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1)
1、小人物需要機會,大人物需要敵人
小事業,要靠自己創造機會。大事業,機會要靠別人來創造。
所謂小事業,是指一個人或幾個人的零打碎拼。這種事業格局小,盤口偏,氣場也不大,奮鬥者也沒什麽影響別人,或是改變這世界的野心。舉凡這類事情,必須要以奮鬥者個人的勤奮勞作為階梯,一步一個腳印地往上走。但凡有一個小細節的疏忽,往往會功虧一篑,萬劫不複。
所以經常有勵志家對年輕人諄諄而言,耳提面命:人生最關鍵的,只有幾步,一旦失誤,萬劫不複。小事業之所以情形如此之慘淡,就是因為其格局太小,體系太脆弱,完全是建立在個人信譽的基礎之上,經不住風吹雨打,稍有閃失就會崩盤散架,徹底完蛋。
所謂大事業,是指并非建立在個人信譽的基礎之上,完全以調動社會資源為價值取向的努力。這種事業場面宏偉,聲勢浩大,談笑間調動千軍萬馬,運籌于帷幄之間,決勝于千裏之外。戰國年間的縱橫家,就是以大事業游說諸侯,布局天下。所謂帝王霸業,說的就是這個。
相比于小事業,大事業更類似于扯淡。小事業好歹還是個事業,只要艱苦勞作,就不愁日積月累,所見愈豐。而大事業以獲取權力為目标,完全無從着手,無立足之地,無立身之基,只有在極特殊的情形下,這種所謂的事業,才能夠初現端倪。
這就是權力者因其自身的能力犯下錯誤。而且其錯誤之大,必須是颠覆性的、毀滅性的、無可贖補的。
只有在這種極端态勢之下,社會上才會出現對大事業者的需求空白。具備經營大事業才能的人,才能夠獲得用武之地。
所以我們說,小人物需要朋友,朋友幫你成功。大人物則需要對手,只有勢均力敵的對手,才能夠撐得起大事業的排場。
小人物的機會,是朋友給的。
大人物的機會,是對手給的。
相比世間的芸芸衆生,仗三尺劍,起于草莽,開創了大漢基業的劉邦,無疑是個大人物。
那麽,誰又是劉邦的對手呢?
看到這個問題,多數人會冷冷一笑,不屑一顧。這麽簡單的問題,還需要回答嗎?楚河漢界,劉項争霸,連三歲的孩子都知道,劉邦的對手,就是楚霸王項羽。
但這個答案,實際上是完全錯誤的。劉邦的對手,根本就不是項羽,項羽最多不過是劉邦的人生事業中,一個打醬油經過的路人。
再明确一點說,項羽并不具備成就大事業的能力。他只是偶然間出現,驚見人類社會出現了對大事業者的需求空白,就急不可耐地沖上前來,占個位置,意圖入主天下。但因為缺乏操控大事業整體盤局的能力,所以一旦遇到劉邦對他的資格提出異議,就迅速出局了。
Advertisement
如果項羽并不是劉邦的對手,那麽劉邦的對手又是誰?
這個問題的答案,藏在劉邦的年齡裏。
除非你破解了劉邦的年齡之謎,否則就很難找到,隐沒于歷史深處的對手暗影。
2、破解劉邦年齡之謎
劉邦的出生年齡是個謎。
他的相關經歷,則是另一個謎。
但如果我們想了解這個人,就有必要弄清楚這兩個謎。我們必須要知道,劉邦出生在一個什麽樣的時代,在那個時代都發生過什麽樣的事情。正是這個特定的時代背景與相關事件,以及劉邦本人對自己生活背景及事件的認知,才構成了他這個特定的人。
一個人的經歷就是這個人本身。這條規律,對劉邦來說應該也不例外。
那麽劉邦,他出生在哪一年呢?
