六國自己。而滅亡大秦帝國的人,則是秦始皇自己。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秦始皇居心險惡,在人群中播下仇恨的種子,猶如燎原之野火,将他的家人籠罩在仇恨的怨毒之中——倘他九泉下有知,目睹自己親生的十個女兒,被拖到集市上活生生地分解成屍塊,不知道他會說什麽。他會不會說:“女兒們,為了讓老爹玩得開心,你們就犧牲了吧……”這太違反人性了,但權力就是具有颠覆人性的效能!
總之,趙高不過是秦始皇精心設計的仇恨子程序,他之所以摧毀大秦帝國,只是程序運行的最後結果而已。這件事,真的不能怪罪于趙高。
劉邦對此洞若觀火,所以派使者送信給趙高,對趙高的行為表示了高度嘉許,并希望趙高再接再厲,再立新功,配合他劉邦完成最後的流程。但趙高并沒有配合劉邦,他也沒有配合秦二世。他躲起來,裝病不露面。
史書上說,這是因為趙高欺瞞秦二世,總是說起義軍只是三五毛賊,不成氣候,如今起義軍勢力坐大,趙高生恐秦二世追究他的責任,所以躲起來不敢露面。
實際上,趙高躲起來,只是在思考如何配合劉邦除掉秦二世。
大限将臨,秦二世是有預感的。他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到一只白色的老虎,沖上來咬自己車乘的左邊骖馬,并且把骖馬咬死了。這個夢讓秦二世憂心忡忡、心驚肉跳,就叫來負責占夢的官員,占一占這個夢是怎麽回事。
Advertisement
官員占蔔後,說:“此乃泾水作祟。”
泾水作祟?這個結論實在是有點莫名其妙。但秦二世信之不疑,認為這是泾水之神對自己有意見。
于是秦二世決定去找泾水之神談談。他起駕離開皇宮,來到了望夷宮。
望夷宮距離鹹陽很遠,是秦始皇在世的時候,為了北望夷而建造的。想想吧,這個宮殿,都能夠看到北方的游牧民族,可知秦二世離開權力統禦中心有多遠。雖然望夷宮距離權力中心有距離,卻在泾水的邊上,這就能夠滿足秦二世要和泾水之神談談的要求。
抵達望夷宮後,秦二世沐浴齋戒,不近女色,不吃肉,不吃大葷,以免泾水之神讨厭他。他打算在泾水之上,為泾水之神建立祠堂,先是把四匹白色的馬,捆起來沉入泾水中,作為贈送給泾水神的禮物。
正在忙着和神靈對話,不知是誰把前線的戰報報給了他。秦二世發現自己這邊的軍隊,居然全都成了起義軍,很是上火,就派了使者去鹹陽批評趙高,讓趙高上點心,快點解決這個問題。
送走使者之後,趙高命人把自己的女婿閻樂和弟弟趙成叫了來。
趙高的女婿閻樂——不是說趙高是太監嗎?他怎麽會有女婿?
