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已經有個樣子了,要不要我先發給他看看
ould rather trust you with my life. 倘若有一日我先走一步,你能擔起這個責任,指導女兒前行的路,
按我們共同的意願管理并使用家族資産,直至你認為适當的時候才轉交給她嗎?”
在阿拉斯加寂靜清冷的海域中,我突覺深夜中掠過一道溫暖的陽光,如此璀璨地照亮了眼前的整個天際。
年少的時候,總盼着将來歲月靜好。而我在二十幾歲時想要的那種心靈的自由,是不是已經得到了而不自知?
人的一生,擁有一段觸動心扉的愛情固然重要。直至今日,我仍然願意相信愛情,深深地相信。
可是更要緊的是,如果有那麽一天,我是否願意相信眼前人,來交付我的生死?
輕輕地伸過手去緊握住他的,我聽到自己說 “是的,你盡可放心,我能。”
☆、Chapter 19_6
旅行結束,以新身份銷假上班,舉行第一次談判委員會部門會議。
我拿着文件一路走進會議室,只見一群人正在交頭接耳,見我進門,有幾個就那麽坐直了而後又笑眯眯地親切地看着我。
坐下來,氣氛有點詭異。環顧四周,我問 “So,what's going on?”
他們相互看了一下,有點頭的,也有搖頭的,最後,其中的一個晃着手中的筆,說,
“Ellen, side topic, but we are very curious. Does our new Negotiationmitee Chairman speak English or Chinese in her dream?”
我略微思考一下,沖他擠擠眼, “Good question! Well, let me share a story with you guys.
Last week,I just dreamed of my ex-boyfriend,and he was speaking English to me.
In the dream, I talked to myself, why is he speaking English? I began to wonder if I might be in a dream.”
Advertisement
整個會議室哄堂大笑。
有人問道, “Really? Ellen,how old were you when you came to US?”
我有一剎那的失神,停頓了一下,才吐了口氣說,“Twenty-five..., twenty-five years old when I first came to the States...”
集中精神,我建議道,“OK,guys,that's the joke for today. Shall we start the due business?”
........
下班步出大樓,一眼便看見Henry的車子等在外面。有個朋友家中Party,說好了他先接我再接女兒一起赴約。
我一頭鑽進車子,他打量我臉上神色,關切地問,“第一次以主席的身份主持會議,感覺怎樣?”
我找了個舒适的坐姿把自己埋進座位裏,“還好,沒什麽意外。走一步看一步吧,那麽多事都過來了。”
說起來我又感嘆着補了一句,“談判團主席?十幾年前進入美國的時候,我從未想過會有今天。”
“Really?” 他開着車,目光直視前方, “On you, I never expected anything less.”
THE END
又,曾經看過一篇評論高曉松的文章,結尾的幾句話,讓我深以為然,借來作為本小說的結束語:
“你不将就生活時,生活才會厚愛與你。
但願我們都有那樣一天,活成了自己最想要的樣子,
讓過去所有的狼狽與傷痕,都變成不辜負自己的勳章。
等到那一天,我們才敢說“不負此生”。”
☆、Chapter 19_7
塗小米山水記後記
初衷,是想給大家講一個女孩如何從九十年代的大學生活開始,踏入還是新鮮事的外企工作,然後決意出國留學以及美國生活和職場的故事。在中國改革開放大背景下,經歷和見證了人們生活、思想和價值觀的變化,并不再固步自封懷着對外面世界的強烈好奇和惴惴不安探索和追找自我的過程。當中有中國的地域和階層歧視,有中美職場文化的差異,有被當作貫穿始終的女主的愛情故事,後半部更是試圖從Henry這個美國人的角度來诠釋他們這群人的文化思維,希望能呈現這些文化上的差異和沖突并進行有意義的探讨。
結果正如之前所擔心的,讀者對于感情糾葛的熱烈讨論遠遠超越了對塗小米人生體驗的關注。尤其是對女主的反應趨向兩極化,要不就是非常喜歡,要不就是很讨厭。我們在試讀群裏探究過其中原因,認為它可能太真實,毫不客氣地給人當頭一棒,意識到原來微笑客氣以禮相待的背後,居然還有這麽多的盤算心思,這麽多的世俗勢利。必須承認,女主實在不是一個讨喜的人物,身上有些毛病甚至招人恨,可以說這個人設我們預計到了一定程度的被砸磚。可這就是真實的人生啊,成長的一部分,就是摒棄對瓊瑤式愛情的不切實際的幻想,然而心中仍然相信它的美好;就是清楚的認識到這個社會不欠任何人,除了父母之外,他人包括配偶沒有義務對你無怨無悔,所有的以誠相待都是雙方妥協彼此尊重的結果;就是承認接受大千世界人各有不同,并尊重這些不同的存在,從年少時的拍案而起,到後來雲淡風輕的一笑走過;就是在歷經所有這些叢林争鬥之後,仍願意相信所有努力皆有回報,一路走來無論喜悲都是樂趣,并且繼續對人生保持好奇心。一個人從二十幾歲到四十幾歲在同一個問題上的認識會有很大的不同,并不代表人的個性和為人處世會有多大的改變,但是對周圍環境認知的循序漸進正是一個成長的過程。生命是一種對未知旅程的探險,很多事不一定會遵循你本來設計的那個樣子,可是經常以出乎意料的方式結局,也許,這就是生活最本來的意義。