有關劉邦的出生之年,至少存在着兩個不同的說法,一個說法稱他出生在公元前256年。另一個說法則認為他出生在公元前247年。但劉邦死在公元前195年,這一點是沒有争議的。
如果劉邦出生在公元前256年,那麽他活了六十二歲本書中涉及的人物年齡均指虛歲。——編者注。如果他出生在公元前247年,那麽他活了五十三歲——弄清楚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如果劉邦的年齡是後者,那麽,楚漢相争時期,與年輕人項羽(生于公元前232年)對峙的,是一個老頭劉邦。而如果劉邦的年齡是前者,與項羽對峙的,則是一個更老的老頭。無論是老頭還是老老頭,這都将颠覆我們傳統的記憶。
目前看來,有關劉邦出生在公元前247年的說法,明顯居于劣勢,只有兩個文本采用,《資治通鑒》胡三省注和日本人泷川資言先生的《史記會注考證》,都采用了這一說法。尤其是泷川資言的《史記會注考證》一書,集歷代注釋及考注,在其問世七十餘年後,仍無人能出其右,至今仍是國際史學研究的最高權威文本,為史家研究必讀之書。所以此書的疏注,也就不容小視。
但國內的更多史書,多采用第一種說法,認為劉邦出生在公元前256年。根據《史記·集解》徐廣曰:“高祖時年四十八。”這個時間值是指秦二世元年,即公元前209年。由此上推四十八年,則劉邦當生于公元前256年。國內史學權威陳隆予所著《劉邦與大漢基業》也采取了這一說法。
通過對劉邦事件的觀察,一是劉邦家人的年齡,二是劉邦所經歷的史事,諸多事件相互比對,認為劉邦生于公元前256年較為合理,而如果他出生在公元前247年,許多事件的細節就無法對上。
比如說,《史記·高祖本紀》中記載:“(劉邦)及壯,試為吏,為泗水亭長。”而《禮記·曲禮上》曰:“三十曰壯,有室。”就是說劉邦在三十歲時才試為吏。三十歲以後,才有機會擔任亭長職務。
但是,亭長這個奇特的官職,是在秦國滅楚國,設立楚郡之後才有的。而劉邦最初是楚國人,楚國滅亡才被秦朝任命為亭長。他在出任亭長之後,還發生過許多事件。如果他出生在公元前247年,秦始皇一統天下時劉邦才剛剛二十五歲,還未“及壯”,等到及壯出任亭長再經歷諸多史事,時間上明顯來不及。而如果他想要有充足的時間,完成自己的人生成長經歷,那麽他非得早一點“及壯”,早一點出生,早一點做亭長,才能夠湊齊他的人生。
所以,就劉邦在出任亭長以來所經歷的事件來說,稱他出生在公元前247年的說法明顯站不住腳。所以他只能出生在公元前256年——早幾年或遲幾年,問題都不大,但如果遲到公元前247年,就來不及了。
一旦我們确定了劉邦的出生之後,就立即掃描到了他的同齡人:
秦始皇(生于公元前259年)。
秦始皇只比劉邦早出生三年,他們是同齡人。
3、人生從四十八歲開始
秦始皇只比劉邦大三歲,這意味着一件極可怕的事:
劉邦的前半輩子,肯定要廢了。
一點沒錯,秦始皇這一生,太驚心動魄、光彩奪目了。他的出生就是一個巨大的謎,衛地大商人呂不韋,與當時在趙國都城邯鄲的秦國人質異人,達成了秘密交易,千金市國。由他出資扶助異人歸國并成為太子,而後雙方共同分享秦國這塊巨大的蛋糕。再之後呂不韋送給異人一名神秘女子趙姬,她替異人生下了一個孩子,當時的名字叫趙政。
就在小趙政九個月的時候,秦趙兩國大交兵,三年後異人逃回秦國,而趙國則開始追殺趙姬趙政母子。理論上來說這母子二人的存活概率極低,但他們還是頑強地活了下來。小趙政逃亡到四歲,劉邦出生。小趙政一直逃亡到九歲,秦趙兩國恢複邦交,他才和母親趙姬回到秦國,并改名嬴政。
這就是嬴政生母趙姬的神秘由來。司馬遷作《史記》,先說趙姬只是一名歌女舞姬,所以才能夠随意贈送予人,随後司馬遷又改口稱,趙姬實際上是趙國富豪家的女兒。後面這個說法,能夠解釋她何以在邯鄲城中躲藏九年而安然無恙,卻與前面的說法形成了沖突。很難想象,富豪之家會允許別人把自己的女兒視同貨物,随意送人。
有關嬴政的生身之謎,不唯是趙姬的身份——諸多懸疑構成了嬴政本身,他注定會成為歷史的主角。