這件事,實際上是秦漢史中一個饒有趣味的難題。
6、最後的談判
涉及趙高女婿的問題,我們還得回到《史記》的原始文本中來:
趙高者,諸趙疏遠屬也。趙高昆弟數人,皆生隐宮,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賤。秦王聞高彊力,通于獄法,舉以為中車府令。高既私事公子胡亥,喻之決獄。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當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于事也,赦之,複其官爵。(《史記·蒙恬列傳第二十八》)
有關趙高的身世,全在這段文字裏。這裏說,趙高,是趙國王室中較為疏遠的親屬。他家裏兄弟幾人,都生于隐宮,而他的母親遭受懲罰,世世代代淪為賤婢。而當秦王嬴政讓蒙毅判趙高死刑,故意唆使二人結怨時,蒙毅的判決中還有一項:削掉趙高的宦籍。
由此,圍繞着這段簡單的文字,引出秦漢史上的三大門派:
第一派稱正常派。此派人士認為,秦始皇時代的宦官,并非是太監,而是家庭教師的意思。看看這個宦字,就是家裏的臣子的象形字。試想,如果宦籍是太監,這東西能削掉嗎?只有家庭教師的注冊資格才有可能被注銷。此派人士還認為:所謂的隐宮只是穩宮之誤,穩宮就是皇宮中的苦刑室,趙高的母親就是被送入苦刑室中勞作,被人奸污後生下趙高的。所以趙高壓根不是太監,不是太監,當然可以有女兒了。
第二派稱反常派。此派人士認為,秦始皇時代的宦官,就是太監。隐宮就是隐宮,不是什麽穩宮,就是把男人咔嚓一切,去勢閹割的殘酷場所。趙高就是生于這麽個古怪的地方,是他母親被人淫污之後,生下來的。但趙高本人很反常地沒有被閹割,所以才會入朝為官。所以他當然可以有女兒。
第三派稱異常派。此派人士認為,趙高就是被閹了,落到秦始皇之手,豈有幸存之理?不閹割就太異常了!但閹歸閹,閹了之後固然不可能再生育,可是他可以收養幹女兒。既然有了幹女兒,再有個女婿,也就從異常轉為正常了。
總之,大家說來繞去,觀點雖然千變萬化,但最終的結果,是大家都承認趙高有女兒——不管是親生的,還是收養的。沒人敢碰這個結論,碰了的話,就沒辦法解釋趙高的家庭機密會議了。
當時的情況就是這樣,趙高趁秦二世缺心眼,不在鹹陽,遠離權力中樞的機會,叫來女婿閻樂及弟弟趙成,商量說:“你看這個秦二世,真不是個玩意兒,把個國家弄成這樣。沒辦法,秦二世必須為國家的現狀承擔歷史責任,就讓他下課吧,別讓他再折騰下去了。秦二世下課之後呢,我考慮讓宗皇子嬰,出任換屆的領導人,你們幾個,都非常支持我的建議,對不對?”
趙高突然之間推出來個子嬰,又讓史學家們措手不及,亂成一團。有關這個子嬰,學界也有三大門派。最有勢力的是孫子派,該派人士認為,子嬰是秦始皇大兒子扶蘇的兒子,是秦始皇的孫子,所以稱孫子派。目前此派的觀點已經成為學界主流。
但還有兩個支流,一個支流稱弟弟派,說子嬰是秦始皇的弟弟。還有一個少年派,認為子嬰是秦始皇的兒子,是秦二世漏掉殺的一個哥哥。這兩個支流也不是毫無依據,雙方都有過硬的史據。
總之,有關趙高的正常派反常派異常派,及子嬰的孫子派弟弟派少年派,都是枝節,重要的是,大秦帝國在趙高的主持之下,真的要換屆了。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趙高這個女婿是很不給力的,不配合。所以行動伊始,趙高先行派人殺入女婿閻樂家,把閻樂的媽媽,也就是趙高的親家母給抓來了——從這件事情上來看,趙高其實打親家母的主意已經好久了,趁這機會滿足了心願。
老媽被老岳父抓去做人質,閻樂感覺家裏好亂。萬般無奈,只好帶着官吏士兵一千多人,來到了望夷宮,先把負責秦二世安全的衛令仆射抓起來,斥責道:“你攤上大事了你知不知道?有盜賊入宮,你為什麽不阻攔?”
衛令仆射很詫異,辯解說:“怎麽可能?周圍士兵的巡邏很嚴密,我也沒有接到警訊,怎麽可能會有盜賊闖入宮中?”
閻樂斥責道:“情況如此危急,你還在這裏跟我擡杠,叫你擡杠,叫你擡,你擡,擡擡擡……不由分說,就把衛令仆射打死了。”
而後閻樂入宮,命令士兵引弓搭箭,瞄準宮裏的太監侍衛,逐一射殺。宮裏的太監們驚慌失措,有的逃跑,有的與閻樂展開搏鬥,須臾死了幾十人。
閻樂來到了秦二世的寝殿,向着秦二世居坐的帷帳猛烈射箭。秦二世很生氣,命令侍衛們還擊,可是侍衛們都已吓破了膽,沒人敢上前。這時候秦二世才醒過神來,左右一看,看到個多年來跟随在自己身邊的宦官,就埋怨道:“怪你,都怪你,事情都已經到了如此嚴重的地步,你為什麽不早告訴我?”