因為太現實,最經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就是,寫的是真人真事嗎答案是YES and NO. Life is always stranger than fiction,我等想象力貧乏,閉門造車絕對想不出那些奇葩狗血的情節。然而,藝術始終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或許個別朋友在文中能隐約看到自己的影子,請勿有代入感。再次友情提醒,這是小說,不是人物傳記,書中所有人物情節都是經過兩位主創和試讀群的反複構思,篩選,合并,增減,以及再創作。不過這裏可以談談書中人物和原型的重合度。小說裏的人物包括女主基本都有兩個以上的原型合成,在一個人身上穿插了各種奇葩事件,有些是作者自己經歷的,有些是圈內朋友談心的資料,有些是遠觀或聽聞的。篩選事件的時候盡量往人物個性上靠,但是因為并非熟練的寫手,有時候就有些脫節或有違和感,特別在女主身上,這個已有讀者指出,會在修改稿中再反複斟酌。至于奇葩的小馬哥,則是一個在學校讀書時遠觀過的人物,看着才華橫溢事業小成,日後聽說了個中曲折簡直是大跌眼鏡颠覆三觀(也正因此後來自認配不上高端思路,堅決不找博士做男友,已是後話),自那時起就存了以後要寫點什麽的心思。說明一下寫在這小說裏絕對不是為了貶低博士們哈,小馬哥實在是太不一般了,不寫手癢。當然寫進小說的只是其中一位當事人的敘述,另一位當事人很有可能有不同的版本或者苦衷也未可知,但是我們也無從知曉了。在寫作過程中,各種事件的人設背景時間根據劇情需要被搬來搬去,意想不到的結果是有些原型最後也不能确定自己在文中是哪一個了,這倒是避免了日後種種可能的糾葛。順便提一句,本小說的第二作者其實也是書中一個人物的原型,不是女主的一部分,是她周圍的一個閨蜜,有興趣的可以猜一下是誰。
在這裏要特別感謝一下這些原型們,因為有些事件涉及隐私,我都親自一一去打過招呼。大多數人憶起當年都是哈哈一笑,有的甚至表示若是劇情需要毫不介意被栽贓,主動要求被黑。可見當初多麽轟轟烈烈覺得很嚴重的那些事,多年後再看對整個人生的走勢其實并沒有多大影響,所以我很贊同性格決定命運,還有讀者提出的性格也是運氣的一部分這個說法。至于有讀者指出的小說後半部更偏于事件本身而疏忽了人物的心理感情刻畫,必須承認這是一個敗筆。我們起初讨論過,幾乎所有寫海外生活的小說,其實都是在描寫海外的"中國人" "中國社區",忽略了真正"美國人"的那部分思維邏輯和職場生活,所以試圖通過描述對一些事件的處理來反應中美文化的差異,結果是有一點寫成了證明題,這也是在修改中要注重的問題。
當然在小說的後半部,初衷并不是要描述塗小米和Henry的愛情。對愛的理解,從二十歲時的熱戀到三四十歲的歲月靜好,以至今後的漫長人生,每個人在每個階段都會有新的認識。生活背景迥異的這兩個人,雖然在三觀上相對一致甚至有許多共通點(這些共通點其實很重要,因為這是一段婚姻能否成功的關鍵),處理問題的手法則相差甚遠。 Henry這個人物總的來說是相對完美的一個正面人物,但是在他身上揭示了一個出身良好受過高等教育的美國人,人前的客氣有禮和背後的冷靜決斷是多麽的不同。為什麽國人的普遍印象裏美國的人情關系比較簡單?因為一般的交往中根本沒有到要跟你講人情的地步,更沒有到了為了利益沖突痛下殺手的需要。一旦撕下彬彬有禮的面具,美國人的世界裏一樣是毫不客氣的你争我奪,職場上的明争暗鬥跟國內并無兩樣。其實我們最初為了避免外嫁這個可能的話題争議,考慮過用ABC的身份背景來定義Henry這個人物,但是寫了一部分事件以後寫不下去了,只好換回來。因為有些人有些事有些觀念,還真沒法轉嫁在一個ABC身上。就連Henrik這個人物的原型,我有一次跟他吃飯時提及,他大呼“不可能,一個ABC決不可能連見都沒見過我,就能明白我的心思!” 就在那時候我意識到,文化的差異是如此深刻,需要化很大功夫去跨越。但是,跟我們年輕時相比,那個天花板正在越來越頻繁地被打破,下一代,再下一代,總有一天,它會不存在的。這篇小說描寫了一個女孩子追逐美國夢的過程,事實上,美國夢從來不是以房子車子票子這些量化的标準來衡量的。盡己力做到最好,為後來者鋪路,自己沒做到的,希望有人能更上一層樓,這才是美國夢的精髓,文中Henry對他媽媽職業女性歷程的評論已經很好的诠釋了這一點。
如果你讀了這本小說,時有會心一笑,只因為書中某個人物某件事提醒了你在人生某個階段的類似體驗,對我們來說就是動力和意義。作為主要作者,我本身不是文科背景,又是十幾年沒有寫過一字中文,事實上在2015年冬天開始立框架的時候真是非常懷疑完成此小說的可能性。但是現在想說,正如塗小米的人生哲學,一切皆有可能,只要盡力去做,人生的精彩遠大于你的預期。