一年後,十歲的小嬴政成為秦國太子。十三歲那年,小嬴政父親去世,于是小嬴政就成為了秦王。不過是短短的四年時間,他就從一名小逃犯,轉型為最強大戰争機器的所有人,這種轉變必将對他的心理造成強力沖擊。
二十二歲那年,秦王嬴政親政,二十三歲那年,秦國開始推行六國滅亡計劃。這個計劃從秦王嬴政二十四歲那年開始,九年滅趙,兼以并韓,三年滅楚,間以吞魏,其後摧枯拉朽,犁庭掃穴,盡收燕齊于囊中。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三十九歲。從此天下一統,始皇稱尊。秦王嬴政自號始皇帝,迎來了中國的第一個中央集權王朝。
在這個過程中,幾乎每一年,都有驚天動地的大事件發生。每一件都對劉邦的人生構成決定性影響。
這些事件包括了:信陵君竊符救趙、千古第一刺客荊軻刺秦王等。對于劉邦來說,最重大的事件莫過于公元前223年。這一年秦王嬴政滅楚國,改設楚郡。當時劉邦已經三十四歲了,他所生活的沛縣,就是楚國的疆土。但從此,他已經淪為了亡國之民。
可以确信的是,平民出身的劉邦,對于國家滅亡是無能為力的。秦始皇駕馭着當時最強大的暴力機器,無人能夠與之抗衡。
此後就是秦始皇長達十二年之久的統治期,這時候的秦始皇,有若一個體形龐大的巨人,把他的屁股死死地壓在劉邦臉上。在秦始皇面前,無人能夠抗拒他,劉邦所能做的,無非是截長補短地越軌犯罪,試圖向這個世界證明他曾經的存在。但他的努力,與籠罩在秦始皇身上的巨大光環相比,形同于無,甚至可以說完全不存在。
到了秦始皇五十歲那年,他很成功地讓自己死掉了,這就為比他小三歲的劉邦創造出了足夠的空間。
但我們知道的是,由于秦始皇的權力無遠弗屆,出于對長生不老的渴望,死亡于他而言成為了禁忌。所以他的死亡被掩蓋,被雪藏。巨大的權力真空,為秦始皇最小的兒子胡亥及宦官趙高所填補。胡亥很好地運用了秦始皇打造的權力體制,他殺死了自己的十七個哥哥,十個姐妹被車裂而死。
秦二世誅殺自己的十七個哥哥,或可用争奪權力來解釋。而将自己的姐妹用殘酷的車裂刑法處死,這就讓人有些難以理解了。他和自己的姐妹們,有這麽大的血仇嗎?
如果秦二世的行為符合理性,能夠為人所理解,那麽劉邦仍然不會有機會。正因為秦二世倒行逆施,自毀帝國,才讓劉邦的餘生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但當時四十七歲的劉邦,正逃亡于芒砀山之中,根本不知道秦始皇已經死了——我們可以發現,在秦始皇返回秦國,成為太子之前,他也同樣經歷了一段漫長的恐怖逃亡,在這裏,逃亡具有重大的象征意義。
劉邦及秦始皇,這兩個帝王都将在他們的逃亡生涯之中,經歷血與火的艱苦磨砺,以養成他們強大的抗壓能力及觀察智慧。缺少了這兩樣東西,不要說帝王基業,縱然是小小的人生事業,都有點不太靠譜。
由于兩個帝王的出生時日太過接近,這導致了劉邦的前四十七年,完全被秦始皇的光環所湮沒。劉邦的人生,只能從四十八歲開始。
這個年齡,對任何人來說都有點太晚了。
對劉邦也不例外。
但是劉邦很好地利用了他的餘生。從四十八歲開始,由于壓在他生命中的秦始皇這塊巨石搬開,他所有的人生經驗及智慧積累,突然間噴薄而出。而比他整整小了二十四歲的項羽,成為了他人生奮鬥旅程中最有價值的玩具。
4、史前大拼爹
理論上來說,劉邦在出生這件事情上,是拼不過秦始皇的。
雖然兩人同為帝王,年齡只差三歲,但因為秦始皇所擁有的皇家血統,以及他的生母趙姬與呂不韋及丈夫異人之間的暧昧三角關系,就充滿了讓後人狂噴鼻血的懸疑。這就足以讓秦始皇出盡風頭,盡領風騷。
相比之下,劉邦的父親不過是江蘇沛縣的富裕戶,這戶人家之所以未曾受到戰争的沖擊,只是因為沛縣在楚國,而秦國欲攻楚國,必須先行拔除趙國與魏國。這就使得楚國居于戰争的大後方,劉邦甚至連戰場都沒有上過——不唯劉邦是楚國人,陳勝、吳廣、項羽及英布,這些推翻暴秦天下的豪傑,統統是楚國人。史稱楚雖三戶能亡秦,但實際上,亡秦的是楚國團隊。這是因為楚國受到的戰争傷害最輕,人才資源最為富足。所以楚國才能厚積薄發,後發制人,一舉把大秦帝國掀了個底朝天。
戰争大後方,風平浪靜,世外桃源,劉邦的出生,無論如何也沒法跟秦始皇相比。