那宦官回答說:“拜托大哥,我正是因為不敢說,才活到今天。以前告訴你真情的人,都被你給殺掉了。”
“這個……總之都怪你!”秦二世憤憤不平之際,閻樂已經持劍大步上前,走到了他的面前,斥責道:“胡亥,你個缺心眼的王八蛋,你驕橫妄為,濫殺無辜,大逆不道,天下皆反,現在你自我了斷吧!”
秦二世淡定地道:“先別急,我能不能見丞相一面,大家再聊聊?”
閻樂道:“別做夢了,快點自己動手吧。”
秦二世笑道:“要不這樣好了,就給我一個郡,讓我稱王吧。”
閻樂道:“你琢磨什麽呢你?沒門!”
秦二世笑道:“要不然,那就給我一萬戶人家的稅收吧,當個侯爺也蠻逍遙的。”
閻樂道:“這也不可能。”
秦二世又道:“那我再退一步,就讓我和自己的老婆,當個善良厚道的老百姓吧。”
閻樂說:“你怎麽這麽麻煩?我奉丞相之命前來,替天下人誅殺你,你就算再能扯皮,也救不了你的老命,還是快點自己動手吧。”
秦二世嘆息了一聲:“何必呢,你說這是何必呢?”
秦二世被迫自殺,退出歷史舞臺。他在位僅僅三年,史家評述說,三年之中,他竟然沒有做一件像樣的事,也算是難得了。
7、打不死的趙高
秦二世自殺之後,趙高在鹹陽主持并召開了領導幹部高層會議,通報了這一不幸事件。宣布說:“秦國,原本就是個王國,只是因為始皇成為天下的君主,因此稱帝。可現在的情形是,人家六國都已經恢複了,各自建立了各自的國家,現在咱們秦國地方很狹小,再用此前的名稱稱帝,不妥當。”
所以,秦國不能再稱帝了,尊重現實,改稱王吧。
趙高提名子嬰為秦王,與會官員舉手表決通過,事情就這樣定了下來。
子嬰出任秦王,第一件事是将秦二世下葬,以平民的身份,将秦二世埋在了杜縣南的宜春苑。
然後趙高來找子嬰,通知他說:“你,子嬰,從今天起不許吃肉,不許和你老婆上床,聽見了沒有?”
子嬰垂手而立:“是,是,我一定不和你老婆……為啥呀?”
“這還用問嗎?”趙高惱火地道,“因為你要齋戒沐浴,要到宗廟中受禮,接受傳國玉玺。告訴你,這傳國玉玺老值錢了,是當年楚國那塊和氏璧雕成的。你要齋戒五天,以示鄭重。”
子嬰:“是,是,請領導放心,我一定認真齋戒。”
趙高走了,子嬰先清湯沐浴,換了寬松幹淨的衣服,将老婆趕走,然後坐在空室中齋戒起來。齋戒了幾天,感覺心驚肉跳,就把兩個兒子,以及一個叫韓談的宦官叫來,說:“兒子,你們聽說外邊有什麽動靜了嗎?有沒有人跟你們說起過,楚國那邊已經派人潛入鹹陽,秘密聯絡趙高,說是要消滅秦國的宗室,然後瓜分土地,在關中稱王,這事你們有沒有聽說?”
看看這個子嬰,他齋戒沐浴了幾天,竟然齋戒出如此精确的情報,連劉邦派使者入關,來找趙高的事,都被他給知道了。
然後子嬰依據他所掌握的情報,進一步推理說:“現在趙高讓我齋戒,說是到宗廟祭祀祖先。這分明是想把我誘入宗廟之中殺掉,我不能就這樣由他宰割,我要反抗。”
兩個兒子問:“現在人家大權在握,要風得風,要雨得雨,連秦二世都是說殺就殺,我們又有什麽能力反抗?怪就怪秦始皇這個王八蛋,弄出來這麽個可怕的集權體制,一旦權力落入人手,那就是人為刀俎,咱們家是魚肉。你說秦始皇是怎麽想的呢,嗯?他作威作福的時候,怎麽就不替子孫後代想想?”
子嬰道:“少來了,暴君這種動物,是滅絕了人性的。他們不是不知道,自己的享受是以子孫後代的福祉為代價的,但他們只要自己爽,連自己親生的女兒被人家撕成碎塊,他都沒有感覺。”
兩個兒子道:“那我們現在怎麽辦?難道只能等死不成?”
子嬰道:“沒錯,我們就在家裏等死。”
等——趙高死!
等齋戒的日期過去了,趙高派了人去叫子嬰,吩咐子嬰去宗廟。可是派的人去了後,卻不見回來,也聽不到子嬰那邊有什麽反應。再派幾個人去,還是沒動靜,趙高就有點火大了,親自來找子嬰:“子嬰,你怎麽回事?不是告訴過你馬上去宗廟的嗎?你怎麽還不快點動身?哼,無組織無紀律,簡直還反了你了……”話音未落,齋宮大門突然關閉,就見子嬰的兩個兒子率領家臣們,宦官韓談則引着他的支持者,各持刀操槍,突然跳出來,不由分說,照趙高連砍帶戮。
趙高不察,當場被殺。
如果這時候把趙高揪起來,請他留下一句遺言,他一定會說:“唉,冤冤相報何時了啊,秦始皇害我全家,我再害他全家,現在他們家人繼續害我……唉,這事都怪秦始皇,同在一片藍天下,為什麽你不能和大家和平相處,而要開創相互坑人害人的規則呢?”
總之,現在說什麽都晚了。
趙高,只手摧毀暴秦政權的人,就這麽輕易地被殺掉了,這讓許多人無法接受。人們認為,像趙高這樣的人,能夠在秦始皇身邊生存下來并最終反噬始皇子孫,必然有其過人之處。遂有《拾遺記》一書中稱,趙高當時并沒有被殺掉,而是被子嬰抓了起來。子嬰把趙高懸于鹹陽監獄的枯井之中,餓了七天後打開一看,嘿,趙高正在筐中做着吐納功夫,皮膚白裏透紅,與衆不同,健康到了不能再健康。于是子嬰命将趙高放在大鍋裏,下面添了柴禾燒。烈火燒了七日七夜,那鍋水卻始終不見燒開,再看趙高,仍然是活蹦亂跳,笑眯眯地看着大家。
這事麻煩了,這人怎麽也不肯死,怎麽辦呢?
只能拿刀切割了——“子嬰囚趙高于鹹陽獄,懸于井中七日不死,更以镬湯煮七日不沸,乃戮之”。
這個記載,不過是齊東野語,道聽途說。但可見後人對趙高其人的景仰。如果不是他摧毀大秦帝國,劉邦又怎麽可能有機會?
殺掉了趙高之後,子嬰以秦王的名義發號施令,将趙高家誅殺三族。然後子嬰召集軍事将領,商讨對策,并派了部隊抵達峣關,狙擊劉邦的軍隊。
8、帝國滅亡
峣關,在武關的西面,藍田的東南。
劉邦見狀大怒,就要強攻。這時候張良出來,勸道:“不可以,現在秦兵正是最強勢的時候,與之硬拼,未必能打贏。不過呢,秦兵那邊帶兵的将領我知道,他是屠戶的兒子。這世上,有兩種人物最容易被眼前的利益所打動,一是商人,二是心眼狹小的人。我建議咱們大家暫且按兵不動,咱們這邊不是攻城略地,搶了不少金銀珠寶嗎?留着這些金銀珠寶幹什麽?咱們又不開珠寶店!還有個說客郦食其,他好像閑在一邊好長時間了吧?不如讓郦食其拿着這些金銀珠寶,去秦兵那邊談談——郦食其持重寶啗秦将。還有,咱們這邊人手好像不夠多,快點派人在所有的山上插上旗幟,假裝我們好多人的樣子,吓唬秦兵,就這樣連拉攏帶吓唬,應該會起效果。”
劉邦聽了大喜,就命令士兵出身的周昌,在各個山頭上廣插旗幟,假裝自己這邊好多人馬。同時郦食其懷揣大量金銀珠寶,去找秦兵和談。秦兵見到如此之多的珠寶,登時大喜,覺得人家劉邦就是夠派頭、大手筆,忍不住想要跳槽,過來和賞識自己的劉邦幹。
秦兵承諾,願意和劉邦一起西攻鹹陽。
劉邦正要答應,張良突然又跳出來了,說:“不可以,這時候是進攻的最佳時機,趕緊消滅秦兵,趕緊。”
張良建議攻襲秦兵的理由是:“此獨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從。不從必危,不如因其解(懈)擊之。”(《史記·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張良這裏的分析,是說将領欲叛,而士兵不從。那麽士兵為什麽不從呢?