劉邦顯然意識到了這個缺陷,而且他也做過努力,試圖加以彌補。
高祖,沛豐邑中陽裏人,姓劉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劉媪。其先劉媪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于其上。已而有身,遂産高祖。(《史記·高祖本紀》)
此前的史學家,看到這一段,都會半天無語,半天後繼續無語。蓋因這段記載太不正經了,明顯帶有一百二十萬分的亂來,和三百六十度角的全方位惡搞。
這段文字如果翻譯成白話文,是這樣的:
高祖,沛豐邑中陽裏人,姓劉,叫小四兒。父親叫劉老漢,母親叫劉老太婆。有一年,劉老太婆在大澤的山陂上睡着了,夢到了神仙向她求愛撒歡。于是天地之間電閃雷鳴,風雨大作,劉老漢急忙出門去找老伴,驚見一條蛟龍趴在劉老太婆身上。過了一會兒,蛟龍提着褲子施施然離開,劉老太婆就有了身孕,生下個孩子,就是開創大漢基業的劉邦啦。
這段文字,很黃很暴力,讓人愕然眨眼,徹底喪失語言表達能力。
最先喪失語言能力的,是劉邦的後人。對于這段記載,他們不敢否認,否認了就意味着說劉邦是普通凡人,劉氏皇族不是什麽天子龍種。這種觀念的傳布,不利于統一思想,統一輿論。所以漢室皇家對此,是絕不可能否認的。但要是讓他們承認這事——還不如宰了他們更好些,蓋因這段文字,罵人有點離了譜。
然後史學家也集體失語,後來有史學大家徐經,很生氣地說:“自古帝王受命而興,必征引符瑞以表其靈異,而谶緯之說,由此興焉。餘謂此皆太史公不能裁之以義,而荒誕不經,遂有以致之。”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宣稱劉邦是龍種,只是個象征性的說法,是一個宣傳策略。而太史公司馬遷,卻故意裝傻充愣,讓傳說中的象征筆法落地,結果搞出來這麽個怪記載。
那麽,劉邦和劉太公之間,到底有沒有血緣傳承關系呢?
這個事,就跟秦始皇的父親究竟是哪一個一樣,需要的并不是答案,而是永恒的追問。事實上,古來開國帝王,無一不是造勢炒作的高手,有點小事他們能炒翻天,沒事創造點小事繼續讓你炒翻天。再加上史學家推波助瀾,許多原本再也正常不過的事情,就變得神秘起來。
總之,這段記載,不過是劉邦在和秦始皇拼爹,比拼誰家的爹和人類的距離最遠。
秦始皇的爹,介于呂不韋和異人兩個男人之間,這種爹之不确定性及模糊性,吸引了世世代代史家的眼球。而劉邦之爹,卻是打破常規,不走尋常路,直奔着兩栖爬蟲類去了。兩相比較,劉邦在這場宣傳戰中,贏得了爹與人類的最遠距離,爬得最遠,最終勝出。
5、劉邦的游俠時代
盡管在出生這件事上搞得神神怪怪,但劉邦甫一出生,仍然是個正常的嬰兒,沒聽說有什麽電閃雷鳴的怪事。
而且,豐邑人盧绾是和劉邦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就算是當時天地之間真的發生什麽異事,此事到底應該由誰來負責,還是兩可之說。總之,兩人同一天出生,而且劉邦父親和盧绾父親又是交情極好的朋友,鄉人帶着酒和羊趕來祝賀,一切都顯得很正常。
但等到劉邦稍微長得大一點,麻煩事兒來了。
史書上說,劉邦兒童時期,和盧绾一塊讀書,但他對書本缺乏興趣。稍微長大了一點,又好吃懶坐,不願意幹農活。父親劉老漢說他無賴——無賴的意思,就是說劉邦身無長技,無所依賴。
從劉太公對兒子的評價來看,劉家是極懂教育的,知道男子漢立身處世,必須要有所依靠。這個教育理念說起來簡單,但我們知道,即使是在文明倡行的現代社會,仍然有許多家庭不懂得,或是不知道應該如何把這種人生觀念灌輸給後人。而在兩千多年前的楚國沛縣,劉家卻能夠以此觀念教育兒子。由此我們知道,劉太公是個了不起的教育家,他那實用的家庭教育理念,使得劉邦在見識與觀念上,都遠遠高過他的同代人。
但也許,劉太公的評價只是随口這麽一說。因為劉邦成年後的表現,實在有點讓劉老頭提不起精神來。
劉邦成年後的沛縣,也是一個完整的社會,有官府,有百姓,有上流社會,也有黑道上的兄弟,總之是形形色色的人物俱全。