這是因為,士兵沒理由服從。要知道,戰争是違反人性的,人性具有躲避死亡,追求和平與舒适的特質。而秦漢時代的戰争,卻是強行把人送到戰場上去,讓你和素不相識的陌生人拼個你死我活。士兵的心裏,是很悲涼的,總感覺自己好似落進了一個險惡的圈套,被人坑害了一般。
與劉邦對峙于峣關的秦兵,這輩子連劉邦的面都沒有見過,而秦始皇及秦始世的無邊富貴,又是以奴役他們為特點。為了讓秦王朝更加殘忍地奴役自己而來和劉邦血拼,是全無道理的事。而秦兵們之所以來到這裏,是因為他們的家人已經被扣為人質,如果不上戰場,家人就會遭到報複。來是來了,但對統兵的将領,是懷有強烈的仇恨與怨怼的。
這個時候,将領卻突然命令他們倒戈,就會出現大麻煩。
對士兵們來說,倒不倒戈并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他們終于發現了将領不是個好東西。你看,他欺騙我們來到戰場上,流血犧牲,他卻收了人家的珠寶,說投降就投降,假的,一切都是騙人的。這時候士兵心裏積攢的仇恨與怒火,就會突然爆發出來,究竟會發生什麽事,誰也不知道,但肯定不會有好事。
事實上,這個問題,項羽也遇到了。但是由于項羽考慮不周全,處置失當,結果又落得個殘暴不仁的血手屠夫之名。而張良的腦子轉得比較快,他知道這裏有問題,就要在問題爆發之前,予以解決。
于是劉邦命曹參、周勃和樊哙,繞過峣關,穿越蒉山,長途奔襲抄秦兵的後路,突然之間發動攻擊。可憐秦兵不察,頓時亂作一團。
秦兵炸了營,逃出峣關,向着鹹陽方向逃竄。剛逃至藍田南口,突然聽到鼓聲驚天,就見夏侯嬰與灌嬰,各統一隊車兵殺出,再加上四面的山峰頂上,迎風飄揚的全都是義軍的戰旗,驚得秦兵魂飛膽裂,只能繼續狂奔。
逃至藍田北,此地距鹹陽只有一箭之遙了。突然間又一隊軍馬斜刺裏殺出,卻是劉邦帳下頭號悍将靳歙。
靳歙和樊哙,是劉邦身邊最兇殘的兩個人,他們倆都有一個割人頭的愛好。而曹參、周勃、夏侯嬰及灌嬰,在割人頭這方面就缺乏興趣——是否對割人頭感興趣,是劉邦時代劃分文臣與武将的分水嶺。劉邦時代,文臣也上戰場,有的比武将還能打。但在割人頭方面興趣不足的,多少能混個丞相幹幹,過于喜歡割人頭,明顯有點變态,劉邦是不敢用這種人來治國的。
此役,靳歙又割下一大堆人頭:斬秦軍車司馬二人,騎兵長官一人,斬獲二十八顆首級,俘虜五十七人。
追過了藍田北,前方就是灞上,就是鹹陽城外,又稱藍田西。
殺狗匠樊哙不甘心在割人頭方面落後于靳歙,兇殘地殺奔而來,殺秦都尉一人,斬首十級,俘虜一百四十六人,收降卒兩千九百人。
公元前206年,冬十月,劉邦五十一歲。大秦帝國在其立國十四年後,宣布滅亡。
劉邦與秦始皇是同齡人,在秦始皇那恐怖權力的淩壓之下,他活到四十八歲,熬到秦始皇一命歸西,才終于有了自己的生命,有了自己的追求。只用了短短三年,他就大踏步地走到了自己的人生頂峰,滅了大秦帝國。倘秦始皇泉下有知,一定會後悔得以頭撞牆。
唉,幹嗎要死那麽早呢?只要再多活幾年,先熬死劉邦,自己再死也不遲呀。你看看,正所謂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秦始皇花費畢生心血,辛苦打造的郡縣制皇權體系,全數落入了劉邦之手,這多不值啊。
現在說什麽都晚了,誰讓秦始皇死得那麽早?才五十歲就一命歸西,你至于這麽急嗎?
總之人生要淡定,死得太早,鐵定要吃大虧。
秦王子嬰白馬素車,頸系組帶,捧着象征皇帝權力的玉玺和調兵遣将用的符節,出鹹陽城,到轵道亭邊,向劉邦投降。不知是誰向劉邦建議殺掉子嬰,因為這個建議太缺心眼,被劉邦斷然拒絕,笑道:“當初,楚懷王之所以選擇我引兵西進,滅亡強秦,就是因為我太仁義,夠寬容。何況人家子嬰已經投降了,殺降不吉呀,會讓後人罵死的。”
将子嬰押下去,交由監守的官吏看管。
接下來就是——接受戰利品。鹹陽城中的無邊財富,皇宮中的無數美女,終于到手了。
沖啊!
9、約法三章
義軍入城,兵分三路。
劉邦是一路,他徑撲皇宮,去搶宮裏的美女。
餘者衆家兄弟是一路,蜂擁而沖入官家庫府,秦始皇費盡一生,搶奪及搜刮的無數金玉財物,全都在庫府裏呢。大家趕緊搶,錯過這一次,這輩子絕不會再有第二次機會。
還有個蕭何,他自己是一路。他直奔丞相府,沖進去後把所有的地圖戶籍、人口地圖資料統統收了起來。在未來的楚漢相争之中,如果劉邦想要知道天下的險要關塞、戶口多少,以及各地的實力強弱,只有來找蕭何問個清楚。他是當時最清醒的人,避免了這群烏合之衆落得個狗皮倒竈的下場。
蕭何是當時頭腦最清醒的人,頭腦第二清醒的,就是殺狗匠樊哙了。
當時劉邦進入皇宮,目睹數不清的嫔妃宮娥、華麗宮室、輕紗帳帷,還有許多狗和馬等寵物,劉邦一下子就愛上了這裏,決定這輩子再也不離開了。可是很不幸,樊哙突然闖進來了。
別人來,劉邦是不怕的,他原本是個爆脾氣,破口大罵,一腳踹出,是他對手下人最經常幹的事。但是樊哙有點不一樣,因為樊哙娶了呂雉的妹妹當老婆,和劉邦是連襟。所以當劉邦擁美在懷,遇到樊哙時,心裏就有點忐忑,擔心被樊哙捅到呂雉那裏,後院起火,那就劃不來了。
果然,樊哙一進來,就問道:“沛公,你是想享有天下呢,還是只想做個鄉下土財主?”