沛縣上流社會人士的代表,大概算是雍齒了。其人為沛縣世族,在當地算是體面人士。而黑道上的兄弟,則以王陵為首。劉邦長大成人後,就給王陵當了馬仔,這件事,司馬遷作《史記》時,不好直寫在“高祖本紀”裏,而是将這個細節藏到了易于被人忽視的地方:
王陵者,故沛人,始為縣豪。高祖微時,兄事陵。陵少文,任氣,好直言。(《史記·陳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推敲起來,劉邦跟在王陵屁股後面混,應該是他三十歲之前的事。要知道,少年是充滿了夢幻與憧憬的季節,又冷又酷的黑道老大,對劉邦這種領袖型人物,有着一種致命的吸引。但男人過了三十歲,心智漸然成熟,已經失去對江湖大佬的崇拜之心,而開始尋求自己的事業機會。
但是适合于劉邦的事業機會,又是什麽呢?
三十二歲後、三十四歲前,劉邦曾經出過遠門,前往魏國故地外黃縣拜見魏國舊貴族張耳。
秦之滅大梁也,張耳家外黃。高祖為布衣時,嘗數從張耳游,客數月。(《史記·張耳陳馀列傳第二十九》)
張耳其人,是中國歷史的傳奇,更曾在傳奇之中的傳奇——戰國四大公子之一的魏國信陵君門下為門客。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故事,在當地應該是廣泛流傳。而且信陵君威信之大,影響之深,是秦帝國極為忌憚的厲害人物。為了除掉信陵君,秦始皇派人攜萬金潛入魏國,游說魏王收回信陵君的兵權。魏王中計,疑忌信陵君,導致信陵君沉湎酒色而死。信陵君死了,魏國也就自動除名了。
信陵君在世之時,手下門客衆多,其中頗有奇人異士。劉邦顯然很是仰慕這種拉風的游俠歲月,就跑到張耳的門下,做張耳的門客,時間長達幾個月。
劉邦應該是三十二歲以後去的——史書說得明白,劉邦是在魏國被秦國滅了之後,跑到外黃去張耳處的。秦滅魏時,劉邦恰好三十二歲——但應該是三十四歲之後就逃回了家鄉沛縣。
因為到了劉邦三十四歲,秦始皇一統中國,開始搜殺各國有名望的人士,張耳和他的老搭檔陳馀名望太高,不幸中标,秦始皇出高價懸賞兩人的首級。于是兩人逃到了陳縣,躲在官衙裏做看門人。這時候的張耳隐姓埋名,逃避追殺,當然不可能再帶着劉邦了。
韓非子說:“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劉邦不喜讀書,但喜愛游俠,這就必然要以武犯禁。犯法的事,總是要做上一兩樁的。所以,在劉邦的簡歷上,至少有兩次犯法的記載。
6、廚房大偵探劉邦
劉邦至少有過兩次犯法的前科,如果加上他棄職逃入芒砀山,那麽他至少三次犯罪,算得上是慣犯了。
劉邦第一次犯法,應該在三十四歲以後,雖然史書上沒有說他到底犯了什麽事。但從當時的情形來看,這應該是他取代粗魯不文的王陵成為沛縣黑社會老大之後的事情。
王陵起初是沛縣的黑幫老大,但不知什麽時候,他把黑幫堂口搬到了南陽。老大搬走了,沛縣地下秘密結社,就出現了權力真空,劉邦乘隙而入,取而代之。這應該是一次和平的權力移交,因為無證據表明當時有沖突發生。而且,不久之後,在南陽,包括在楚漢戰場上,劉邦都曾經與王陵展開過友好的合作。這就證明了劉邦在沛縣取代王陵的合法性。
劉邦取代王陵,成為沛縣老大的相關證據資料,見于《史記·楚元王世家第二十》之中:
高祖兄弟四人,長兄伯,次仲,伯蚤卒。始高祖微時,嘗辟事,時時與賓客過巨嫂食。嫂厭叔,叔與客來,嫂詳為羹盡,枥釜,賓客以故去。已而視釜中尚有羹,高祖由此怨其嫂。及高祖為帝,封昆弟,而伯子獨不得封。太上皇以為言,高祖曰:某非忘封之也,為其母不長者耳。于是乃封其子信為羹颉侯。而王次兄仲于代。
在這裏,逃避法律追究的劉邦,身邊帶着“賓客”。所謂的賓客,是指和劉邦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盧绾及其他人等。在《史記·韓王信盧绾列傳第三十三》中,說得明明白白,說劉邦還是個平民的時候,因為吃官司躲藏,盧绾經常跟劉邦進進出出——高祖為布衣時,有吏事辟匿,盧绾常随出入上下。
出入上下?在什麽地方出入上下?
在劉邦的大嫂家裏出入上下。
賓客這個詞,不過是給劉邦留面子,說得好聽些罷了。劉邦畢竟不是信陵君,在當時連張耳的名氣都達不到。不過是一介草民,玩什麽賓客呢,他養得起嗎?
劉邦養不起,于是他就讓大嫂來養。
劉邦的大哥叫劉伯,就是劉老大的意思。劉老大早年就死了,留下劉大嫂帶着兩個兒子,艱難度日。因為丈夫早死,劉大嫂與公公家裏的關系,必然會有些疏遠。劉邦潛逃,官府緝捕,未必會注意到這裏。大嫂家就成了官方捕探的盲區,于是劉邦就經常帶着盧绾等一群人,去大嫂家裏開吃。
可憐劉大嫂一個女人,治家不易。劉邦這夥人又都是食量超大的壯年漢子,三吃兩吃,吃得劉大嫂頂不住了,就假裝羹湯已經吃完,用勺子刮鍋,發出清脆的聲響,暗示這夥吃貨另找地方。
不承想,劉邦其為人也,極為精明。他的人生信條是: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親口嘗一嘗。要想知道廚房有沒有剩飯,就得掀開鍋蓋看一看。在聽到大嫂以勺刮鍋的聲音後,漢高祖劉邦親臨現場,進入廚房勘查。發現鍋裏還有羹湯沒有吃完,劉邦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從此不肯原諒大嫂。
有飯不讓吃,傷自尊了。
這件小事,劉邦牢記了一輩子。等到他登基做了皇帝,故意大封三親六眷,單單不封大哥的兒子。因為他把事情做得很難看,劉太公沒辦法,只好出面替自己的孫子求情,要求劉邦加封。劉邦說:不是我不想封他,怪要怪他娘不給我羹湯喝。
最後劉邦給大嫂的大兒子一個侮辱性的封號:羹颉侯。
從這件事情上來看,劉邦晚年的奮鬥,打拼當上皇帝,其實就是為了一口剩飯。
7、隐秘的權力沖突
劉邦的第二次犯罪,是在他當上了泗水亭長之後。
亭長這個奇怪的職位,始于戰國,是在國與國之間的鄰接地方設亭長,以防禦敵人的侵擾。秦始皇将這種軍備武裝擴展到內地,将其職能從對外防禦,轉型為對內治理。劉邦時代的情形是,每十裏設一亭,置亭長一人,主掌治安、訴訟,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調解糾紛,緝拿逃犯等職責。亭長職務,與現代的派出所所長極為類似。
讓一個逃犯來當警察,也稱得上人盡其才了。只有做過逃犯的人,才知道其他犯人的行為心理,才能夠對症下藥去抓捕,這大概是劉邦成為亭長的理由吧。
當上亭長之後,劉邦就攤上了好差事——被派到鹹陽服徭役。當時被派去鹹陽服徭役,大概類同于現在的領導幹部去北京進修學習,都是加強教育,統一思想,目的沒兩樣。
不過,大秦帝國的幹部政策,遠不如現代社會來得滋潤。現代社會的領導幹部,吃穿住行統統由納稅人包了。而秦帝國時代的幹部沒這麽幸福,連路費都要自己想辦法籌措,到了地方還得義務勞動,總之很悲情。
所以當時的規矩是,一人赴鹹陽,大家來湊錢。劉邦的路費,就由縣吏們湊出來。當時縣吏每人資助路費三百錢,唯獨蕭何資助五百錢。