“這個……”劉邦支吾道,“怎麽着都行,樊哙你先出去,等一會兒我叫你你再進來。”
樊哙不肯走,繼續勸道:“沛公,這些奢侈華麗的陳設器物,正是導致秦國滅亡的東西呀。沛公你要振作起來,抵制這種奢靡生活的誘惑,趕緊跟我回到灞上去吧。你不知道,現在兄弟們都亂了套,全都搶瘋了。”
劉邦說:“好了好了,我都知道了,你先出去吧,我一會兒就來,就來……”不由分說,硬是将樊哙推了出去。
唉,不怪劉邦不給連襟面子,都怪美女太多,太漂亮。
可是不承想,樊哙出去後,竟然把張良給招來了。張良進來,很嚴肅地對劉邦說道:“沛公,咱們先弄清楚一個問題,以前咱們老是說暴秦暴秦,這個秦國怎麽個暴法?就是像你現在這個樣子,沉迷于溫柔之鄉,不管天下人死活。咱們再來說第二個問題,沛公你帶着義軍,苦歷血戰,殺入鹹陽,你幹什麽來了?就是為了消滅暴秦。什麽叫消滅暴秦?就是要讓秦國的統治者,不能再像你現在這個樣子。可你消滅了暴秦,自己反倒成了這個樣子,這豈不是助纣為虐嗎?更何況,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希望沛公你能夠冷靜冷靜,不要再沉迷于這溫柔鄉、富貴巢的享受了。”
話說到這份上,劉邦終于明白了,他不能再在宮裏長留了,再待下去,後面絡繹不絕,還會有好多人跑來勸他離開。大家既然選擇了跟着他幹,當然希望他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帶領大家繼續在權力的道路上沖刺,而不是半途而廢,中道而止。
劉邦無奈,還軍灞上。
過了段時間,劉邦召集所有各縣的父老、豪傑,召開了一個群衆大會。會議上,劉邦說:“父老鄉親們,我對不起你們,來得太晚,讓你們在暴秦的統治下受苦啦!那麽你們主要受到了什麽苦呢?就是個法令條文細密、嚴苛,稍不留神就犯法,犯了法懲治極嚴,正所謂動辄得咎,無所适從呀。所以從今天起,我和大家約法三章,我劉邦的法律,就三條:一是殺人者死,二是傷人的視情節嚴重給予判罪,三是偷盜的也要視情節輕重,給予判罪。除此三條之外,所有的官吏,仍然在自己的崗位上履行職責,等到諸侯們全都來到之後,咱們再商量下一步的辦法,大家看如何?”
成語“約法三章”,就這樣讓劉邦創造了出來。
劉邦對鹹陽父老所講的諸侯們,其實就是指項羽。
此時,項羽正在提兵西進,直入關中。
項羽大軍,有六十萬之衆,順利經過兩河地區,但當行至新安地區的時候,項羽遇到了麻煩。
項羽在新安遇到的麻煩,和劉邦在峣關所遇到的麻煩,在人際關系結構上是完全一樣的。劉邦因為有張良相助,輕易化解了當時的險局。而項羽,卻因為解決這個麻煩的策略失策,導致了更大的麻煩。
10、血腥坑殺
在峣關,劉邦遭遇秦兵阻路,張良獻計,以郦食其攜金銀珠寶以啗秦将。秦将果然見利心喜,答應投降,要與劉邦聯合進軍鹹陽。消息傳回後,張良立即讓劉邦向秦兵展開進攻,理由是雖然秦将投降了,但秦兵未必願意。與其等秦兵秦将鬧起事來,莫不如趁此敵對态勢之下,突然進攻。一來秦兵沒有防備,此戰必勝。二來趁戰争狀态消滅敵軍,不管手段多麽兇殘,都能夠被人接受。如果秦兵已經投降,然後再行騷亂,到時你再彈壓,輿論就會抨擊你殺降不吉。
總之,所謂秦軍投降了,在有些時候是個假命題,因為秦軍不是一個人。有的秦兵已經投降了,有的只是随大流,但心裏充滿了敵對情緒,一旦時機來臨,就會率先發難。這是統兵之人需要知道的常識。
張良有這個常識,但是項羽卻沒有——他太年輕,他收服二十萬秦兵的時候,才二十六歲。這個年齡的人,只是急于向世界證明自己的能力,對人性缺乏足夠的觀察和了解。
事實上,很多年輕人對于人性的認知,持排斥态度。他們認為這種算計太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