高祖為布衣時,何數以吏事護高祖。高祖為亭長,常左右之。高祖以吏繇鹹陽,吏皆送奉錢三,何獨以五。(《史記·蕭相國世家第二十三》)
蕭何是沛縣的功曹,屬于有聲望的領導階層。他比劉邦大一歲,卻對劉邦高看幾眼。看看這裏的記載,“高祖為布衣時,何數以吏事護高祖”——劉邦還沒官方職務的時候,蕭何數次利用自己官吏的身份,保護劉邦。可知這劉邦是何等地讓人不省心,他似乎對犯法一類的事情,情有獨鐘。
于是,沛縣犯罪界人士劉邦,就在鹹陽城裏,遇到了正在出巡的秦始皇。看到秦始皇的排場,劉邦脫口說道:“大丈夫當如是也。”
劉邦口中的大丈夫,說的是領袖型的人物,叱咤風雲,指點江山。要成為這種人,就必須具備社會資源調度能力,說白了就是組織建設與管理能力。具體說來就是,劉邦具有點石成金,能讓平庸者在他的團隊裏大放光彩的人才組合能力。沛縣的許多有頭有臉的人,功曹蕭何、獄椽曹參,都是因為看中了劉邦所具有的這個能力,心甘情願追随劉邦。
除了蕭何曹參,當地還有一名重要領導幹部,也成了劉邦的追随者,并為此付出了最為慘烈的代價。
汝陰侯夏侯嬰,沛人也。為沛廄司禦。每送使客還,過沛泗上亭,與高祖語,未嘗不移日也。嬰已而試補縣吏,與高祖相愛。高祖戲而傷嬰,人有告高祖。高祖時為亭長,重坐傷人,告故不傷嬰,嬰證之。後獄覆,嬰坐高祖系歲馀,掠笞數百,終以是脫高祖。(《史記·樊郦滕灌列傳第三十五》)
這一段記載,極是搞笑。說的是劉邦的老鄉,沛縣的當地人夏侯嬰,他在縣衙的馬房裏任司禦。這個職務,擱在《西游記》裏就是弼馬溫。放在現在社會卻了不得,這相當于縣委公務車管理辦公室的主任,專職服務于領導,很有派頭的。
所以夏侯嬰的工作,主要就是經常開着寶馬車送客人出沛縣。每次出車,他都會來到泗水亭,和正在值班的劉邦侃大山,擺龍門陣。經常一聊就是一整天,日子過得極是逍遙悠閑。
夏侯嬰混得還算可以,很快從小車班司機調整到了更重要的工作崗位——試補縣吏。這就意味着,夏侯嬰要從事業單位,轉型為機關的正式員工了。這時候劉邦就跟夏侯嬰鬧着玩,大概是玩摔跤之類的把戲,又或是比劍習武,把夏侯嬰給弄傷了。
弄傷了也沒什麽關系,大家都是朋友嘛,大不了劉邦出點醫藥費,再多道歉幾聲,也就過去了。但麻煩的是,有人把這件事,揭發舉報了。
大秦法律:為官傷人,罪加一等。
官方啓動司法程序,重查亭長劉季(劉邦沒有名字,就叫劉季,劉邦是當了皇帝之後,臨時起的名)傷人罪。這時候劉邦耍出他的習慣招數,睜眼說瞎話,堅決說沒有弄傷夏侯嬰。
夏侯嬰也親自做證,說自己不是劉邦弄傷的。
這下子問題嚴重了,你夏侯嬰,既然不是劉邦弄傷的,那又是誰弄傷的?還有,不是劉邦弄傷的你,怎麽別人會舉報你們呢?
夏侯嬰的僞證,導致了劉邦脫袍換位。劉邦從牢房裏出來了,夏侯嬰進去了。
這應當是沛縣的一起大案,夏侯嬰在大牢裏蹲了一年多,挨了幾百板子。可是他咬緊牙關,抵死不招,最終讓這起案子成了爛尾案。
讓人難以理解的是,就這麽一點小事,夏侯嬰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